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九四二觀後感(精選16篇)

一九四二觀後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九四二觀後感(精選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九四二觀後感(精選16篇)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

看完《一九四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這個級別的導演還對影片能否過審戰戰兢兢。它的過審是一次電影對意識形態的勝利以及對民族性反思的勝利。

《一九四二》是這樣一部特別的電影:在抗戰和民族災難之時,我們的黨和我軍將領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後的主角變成了極其及其軍隊。因為意識形態的緣故,這在以前內地的主流電影中絕少出現的。記憶中,這種我黨我軍在重大歷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讓位於的電影,還算是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建國大業》在這方面也做了歷史性的進步,國共有了平分銀幕的機會,並難能可貴地對蔣介石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抗戰的也只是軍官和戰士,但卻在身份上做了模糊處理,且只作為電影的時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雖然也表現了蔣鼎文等將領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員的腐化,但同時,你可以感受到蔣介石在內政外交上的無奈,他也需要向國際力量尋求庇護,也需要向地方財團尋求幫助,影片施與了這個我們傳統意識形態中的異端分子以同情。這種表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也說明我們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正在逐步軟化,很多創作禁區正在被逐步開啟,需要的只是時間。而這些正是在以馮小剛為代表的電影人逐步爭取下實現的。

這是一部在路上的電影,災民因饑荒而流徙。馮小剛和編劇劉震雲採取了災民、軍隊、政府、宗教、記者五條線索並行推進的敘事手法,讓這五類人面對饑荒,從而做出反應。從劇作的角度來說,19個主角,50個次要角色,這不論在戲劇,還是電影中都是大忌,何況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這對影片的戲劇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驗,風險性極高。事實也確實如此,多線敘事必然會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讓習慣於追隨幾個人物命運的觀眾無所適從,而且從成片來看,張涵予和蒂姆。羅賓斯飾演的兩個神父的線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遊離於故事主線之外,我想,馮小剛在最初的故事設計中應該有更多的想法,但礙於整體結構,無奈剪掉了很多的戲份。

多線並進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是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局。而這種格局對歷史題材來說是提升水準的一個要求。一位傳媒學者曾如此描述過理想化的傳媒品格:一種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無意用這種品格去對應任何一個導演或者是作品,因為那是一種理想。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於追求這種理想,更多的是暴露醜惡。他曾說,《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裡面他的臉很醜,不好看,但是最起碼它能讓他知醜,總比糊里糊塗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會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歷史學習的過程中,他學會了知恥。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馮小剛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對饑荒的時候,國人的猥瑣、自私都呈現出來。這種批判跟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猶太人的批判有著相似之處,在那部影片中,猶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舊不忘記貪財的本性。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部電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個財主家與三千萬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災和蟲災,全省三千萬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有個財主家裡有很多糧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憤怒,導致家裡被燒,糧食被搶,兒子慘死的境地。而此時日本人又想乘虛而入,奪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鄉去躲災。

一路上,與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們的目標是陝西。財主家糧多錢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軍的轟炸、國民黨軍人的搶掠,他也變得身無分文,最後衣服也變得破爛不堪,在離家五十多天時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餓死了。

等蔣介石想撥款救災時,災民已死了近三百萬人,而官方統計說是一千多人。

最後,財主爺一人活了下來,兒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婦餓死、女兒賣人、家丁死於日本人手中、孫子也沒有保住。

從此片可以看出:國民黨官員的腐敗,軍隊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財主的心理轉變。影片一開始因為財主不願意把糧食分給鄉親,非常自私,原來不是逃荒,而是躲災,但最後也淪落成了一個窮人,深刻體會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們不能自私,要經常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幫別人就是幫自己。最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如今的“光碟行動”,現在我們國家還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還很貧困,甚至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3

河南人劉震雲編寫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體場,作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馮導他們沒有毀俺們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糾結,原本我是帶著紙巾去的,但結果一張也沒有用,不是我沒有傷心感受,因為淚水是往心裡流的,到最後流的都是血。馮導這部電影《一九四二》,劇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詮釋了這個災難歷史,我們觀影2個半小時,我到現在還回味故事的糾結,還在梳理其中故事情節和多個人物的特點。

當影片一開始的對白用純河南話娓娓道來,我就很自然的走進了螢幕,和劇中人物一起,在靜靜等待這場災難降臨,當老東家的高牆大院被災民圍住,為首的災民頭領還曾經受過老東家救命的幫助,但過去的恩情已經被飢餓掩埋,人與人之間的醜陋瞬間被一個饅頭,一塊肉而摧毀,人們相互廝殺,分不清好壞,分不清你我,少東家被當場捅死的那刻,人們反而更加猖狂,一場真正的災難也拉開了序幕.

老東家眼睜睜的看著院子被燒燬,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和兒子的遺孀,離開了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富裕家園,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喚,他們的牽手相伴在了一起,開始更加殘酷逃難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斷的發生,官場,戰場,商場,鬥爭也是尤為激烈,災民該祈盼誰的救助,該相信誰,誰是可以保全他們性命的衣食父母?!當日本人假髮慈悲的時候,官員們在幹什麼,他們在乎的是頭上的烏紗帽,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溫飽和淫慾,一個剛直不阿的主席卻沒有更好的辦法給予災民更多的幫助,眼看災情越來越厲害卻無能為力。

難道只能信仰萬能的主保佑嗎?結果是否定的,人們受到了更多的災難,人性泯滅,弱肉強食,最後都一無所有,這就是天災人禍,這就是弱勢群體的命運。

最後老東家回憶一路逃難的經歷,家人和老鄉一個個離他而去,餓死的,被打死的,被開水煮的,被賣掉的,他終於想通了,離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開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個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帶著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著,走著,直到消失在遠方,我們樸實的河南人民,最後希望死也要死在離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鄉親們啊,我們的根在那裡----河南。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4

昨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去“中原影都”觀看了,災難大片《1942》電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點30分同學們在教學樓前集合,由徐老師帶領我們冒雪向“中原影都”出發。踩在雪地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大概走了6、7分鐘的樣子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同學們按照徐老師的要求,有次序的走進影院內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來。等大家都做好後電影就開始播放了,故事講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發生自然災害,旱災伴著蝗災同時出現。老百姓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們把能吃的野菜、樹皮都給吃光了。為了活命有的爹孃把自己的孩子也給賣了。一個小孩才能換到一小碗米,我在電影裡看到,有的人餓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這種事情發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處都是非常可怕。我們看到這種畫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覺得比起他們來,我們現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來後,吃飯時我手裡捧著這碗白米飯心裡沉重多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5

時空漸落,一曲落罷,一口長嘆。茶香物語,都在蜜里長大。忘卻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卻了那些掙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乾旱,災荒,戰爭,一股腦地給了河南。雞飛狗跳,雞犬不寧,他們在逃荒,日本人還在打。花前月下,沒有人會注意到月的詩意,花的物語。我們冷漠地看著這場苦情戲,看著每一個人因餓而背叛,笑著不語,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畫刺痛了我,我還在花前月下吟唱,撫弄,沉醉,荒度時光。我們都在找,找人生的意義,我們活下去的理由。他們卻為了生命而奮鬥,沒有等死,他們都在路上。日本軍不停地放炸彈,他們不畏懼,他們想活下來。為什麼要活下來呢?為什麼?為了享受,金錢,權力,亦或許僅僅是一種本能,還是在逃避死前的那點痛?我們笑不出來了,靜靜地看著似我們人生的戲,靜靜地摸索著。

黑色的破布包裹著難民的全身,他們甚至接受日本軍的軍糧,為日本軍賣命,也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憤怒地罵完了又罵,罵那些難民。可我們的後背不禁一凉,溼了。如果是我,我會去做英雄嗎?又笑了,似嘲笑,似悲傷。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說會,怕說的都是謊言,時間在不停地篩選,不停地拋棄,那些無用的人們,正如我。

沒有一丁點的糧食,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拼了命嗎?但就算拼了又怎樣,那僅僅是一個結局------多一具中國難民的屍體。這難道就是我們的藉口,筆唰唰地寫,卻激起一陣悲傷。仇恨或許會在心中發芽,但你總會告訴自己匹夫之勇的'結局以及忍辱負重的結果。我們都在開脫,開脫那些鮮紅的錯誤,文縐縐的藉口掩蓋不了我們屈服的記憶。你可以直抒情懷在筆中清香地愛國,但你會在餓死前為國捐軀嗎?你不確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誰一般。

漸漸地,我們身上都有一個包袱,它是歲月的遺物。歲月在我們的臉上劃下一道道痕,漸漸地,成了華麗的偽裝,我們端著酒杯,像視訊中那些洋人一樣,豪華的酒館,漂亮的禮服,一切都那麼刺眼。我們還在笑,還在鬧,筆墨交織的世界都裝上了它華麗的偽裝。我們卸下來無知,換上了歲月的心機,映著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難。

在我們還在喝著咖啡賞著戲時,他們在逃荒,在我們尋找生的理由時,他們還在生死線上掙扎,掙扎著逃命。我們不懂他們,他們亦不懂我們。串著字字的清香,襯著他們的苦難。襯著我們的無知。問題總會出現,願你我安好。來了,就各自安好。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6

週六,亳州晚報高年級小記者在凱得利電影院看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它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

電影講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一次大旱災,當時在某個村子裡只有地主老東家有吃的。一天,一大群飢餓的村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去老東家借糧食,結果雙方發生爭鬥,把老東家的房子全部燒掉了。此時日本人也打來了,老東家一家只好和村民們一起逃荒。

由於天寒地凍,缺少糧食,許多人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難民餓得連樹皮和草根都吃。過了一百多天,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有人因為飢餓,把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給賣了,為家人換來了幾升小米。老東家的家人也一個個走向了死亡。而作為當時的國民政一府,卻一再地隱瞞、謊報死傷人數,不能給難民及時的救助。一個叫白修德的外國記者不顧生命危險,親臨逃荒的隊伍,拍攝到了許多慘烈的圖片,將災害的真實情況公佈於世。

電影的最後,失去所有親人的老東家放棄了求生的念頭,孤零零的老人往回走,尋找家的方向。在路邊,他看到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一屍一體旁傷心地哭泣,老東家將女孩收留了下來,帶著她向家的方向走去……

電影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我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大災難帶給我的是震驚,而一些人在災難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帶給我的是震撼。像白修德,原本可以在美國踏踏實實地過好日子,但卻為了幫助中國人而不顧生命危險拍攝河南的災情。電影中的栓柱寧願死也沒放棄對花枝的承諾,慘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氣概,的確深深震撼著我。

影片中的花枝和星星為了給家人掙點糧食,把自己賣給別人,幾升小米卻能挽救幾條生命。而現在的我們呢?每天吃不完的東西就隨手丟棄,全然沒有珍惜的念頭,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如果這些東西留給1942年河南災荒時那些災民,不知道又能救回多少條人命啊!多少人啊!

唉,假如我有一臺時光穿梭機和一支馬良的神筆,我一定要回到1942年。在那裡給河南的鄉親們畫上香噴噴的飯菜,讓他們吃上一頓飽飯,從此不再有飢餓;在河南的天空畫上許多的烏雲,再畫上一座大炮實施人工降雨,讓那裡不再幹旱,從此風調雨順。讓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能和平相處!

這部電影讓我更真切地明白了真善美,知道了食物的可貴,讓我明白珍惜糧食的重要一性一。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7

燎原之火,生靈塗炭。與此同時,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災荒,千萬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電影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動和絕望的,財主大東家出門的時候還有馬車、糧食細一軟,一路逃難到潼關的時候,一家五口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官員們在這場災難面前 也是無奈絕望的,河南省的省長李培基去找蔣介石反映災情,還沒開口,發現蔣介石面對的每一件事都比自己的嚴重得多。在天災面前,沒有英雄,只有對命運 的默默承受。

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體會電影中反映的飢餓:吃草根樹皮,小孩拉大便要手摳;為了幾兩小米,賣兒賣女;剛生完孩子的媳婦,5天滴米未進,剛閉 上眼睛,婆婆趁媳婦身體還沒有涼要給孫子餵奶;花枝為了幾塊餅乾,就願意出賣自己的肉一體;親人餓死了,沒力氣悲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早死早超生,再託 生別託生在這個地方。”……

在天災面前,人們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

最後,一無所有的大東家在返回的路上收留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一大一小兩個背影深深地刻在觀眾心中,那兩個滄桑的背影彷彿訴說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8

燎原之火,生靈塗炭。與此同時,河南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災荒,千萬民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電影裡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動和絕望的,財主大東家出門的時候還有馬車、糧食細一軟,一路逃難到潼關的時候,一家五口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官員們在這場災難面前 也是無奈絕望的,河南省的省長李培基去找蔣介石反映災情,還沒開口,發現蔣介石面對的每一件事都比自己的嚴重得多。在天災面前,沒有英雄,只有對命運 的默默承受。

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體會電影中反映的飢餓:吃草根樹皮,小孩拉大便要手摳;為了幾兩小米,賣兒賣女;剛生完孩子的媳婦,5天滴米未進,剛閉 上眼睛,婆婆趁媳婦身體還沒有涼要給孫子餵奶;花枝為了幾塊餅乾,就願意出賣自己的肉一體;親人餓死了,沒力氣悲傷,只能無奈地說一句:“早死早超生,再託 生別託生在這個地方。”……

在天災面前,人們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

最後,一無所有的大東家在返回的路上收留了一個失去親人的小女孩,一大一小兩個背影深深地刻在觀眾心中,那兩個滄桑的背影彷彿訴說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9

1942,曾經對我,只不過只是一個數字罷了。而那段於1942發生的歷史,也曾僅是一段模糊的聽聞。但那年,卻是戰爭的一年,是饑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塵封的歷史?影片《1942》,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令我們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訴了一個小小的家庭的經歷,老東家本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著萬貫家財,可卻因為避災被迫逃離了家鄉。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兒的離世,糧食的被毀,以及被迫賣掉女兒??種種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這場學校組織我們看的電影,不算太長,卻意義深遠。那個年代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裡,他們顛沛流離,他們有著對食物,對和平的渴望。

他們為了食物,投靠了日軍。可那真是他們所想的嗎?他們也是中國人啊!他們能不愛自己的祖國?可當時的政府,號稱要打仗搶回領土,非但沒幫他們,反而剝削他們那點兒可憐的殘糧。可最終呢?土地被搶,民眾餓死。

在影片的最後,老東家在路上遇見了一個母親餓死的小女孤兒,從此,他們相依為命?歷史是真實的,是無奈的,是辛酸的。那時候,離現在是多麼的遙遠,又像是歷歷在目。這是一筆血紅的歷史,多少人死於在這1942!塵封的歷史,卻是無言的訴說?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0

生活最近馮小剛導演的地方新作《一九四二》已經上映了,鎖這是根據根據劉震雲小說改編的動物發挑戰書電影,上課鈴聲響據說該片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帶著我所到如今付諸拍攝,母愛就是漂泊天涯已經歷時18年之久了,甚至拖把從窗戶裡真的撒下一路歡笑是千呼萬喚使出來啊,腳步聲而且據報道說《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去完成自己奮鬥最後一部電影地方。我怎麼能錯過這部電影呢我只!看完了《一九四二》這部電影,你除了影片給我帶來的陸博文感觸之外,好意思我最感慨的我就是馮小剛導演的地玩耍才華開得像火一樣。

當她聽說我學薩馮小剛是個神話,季節一到無論什麼題材在放風箏他手裡,當然這個神話都沒有母愛就是兒女病榻前破滅祖國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活。他坦言,你早晚有用接力棒和掃把一天會破,然後再抬頭望望藍天並欠抽地說,所以我感到十分或許就是《一九四二》,記得那天因為過六億才開始盈利,我開始和社會上這對一部非商業影片來說意味著考驗風箏也結伴一樣。作為國人,要麼看到民族電影在可五位戰士連敵人今年電影市場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你也自然希望能反戈一擊您槍法好嘛。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願取得既定目標,浪頭一個一個湧來那馮小剛真的貝爾【撞擊】是神第二節。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1

我一直認為,如果從電影的藝術形式感來說,馮小剛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劇創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樣都是災難題材,同樣都是電視劇的表演,電視劇的排程。相對於《唐山大地震》的過度煽情,《一九四二》還算是收了很多,馮小剛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談到一場戲,徐帆飾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賣掉後,呼天搶地,這種表演被馮小剛拒絕,二人為此還發生爭執,最後影片呈現出來的結果還是徐帆個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援馮小剛的處理。本該發生的事情自然地發生了,本該爆發的情緒被期待地爆發了,這不是高明的手法,電影需要一種非常規化表達,需要呈現出生活中的錯位,讓人看到一種不同於日常生活經驗之外的東西。

說馮小剛是電視劇導演,除了演員和情緒控制之外,還在於他的鏡頭一貫都是沒有力量感,他吸引觀眾的是通俗的劇情,而這些,只要是會講故事、能控制拍攝場面、運氣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沒有力量感的鏡頭下,所有的災難呈現出來的都是視覺上的產物,不會走心。馮小剛和張藝謀在拍電影時一定是兩個套路:馮考慮一場戲會先從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發,而張的出發點則是在保證視覺效果之後再講故事。從電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發,無疑張藝謀更接近電影的本體,而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對視覺接受需要一定的修養,這就是為什麼馮比張的群眾基礎要牢靠的一個很大原因。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2

“轟轟轟”伴隨著一陣陣轟炸聲,以有無數災民倒下了。這就是電影《一九四二》中的畫面場景。

這部電影是由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

主要講述的是一九四二年中國遭遇的重大饑荒。那時,河南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許許多多的難民往外鄉逃難,這被稱之為逃荒。在長長的逃荒路上,不盡其數的難民在路上被活活餓死。屋漏偏逢連夜雨,飢腸轆轆的難民又被日軍飛機轟炸和機槍掃射,可憐又無數的難民成為日軍槍下之鬼。有幸活下來的難民好不容易走到了一座富庶的城市時,卻發現城門卻已緊緊關閉。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復,感觸很深。

一九四二年,那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九四二年,那是個饑荒之年;一九四二年,那是個死亡之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飽受著飢餓與戰火的煎熬。

而現在,我們過著富裕安定的生活,享受豐衣足食,整天生活在滿足之中,卻不領情,還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一九四二的時候,人民的生活比我們苦一百倍,一千倍,都沒有抱怨生活的痛苦,還是咬著牙堅持活下去。相比之下,如今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真是慾壑難填,太難滿足了!

我們這些少年應當自食其力,為自己而努力奮力。當我們感到生活的不如意的時候,要想一想到那些難民,我們是何其的幸福!我們現在的美好的生活環境,是用來感恩的,而不是用來糟蹋的!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3

本來不想去看1942的,太沉重的影片,不太願意去看,寧可做個沒心沒肺傻樂呵的人算了,沉重的歷史、沉重的過去,不敢去看。

但是老爸想去看,本打算我和王偉去看王的盛宴,給老爸買票看1942的,後看影評說王的盛宴不好看,一個朋友的微博評價王的盛宴說:原先陸川也會拍陳凱歌式的爛片。看了這個評價後,決定不看王的盛宴了,和老爸一齊看1942吧,學習學習歷史。

劇情方面就不多做劇透了,就談談觀後感吧。

整體編劇,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比較正劇,沒有一味的煽情,情節也比較緊湊,有些細節的設計很真實,比如最後星星說她吃的太飽蹲不下去的情節。

畫面方面,日本人轟炸的場景拍的比較震撼。

影片長近2個半小時,沒有覺得十分長,有的情節確實讓人感到很難過、哀嘆、沉重,那個年代,天災、饑荒、戰爭,一齊加在老百姓身上,那時候還思考什麼,能活著就很好了。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在身邊死去,從痛苦變成抽泣、從抽泣變成嘆息,最後,從嘆息變成麻木。當人連吃都滿足不了的時候,還能思考到什麼,日本人發糧食,就跟著日本人打仗,老百姓沒有錯,連命都活不了了,老百姓還能思考到多少愛國、抗日。

走出電影院,外面冷風呼呼的,但是心裡感覺很暖,覺得很幸福,沒有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吃過那樣的苦。

老爸說,電影裡的畫面,除了戰爭,其他的他都見過,那是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那些苦,他也都吃過,此刻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所以,惜福吧,這是電影觀後唯一想說的。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4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裡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饑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群饑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饑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裡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裡藏刀的說吃飽吃好云云。一來一往,暗湧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為灰燼:饑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複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裡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汙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饑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餵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報告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饑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5

1942,在世界範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饑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迴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準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裡,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一口糧,他懂得不捨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裡。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措施。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裡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一九四二觀後感 篇16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饑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麼形容詞說那是什麼,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裡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麼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裡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裡。"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饑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裡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一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文化,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一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瞭解了一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一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