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早》是作家吳伯蕭先生的一篇遊記散文。作者按參照參觀訪問的順序寫出在三味書屋的所見所想。以前教學的時候為了顯示對教材的靈活處理,習慣地喜歡將散文打“散”,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塞給學生。這節課上,滕老師特別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順文而教,品味語言,啟用思維,觸動情感。

1、品味語言。

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的形成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只有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從而在以後的閱讀中關注語言,主動積極的去思考,去品味語言。這樣的教學才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才能不失語文味。這樣的教學也才能形成閱讀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學生形成語文的能力。當教學的著力點放在文字關鍵詞語的品味的時候,學生才會口留餘香。教學中對於“訪問”、“蠟梅”、“默默地”、“輕輕地”等詞語的品味注重了層次的不斷深入,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聚焦,然後想象、感悟、探討、議論、運用。待內化之後,再通過動情地朗讀外化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師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內容意義”的同時,不忘記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比如,對三味書屋陳設說明方法的領悟,對事物(三味書屋)與聯想(幾十年前上課的情形)的感受等。讀讀、悟悟、議議,學生的語感自然得到了增強。

2、啟用思維。

目前的許多課堂,師生的讀書成了次數的累積,沒有問題的驅動,缺少層次的推進,因而學生的.讀書沒有動力,淺嘗輒止。學生持久的讀書的動力來自思維的參與,沒有思維的課堂是膚淺的。語文思維的呈現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這堂課最顯著的特質是用問題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比如,“為什麼用‘訪問’”,“哪一張是魯迅的桌子”,“為什麼用‘早’字做題目”等等。這些問題閃爍著教師“問”的智慧,以問促讀,以問激思,提高教學的效益。語文課堂只有關注了學生思維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才有張力和持久的動力,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

3、觸動情感。

語文與情感有著天然的聯絡。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對情感的真切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夏丏尊先生也說文字本身沒有力量,而是通過讀者在心中喚醒已有的體驗,形成情感的觸動,進而產生了文學的力量。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震撼學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對於學生情感的觸動和產生的力量是深遠的,可以在他們的思想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文字觸動情感,情感產生力量。通過讀書,教師注重激發學生對梅花的喜愛之情、讚頌之情。通過讀書,學生走進魯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時時早”、“事事早”,讀出了對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表達著喜愛之情、讚頌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時,點燃了自己的激情與豪情,在自己的心靈裡刻下了屬於自己的“竹”、“勤”等字。

綜上所述,這是一堂真正以文為本,講究方法,引領學生品味語言、啟用思維、觸動情感行走在語言的世界裡的好課。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天淨沙·春

山谷回聲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盪漾。細柳飛揚,碧空歸雁南翔。 天淨沙·夏 綠池香荷鳴蛙,烈日燥蟬嘻哈,落暉涼風清爽。青山綠水,南雁盤旋枝椏。

天淨沙·秋

涼風落葉去雁,黃草枯枝夕陽,一架飛機飛翔。登上石巖,閉月羞花驚豔。 天淨沙·冬去春來 昨夜疾風呼嘯,紅梅翠竹談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來,紅花綠草嫩芽。

因為比較信奉“以讀促寫”,設計教學之前,我就在想這樣的課哪兒有“寫點”。左思右想,就讓他們仿照《天淨沙·秋》和《天淨沙·秋思》前兩行的寫法仿寫,理由有兩點;

1、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構思能力。

2、熟悉“名詞並列組合”的寫詩方法,增進孩子們與詩之間的感情。孩子們的概括能力在課堂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這節課後,我要讓他們寫整首的小令,更讓人高興的事情是孩子們對這事兒興趣盎然,鄭重其事地寫,鄭重其事地改,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這是我人生寫的第一首詩,怎麼樣?”面對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學詩歌的想法;

3、歸類教學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學《天淨沙·秋》時,我讓他們繼續賞析《天淨沙·秋思》,孩子們應該能更好地瞭解以“天淨沙”為曲牌名的小令特點。而且,找到規律後,我們還能抓到寫點,以讀促寫。 在教學前,我還出示了與“秋愁”有關的詩篇,課後,我還會讓他們收集“贊秋”的`詩篇進行賞析,讓孩子們充分地瞭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記這些與秋有關的詩篇,也能促使孩子們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地去關注秋,訓練了孩子們的發散思維。 舉一反三,我在想,平時我們積累作業是不是也可以走這條路,比如,這個單元我們積累比喻句,下個星期我們積累說明方法,這個星期我們默寫送別詩,下個星期我們默寫邊塞詩,或是這個星期默寫李白的詩,下個星期默寫杜甫的詩這樣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時我們教學浮於表面的弊端?

4、選擇“興趣寫點”是不是更有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寫古詩、兒童詩,甚至寫古文,我猜想學生應該是感興趣的吧!至少這些題材不限字數或字數少。我們可不可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系列積累,找到感覺,學著創作,編輯成冊,互相賞析,培養興趣,繼續積累。形成“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繼承發揚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良性迴圈。 應該強調的是,我開篇說到的“必須呵護”,是呀,“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寫詩?”真的必須呵護,以鼓勵讚賞為主!

想法好不好,還得用行動來驗證。但願孩子們的手中能開出燦爛的花兒!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白楊》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鍊,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來讚美在新疆紮根落戶的建設者,熱情歌頌他們不但把自己奉獻給新疆,還為邊疆培育下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心,進而學習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能過通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於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字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於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說,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為什麼自願紮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讚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縱觀本教學設計並結合實際操作,細細反思,發現在實際操作的預設上還有些需要彌補。首先,我在本教學設計中力求做到,切實的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但實際的細節設計中,我卻沒有反應出具體的引導和操作方法。我想針對此問題,我還應在立足於關注學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預設出一些形成性評價的.語言,其實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甚至會產生飛躍。利用形成性評價語言,師生就文字學習進行和諧而平等的對話,教師順學而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領悟,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此外,在讓學生自主結合資料理解15自然段,進而處理“爸爸的心”這一部分時,我的考慮還不夠細緻。《白楊》這一課的寫作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其背景資料也很多很複雜,而就文字自身而言又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它是作家對當時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種摯誠關注。對於這樣的一篇文字,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就很難,要準確地運用其幫助深入理解對文字就更難,那麼,教師在預設中就應事先根據學生情況,預測到學生收集運用資料解讀文字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預設一些問題或給予一些資料的補充,讓他們的探索之船在教師不著痕跡的保駕護航中,駛向勝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需要時時地提醒自己,以為每一個學生搭建與文字對話的橋樑為己任,精心預設,上下求索,努力締造生動和諧、平等對話的優質課堂。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五下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所以,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1、會讀“為設果”、“應聲答曰”等難讀的詞語,會寫“惠”、“禽”等生字。2、讀通句子,理解意思,會有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初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上,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預設為教學難點。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所以在正式教學前,我先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學生以前在“日積月累”裡學過的,有的則是課外積累的.,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古文與現代文有什麼區別。學生說了難理解,語言比較精煉、簡潔。有了這樣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其次,我認為應當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把古文讀通、讀順,在讀中體會句子的意思。因此,我按照“讀通——讀懂——讀美”三個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由讀,同桌對讀,男女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指名讀,齊讀,回讀等。還要學生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於是我進行範讀,讓他們仔細聽,引出古文朗讀應注意停頓,這樣節奏感才好。在理解文章意思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學習古詩詞中尋找方法,然後依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力求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達到目標,放手讓孩子自學,又不懂的地方請教同桌或小組同伴。孩子們大多能借助註釋學習,並運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緊接著我抓住“聰惠”一詞進行教學,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我先問學生“讀了課文之後,楊氏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回答了“聰明,隨機應變,能言善辯”等,緊接著,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能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引出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就是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楊氏子聰惠在:一是會聽——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楊,“楊梅”也“姓”楊,看來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嘍!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說話練習“如果來的是‘梅先生’‘柳先生’‘黃先生’,楊氏之子又會怎樣回答呢?”將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對“聰慧”的認識更加深入。

最後,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說新語》中另兩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鼓勵感興趣的孩子去閱讀《世說新語》並且蒐集一些精妙的語言。

教完此文,我發現原來教古文也可以這麼有意思,自己更喜歡讀古文了。課堂時間的把控比以往準確許多,個別學生的精彩發言為課堂增色添彩。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的教學沒有到位。比如:佈置學生句子意思時,說:“試著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課文。”走下去之後發現學生又在讀文,猛然醒悟,自己的表達不夠準確,應該說:“用上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說說每句話的意思。”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月光啟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著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

教學本文時,我緊扣課題“啟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為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激之情讀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

同時,結合學生的質疑“母親為什麼在月下對我進行啟蒙,她為什麼不白天教我呢?”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月光下啟蒙之美。

接著,我們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啟蒙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緊扣“民謠、童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一)讀歌謠,感受歌謠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啟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二) 聽歌謠,體會音韻美;聽歌謠,感受母親歌唱“如三月的春風,像小溪的流水”,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三)悟情感,體會母愛美;聯絡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這節課,覺得拓展不夠。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資訊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

《月光啟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裡,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裡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痴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著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並沒有抓住這一點。今後講努力改善。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人生開關》這是五年級的最後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明志悟道的文章。通過一件小事來敘述一個關於誠信的問題,故事很感人。短文講述了作者在回鄉探親時回憶起了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張叔安排他在礦上打工,記錄人們砍柴磅數的一段真實的經歷。當他面對大毛的蠱惑卻能聽從母親的勸告,誠實地對待工作,最終令自己走上一條順暢的人生道路。作者藉助哲人的“人生的開關”來告誡人們人生要面對許多兩難選擇,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獲取真正的財富,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文章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另外,文章的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就要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這些我認為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研讀文字,正確把握寫作意圖。

1、抓單元導讀,確定教學目標。 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備好一節課的關鍵要素,明確的目標要求可促使你把握好教學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在備本課時先研究了第八單元的要求,就是“繼續複習歸納文章大意的方法,正確把握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語言內涵。”以此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A、自學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和積累“蠱惑、昧心、理會”等詞語。

B、聯絡上下文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及“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深刻含義。

C、抓住要點,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句子深刻含義的理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2、抓文章特點,確定教學思路。

本文最後一小節中“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難點又是文章的重點,它點明瞭文章的中心,如果把它解決好了,那麼教學就可大功告成。因此,我從這句話入手,進行質疑,引導學生在這句話上找問題,然後根據學生問題進行釋疑,由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大調動起來了。不出所料,學生根據這句話紛紛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資訊:人生道路的開關是什麼?如何理解光明和黑暗兩種境界?為什麼說只要輕輕一按,便把人帶進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其中一個學生還提到是什麼力量促使人按下開關。學生提的問題不就是本節課需要研究的問題嗎?我順勢引出課文,指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學習起來就興趣盎然啦。

3、抓人物語言,品析人物思想。 人物語言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動態,如果把語言領悟好,就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幫助理解文章中心。比如本課書中大毛說的第一句話是:“給我多記一點,我拿了錢分你一半。”由此引導學生結合課文1—3小節探究大毛的話為什麼對“我”的誘惑力這麼大。由“我”的內心活動“是呀,張叔是按我記的數字給民工發錢的,只要筆下輕輕一畫,不出力不流汗就能來錢,天底下原來還有這樣便宜的事!不過,張叔會不會發現呢?就算不知道,但是我這麼做,對得住張叔嗎?”瞭解到作者面對這麼大的誘惑內心的激烈鬥爭。在這關鍵時刻,媽媽的一句話“吃了不該吃的要拉肚子的。”決定了我的選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讀懂這句話,能很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而張叔的富有哲理的話“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點,最後會連一點也拿不到。”的理解又能很好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在這裡我引導學生結合說這話的背景,兩句話的比較進行理解,學生體會就比較深刻了。

4、抓關鍵詞進行品析,能更好把握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往往篇幅較長,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內涵,抓住關鍵詞,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如在歸納文章大意時,引導學生抓住“蠱惑、虛報冒領、順暢”結合內容進行歸納,學生能很快把大意整理出來;在探究為什麼大毛的話會對我的誘惑這麼大時,引導學生抓住“沒有錢、力氣小、唯一、攢不夠”進行探究,學生就明白了為什麼大毛的話具有這樣的誘惑力;抓住孃的堅決反對,張叔的話中的昧心進行品析,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抓住光明和黑暗進行分析能很好把握中心句的理解。總之在教學時,能注意抓住關鍵詞進行品析,對領會文章中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合實際,巧用教法,點撥學法。

1、結合教材實際,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書,抓關鍵詞品讀語言,感悟人物思想,感悟語言背後的含義。如讀出孃的堅決,讀出語言背後的含義;讀出張叔富有哲理的話蘊含的意義;讀出我內心的矛盾;讀出文章哲人的話的意思。由此揣摩文章寫作意圖,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如抓關鍵詞歸納大意,根據中心句質疑的`能力,品讀語言解疑的能力。

三、重視師生互動,達成目的。

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對話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課堂神聖化,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想說,敢說,要說,無拘無束,“我口說我心”。教師要有寬巨集的態度,寬闊的胸懷,真摯的愛心,要俯身傾聽,要與學生零距離接觸。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要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空,讓學生在展示自己中獲得信心,品嚐快樂。課堂是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舞臺,不只是好學生滔滔不絕的場所,教學要關注全體,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給他們以鼓勵、支援。因此學生的回答、質疑我們都應該給以呼應,才更能激發學生探的慾望,說的慾望。

四、切實的扶、放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課堂要還給學生,給學生當真正的主人,就要注意教學時的扶和放,才能更好培養學生學習思維。在引導學生品析文章語言文字的含義時,我放得較好,在引導學生歸納文章大意時,我放得不夠,設定的條框較多,學生思維放不開。

總之,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就必須認真研讀文字,充分領悟文章內涵,在學生讀前把課文讀好、讀透,採用切實的教學策略,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遺憾。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為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為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通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為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通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為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於簡單的故事之中,對於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課時,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幾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

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我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三、聯絡實際,理解爸爸的話。

這篇課文的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因此還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只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對於理解爸爸說的那段話的深刻含義有一定的困難,我就引導學生在反覆讀的基礎上體會。先讓學生聯絡課文對爸爸說的這段話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再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對這段話的感受。朗讀、感悟後,連結生活。

不足:

1、課堂上只顧一味的啟發學生,說得太多

2、點評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為從孩子們行為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著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x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為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為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為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裡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為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為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為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絡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景陽岡》是五年級第五組課文的一篇閱讀課文。教學開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影,讓學生直觀感受水滸憨憨的高大形象。在授課時,我先讓學生理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後,便向學生丟擲一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些內容寫得最精彩?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武松打虎。

我順勢就開始了本課最重要的教學要點“武松打虎”,然後又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劃出武松打虎的動作,在旁邊寫感受。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閃”、“揪”、“按”等動詞。再通過換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然後想象武松打虎的畫面,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武松的豪放、倔強、勇敢、機敏的英雄形象。當賞析完這段精彩內容後我又問學生: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與打虎有什麼關係。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落在抓住關鍵語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品讀課文,邊讀邊寫批註,體會人物性格。

學生找到了很多有關武松語言、心理、神態的'句子,通過全班交流,集體講讀這些句子,學生對武松的性格特點有了較全面的瞭解。通過此次教學,我認為,將激情地、設定懸疑的語言置於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能喚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學生的感情一旦進入精神層面,人物的形象就會在他們的心中就鮮活起來。學生只有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走進文字、感悟文字。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烤鴨》公開課教學結束了,唯一想說的是完善自身的學習開始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要學習的很多,也非常感謝劉主任和徐麗老師中肯的評價,我對自己的表現是不滿的。

一片段課的設計

上課前,對於這節課的設計,我也一直是糾結的,徘徊在到底是隻講掛爐這一種烤制方法還是兩種都要出現。

二重點不突出

片段課的定位不準,想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很顯然這樣既耗時,又造成了不能足夠的突出本課的重點。設計的`問題指向性不明,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回答問題,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我的設計原本就有問題,沒有摸準片段課究竟要解決的是什麼,想讓學生學的是什麼。總之,語文課真的缺少語文味,站在臺前刻意的表現冷靜反而忽視了自己該關注的到底是什麼。

問題太多,不想做口的巨人,還是行動吧,唯有學習,才能更新理念,拓寬眼界,才會從過去的老路中走出來。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橋》在教學中我至少講過兩遍,但是每次講完都覺得效果並不理想。面對生死關頭的緊迫,學生們並沒有體驗過,無法理解危機情況;而父母尤其是內斂的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深沉的愛,有些需要細細品味才可見。這些對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都產生了障礙。

但是資訊科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一般是生字和課文大意,這篇文章兩個課時同等重要。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對於洪水的理解,藉助圖片和視訊,讓學生了解洪水到來時的猛烈,逐漸上漲的危險,作者特殊的.寫作表達手法。這些都為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當我把課文段落放在螢幕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他們很快的找出來人們驚慌失措的重點詞語。在朗讀時,也明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安全地撤離了村民後,老漢才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和前面一樣“吼”,但是用意和蘊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了。動作“用力”“推”,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表達簡潔卻意味深遠,孩子們能入情入境地體會父子情深。

大愛無疆,大愛無私。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而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課文其實就是描述了人間的大愛和父子間的小愛。

作為村支書,他必須為村民考慮,他要忘卻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兒子都排在了後面。而作為一個父親,他當然愛著自己的兒子,所以在他們兩個人中,他首先想到讓兒子脫離危險。愛,是無言的,尤其這個老漢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對課文題目的解讀。橋,既是真實存在的那座繫著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橋,也是老漢為了黨員和人民架起的心靈橋,讓“為人民服務”這句我們黨的宗旨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文的選編都十分的講究,可以說學無止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需要我們不斷的揣摩研究。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計感觸又不一樣,也許我的課件又會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是每一次的新發現,新感觸,都令我欣喜。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

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我認為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把感受晏子的言語交往技巧作為學習重點,讓學生在晏子與楚王的針鋒相對中,感受到晏子語言的藝術、智慧的魅力!

1、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學定教: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著學生還想繼續瞭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2、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晏子使楚》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在角色體驗中感受言語的藝術。“不浸潤心靈的說教是蒼白的。”作為語文老師,要千方百計的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融入課文,走進本文角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會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劇,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景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

今後應該改進的工作還有很多。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一、成功之處

1、針對綜合探究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獲取資訊,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突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2、教學以有機結合的五個環節結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線,糅合成以人物簡介、思想與反思為主線的整體,有利於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課時內容。並通過補充典型史料,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把握本課時的重點難點,培育了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與史論結合的.意識。

3、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高,興致盎然,能積極思考,積極作答,對問題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這一探究課的特點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處

1、選擇的史料多為文字資料,為尊重史實,基本保持文言風格,對於八年級學生而言部分字句難以解讀,教師在史料解讀方面的引導時間過多。

2、教學中學生提出部分頗有啟發性的問題,如:“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難道不對嗎?為什麼同樣是面臨侵略日本卻如此歡迎《海國圖志》一書?,限於時間與教師思考深度,只能將這些問題延後解決,總覺得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