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柴靜 穹頂之下 心得

柴靜 穹頂之下 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範文一:

柴靜 穹頂之下 心得

最近,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巨大反響,霧霾籠罩,連呼吸都成了奢侈。通過視訊網站、社交網路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並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說,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援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中國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汙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該伸手的地方沒有伸手

環境汙染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案例。市場經濟中,價格是最強大的經濟調節方式。誰使用資源,誰支付應有的價格,以此避免對資源的濫用。但環境問題卻不能通過市場解決。如果沒有政府管理,汙染者不用為汙染環境買單,最終必然造成環境惡化。

儘管中國從90年代就一直聲稱不能走其他國家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終還是沒能倖免。為什麼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汙染問題,出臺了那麼多法律法規,但最終仍然重蹈覆轍?有人甚至以此為由,提出“先汙染再治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此為中國政府解脫。這種觀點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當初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環境汙染的問題,當時向天空中排放黑煙的煙囪甚至一度成為工業化和經濟發達的象徵。因此這些國家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尚屬情有可原。但在目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吃過各種苦頭之後,在已經頒佈了各種保護環境的法律來避免重蹈覆轍之後,中國再次踏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就顯然屬於政府失職造成。中國並不缺環保法律,但柴靜在《穹頂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環保法律形同虛設,政府縱容甚至直接參與作假的情況。比如卡車作為一個重要的空氣汙染源,沒有得到控制,沒有安裝任何廢氣過濾裝置的大卡車卻被政府頒發合格證。這背後必然存在腐敗和不可告人的金錢交易。當然,同樣的腐敗問題也存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有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這種情況下,與其說環境汙染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如說它是政府腐敗帶來惡果的客觀規律。

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要責無旁貸地要維護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不能依賴什麼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因為缺乏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不汙染誰先破產。因此,柴靜在片中指出“壞的制度逼你去汙染”,可謂一語中的。類似現象存在其他市場失靈,但政府卻沒有盡到責任的問題中,比如造假和交通違規等。政府該伸手管理的地方沒有盡到職責,問題就難以解決,甚至事態更加惡化。因此,《穹頂之下》帶來的思考不應該僅僅侷限於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失職,還應該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市場失靈問題。

二.不該伸手的地方卻伸了手

柴靜在片中批評了中國的國企壟斷行業。她除了認為能源企業的壟斷造成了中國能源升級緩慢,仍然依賴汙染嚴重的煤炭外,還批評了鋼鐵等大量消耗能源卻不盈利,產能嚴重過剩的“殭屍企業”。正是這個原因,《穹頂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國企,試圖私有化國企的標籤。究竟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否合理,產能過剩的國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環境汙染?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可能期待一個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得到結論和解決問題。但柴靜有理由提出質疑,並提供客觀的資料來支援自己觀點。持不同意見者完全可以就事論事加以反駁,而不是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籤。

無論如何,中國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確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政府重點保護的國企行業也確實充當了重要角色。劉海影博士在《中國鉅債》一書中對中國的過剩產能有詳細的資料分析和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閱讀。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的的確確包括了汙染嚴重的鋼鐵,煤炭等政府壟斷行業。政府對這些行業的補助和保護,毫無疑問是對環境汙染的補助,加劇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因此柴靜提出的觀點並非捕風捉影,為黑國企而黑。

而且環保部門自己的官員在《穹頂之下》裡也吐槽了監督這些國企在的難度。首先,國企領導自身就是政府官員,甚至比環保部門領導的級別還高,怎麼去監督?其次,國企在環保方面的資料不公開,無法對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國企真的不願意在環境問題上背黑鍋,就應該公開這些資料,通過嚴謹的研究還自己清白。最後,對於大型國企,創造就業和社會穩定也成了最後的政治擋箭牌。不少領導聲稱,提高環保標準,企業關門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引發社會動盪怎麼辦,誰負責?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些企業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業,不僅在環境汙染問題上,在獲得金融資源和其他資源方面也一樣存在類似的不合理逆向補助的問題。

因此,柴靜在《穹頂之下》提到的國企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儘管程度如何需要資料進行量化分析。而缺乏類似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料的不公開和不透明。《穹頂之下》能否成為一個開啟此類研究的契機?我們拭目以待。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汙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為“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說,這種通過汙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為。

作為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眾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汙染人不用買單,而公眾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汙染和土壤汙染比空氣汙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為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汙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群。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眾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汙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眾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才可能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1999年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為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質量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資訊。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眾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說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裡通過資料,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眾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為科普片,我認為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眾,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為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眾,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為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

  範文二: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釋出之後,一時間在朋友圈瘋狂轉發,我也有幸觀看了這部關於霧霾的調查記錄片。鋪天蓋地的評論瞬間充斥著強大的網路,對柴靜的這一行為人們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柴靜作為一名調查記者,她把記者的使命與責任演繹的淋漓盡致。作為社會觀察者,她就像啄木鳥對於大樹一樣,在觀察中不斷髮現社會機體的各種毛病;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她穿梭在排汙企業,瞭解實際情況;作為文化傳播者,她通過對女兒的關愛,傳播文明,傳播理性,傳播親情,傳播關懷;作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她通過一個個調查資料,闡述治理霧霾的必要性,她的呼籲會得到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迴應。作為一個女子,她看似羸弱的身板裡卻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這是一個調查記者內心的吶喊,是一個為人母的天性使然,我被她的個人魅力深深折服。

見賢思齊焉,作為一個調查人,我感到非常的慚愧,我為自己身上的懶散而愧疚,透過柴靜我找到了一個調查人應具備的素質。

一是XX調查人的職業道德。作為一箇中國公民,我們身上流淌的是華夏民族的血液,脣齒相依,脣亡齒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人民的信仰,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希望。作為一個調查人,除了愛國主義情懷,我們身上還肩負著更沉重的使命。國家的發展需要用資料來說明,而資料就出自於我們,嚴格按照XX法規辦事,依照國家XX調查制度開展工作,做到“數出有據”。

二是敏銳的洞察力。作為XX調查的一支隊伍,我們要面向基層、面向調查物件、面向社會公眾踐行服務型調查。我們應該像柴靜那樣,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明察秋毫,思維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社會思維導向。從資料、現象入手,發現問題,挖掘產生原因,為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政策支援。凡事要走在前面,就要求我們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經濟走向有巨集觀的整體把握,做到與時俱進。

三是高效的行動力。想法雖好,關鍵在落實。一份調查報告的產生,需要我們蒐集資料資料、實地走訪、明察暗訪,一切行動本著“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原則。一方面利用好XX執法的權利開展調查,一方面加強與其他部門的聯絡,方便配合與協助調查。帶著問題去調研,深入基層,多渠道、多角度瞭解客觀事實,使得調查結論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現象,踐行XX調查的專業性。

四是專業的分析力。通過調研獲得的資料,我們應該客觀分析,去偽存真,求同存異。利用專業知識,對當前的整體形勢進行分析,明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通過各種資料,找到問題的癥結,圍繞主題進行分析,借鑑好的經驗和做法,運用嚴謹的邏輯性進行XX分析,找到適合的解決辦法。

五是堅持不懈的耐力。每一次的調查也許不一定都是那麼順利,每一份調查報告的形成也許有數不清的日日夜夜,XX調查就是每天與數打交道,工作繁雜而孤獨。我們應該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和耐心,如果沒有工作的艱辛,怎能體會到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時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XX調查一直在路上,生活雖易,XX調查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