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學生以前雖然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只是直觀形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有一定難度。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這節課要在此基礎上掌握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學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這是下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進率的基礎,更是以後學習容積的基礎。因此,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必須掌握熟練。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們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動手嘗試。而他們的思維特點又一般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然後形成表象,再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領悟,進而內化為己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學生動手操作,同時配合多媒體課件演示.

三、說程式

這部分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教學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第2課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第3課時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任何新知識都是以原有知識體系為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瞭如下內容來為新課做好鋪墊。

1.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用學具手勢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別有多大。

2.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利用動畫演示把它們切割成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請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是怎樣知道的。從中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正方體是由多少個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這時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生活中遇到的計算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問題,多數不能切開來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行不通,又該怎麼辦?這樣就在學生心裡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學生探索新知識強烈願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首先吸引學生,刺激感官,啟迪思維,提高興趣,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也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體的過程是: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長方體,邊擺邊在表格裡記錄:長、寬、高和體積

(2)彙報交流,學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講解,教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

(3)請學生觀察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這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他們充足的討論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各抒已見,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共同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書寫形式的指導。

(5)完成例1,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並且在剛才的實驗操作中,也有學生擺出了正方體,因此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由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時,使學生明確三個a相乘也可以寫成a3,3寫在a的右上角。

(三)鞏固練習,擴充套件應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做第33頁“做一做”的第二題,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3.完成練習七第1題,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

4.完成練習七的第7題,要注意這道題算式的運算順序。

5、拿出課前準備得長方體物體,同桌合作計算出它們的體積。

學生明確求體積應先量出它的長、寬、高,再進行計算。這樣設計,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計算長方體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全課,質疑解惑。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和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材29頁30頁。

2.教材簡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確進行簡單的體積計算。

②能力目標:通過動手操作,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以及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絡的邏輯之美。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二、說教法

按照三步導學教學方法,我先是創設情境,出示一個長方體,讓學生說說它的體積,猜猜它的體積與什麼有關,在有的學生猜測它的體積與長寬高有關時,我引導學生需要進一步驗證。這樣的導課方式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和方向,而且滲透了數學的學習方式:猜測——驗證。繼而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民主導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豐富表象、提升經驗、形成思考。教學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動態化,抽象的教學材料直觀化,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促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學習程序。最後一個環節是檢測導結,我設計了三組不同型別的題目:口答,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

三、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讓他們在說一說、擺一擺、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動中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我力求以"長方體、正方體體積"這一數學知識為載體,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發現結論的過程,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主動建構之上。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時,我安排了激情導課,民主導學,檢測導結情景引入三個環節。

(一)、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首先,課件出示圖,讓學生說出他們的體積各是多少?並在學生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這個長方體和正方體是由多少個稜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它的體積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讓學生來複習體積概念。

然後,我又出示一組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因為沒有相應的資料,學生無法正確判斷。我由此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達到課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導公式。

探究是數學學習的生命線,倡導探索性學習是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了猜測體積與什麼有關的活動,讓學生觀察一組長方體,通過比較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關係,我在這裡設計三組圖演示,既減輕學生製作的困難,又直觀、形象地認識了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都有關係。緊接著進入關鍵環節:探究實驗。在活動中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動手操作,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具體的過程是:

(1)每四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

請學生小組合作用12個相同的小正方體(稜長1釐米)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

1.每排擺了幾個?

2.每層擺了幾排?

3.擺了幾層?

4.一共擺了多少個?5.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很快算出總個數?然後把數字記錄在表格裡面。

自主學習,師巡視指導

展示交流,小組代表發言,與臺下同學互動。

1、研究數字間關係。

①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②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由學生自己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寫成V=abh。進一步讓學生在理解基礎上記住了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根據長方體積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以及長方體練習題過渡到正方體,推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嗎?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用字母a表示稜長,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不要誤認為a與3相乘.寫a3時3寫在a的右上角要寫小些。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

(這樣的教學是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三)、檢測導結,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口答題

2、判斷題

3、解答題

(四)全課總結,交流評價。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課堂總結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通過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使學生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得以提升。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所講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41頁到43頁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內容屬於新授課,授課時數為1課時。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第二冊的認識圖形中,雖然已經接觸到長方體和正方體,但那只是直觀現象的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有關的體積單位。

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學生聯絡實際的操作活動,學習一些測量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前面所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應當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理解它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習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他們的空間觀念。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的兩部分內容應當以第一部分為重點,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中、重點理解體積公式的意義,並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二、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直觀教學法,讓學生觀察圖形填表,歸納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可以把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直接遷移過來,讓學生獨立地得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我只安排了復舊引新、創設情境、激情引趣、揭示課題、操作想象、推導、公式。依據規律、歸納公式、利用關係、類推公式、鞏固練習、運用公式、全課總結六環節。

(一)復舊引新、創設情境。

任何新知識都是在有知識係為依託,因此在複習中我設計的習題為本課做好鋪墊。

什麼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那些?出示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教師出示體積單位的模型)完成此題,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空間觀念為這節課做好鋪墊。

(二)激情引趣、揭示課題。

一節課教學效果如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有關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聯絡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問題,如果計量池水的體積,還能切開數嗎?(切開數)這種方法在實際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麼怎麼辦?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揭示課題,激勵學生上進好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探究新知。

(三)、探索活動、推導公式。

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活動,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觀察一組長方體發現。教師師用投影出示長方體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體稜長1釐米擺出4個不同的長方體擺的時候思考。

1、每排擺了幾個?

2、每層擺了幾排?

3、擺了幾層?

4、一共擺了多少個?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口答結果老師依次板書在表格中,通過觀察表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整理。

如長×寬×高=體積

2×3×2=12

4×1×3=12

6×1×2=12

2×2×3=12

從而,歸納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寫成

V=abh

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

(四)、利用關係、類推公式

提問:4號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何特點?這種長方體又叫什麼?它的體積怎麼計算?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用字母a表示稜長,V=a×a×a、也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不要誤認為a與3相乘。寫a3時3寫在a的右上角要寫小些、所以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一般寫成:V=a3

(五)、鞏固練習、運用公式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通過讓學生完成看圖求體積,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2、我對安排了四個判斷題,以加深學生對a的立方的理解和運用。

3,解決實際問題,我安排了兩道題目的是讓學生所學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六)、全課總結、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教師總結

這樣設計的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4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體。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口答填空。

(1)長方體有( )個面,一般都是( ),相對的面的( )相等;

(2)正方體有( )個面,它們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這是一個( ),它的長(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它的稜長之和是( )釐米;

(4)這是一個( ),它的校長是( )釐米,它的稜長之和是( )釐米。

2.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小。(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著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著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著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著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說一說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鄰的三個面各用哪兩條稜作為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後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為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高作為長和寬的;左右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為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找它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了,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我們再從立體圖形上看一看。(用電腦動畫軟體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影象要驗證相對的面相等,展示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學生討論後歸納,老師板書:

上下面:長×寬×2

前後面:長×高×2

左右面:高×寬×2

(2)請同學們用新學的知識來解答下面的問題:例1(投影片)做一個長6釐米、寬5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要用多少釐米2硬紙板?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或學生板書,同時其餘同學填書上。)

解法1:6×5×2+6×4×2+5×4×2

=60+48+40

=148(釐米2)

解法2:(6×5+6×4+5×4)×2

=(30+24+20)×2

=74×2

=148(釐米2)

答:至少要用148釐米2紙板。

練一練:(投影片)一個長方體長4米,寬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米2?(請幾位同學用投影片做,選作訂正樣題。)

教師:如此題改為同樣尺寸的無蓋塑料盒求表面積如何辦?

學生:應該少算上邊的一面。列式:

4×3+4×2.5×2+3×2。5×2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學生:一個面的面積乘以6。

教師:用稜長來表示它的表面積。

學生:稜長×稜長×6

(2)試解下面的題。

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稜長3釐米,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釐米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釐米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說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練習:課本P26做一做。(請兩位同學寫投影片,其餘同學做本上。)

用學生投影片集體訂正。

(三)鞏固反饋

1.口答課本 P27:1。

2.計算課本P27:2。(各請兩位同學用投影片寫,集體訂正。)

3.口答。判斷正誤,並說明理由。

(1)長方體的三角稜分別叫它的長、寬、高。 ( )

(2)一個稜長 4分米的正方體,求它的表面積的列式是42×6,結果是48分米2。 ( )

(3)用四個同樣大的正方體小木塊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四個小正方體表面積的和小。 ( )

(四)課堂總結及課後作業

1.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

2.作業:課本P27:3,4,5。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每個面的面積計算是舊知識,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長方體和正方體六個面之間的位置、大小關係,進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中,設計安排了學生實物操作,觀察平面圖、立體圖的動畫演示,其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活動上兩個臺階,其一是由看實物到看立體圖,其二是由知道了長、寬、高就能想象出實物圖形,這樣既使學生在空間圖形的基礎上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們面積和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端,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圖形以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實際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 難點: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具準備:長方體實物及相關課件、配套學具等等。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法、討論交流法和小組合作法,並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採用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學法分析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所以,本節課,我突出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做到“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說理。”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為我們教師展示了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面對學生們,我的設計本著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節課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導探索;自主學習、鞏固應用;發展提高、交流評價;能力培養、體驗成功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 。

設計意圖:

為什麼我要按照這4個步驟來進行教學呢?因為從研究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一次飛躍。在引入時,我首先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在讓學生觀察和說說生活中的長方體,不僅在學生頭腦中建立長方體圖形的表象,點明瞭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還讓學生體會了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學習內容較為枯燥,如果僅靠傳統說教式和灌輸式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我讓學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種形式分別感知長方體,不僅有助於學生更好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學生按預定的流程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在設計練習的時候,我設計了基礎題和發展題。基礎題主要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此來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發展題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和運用,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板書時遵循了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這就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歡迎批評指正。

長方體和正方體說課稿6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

1.學生通過操作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並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求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運用:

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什麼是長方體的長、寬、高?什麼是正方體的稜長?

2.指出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並說出長方體的特徵。指出正方體的稜長,並說出正方體的特徵。

二、新課講授

1.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1)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在上面分另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

師生共同複習長方形的特徵。請同學們沿著長方體紙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稜剪開,得到右面這幅展開圖。

(2)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分別標出上、下、前、後、左、右六個面,然後師生共同複習正方體的特徵。讓學生分別沿著正方體的稜剪開。得到右面正方體展開圖。

(3)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的展開圖,看看哪些面的面積相等,長方體中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觀察後,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需要計算哪些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2)出示教材第24頁例1。

理解分析,做一個包裝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紙板,實際上是求什麼?(這個長方體飯包裝箱的表面積)

先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再分別計算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後把每個面的面積合起來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3)嘗試獨立解答。

(4)集體交流反饋。

老師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進行板書。

方法一:長方體的表面積=6個面的面積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

方法二:長方體的表面積=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左、右兩個面的面積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

方法三:(上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

(0.70.4+0.50.4+0.70.5)2=0.832=1.66(㎡)

(5)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找什麼?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6)請同學們嘗試自己解答教材第24頁例2, 集體交流演算法,請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解答計算正方體表面積的。

三、課堂作業

1. 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頁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頁練習六第1、2、3、4、6、7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並掌握了長方休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學習,你能說說你的收穫嗎?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