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4篇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5W 次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4篇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4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1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我”在桃園看王大伯剪枝並瞭解到剪枝的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減少”是為了“增加”,減去又粗又壯的枝條是為了剩下的枝條能更好的吸收營養,更好的生長;也告訴了我們: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這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蘊藉,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揭示課題後,就引導學生緊扣課題質疑:王大伯為什麼要剪枝?剪枝是為了幹什麼?剪枝有什麼學問?到底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道理?於是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並且提出讀書要求。

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通過邊讀邊想,主要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麼要剪枝?重點理解王大伯的話,同時還要從王大伯的剪枝動作中體會他確實是種桃能手。這一部分學完之後,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話中所蘊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寫得很美,可以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朗讀。學習第五自然段,可先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形式體會桃子豐收的景象。最後一句話與王大伯剪枝時說的話遙相呼應,進一步印證了王大伯所說的話有道理。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剪枝裡的學問可真大呀!在課文教學之後,告訴學生:生產勞動中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各行各業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能人。我們要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向一切有經驗的人學習。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讓孩子體驗了心理變化的過程,怎麼樣是滿懷好奇?又怎麼樣是一臉疑惑?怎麼樣是將信將疑?怎麼樣是又驚又喜?

孩子們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心理變化的感覺,在課堂最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通過你平時的觀察,你還知道了一些什麼樣的學問呢?”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更加堅定了: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我發現,現在的孩子他們能夠從在生活中發生的很小的一些事情中得到一些啟示,從而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實,在教學中,我覺得單純的要引導孩子去留心日常發生的一些事情是很難的,而這樣的現象也方便了我在教學中怎樣引導這種思想這樣一個難題,可以說,不用我去說,孩子們的生活閱歷已經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他們也在做有心人,留心著生活中的學問。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2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記敘了“我”在桃園裡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佳話,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

雖然班裡的孩子是生活在農村,但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個個十指不沾泥,課前問了幾個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剪枝,對於他們來說剪枝這門學問非常的陌生,為了上好這節課,我決定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從而得出剪枝的學問所在。

在精讀課文時,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體會作者心情變化。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聯絡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由於學生年齡小,知識水平、生活經驗都不足,所以在頭腦中並不是很具體的。學完課文後,我又聯絡實際介紹了一些,讓學生加深印象,從生產勞動到學習生活中的小事,我想學生一定能理解得相對透徹一些了。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多”;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下面是我對我的一個小教學片段的評析:

師: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了,來到王大伯的桃園裡,你們會看到什麼?

生:又大又圓。

師:那我們課本中是怎麼說的?

生:桃園真美,我好象聞到了花香。

生:王大伯的桃園紅雲片片,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在花間飛舞著,

嬉戲著。

師:我和小夥伴們在盼望些什麼?

生:盼望著桃園裡的桃子又大又甜。

師:我不僅盼望著桃子長得更大,而且我和小夥伴們還在嬉戲。

師:誰來讀這一小節,帶我們到桃花盛開的桃園走一趟,感受桃花的美

麗。

師:請同學們先認真觀察圖片,然後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來到桃園,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我對王大伯的話產生懷疑,而且我還經常和小夥伴們到桃園裡去“打探”,總希望早點能見到桃園裡的桃子能快長快大。以證實王大伯說的話。在這課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就是剪枝的學問就是:減少是為了增多。在這個過程的教學中不僅僅是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而且還要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從剪枝本身的學問上去理解。學生對這個學問的理解顯得有些牽強,似乎不能從文中理解。這就變成了老師是這樣講的就要這樣記。

《剪枝的學問》語文教學反思4

課文記敘了“我”在桃園裡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事情,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學習。但是剪枝對於我們這些城市的孩子來說非常的陌生,因此,為了上好這節課,一開課,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在開放的氛圍中積極思考,大膽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然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主閱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探究。我讓學生找出表示我心情的變化的詞語,然後通過“我看到(聽到)(心理),於是——。”這一句型,讓學生理清整個文章的脈絡,感受到作者心情的一種變化。學生很快找到“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4個詞語,並提出新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情,為讀好前後文打下基礎。

接著,在精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體驗,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蘊含的道理;並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去思考、發現和探索,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最後我引導學生去思考,除了書上的以外,還有哪些學問是課文外的,但是也非常重要。學生議論紛紛,找到“怎麼區別枝條,如何剪”等系列問題,開闊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