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關於知音的歷史典故(精選8篇)

關於知音的歷史典故(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知音的歷史典故,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知音的歷史典故(精選8篇)

知音的歷史典故 1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在《勸學 篇》中說:“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說瓠巴彈瑟時,連水裡的魚都要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 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 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 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 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 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於是兩人便結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鬍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裡可是集賢村?”老翁說:“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 生找的是哪個?” 伯牙說:“找我的知音朋友鍾子期。”老翁一聽說是找鍾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說:“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 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著鍾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 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說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見,越發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絃,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臺;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臺。

知音的歷史典故 2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後,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後,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絃,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知音的歷史典故 3

《高山流水》,漢族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那麼高山流水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又是什麼樣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鍾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見於《列子·湯問》。在人們的用典實踐中,這一典故逐漸發展出七十餘個典形和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遇、痛失知音、閒適情趣等典義,還存在典故反用現象

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絃,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俞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俞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裡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訊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臺,現琴臺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蹟勝地。

知音的歷史典故 4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面對夜半琴聲,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琴聲背後的辛酸和滄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彈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過、不置可否。對於千古名曲《琵琶行》,作為老師首先必須是它的知音,否則又如何將其中的精彩教授給學生呢?

整首詩歌就是一段美妙的音樂,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表達,又在音樂中昇華的。白居易和琵琶女就是在音樂中相遇的,雖說有點偶然,但是兩人的人生軌跡不是兩條永遠不會相交的平行線,冥冥之中兩人註定會在此刻相識。且不說當時“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淒涼意境,只要瞭解白居易當時的處境和情緒,就很容易瞭解白居易聽到那段音樂時的感受。

一曲知音

白居易千呼萬喚,他的真誠終於打動了琵琶女塵封已久的心靈,由此可見她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江湖女子,她定是經歷了一段不一般的人生。課文的第二段沒有多少文字交代白居易一行人的情況,文字似乎遺忘了這些聽曲之人。為什麼?也許這恰恰說明了作者當時對音樂的專注程度,使他們都忘記了自身的存在,這才是真正的'知音。描寫音樂的部分,歷來都受稱讚,成為千古絕唱。但我認為這裡的音樂早已不是琵琶女當時所演繹的琴聲了。課文運用比喻、摹聲、通感等來描繪瀰漫於作者耳中的天籟之音,可這正好說明這段文字是經過作者鑑賞而流瀉出來的,這段音樂應該不是單獨屬於琵琶女的。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同的人聽了當時琵琶女所演奏的樂曲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這段文字應該是作者和琵琶女,是他們用琴和用心鑄就的文字。作者用他的優美文字,用他自己的理解,表明了他是琵琶女真正的知音。

一曲知人

琵琶女面對如此一位情感豐富的知音,她又有何反映呢?在彈奏過程中她又有何感受呢?“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幾個普通的細節動作透露了她之前的激動和感慨,貌似冷靜的動作背後掩蓋著她的心潮澎湃。她的目的是為了“斂容”,一般的歌女怎會多此一舉,她們在作樂之時內心是冰冷的,而琵琶女是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的心靈和情感在演繹這段暗寓她坎坷一生的音樂,所以她“斂容”其實是在“斂情”。接著琵琶女娓娓道出了自己的身世,與其說是告訴在座的客人,還不如說終於有機會能夠傾訴胸中鬱積的塊壘。雖然只有短短一段,但是她所經歷的人生變故豈是這一言兩語說得盡的?這段文字,恰恰是上段音樂的歌詞,兩者結合才是對琵琶女情感的最完整的解釋。

一曲知己

白居易向琵琶女傾訴自己的身世,這一舉動更難更不可思議。一個歌女的傾訴還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個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向一個素昧平生的江湖女子和盤托出自己的不光彩的一生,真的是情難以堪。但是他的傾訴遠沒有琵琶女的直白,更沒有她的聲淚俱下,他的政治修養還是掩蓋了某些敏感的話題。

我彷彿看到,在哀怨動人的琵琶聲中,兩人在夜色中又一次向未知的人生出發,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

知音的歷史典故 5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鍾子期聽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間,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從此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二人談詩吟對,舉杯邀月,對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罷,彈者動情,聽者沉醉,好不愜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十分不幸的是,某一天鐘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傷心不已。

人死不能復活。俞伯牙將子期葬於村西的涇河旁,那裡風景宜人,白色的水鳥棲息在河邊,高大的垂柳揚枝吐綠,紅色的玫瑰開向天邊,子期的墓掩映其間。

伯牙長嘆:“天下再無知音!”從此每天操琴於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過問世間事。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強烈不滿,整天抱怨他不懂賺錢,只會消費。俞伯牙心想婦人之見,實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幾十載,卻還不及楚人鍾子期理解他,一個能達到心靈共鳴的.知音豈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樣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將過來,不禁搖頭喟嘆:“天下之大,知音卻難覓啊!”

老婆這次卻未數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過他手中的琴,端坐下來。伯牙疑惑地看著她,結婚這麼多年,他從未見過妻子奏琴,也未聽她談琴,不知這回葫蘆裡賣什麼藥?

卻見她已經開始彈奏,正是《高山流水》,他無數次彈給子期聽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藝竟是如此之高,遠在自己之上!時而玉撥金鳴,如大江東去,萬馬奔騰。時而靈動婉約,如小橋流水,燕過柳梢。一曲奏罷,萬籟俱寂。

良久,夫人開口:“天下不只一個鐘子期,也不只一個俞伯牙。所謂知音難覓,是自己的心難覓。”

伯牙頹然坐下:常慨嘆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嘗試過去理解別人?所謂知音,存乎一心之間也。

知音的歷史典故 6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荊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與晉國君出來辦事,由於留戀故土,就推病遲迴,泛舟江上。

時值八月十五中秋節,俞伯牙泛舟漢陽江口,忽然狂風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書僮取琴來彈,彈的是"孔子哭顏回"。四句歌詞才彈了三句,忽然絃斷。俞伯牙說:"莫非有人偷聽?莫非有刺客?"命書僮尋找。

這時,忽然聽見一個人說:"大人休怪!我是一個樵夫,因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聽您彈琴。"

俞伯牙便叫這樵夫上船來,詢問他關於彈琴的道理,樵夫對答如流。俞伯牙便為他彈了一首曲子,此人說:"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多麼美的曲子啊,廣闊高遠,您此時的心情在高山啊。)俞伯牙又為他彈了一曲,此人說:"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多美的曲子啊,浩渺無際,您此時的心情在流水啊。)俞伯牙大驚,沒想到一個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難得的知己啊。於是以禮相待,詢問他的姓名。

樵夫說:"我是漢陽鍾家村人,姓鍾,名子期,二十七歲。"俞伯牙說:"我大你一歲。"於是兩個人約定第二年中秋節的五、六天之內再相會。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約而至。來到後,便到鍾家村尋訪鍾子期,村裡人告知說:"鍾子期已經死了。"

俞伯牙便拿著琴到鍾子期墳前憑弔,邊彈琴邊唱著悲傷的`歌。眾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聽後憤而碎琴。一個老頭問他:為什麼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

俞伯牙說:"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說完揚長而去,從此以後再不撫琴。

知音的歷史典故 7

俞瑞,字伯牙,春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氏人,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於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順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

待公事辦完後,伯牙張著風帆,乘著大船,準備返回晉國。不到一天,就到了漢陽江口。那時正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忽然遇到狂風暴雨,船隻不能前進,只得停靠在山崖之下。沒等多久,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後的月亮越發明亮。伯牙在船艙中,一個人感到有些無聊,於是就叫童子在爐內焚香,準備撫琴一操,以遣情懷。等童子把香焚好、琴擺好,伯牙開始調絃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刮刺”一聲響,琴絃斷了一根。伯牙感到吃驚,叫童子去問船頭:“這船住所在什麼地方?”船頭回答:“就停在山腳下,雖然有些草樹,但沒有人家。”伯牙說:“是荒山了。若是在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琴聲,所以琴聲忽變,弦即會斷。這荒山野嶺的,哪裡會有聽琴之人?哦,說不定有仇家差來的刺客!”然後叫上左右:“到處去檢查一番吧!”這時,岸邊傳來話音:“船中大人,不必見疑。小人並非強盜之流,只不過是一樵夫。因為打柴回去晚了,又遇上狂風暴雨,就躲在山崖下。突然聽到您優雅的琴聲,所以停下來聽聽。”伯牙大笑說:“山中打柴的,也敢稱‘聽琴’二字!左右,讓他走吧!”那人就是不走,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的`話可不對哦,豈不聞‘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會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走出艙門,笑道:“崖上的君子,既是聽琴,可知我剛才所彈何曲?”那人說:“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聽琴了。剛才大人彈的是孔仲尼嘆顏回。伯牙聽了,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請到艙中小憩!”樵夫被引進艙中坐下。伯牙問了他很多音律之理,他都對答如流。伯牙猶恐他是記問之學,又繼續試他,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於室中,顏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說:‘我剛見貓追捕老鼠,想它成功,又怕它失敗,所以有貪殺之意表現出來!’才知道聖門音樂之理,入於微妙。假如我撫曲一首,你能聽出我的心思嗎?”樵夫說:“大人試撫弄一首,小子猜度。若猜不著,大人不得見罪。”伯牙將斷絃重新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語,又凝神一會,將琴再撫,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只這兩句話,說中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字子期,家住離這不遠的馬安山集賢村。”當晚,伯牙與子期結為兄弟。當年,他二人才二十七、八歲。伯牙欲邀子期隨行至晉國求取功名。子期因家有年邁的父母,不忍馬上離開他們而遠行。伯牙說:“也好,等我處理完一些事後,明年的八月十五我親自來接你和伯父伯母!”第二天早上,伯牙告別子期,乘船駛向晉國。

伯牙立於大船,一路江山之勝,無心觀覽,只想著知音之人。

知音的歷史典故 8

光陰似箭,不覺春去夏來,伯牙心懷子期,無日忘之。想著中秋將至,奏過晉王,給假還鄉,晉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裝,從水路而行。到達馬安山不遠的岸邊,正值八月十五晚。伯牙操琴撫曲,心想子期聞之,必來相見。伯牙開囊,調絃轉軫,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聲。伯牙停琴不操大聲說道:“不好,吾弟必遭憂在家。若非父喪,必是母亡。他為人至孝,事有輕重,寧失信於我,不肯失禮於親,所以不來。來日天時,我親自上集賢村探望。”

第二天天一亮,伯牙帶上隨從向集賢村出發,在一岔路口,碰見一個老者迎面走來,忙上前問路。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禮。那老者不慌不忙,將手上的竹籃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說:“先生有何見教?”伯牙說:“請問去集賢村走哪條路?”老者說:“集賢村上上下下的人我無一不認識,請問你找誰?”伯牙詳細地說明了來由。老者聽完後,一雙昏花眼內,撲簌簌掉下淚來,說:“先生別家可去,若說鍾家莊,不必去了。”伯牙驚問:“這是為何?”老者放聲大哭道:“子期就是我兒啊……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回家後,每天不但早出晚歸堅持打柴,還利用早晚功書,由於勞累過度,染了風寒,醫治無效,不久前已離開人世了……”看見伯父泣不成聲的樣子,伯牙感到一陣心痛,無法抑制,抱上瑤琴,直奔鍾家莊,在伯父的'引領下來到子期弟的墳前,撫起了悽切哀傷的樂曲,村民們趕來觀看,一個個莫名其妙,偷偷發笑,以為伯牙神智出問題了。伯牙茫然不知為何,問伯父是何因。伯父說:“村民們聽不懂你在彈什麼啊!”伯相說:“原來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鍾公說:“老夫幼年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伯牙將即興之曲解釋給伯父聽之。伯牙誦雲:“億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於衣夾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絃,雙手舉琴,向祭臺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鍾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