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綠皮書》觀後感 15篇

《綠皮書》觀後感 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綠皮書》觀後感 ,歡迎閱讀與收藏。

《綠皮書》觀後感 15篇

《綠皮書》觀後感 1

《綠皮書》大概講的一個黑人鋼琴家為了去美國南方巡迴演出不得不找一個白人、能解決問題的司機加保安跟自己同行,而在這途中兩個人遇到了很多人簡單定義有好人有壞人,遇到了很多事,有開心有難過,最後鋼琴家走出自己的籠子和白人司機一起過聖誕的故事。

那為什麼是不得不找一個能解決問題的白人司機呢?因為他面板是黑色的,他只能按照《黑人駕駛員綠皮書》去住嘈嘈雜雜的黑人專屬小旅館;因為他面板是黑色的,他不能和白人同伴一起喝酒、和白人美女聊天;因為他面板是黑色,邀請他來表演的主人讓他去室外解決上廁所問題;因為他是面板是黑色,飯店老闆堅決不讓他進飯店正常吃飯;因為他面板是黑色,小酒館的白色膚色的人可以肆意調笑羞辱他;因為他面板是黑色,警察不加思考就把他抓進了監獄;因為他面板是黑色的,服裝店老闆不給他試衣服的機會;因為他面板是黑色的,同樣的黑人認為他一身正裝也只是管家制服……因為他面板是黑色的,他必須找一個白色的司機保護自己。在當時的美國特別是南部,膚色就是原罪。

正如鋼琴師的同伴所說,你以為他為什麼放棄在大道上受人尊敬的,甚至多三倍的工資的光鮮工作而來南方巡演?我開始也不太懂他為什麼要南下巡遊,直到他因為車出問題不得已停下來卻看見自己的同胞在種植園裡穿著破爛的衣服甚至分不清性別得都在拿著鋤頭麻木得揮起來又扔它掉下去得工作,直到他在滂沱的雨中讓司機停下車,開啟車門快步走進雨中而不停止時,我好像知道了,“我獨自忍受輕視,因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你說我住在城堡裡?那告訴我,託尼,我是誰?”我想,他是來尋找自己。

《綠皮書》觀後感 2

我總感到這個世界博大、慈愛、寬容,自然允許各種各樣的人存在,她一視同仁,讓他們生活在同樣的陽光下。

託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車裡吃炸雞,我認為是《綠皮書》的高光片段之一。不關乎階層和種族,兩個人只是開懷地吃著炸雞,雪利博士把雞骨頭扔出車窗的時候像放飛一隻鳥。讓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過這樣恣意快樂的時刻呢。雪利博士的確擁有華麗的好生活,但白人給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貧窮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沒有歸處。所以,他也在別人不知道的時候苦苦掙扎在自己的不幸裡。聲淚俱下的雨夜,託尼第一次能夠剝開博士高貴、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質跟自己一樣,胸腔裡流淌著熱血,心頭有愛有恨。

那個平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彈奏,為美麗難忘的夜晚,為平民酒吧裡熱情洋溢的客人,為他自己。他樂在其中,姿態飛揚卓越,勝過任何一次於奢麗的大廳。最後,是博士把託尼送回家,那個其樂融融燈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獨自回到輝煌的寂寞宮殿。我以為又是冷酒一般悠長苦澀的結局,但敲門聲再次響了。門開的一剎那,寂靜無聲,面面相覷那一刻,我真有些擔心託尼的親人會把雪利拒之門外,幸好,下一秒,眾人歡慶,把他擁入了房間。

天地之間,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著無盡的黑暗前行。但幸好託尼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絲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盼望有一雙手在無助的時候來臨,有時生活會給你很沉重的打擊,但請別放棄希望,因為,它終會來臨。

這是一個與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覺得心裡被溫情填滿。

願你我都能與孤獨握手言和。

《綠皮書》觀後感 3

今天,陽光明媚,太陽把我晒得十分快樂,一路興高采烈,去幹嘛呢?我和媽媽逛到了電影院,看到醒目的廣告牌《綠皮書》介紹,據說點評分數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稱讚道,媽媽:“它曾獲奧斯卡小金人獎耶!”於是我懷揣著好奇心進入影院。

故事主要講了託尼是個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託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費,不會因此取消。所以他當務之急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鋼琴家提出僱傭託尼。唐·雪莉即將為期八個月的南下巡迴演出。可是,那個時候南方人對黑人的歧視十分嚴重,於是託尼成為了唐·雪莉的司機兼保鏢。一路上,兩人迥異的性格使得他們之間產生了很多矛盾。與此同時,給託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他了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只限白人,從這以後,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種種不公平的對待,也讓託尼對種族歧視感到深惡痛絕。

看完後,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生活在地球上,為什麼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來,黑人更有素質,更有公共道德意識,應該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視對方。但黑人就受著不去還手,這不是白人要學的嗎?這讓我想起了在我們班裡,不能因為某個同學學習差,而去歧視它,我們是一個小集體,應該互幫互助,不是一個人好,就算好,我們應該平等對待一些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份,要人人蔘與,所以我深有體會。

“人人平等,萬物平等”我們應該互幫互助,平等對待每個人,尊重每一個生命。

《綠皮書》觀後感 4

看完後,感觸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僅僅的敘事,卻給人深深的震撼。

兩位主人公的幾次上車下車,預示著兩人之間的微妙改變。

從拿到手的綠皮書開始,肯德基、幸運石、寫信、遇難、化險,在走走停停的過程中,兩個人逐漸敞開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見,互相尊重。

剛開始託尼對黑人的成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開場不久就扔掉了兩位黑人員工喝過的杯子。到後來成為雪利的司機,他從開始的桀驁、偏見,到後來見證了雪利的優秀,接受了雪利的優秀,同時被這種優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個足夠優秀的人,一般來說跟託尼這個老粗在一起理應學不到什麼,但他卻得到了走出孤獨的勇氣。

在電影中隨著旅途的進行,我們能看到兩人相互影響,不斷改變與成長。我覺得,這種看得見的成長才是最打動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極富教養的鋼琴家,理智地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將自己訓練成一位優雅而憂鬱的貴族。然而這樣的他,是不快樂的。他屬於黑人中的異類,白人中的笑話,他永遠無法融入這個世界。然而託尼出現了,他拿著炸雞告訴雪利:“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做什麼,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後一頓。”

最終,雪利博士敞開心扉,接過了託尼的炸雞,走出了寂寞,更是收穫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影片的結尾,雪利敲開託尼家的門,當託尼向家人介紹雪利後,寂靜無聲,面面相覷。而下一秒,眾人歡慶,將雪利擁入房間。託尼的夫人擁抱著雪利“謝謝你幫他寫那些信”與“謝謝你把丈夫分享給我”相呼應,是如此溫馨。

《綠皮書》觀後感 5

路始於兩個人。

一個住在布朗克斯的一個街區,為了家人的生計奔波,煙不離手,油嘴滑舌,是一個活得像黑人一樣的白人。

一個住在卡耐基音樂廳樓上,為上流社會的人士演奏,知書達理,舉止優雅,是一個活得像白人一樣的黑人。

這一路, 像一場修行。

對於唐,在種族歧視並不嚴重的紐約,他擁有他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他仍毅然前往南部,希望以一己之力去除成見。

每場演奏結束後,臺下欣賞的白人便會熱情地為他鼓掌,他滿面笑容,優雅地起身致謝。但同時他也面對了:侍者彎腰恭敬地為他服務,但也恭敬地禁止了他走向“白人廁所”;在旅社他西裝革履,坐在一旁品酒,黑人發出邀請,遭到拒絕後便嘲諷他“還不是怕把一身好衣服弄髒了”;在西服店他被禁止試穿;在酒吧他被歧視毆打……在臺上,他光鮮亮麗,下了臺,他什麼都不是。他找不到合適的歸宿,白人從心底還是瞧不起他,黑人因差距也譏諷他。“我不像個黑人,也不像個白人,那你告訴我,我是什麼?”歷盡痛苦後,他站上了酒吧的小舞臺,敲響了那架不知品牌的鋼琴。沒有高雅的環境,沒有安靜的氛圍,但唐卻笑得很開心。

託尼,儘管生活窘迫,卻仍保有白人種族歧視者的傲慢。他拒絕接觸黑人使用的東西,會偷偷把來家裡幹活的黑人用過的杯子扔進垃圾桶。但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他不得不為黑人唐做事。“他高高在上地坐著,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阿拉伯酋長。”他向妻子這樣形容唐。一路相處,一路磨合。託尼在唐的“逼迫”下改變自己。保持語言文明,學會合理處事。“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在控制脾氣的同時,託尼也要收起自己的偏見。他在信中向妻子表達了他對唐高超音樂技巧的讚美,在唐遇難時總出手相助。在聖誕餐桌上,面對親戚對唐“黑鬼”的稱呼,託尼卻阻止了他“別那麼叫他”。

“嗨,託尼。”

“嗨,唐,聖誕快樂。”

路終於一個擁抱。

《綠皮書》觀後感 6

《綠皮書》講述的是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黑人鋼琴家唐開車,向南方做巡迴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幾個片段,講述的是因為店裡的老闆、服務生看唐是一個黑人,所以不讓他上洗手間、去餐館吃東西。這就是當時最嚴重的問題——種族歧視。但他身為一個黑人,也要維護自身的權益,況且他還是被邀請來的嘉賓,理應接受較好的服務。所以他總是不贊同他們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對黑人的不公平對待。

在影片的開始,作者拋下了一個疑問:託尼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唐放棄在紐約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卻選擇艱難地在美國陸地上行走、闖蕩。而在影片快要結束時,唐三重奏的音樂夥伴給出了答案。

他說:“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唐正是因為懷揣這樣的勇氣,才會拿著綠皮書,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認識。

從整部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唐是一個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獨在一個片段中,我們才看到了真實的他。

這個片段講述的是託尼邀請他一起用手吃炸雞,但是唐覺得這是一個不衛生的行為,經過託尼的一次次強烈推薦,唐也無法推脫,於是大膽地放下姿態,啃著炸雞。然後也學著託尼將雞骨頭扔在窗戶外。

作為一個黑人,他學會與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樂的樂趣。而作為一個最基本的人,他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當對方不允許自己在餐廳內吃飯時,取消演出。這都是敢於面對自己,接受事實的表現。

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但孤獨的唐從來不與自己的兄弟聯絡。他認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聯絡方式都沒有來找自己,便也不願做那個主動的人。

但託尼卻看得透徹:“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氣去改變世界,改變自己又何樂而不為呢?

“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只有勇敢地面對生活,尊重與溫暖便會向你走來。

《綠皮書》觀後感 7

《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實在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不僅看過電影,在看電影前我也聽說過《綠皮書》這本書。此書旨在幫助黑人在旅行時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的酒店和餐館。就像黑人藝術家唐·謝利給白人託尼·瓦萊隆加的那本綠皮書一樣。充滿了種族歧視,但也充滿了善意。

《綠皮書》共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黑人藝術家唐·謝利,一個是白人託尼·瓦萊隆加。影片的一開始通過種種鋪墊,巧妙的告訴觀影者們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然後開始將影片引入正題,使唐·謝利與託尼·瓦萊隆加相遇開始謝利醫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託尼·瓦萊隆加是一個愛抽菸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他有能力,愛扯淡,自詡為“忽悠大師”,總能耍得別人一愣一愣的。而且託尼是一個負責的人,比如說在小酒吧時,幾個白人小混混正欺辱著他的黑人僱主謝利,他奮不顧身的把謝利救出。雖然他的工作是確保唐能準時到達各個地方和保護他不會遭受到各種麻煩的困擾。但有幾個司機會為一個黑人僱主去招惹數個小混混呢?

黑人藝術家唐·謝利是一位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世界級鋼琴藝術家,他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謝利醫生具有良好的修養、高雅的禮儀與強大的自尊。這一切,及他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決心使他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能堅持己見,不屈不撓。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種人:謝利、託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謝利雖為黑人,但儒雅隨和,談吐文明。有一顆高貴的內心,是很純潔的。託尼是一位硬漢,言出必踐,很負責。也有高貴的內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貴族,所作所為令人作嘔,對謝利嘴上很尊敬,背地裡卻議論他。即使他們的禮儀再優雅,也擋不住那陰暗的內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們恰恰是單純的,一個勁在酒館裡快活。

一個人的膚色並不能決定他的品行,真正決定他的是他那高貴的靈魂。

《綠皮書》觀後感 8

《綠皮書》講的是一個白人司機,載著黑人音樂家去美國西部出演,在出演途中旅行的故事。

在途中他們路過一片農田,農田裡全是幹活的黑人,當黑人音樂家和白人司機路過時,那些幹活的黑人眼睛齊刷刷地看向坐在車上的後面享受的黑人音樂家,然後再看向白人司機,直瞪著他們坐的這輛綠色的車子飛馳而過。

這一段我感受很深,當時我看出了坐在後排的黑人音樂家心中浮起的對種族歧視的憤怒,隱隱發出的不快,應該那群當時在地裡幹活的黑人在想,憑什麼剛才那位坐在車上的黑人可以享受白人的服務?這就是原因,因為這位黑人音樂家,是自己通過不懈的努力換來的成就,換來的地位,贏得的掌聲,但臺上和臺下又是兩回事了。

當黑人音樂家最後一個演出結束的時候,當時黑人音樂家一直在給白人演出,因為白人的身份地位比黑人高,所以餐廳規定黑人音樂家必須得到餐廳外面進餐,白人司機在這演出的過程中一直幫黑人音樂家解圍,所以很快白人司機與餐廳老闆引發了矛盾,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提出不讓黑人音樂家在餐廳進食,黑人音樂家就不表演。說這句話時,老闆自然很著急,他花重金請黑人音樂家,並且當時在場有許多的貴賓,老闆懇求黑人音樂家留下來,勉強在餐廳外進餐,可見對黑人的歧視,已經深深的印在某些白人的心裡。

這種歧視難道是對的嗎?這不過和中國的封建迷信是一類的,打消這種思想需要幾代人的過程。

老闆寧願讓黑人音樂家出去進餐,也不願破壞這條“規定”。自然而然,黑人音樂家忍受不住帶著白人司機離開了。說到這,難道不感覺到有些彆扭嗎?為什麼白人就“那麼”對待黑人,就因為幾百年來的規定嗎?還是因為地位、權利?其實,有時候,我們有一顆人人平等、善良的心,對待誰就一樣。這有可能是個過程,歷史是慢慢演進的,那就一步一步的改變吧!

《綠皮書》觀後感 9

兩個小時的電影讓人震撼,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震撼。

看完電影,雪利博士總是有種很沉默的存在,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來他第一次的開懷大笑是如此的坦然。在電影中,當託尼開著載著雪利博士進入肯德基。託尼買了一個全家桶,在車上直接用手拿著吃,並熱情地向雪利博士硬塞手中的炸雞。雪利博士表示他從來沒吃過炸雞,並且對直接用手抓炸雞這一行為非常抗拒,而後來還是吃了,並和託尼開懷大笑,學著託尼瀟灑地將骨頭扔在田野裡。

正如電影裡說的一樣“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邁出第一步”,雪利博士雖為著名鋼琴家,但因為其黑人身份,遭受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獨自忍受一切的同事,在內心築起了一面高牆,豎立在自己與他人之間。但託尼的用自己的熱情與豪邁打破了他與博士之間隔閡。在影片結尾,雪利博士最終敲響了託尼家的門,勇敢地邁進了第一步,邁向白人的一步,收穫了友情。

在途中一次拋瞄中,穿著西裝革履的雪利博士倚在車邊與無數田間衣衫襤褸的同胞對視,雪利博士的眼裡又同情但更多的是瑟縮的怯懦,他在白人堆中得不到尊重,在黑人堆中又被人覺得他高人一等。同樣的膚色確是迥乎不同的人生,這讓他無所適從。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鼓起勇氣在一間黑人酒吧與同胞達成了和解,他在現在的處境以及未來的命運又出來勇敢的一步。

在一途中,託尼一直幫著雪利博士從捱打的人群中解救,把醉的不省人事的博士送回旅館,保證博士的每一場音樂會不缺席、遲到,雪利博士與其吵架他也不放在心上,聽著雪利博士的演奏而醉心。在前不久託尼還將兩個被黑人喝過水的被子扔進垃圾桶,哪怕那兩個黑人剛剛把他家的水管修好。其中看出的是雪利博士的修養。他將一個亂寫信的小子變得有文筆,教他不能偷東西,不能亂堆可樂瓶。他們之間彼此拌嘴但又相互關心,他們相互包容,心靈距離逐步靠近,最終成為一個共同體。

友情、包容、勇敢一直是人類鍥而不捨的價值。《綠皮書》中的那輛車為著友情與包容,一路向南。

《綠皮書》觀後感 10

“他們沒有選擇入場與否的權利,但是你有,託尼。”

這是整一部電影中打動我最深的一句話,是在第一場表演結束後,謝利面對正在與一群下流的人玩骰子的託尼說出的。

一個人是否同流合汙,是否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認知中,是否屈從於不公平的命運,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是看罷電影后,充溢我全心的想法。

【地獄的俄爾普斯】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的美國。在那個時代,白人與黑人間存在深刻的芥蒂,黑人被稱作“黑鬼”“有色人”,諸如此類的歧視,使生活在美國的黑人們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在影片開頭,託尼扔掉被黑人用過的杯子,足可見不平等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謝利博士受到歧視,仍演奏著音樂,力圖以黑人的身份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是“地獄中的俄爾普斯”的真實寫照。

【對命運的抗爭】

謝利從未停止與命運的抗爭,在音樂中,在行動裡。謝利博士對來自白人的`歧視是極力反對的。當白人要求他去樹林中破爛的廁所時,他堅決反對並要求回賓館去;當白人反對他進入餐廳時,他放棄演出,轉而去到小酒館中盡情演奏……這一切,都能看到謝利以一個音樂家身份,對不公命運的抗爭。

【改變命運的契機】

兩人在旅途中從對方身上受益良多。他們互相扶持,互相影響著。託尼在與謝利的交往中,發現了謝利雖是黑人,卻有著高尚的品格,由此,改變了一系列惡習。謝利在與託尼的交往中,感受到了託尼的樂觀與善意。這是一個黑人與白人和諧來往的範本,黑人放下了與生自來的自卑,白人放下了對黑人的誤解與歧視。謝利與託尼的交往,無疑是“地獄”中的希望。謝利將自己的希望,通過抗爭與奮鬥的方式,對映在了社會中。

當不公的命運降臨時,去抗爭,去奮鬥,懷著希望。當一個合適的契機來臨時,那不公的命運終究會被擊潰。

《綠皮書》觀後感 11

窗外下著小雨,慵懶地躺在床上看了一部電影《綠皮書》,看完電影整個內心非常地平靜,感覺自己也被治癒了。甚至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想要每週都花點時間看一個電影。

記得很久以前,我去參加一個秋招的面試,面試官是某房地產公司的營銷經理,於是我問他最喜歡的營銷類書籍是什麼,他說,我很少看書,但是我每天都看一部電影。

好的電影就是如此,我們通過導演的鏡頭,看到了不同地方的美景,體驗了一把別人的人生的感覺。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正題吧。

故事的主要脈絡很簡單,講述了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南下巡迴演出的故事。為什麼強調了黑人和白人呢,因為故事發生在上世界60年代,種族矛盾突出。

影片的一開始,我們的主人公託尼就展現了他非凡的社交能力,很能應付人際關係,博士雪利也體現了他的禮貌優雅和涵養。旅途開始,託尼就被塞了一本《綠皮書》——黑人旅行指南。

雪利不許託尼多講話,不許他抽菸,不許他偷東西,不許他亂扔垃圾。一開始託尼迫於他是老闆不得不服,後來聽了雪利的演出後,被他征服。

雪利也開始教託尼寫情書,教他忍耐有禮貌,託尼也幫助雪利走出監獄困境,幫助他減少了內心的自卑感,融入到黑人的生活世界裡。

一開始的雪利總是在忍耐,到了最後一場演出的雪利已經建立了自信,他非常堅定地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拒絕了演出,來到了黑人專屬的酒吧放飛了自我。

電影一直在做反差對比,突出了當時的整個大環境。但又是非常地治癒的,不管是兩位男主之間的和解,還有他們內心與自我的和解。看完電影我非常地寧靜,感覺自己也有一些被自己接納和解了。

《綠皮書》觀後感 12

綠皮書,還好我是看了影評才去看的——哇是一個不怕不怕被劇透的觀眾。因為是在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如果沒看影評,可能很多細節會看不太懂。

故事發生在一個“端著”的僱主和一個有豐富工作經驗和能處理麻煩問題的員工四周的旅行,裡邊很多小故事小插曲,都非常準確地說明了當時嚴重的種族歧視,另外我也看到一個家族家庭的融洽和諧的關係,僱主的體面和周到、細心,隱忍。員工的世故和他因折段旅行的改變。

讓我很感動的細節是,黑人僱主在僱傭墨西哥裔白人之前,親自打電話到他的家裡,請他的老婆接電話,與她說明自己希望能借用他老公二個星期,請求她的同意。這讓我感覺美國的家庭觀念很強,家庭排位是第一的,而且每個階層都深諳其意義。另外從“得到”裡聽吳軍老師說,美國人一旦結婚組成家庭,下班後基本不應酬,都是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組織聚會也是家庭聚會——我很喜歡那樣的狀態,欣賞那樣的家庭觀念。

他老婆同意了他這份僱傭,並交代她老公要常常給她寫信。一開始她老公寫的信就是流水賬,而且他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信,餅屑和飲料時常掉在信紙上,人物的大辣辣不拘小節的性格呈現出來。然後黑人僱主提出可以指導他寫信,於是他寫的信開始詩情畫意,押韻有情調,使得白人老婆收到信後可以大聲閱讀炫耀與人分享。旅途的最後一兩封信,黑人問到:“還需要我幫忙嗎?”白人僱員答道:“no,I get it。”白人僱員回到家後,他家族裡的男性親戚大叫:“哦!我們的莎士比亞回來了!”最後讓我淚崩的是,黑人僱主拿著一瓶酒到他的僱員家過聖誕節,他老婆上前擁抱他,感謝他:“感謝你幫他寫信。”——是的,女人什麼都懂。

我很喜歡這型別就是通過具體事件去表達人和人之間關係和塑造人物性格的電影。

《綠皮書》觀後感 13

暴力永遠無法取勝,託尼,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能讓你佔理。——《綠皮書》

綠皮書,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卻決定了黑人在美國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和絕對不能去的地方。這無疑是荒誕而可笑的,但是這種事確確實實存在了。

一位黑人鋼琴家被請去表演,演出過程中他想上廁所,於是走向了旁邊的公共廁所,但是立刻有人擋住了他,對他說,

“對不起先生,您不能進入這間廁所”。

鋼琴家問,“是裡面有人嗎?”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鋼琴家說,“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現在需要上廁所,返回住處上廁所會浪費很多時間。”

沒想到負責人說了一句令他有些震驚的話,“沒關係,我們願意等。”

這無疑給了他心靈重重的一擊。寧願浪費眾人這麼多時間,也不願意讓他就近上個廁所。可見這樣的種族歧視已經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裡,很多年都難以改變。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機是個白人,一個粗魯的人,邋里邋遢,不修邊幅,他們去南方準備給當地的人演出,他們走進當地的一個西裝店,店主本來以為是司機要買衣服,當司機問,衣服可以試試嗎?店主回答,當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發現要試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鋼琴家的時候,趕緊出來說,對不起,如果你想穿上這件衣服,必須買下來,如果你試了不買,這件衣服就賣不出去了。氣的鋼琴家憤然離去。

一個國家能夠把人種歧視做到這種程度,足夠引起人們的深思,在這樣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國夢是不是把平等的機會擺在每個人面前。

《綠皮書》觀後感 14

電影《綠皮書》裡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對於黑人多有歧視性政策。而《綠皮書》就是為這樣的歧視而誕生。它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它詳細標註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許”,幫助黑人同胞們規避風險。

電影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郵政員格林編寫了這本小冊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的兩位男主角拿著這本綠皮書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樂家唐,一位是在夜總會打工的白人託尼,被召來當唐的司機。除此之外,電影還展現了很多層面的糾葛:種族歧視、同族不平等、主僕之間、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等等。

這部電影通過隱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唐的態度來講述了當時社會的嚴重種族歧視。在北部離紐約還不遠時,並沒有出現對黑人的歧視態度。但當他們逐漸南下去進行音樂會時,田地裡耕作的農民默默地看著他,生活中就漸漸出現了愈發嚴重的種族歧視。

服裝店的店主不願給唐試衣服,俱樂部裡的人隨意地毆打這位鋼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車隨意盤問,在他的音樂會前,他甚至不能進餐廳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們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熱淚地喊出,我不夠黑人,我不夠白人,甚至不夠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視瞬間爆發出來。這就像是一句靈魂拷問,直擊我們的心靈。

“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樣的房子裡,坐在國王椅上優雅地彈琴,而不是狼狽不堪地,被人歧視著開南部巡迴演奏會。這一程,唐不是為了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綠皮書》觀後感 15

臨近三八婦女節,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因為當天下午會放假哦!三八節早上,媽媽對我說,下午你和同學去看電影《綠皮書》吧,它得過奧斯卡金獎呢!一聽是看電影,我來了興致,而且評分9。6的好電影呢!

下午和同學約好,我們來到萬達影院。這是一部喜劇,講述了白人託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做一個黑人演奏家的司機。一路上風景優美,曾幾次因鋼琴家雪利是黑人而受排擠,託尼都保護了他,託尼也從他身上學習了很多,二人漸漸成為朋友。

電影中有許多幽默的地方讓我哈哈大笑,最有趣的是,託尼在吃熱狗比賽中吃了22個,得了第一,真厲害!託尼曾是一個極衝動的人,一發火就動手,力氣很大。但他認識雪利教授後,沉穩的教授耐心地說:“不是什麼事情都能用拳頭解決的。”他於是不再衝動,有次看到有人想打劫他們,他沒有動手,只朝天開了兩槍,嚇跑了他們。我看了也若有所悟,做人不能太沖動性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需耐下心來,細心走好每一步,做一個沉穩的人。

託尼的勇敢、自信,對教授的忠誠很值得我學習,而教授的精神,也感染了託尼。託尼在仍下一個飲料瓶時被教授阻止了,我要為他點贊。教授在遭受外人排擠和歧視時,沒有憤怒地動手,而是用出色的口才回擊他們,捍衛了尊嚴,我要為他鼓掌。當他彈奏起悠揚婉轉的樂曲時,我由衷地佩服他堅持的毅力……教授的內在美還有許多,他不易憤怒衝動,看上去英俊文靜,雖是託尼的老闆,但不奢華驕傲,十分樸素。他真誠地幫助託尼寫信,聖誕前夕,託尼太太還熱情擁抱了他……教授是堅強的,雖受歧視,也很孤獨,但仍考雙手創造出美好人生,雪利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了我……

託尼這段旅程是美好的,看完電影我心中也充滿美好。真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