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動與靜》說課稿(通用10篇)

《動與靜》說課稿(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動與靜》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動與靜》說課稿(通用10篇)

《動與靜》說課稿 1

《動與靜》是冀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七課。是“位置與運功”單元中的一課。下面將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在學習瞭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之後,本課開始進入本單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運動。在本課中,將解釋什麼是運動,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如下。

1、探索目標:使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1)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學生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學生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重點和難點: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參照物的選擇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中的科學為學習的起點,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瞭解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只要我們能主動探究,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就能認識科學的真面目,因此我採用了探究法、觀察法、歸納法。

三、教學設計

(一)、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這一主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進行師生交流。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課開始,我首先由問題匯入,提出一個學生很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麼發現呢?”聽到這個問題後,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於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裡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然後從這些疑問入手,接著提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假如你站在路旁,你認為那些房屋和樹木還是運動的嗎?”激發起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一段坐在汽車裡遊覽的視訊,讓學生觀看。看完視訊後,學生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我安排了讓學生默看課文中“盪鞦韆”這一部分內容,並引導他們進行分析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鞦韆上女孩的角度來看,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她自己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於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鞦韆的男同學對於自己來講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中判斷鞦韆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己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於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在播放一次坐在汽車裡遊覽的視訊,讓學生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後,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視訊《奔騰的駿馬》,讓學生判斷視訊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後又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裡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後讓學生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部分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書:

鞦韆上的女同學靜止。

鞦韆上的男同學鞦韆下的女同學運動。

《動與靜》說課稿 2

一、教學分析

(一)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同學勤於鑽研、鍥而不捨、合作學習的情感態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於引導同學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發明性地感受、鑑賞科學知識。

(二)設計特色

圍繞“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的這一焦點,教師恰當運用多媒體VCD進行師生對話。

(三)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同學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同學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同學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3、知識目標:同學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4、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同學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的動與靜。

二、說課稿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就提出一個同學熟悉的問題,“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麼發現呢?”同學聽到這個問題後,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上,於是回憶起坐車時的體驗,“坐在車裡看見地面上原來不動的房屋和樹木都往後走”,“實際上是車在地面上行駛”等。這時我又提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引起同學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接著我又播放多媒體VCD《汽車的運動》(動畫片)讓同學觀看,看完VCD,同學探究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興趣更濃了。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同學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沛發揮同學的主觀能動性,才幹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同學的興趣被激發後,我讓同學默看課文中“盪鞦韆”這一區域性內容,並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從鞦韆上女孩的角度來看,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她自身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所以她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靜止的;而對於地面上的女同學來講,鞦韆的男同學對於自身來講位置在不時改變,所以認為鞦韆上的男同學是運動的。我進一步引導同學認識到課文中判斷鞦韆上的男同學是否是靜止的,是將鞦韆上的男同學和判斷者自身作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同學討論作出判斷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說一個人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於一個參照物來說的,人或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人或物體是運動的;反之,位置沒有改變就是靜止的。接著我又播放VCD《汽車的運動》,讓同學再次熟悉判斷物體動與靜的方法。

3、實踐應用,鞏固知識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同學發展為本”,讓同學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同學掌握所學知識之後,我就讓同學解決實際問題。這時我播放多媒體VCD《奔跑中的狗》,讓同學判斷VCD中物體的運動情況。然後又讓同學回到課文中,分析課文中自動扶梯上、公共汽車上、旋轉餐廳裡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最後讓同學分析電風扇工作時各個區域性的運動情況。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同學的能力。

三、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同學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學得輕鬆、愉快。同時我也感到,跟採用保守手段教學相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鬆。

《動與靜》說課稿 3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裡,能舉例說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係。

2、瞭解人們以多種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如詞彙、詩歌、繪畫等),能說出一些常用的描述運動詞語和詩句。

3、知道如何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知道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與靜

教學重難點

用參照物,運動,相對等物理概念去描述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絢麗多彩的運動世界

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這個運動的世界。

(“從人在林蔭道上行走,汽車在公路上賓士,飛機在天空翱翔,小鳥在樹林中飛翔至月球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直至整個宇宙的成千上萬個星系都在運動”)

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裡。

這裡讓學生再舉自己認識的一些運動現象,結合媒體展示和學生舉例自己得出:世界是運動的。

人文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早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總是不斷地用不通的方式描述感知這個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讚美運動;畫家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奏表現運動。

充分鼓勵引導學生說出描述運動的文字詩詞音樂繪畫等。

詞彙方面:學生可以說出“上升、下落、跑步、轉動、飛奔”等。

在詩詞方面亦會舉出他們學過或看過的各種詩句。教師可依據學生說出的一些詩句用課件媒體展示出來。

在音樂繪畫方面學生可能舉出得少些,教師可用媒體展示“《高山流水》曲,梵高的《星夜》、畢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國的傳統國畫”等。鼓勵學生用語言描述音樂和繪畫所表現出的哪些運動情景。

教師活動:展示詩詞音樂繪畫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情感去體驗運動的各種形式。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說出描述運動的詞彙詩詞音樂等,能較準確地說出一些《高山流水》曲中是如何描述運動的,能描述繪畫中表現運動的各種方式。

科學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的呢?

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以及實驗方法來描述和研究運動。

同學們,你們對科學上所說的運動是如何認為的呢?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能說出物體位置的改變就稱為運動。

教師點出:物理學中所說的機械運動是指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然後如果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則稱這個是引導學生說出靜止的。

用媒體展示一幅動畫(一女孩站在樹的對面靜止不動),學生說出樹木是靜止的。但教師在這裡要激起認知矛盾(或者有學生主動提出矛盾的觀點):地球是運動的,樹木在地球上隨著地球一起移動,按說樹木是運動的,但我們平時的確看起來樹木是靜止的,為什麼呢?

引導學生說出:從女孩這來看方面,樹木和她自己的位置關係沒有改變。(可再展示運動和靜止的概念解釋)。

教師點明:看來判斷樹木是否是靜止的,是拿樹木和女孩自己比較,看兩者的位置發生變化沒有。

我們把用來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的另一個物體稱為參照物。

然後用媒體展示動畫:另一個男孩向女孩走來。

問:男孩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為什麼?

引導學生用參照物,位置改變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為參照物,男孩和她之間的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說男孩在運動。

順著提出:如果男孩來觀察女孩,以男孩為參照物,女孩和他之間的`位置在變化嗎?可不可以說在男孩看來女孩是運動的。

那麼,這時可不可以認為在男孩看來,樹木也是運動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看來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事項對於一個參照物來說,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反之,就是靜止的。

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都要特別說明是以什麼為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常常會不一樣。

在此基礎上,用媒體展示一段動畫(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遊運動,配上相應的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激起疑問:以什麼為參照物時,說“竹排”是運動的?又是以什麼為參照物時,說“青山”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充分討論交流,能說出“竹排相對於兩岸或岸上的樹的位置改變了,所以說竹排是運動的;青山相對於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變了,所以青山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如果以潘冬子為參照物,竹排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巧妙地應用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為我們服務。

媒體展示一幅動畫(皮帶運輸煤炭)。

讓學生討論回答:以___________為參照物,煤炭是運動的;以___________為

參照物,煤炭又是靜止的。

(課件中還準備了更多的幾個運動和靜止的現象,可根據課堂進展和需要讓學生討論交流,分析判斷.如“兩架空中飛行的飛機相對靜止,月亮白蓮花般在雲層中穿行,運動電梯中乘客的運動情況等等”)。

最後師生或學生共同小結本堂課的內容。

作業:請設計一個與運動有關的圖文並茂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也可製作成網頁;然後相互交流。

《動與靜》說課稿 4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整個宇宙由物質組成;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包圍在周圍帶負電荷的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2.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多數物質從液態變為固態時體積變小;液態變為氣態時體積會顯著增大。

固態物質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分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因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的小。因而,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氣態物質中,分子極度散亂,間距很大,並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間的作用力極小,容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流動性。

3.奈米科學技術:1nm=10-9m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m表示。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例項:宇航員把月球採集的礦石帶回地球后,這塊礦石的質量不變。

2.單位: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kg,常用單位:t、g、mg

例子:一個雞蛋的質量大約50g。

3.測量——托盤天平

①結構:遊碼、標尺、平衡螺母、橫樑、分度盤、指標

②使用步驟:放置、調節、稱量(左物右碼,先大後小)。

③注意事項:

1.托盤天平要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遊碼要歸零。

2.稱前調節平衡螺母(天平右端的'螺母)調節零點直至指標對準中央刻度線。例如:天平上的指標向左偏轉,要使天平平衡,可將平衡螺母向右調節。

3.左托盤放稱量物,右托盤放砝碼(左物右碼)。

4.新增砝碼從估計稱量物的值加起,逐步減小,可以節省時間。托盤天平只能稱準到0.1克。加減砝碼並移動標尺上的遊碼(相當於在右盤加砝碼),直至指標再次對準中央刻度線。

5.在稱量過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6.物體的質量=砝碼+遊碼

7.取用砝碼必須用鑷子,取下的砝碼應放在砝碼盒中,稱量完畢,應把遊碼移回零點。

8.稱量乾燥的固體藥品時,應在兩個托盤上各放一張相同質量的紙,然後把藥品放在紙上稱量。

9.易潮解的藥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燒杯、表面皿)裡稱量。

10.砝碼若生鏽,測量結果偏小;砝碼若磨損,測量結果偏大。

三、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ρ=m/v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常用單位g/cm。

《動與靜》說課稿 5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入手,設計了兩個活動:“盪鞦韆”、“分析電扇工作時各部分的運動情況”。先讓學生明確如何判斷運動與靜止,然後再通過具體的例子,引導他們充分分析、討論有關“相對運動”的問題,從而對運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明白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相對而言的,並能用這一知識解釋生活中的運動或靜止的現象。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能夠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2.能意識到對一些物體狀態的描述是相對的。

三、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物體的位置和運動需要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判斷實際生活、環境中物體的運動情況,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如何選擇參照物判斷物體的動與靜。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裝置。

材料與用具:電扇,多媒體。

課時建議: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讓兩組同學來模擬運動和靜止兩種狀態,並分析對兩組學生來說,哪一種算運動?哪一種算靜止?

同學演示:第一組行走,第二組不動。

提問:哪位同學願意發表意見?(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如:“為什麼你會這樣想?你認

為這兩種狀態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什麼動了?什麼沒動?)

引導學生歸納出:當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時是運動,否則就是靜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觀看盪鞦韆的圖片。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一定會見到很多運動和靜止的物體!例如:我們坐在行駛的車上觀察車外的景物,會有什麼發現呢?鞦韆上的人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二)新課教學

1.舉例探討

教師:關於運動與靜止,我曾經聽到過一段有趣的對話。有一次,我坐火車,旁邊有一對母子,小男孩大約3~4歲,可能第一次坐火車,什麼都感到新鮮,火車開了以後,他還在東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後就像發現什麼新大陸似得叫了起來:“媽媽,房子和樹都在往後跑。”他媽媽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樹在跑,而是火車在動。”

教師:現在我要求四人一組,同學之間對此問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誰的話?為什麼?歸納小組的意見,等會派代表來彙報。

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旁聽。

小組彙報與交流。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發現和觀點進行解釋和交流。

歸納:科學上判斷物體的動與靜,一般會先假設一個不動的物體,我們稱為參照物,然後會拿要研究的物體與參照物進行比較,看它們的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有,則這個物體就是運動的;否則,就是靜止的。

2.運用多媒體演示孩子“盪鞦韆”的片段。

提問:請四人小組的同學一起分析,根據上面所學的知識,如果要研究鞦韆上男孩的運動情況,我們可以選擇哪些物體做參照物?分別和這些參照物比較,鞦韆上的男孩的運動情況有沒有不同?有什麼不同?

各小組同學分析討論,教師巡視旁聽。

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相互交流質疑。

提問:為什麼同一個人,既可以說他是運動的,又可以說他是靜止的呢?讓學生交流得出: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參照物的選擇很重要。

3.引導學生用參照物、位置改變等科學用語,討論課本插圖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學的運動情況。

拓展活動:分析電扇工作時各部分的運動情況。

引導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斷例子中物體的運動情況,使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三)課堂練習

(教師出示幻燈片)師生共同完成

(四)課堂小結

《動與靜》說課稿 6

教材分析:

線條的平直與彎曲,會使人產生動或靜的感覺。平行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有靜止的感覺,而彎曲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動的感覺。充分運用線條的各種造型,已經成為重要的表現手段,而且對美化畫面和深化主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導學生髮現存在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並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從教材的例圖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線條能賦予畫面的生動性和悅目性。

教學目的: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重點:

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教具準備:

課件、作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新課:

1、複習以前學過的《點、線、面》中的線條的種類。

師:板書——線條有粗、細、曲、直。

2、請同學說一說線條給人的感受,引出課題(板書)——線條的動與靜。

三、講授新課:

1、欣賞課件(流動的河流、靜止的公路、地平線等),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樣線條,給人什麼感覺?

師:流動的河流展現的是曲線,有動感,而公路和地平線是靜止的直線。

2、請同學回憶大自然中還有那些靜態和動態的線條,它們各是什麼樣子。

師:平直與彎曲的.線條會使人產生動與靜的感覺。

以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線條的曲直與動態的關係。

3、請學生欣賞課本範例,進一步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想一想,線條在繪畫中的作用。

4、教師結合上節課所學的知識《色彩的冷暖》講解線條與色彩在不同畫面中的運用。

(1)暖色和曲、直線的配合,產生的視覺反映。

暖+直=溫暖、平和

暖+曲=熱烈、歡快

(2)冷色和曲、直線配合

冷+曲=寧靜、幽遠(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單調、呆板

通過欣賞範圖、教師講解,讓學生了解該如何更好的應用線條。

四、作業佈置: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並上色。

五、學生作畫,教師指導。

倡導學生在作業中的創新意識,對學生的創新畫法給予表揚,及時鼓勵好的作業。

六、作業展評:

1、個人分析畫的內容,畫面好在哪裡?

2、同學互評,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作業,說一說它的優點?

3、教師簡評。

七、拓展

教師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請學生欣賞。

八、課堂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九、教學反思:

有一種材料叫“毛根”性質柔軟,利用它在課堂上講解示範線條的曲與直非常的直觀,所以課堂中選擇一種好的教具至關重要,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動與靜》說課稿 7

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一節繪畫基礎課。教材注重引導學生髮現存在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並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

教學目標: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重點:

感受理解線條的動與靜。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課前準備:

(1)教師收集現代建築、鐵塔等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的圖片,收集有綻放的禮花、盪漾的水波、飄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資料圖片等。

(2)學生準備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教師出示一根綵線,引導學生觀察它的狀態,並用線條的形式把它記錄出來。

觀察一張方形紙飄落和乒乓球跳動的軌跡,用線條把所看到的軌跡畫下來,體驗線條給我們的直覺反應;

2、除了這些線條,你還會畫什麼樣的線條,試著畫一畫。

二、發展階段

1、教師小結,引導學生將這些線條簡單分類:直線、曲線。

2、思考並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直線還能表現哪些物體,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直線;看到曲線,你會聯想到生活中的什麼物體。說一說生活中的曲線。

(1)欣賞生活中具有直線和曲線特點的物體:臺階、樹林、流動的水、體操表演、禮花、盪漾的水波、飄舞的雪花等錄影或圖片;

(2)說說這些景緻適合用怎樣的曲線來表現(如禮花適合用弧線來表示;水波的線條流暢而溫和,可用波浪線表現;雪花飄舞的線條輕盈而有些散亂,適合用淺色並且比較毛糙的線條來表示……)

3、學生討論,直線和曲線會帶給我們什麼不同的感覺。

平直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建築物的垂直線,會給人靜止、穩定的感覺,在繪畫中,如果我們要表達這種感覺,可以多用平直的線條;(美術教案)相反,曲線帶給人們一種流動的感覺,如果你的畫面需要表達這種感覺,可以多用曲線。

4、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直線與曲線。

荷蘭畫家蒙得裡安《紅黃藍》;國家游泳館――水立方;法國著名的埃菲爾鐵塔;敦煌的飛天壁畫等。

引導學生體會藝術家們用多樣變化的.動感線條和富有節奏、充滿強烈的韻律感的藝術手法表現畫家們豐富的思想內涵。

5、欣賞書上的圖片,結合剛才欣賞的圖片,學生討論:怎樣運用線條進行表現。

三、創作階段。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主題,思考如何表現並交流。

1、選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現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可用繪畫、剪貼、剪貼添畫等作業形式進行表現。

2、學生討論並交流他們認為適合用直線或曲線來表現的主題,教師將合理的部分演示出來。

學生繪畫。展示、鼓勵有創意的作品。

四、作業展評:

說說你對同學作品的看法,有什麼地方畫得比較好,什麼地方值得修改。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最終目的是學生在評價後有所收穫。

小結。

六、收拾與整理。

作業完成後,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環境的衛生和整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動與靜》說課稿 8

知識與技能:

知道並能用語言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對大量例項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綜合能力。

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形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與難點

重點:“理想實驗”法,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讓學生確信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內涵。

教學準備:

慣性小車、斜面、木塊、木板、毛巾、標誌小旗.

教學過程

一、體驗、觀察、頓悟、闡述

師:同學們,根據平常的觀察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請觀察)

學生實驗一:抽學生到講臺上做用力使講桌運動的實驗。並指出當我們用力推或拉桌子時,桌子才會運動,當推力或拉力撤消後,桌子就停止運動。(a、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學生實驗二:學生演示小車在木板上運動情況。用力推小車時小車開始運動,當推力撤消後小車仍能運動。

(b、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師: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小車為什麼會停下來呢?

生:是桌面對小車的阻力。

(好,下面我們就用實驗來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二、探究、歸納、推理

(一)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1、介紹實驗器材。

2、請同學帶著下面的問題和老師一起來完成實驗探究。

(1)為充分“顯示”阻力對物體運動情況的影響,每次實驗時應該控制哪些因素相同?如何改變物體受到的阻力?

(2)為什麼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車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麼?

3、演示書上圖12.5-3所示的實驗,

(1)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接觸面

阻力的大小

(選填“大”“較小”或“最小”)

小車運動的距離

(選填“短”“較長”或“很長”)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討論思考題。

(3)展示討論結果。

(二)歸納

生: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這說明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減小得越慢。

(三)推理,昇華實驗結論。

師:如果我們將木板換成表面更光滑的玻璃,小車運動的距離與在木板上運動的距離相比較,哪一個更遠些?

生:在玻璃上運動的距離更遠。

師:如果有一種材料,它的表面絕對光滑,對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小車將做什麼樣的運動?

生:小車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師:運動的物體不受力將一直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會怎樣呢?

生:永遠保持靜止狀態。

三、揭示規律、板書課題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師:今天同學們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得出的規律跟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得出規律完全一樣。同學們真棒,你們是當今的牛頓。

板書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想想議議(學生交流討論)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範圍:;成立的條件:;結論:。

2、靜止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狀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將保持。

師:牛頓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體運動和力的關係,力不是用來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四、課堂練習(見學生手中小練習)

五、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範圍:一切物體;條件:不受力;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六、課外作業(略)

附板書設計

12.5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適用範圍:一切物體;

條件:不受力;

結論: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動與靜》說課稿 9

教材分析:

本課是小學美術教材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課。屬於造型·表現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是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使學生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本課針對學生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觀察、欣賞、體驗和感受中自主探究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融看、畫、做、玩於一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線的造型方法,並圍繞本課的知識點,通過線造型給人的不同的視覺感受,能較準確的運用直線、曲線等美術造型語言進行藝術創作。

學情分析:

本課針對學生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觀察、欣賞、體驗和感受中自主探究,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融看、畫、做、玩於一體,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由於學生整合能力還不夠,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會有效提高美術課程的文化傳承作用,以達到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基於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曲線與直線分別能夠表示動與靜的感覺。

2.能用曲線或直線進行主題創作。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觀察力、表現力。

教學重點

體驗直線和曲線所產生的靜止與流動的不同感覺。

教學難點:

能準確地運用直線和曲線這兩種造型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道具、各種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對比觀察,用線條作記錄:

a.教師組織幾名學生到前面,師生共同玩一玩事先準備好的綵帶,隨意舞動飄飛,其他同學觀察後用線條做簡單記錄。

b.觀察教室裡的門、窗、牆角線,把它們用線條記錄下來。

2.對比觀察後,從線條的種類,帶給人們的感覺,產生的聯想三方面來討論:綵帶舞動記錄的線條,門框牆角記錄的線條有什麼不一樣?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並歸納:

種類:直線 曲線

感覺: 靜 動

聯想:靜(橋、鐵塔、路燈、地平線、樓梯、公路、建築物、電線、麥田……) 動(梯田、沙漠、流水、藝術體操、海浪、舞龍燈、夜晚的焰火、綻放的禮花、跳動的火苗、舞蹈、流線型跑車、雕塑、床單的圖案、樹根……)

4.線條是繪畫中最概括最簡明的表現形式,線條的變化也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以上的學習和我們接下來將要研究的都是線條的動與靜。(提示課題)

(二)發展階段:

1.學生將手中的圖片分為靜和動兩組,師生共同反饋。

2.線條在生活和藝術創作過程中運用十分廣泛,藝術大師也恰恰利用了它的豐富多彩創作出了不朽之作。

出示圖畫,指導學生觀察。

藝術家們用多樣變化的動感線條和富有節奏,充滿強烈韻律感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畫家們豐富的思想內涵。

3、其實繪畫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困難,我們再來欣賞一些同齡小朋友的作品。

出示好的作品,供學生欣賞。

(三)練習創作階段:

1.欣賞了這麼多的作品,我想你們一定有所收穫,那麼請同學們交流討論一下,你想用什麼線條表現一幅什麼內容的畫面?學生討論後彙報結果:

(1)用平行的直線表現靜止感覺的作品。

(2)用弧線、有節奏的波浪線,動感強烈的線條表現流動感覺的作品。

2.學生繪畫,教師巡迴指導,啟發有困難的同學,展示、鼓勵有創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評價階段:

1.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評。

2.教師點評,提出修改意見。

(五)總結階段: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以線造型表現的事物,只要我們擁有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美就在我們身邊!

(引入生活情境,提示學生整理物品)

《動與靜》說課稿 10

一、運動的世界

在月明星溪的夜晚,我們在外面散步時,常常有月亮跟著我們走的感覺,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太陽從東方升起

太陽從西邊落下

賽跑冠軍

豹在狂奔

候鳥在飛行

飛機在飛行

狗在奔跑

你能舉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運動嗎?

1、上學的學生、下班的工人、飛翔的小鳥、遊動的金魚、飛馳的汽車、奔跑的駿馬、流動的空氣

2、地殼的運動,大陸板塊的碰撞產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峽谷;江河的流動形成溝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帶來了滿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裡,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著,絕對靜止的物體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認識。

二、運動的描述

(1)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讚美運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畫家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萬馬奔騰圖》

(3)音樂家用旋律和節奏、歌詞來表現節奏。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

那麼物理學中,我們怎麼來描述運動呢?

例:(1)汽車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來了。

(3)月亮在雲層裡穿行。

被研究的物體——相對於(標準物體)——位置發生變化

汽車公路上的樹飛快的行使

月亮地球升起來了

月亮雲層在穿行

(A)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簡稱為運動。

(B)把事先選定的另一個物體,也就是標準物體叫做參照物

判斷一個物體是否運動要經歷三個過程:

(1)選擇參照物

(2)確定被研究的物體

(3)判斷被研究的物體相對於參照物位置是否改變。

思考:乘客坐在行駛的汽車裡,為什麼行人說乘客運動得“真快”,而司機卻說乘客“沒動”

乘客到底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研究的物體標準物體位置是否改變動或靜

乘客地面、樹改變動

乘客司機、汽車沒改變靜

例1:浣溪沙

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

以船為參照物

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以山或岸邊的樹木為參照物

例2:地球同步衛星繞地球一週所用的時間,距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相等,那麼衛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以地球為參照物,衛星是靜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個星球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

例3一位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飛機在向上運動,直升飛機相對地面的運動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靜止D.無法判定

例4試分析下列各題以誰作參照物。

①上升的電梯裡的人是靜止的;

答:①“上升的電梯”是電梯對地面上升,因此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而“人是靜止的”,是人對電梯靜止,因此,是以電梯參照物。

②靜止的汽車有人感到它在運動;

答:“靜止的汽車”是以地面作參照物,而“有人感覺它在運動”應為汽車對觀察的人在運動,因而,是以運動的為人蔘照物。

③下降的電梯上的人看到牆向上運動;

答:“下降的電梯”是以地面作參照物,“牆向上運動”應是牆對人是向上運動的,因此,是以人(或電梯)參照物。

答:“同向行駛的汽車”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後退”應是“自己對於對面的汽車向後退”,因此,對面的汽車是參照物。

說明運動或靜止都是相對於參照物說的,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④同向行駛的汽車裡的人看對面的汽車時,感覺自己向後退。

參照物選擇的原則:

1、不能選研究物件本身為參照物。

2、參照物可任意選擇。不論是靜止的物體還是運動的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

3、參照物一但被選定後就認為該物體是靜止的。再看研究物件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

4、經常選擇地面作為參照物。如“太陽東昇西落。”(這時候預設地面為參照物。)

例5:觀察如圖所示小旗,判斷船相對岸上的樓房的運動狀態有哪幾種可能,並簡單說明。

分析:(1)根據船上和樓房上的旗子擺動方向,船可能停在水面上相對樓房不動,旗子擺動方向順著風吹的方向;

(2)船可能順著旗子擺動的方向靠近樓房,但運動速度比風速小些;

(3)船還有可能逆著旗子擺動方向遠離樓房。

我要試試:

(1)在歌詞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所描述的現象中,我們以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為參照物;我們說青山“兩岸走”是以參照物

(2)一輛汽車在水平河岸上行駛,以汽車為參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為參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太陽從東方升起;參照物

4、月亮躲進了雲層,烏雲遮住了月亮參照物,

5.兩人並肩而行,以什麼為參照物,兩人是靜止的以什麼為參照物,兩人是運。

課堂小練習:

1、下列各項屬於機械運動的是()

A放糖的水變甜了B同步衛星繞地球運動

C鐵生鏽了D水結成冰

2、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名詩中描寫的“青山”與“孤帆”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陽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劍”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沒有通過“刻舟”而求得“劍”是由於他不懂的物理知識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