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昆明的雨》讀後感(通用7篇)

《昆明的雨》讀後感(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昆明的雨》讀後感(通用7篇)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1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於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的畫開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著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乾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作者作為一個外鄉人在發現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一整篇讀下來,自己只覺得是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雖然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願意讓你的節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你會發現身邊的現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2

昆明的雨,我經歷過無數,但是,以它為題的文章我只見過汪曾祺的這一篇。此前,我和許多昆明人一樣,對昆明的雨懷有一種矛盾的心態:當雨無雨之時,盼它;可浸淫太久,又煩它。反倒不如汪曾祺這位外鄉人那樣,對它一往情深。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跟著沈從文先生弄文學,在昆明一呆就是七年。可能是地域的差異和心境的不同罷,他對昆明很有好感。在他眼裡,昆明的雨季明亮、豐滿,帶著濃濃的綠色,很舒服,不使人厭煩,還不時地引發出淡淡的鄉愁。不過,讓他如此動情的應該是昆明春夏兩季的雨。如果雨也有品位高下的話,那麼它們稱得上是雨中極品。大晴天的,常常不知從哪裡飄來幾團雲彩,把太陽的臉一遮,你剛覺得後背陣陣清涼,說不定雨珠子跟著就落了下來。有兩次,我站在南屏街的這邊,望著雨水嘩嘩的淋灑在街對面的房子和梧桐樹上,一時間都有些恍惚,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置身夢裡還是夢外。那情景讓人無法忘懷。小時候若遇到這樣的雨,左鄰右舍的女孩子們總會竄出家門,在雨中邊蹦邊嚷:“又出太陽又下雨,青蛙出來講道理。栽黃秧,吃白米……”瘋上好一陣子。可惜那些詞我沒能夠記全。兩年前我曾碰到過其中的一位,問及那支歌謠,她竟然忘得比我還徹底,殊覺可惜。

到了秋冬兩季,昆明的雨就會顯現出它性格的另一面,讓你有些消受不了。有時,疾風暴雨驟然而降,風橫雨狂,低窪之處頓成汪洋,一些街道水深及膝,連單車都騎不了。每年的這時節,總有幾棵挺拔茂盛的銀樺樹被風連根颳倒,躺在路邊為自己的張揚悔恨不已。記得小時候盤龍江也常在這個季節發大水,人們沿著河岸壘起一兩米高的沙袋防洪。印象中水位最高的時候,水面與南太橋下的拱頂之間只有一臂左右的距離。河水夾著泥沙像一條黃龍,氣凶凶地穿過城區直奔滇池而去。有幾個膽大的弄潮兒從南太橋北端的護欄上一個猛子紮下去,眾人心頭一緊,可沒過多久,他們就被激流卷著從橋下不及半米的空隙中衝到了橋的另一頭。也許汪曾祺沒有遇到這樣的雨天,所以,在他的記憶中只留下了緬桂花的幽香、火炭梅的妖豔和對乾巴菌的回味。

《昆明的雨》末尾一段,寫他遊蓮花池遇雨,在附近一家小酒店內“濁酒一杯天過午”的情景,讀之如畫,最是動人,讓我心裡軟軟的,有點酸。因為我曾經好幾次路過蓮花池,車窗外熙熙攘攘,只見店鋪不見池,真擔心蓮花池也像火炭梅那樣,只剩下一個鮮為人知的名詞。

汪曾祺作品的特點,是既像散文又像小說,界限不甚分明,正如昆明的季節,不溫不火,隨意平和;此外,他不事雕琢,沒有辭藻的堆積和膚淺低俗的時髦。讀他的文章,彷彿在聽一位長者茶餘話舊,和風細雨,水波不興,然而於平淡沖和之中蘊含真情,極具張力,有點普洱茶的品性:甘滑淳厚,日久愈香,回味悠長。前人有言:書不可不讀,亦不可盡讀。汪曾祺的文章也一樣,不必盡讀。但對昆明人而言,他那幾篇昆明憶舊的文章卻值得一讀。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3

本文通過對昆明雨季中茵子、楊梅、緬桂花的描寫,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內容更豐富,更完整。結尾處的詩詞畫龍點睛,傳神地展現了作者與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句話首尾呼應,且短小而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與喜愛之情。

昆明的雨時斷時續,無錫的雨也不是連綿不斷的。春天,淅淅瀝瀝的小雨下起來了,多如牛毛,似一根根銀針,晶瑩剔透,真怕它們摔在地上會斷成兩截。下得稍大些,雨被拉成長長的銀線,一條條,很細很細,彷彿是天上的珠寶店不慎掉落的。不過無論如何,它聽上去沒有一點聲音,像是一名下凡的仙女怕吵醒了人們的美夢,要悄悄地把幸福與祥和撒向人間,把生機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靜靜地拂過人們的臉龐,與人們擦肩而過。它依舊是那麼羞澀,常常是天剛亮,它就藏起來不露面;到了傍晚,它又止不住自己的淘氣和頑皮,溜出來玩會兒。它又是無私的.,默默無聞地滋養著世上的每一株植物,卻不求一絲回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它的最高境界,也是它終身追求的目標,是對它奉獻一生的詮釋,也是對它的真實寫照。它用自己的生命,無言地講述了“奉獻”一詞的真諦。“人,不一定能使自己偉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想必這也是它的內心獨白吧。

而夏天的雨的性格與春雨的可謂是截然不同。夏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但要狂風怒號,還要電閃雷鳴來為自己助威。它的火爆脾氣大家都見識過。先是颱風來襲,卷得地上塵土飛揚,“過江千尺浪,入竹萬杆斜。”然後烏雲密佈,雷公敲著沉重的大鼓來了,刺眼的閃電也在空中扭動著身軀,跳著舞蹈。最後暴雨來了,狂風夾雜著豆大的雨點打在臉上,打得人臉上生疼。暴雨傾瀉而下,如顆顆斷了線的珠子,在屋簷下形成了一道水簾洞,似瀑布一般,屋頂上的水“嘩嘩”地往下流,在街上匯成了一條條淺淺的小溪。大大的雨珠猛地撞在水泥路上,剎時間粉身碎骨,濺出一朵巨大的水花,足有七、八釐米高,短短一小時,也許只有五分鐘的功夫,整座城市都接受了一番洗禮。烏雲散盡,空氣格外清新,灰塵也消失不見,碧綠的葉子舒展著身體,準備在太陽底下好好地晒個日光浴。風雨來得快,我們應以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困難,面對每一天。困難也許像暴風雨一樣來勢洶洶,但只要憑我們的努力,不久就會煙消雲散,何必恐懼呢?更何況,困難像雨一樣,能沖刷掉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小缺點,讓這些“灰塵”不再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不是口頭上的呼喊,當我們做好一切迎接困難的準備時,困難也就不攻自潰,土崩瓦解了。

秋風蕭蕭,秋雨也不期而至。連綿不斷的秋雨很容易給人壓抑的感覺,也勾起了人們的鄉愁。這是在告訴人們:遠在他鄉的時候,多回去看看父母,也讓心裡安寧些。冬雨滴滴嗒嗒,讓本來就不好的天氣更加嚴寒。但正是這難得的冬雨,使冬天乾燥的氣候有所改觀。這是在告訴人們,在抱怨某件事的時候,不妨去想想它的另外一面,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往往會讓人豁然開朗,換位思考也能挽回難得的友誼和親情。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4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雨溼沉沉。”那一場微雨,蕩滿花香,漲著青苔,溼了羅裳,古老的春時街邊瀰漫著氤氳一片……

喜歡那一場蒙雨,喜歡密雨中落溼的香花,喜歡少有行人的古馬驛道,更喜歡汪曾祺筆下款款滑落的《昆明的雨》。那雨,柔柔綿綿,潮而不悶,明亮而濃綠,傾其所有潤澤春成的萬物∶倒掛的鮮人掌嫩綠而肥大,院牆的白蘭潔淨而香甜,酒舍的木器質樸而芬芳,院落的散雞悠遊而閒在,素炒牛桿菌的野味清新而滑嫩……

淡雅的景慰籍著卷前人,舒緩的調歆享著景外人。雨季裡和緩的“賣楊梅”之聲,嬌嬌又緩緩,那一聲聲似把火碳般的梅子潤甜了,含在嘴裡鮮鮮,暖暖。尋聲覓影,那坐在人家階石一角賣楊梅的小女孩明媚如畫,“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帶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清麗而樸摯的女孩,映著身前亮白的銀飾,擁著階下火紅的楊梅,那一藍一白一紅相互映襯,自然而素雅,靈躍而可人。

讀之憶思,似有少時的微雨香輕盈的點入鼻門,那是落雨後的槐花香啊。粒粒白花在雨滴的濯洗下亮白而飽滿,摘一株入口中,只是含著,不要咀嚼,那香甜的幸福便會蘊滿身心。年少是易滿足的,賞一次雨,折幾盞小帆,趟幾回淺水,嗅幾嗅槐香都是那麼滿足充盈,餘味繞心。而長大成人的我們是否還保持著那份聽雨,品花的心呢?微雨,依舊。花蕊,卻淡了素香,不是花換了品種,而是那個嗅花人的“閒心”沒有了……

如果情懷只忠屬於少年,那,已過年少的我是否能在《昆明的雨》中諦聽到那份靜謐的梵音呢?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5

汪曾祺的文章,總是讓生活變得美好而溫馨。《昆明的雨》一文,未全篇寫雨多麼淅淅瀝瀝,而是從仙人掌、菌類這些日常,字裡行間透露出這裡雨季的特點。但最令我感動的,卻是全文的末尾: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

從文章來看,就已經提到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卻話巴山夜雨時”述思念,又含了一份時間與空間迴環往復的意境之美。《昆明的雨》中,便是言雨季一日忽然下雨,將作者困在一個小酒店。一碟豬頭肉,半斤市酒,窗外花葉溼透,一直坐到午後。四十年過去了,作者仍然忘不了那天。站在那個美景下看以前的自己,仍然感嘆思念,流連。

那是在週二匆匆的學習生活中,在語文課上邂逅了這篇文章。很美,很觸動,與美文不期而遇,把這樣平凡的一天變得溫柔。午間休息時間不多,便買了一瓶飲料,在教學樓下,望著大樹層層疊疊的陰翳,享受一下十幾分鐘的閒暇。

心中久久盪漾著“偷得浮生半日閒”。心裡空空的,並不著急去學習,望著天,想想我以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還有不久就要畢業了,時光匆匆啊。老師啊總說利用好碎片時間能讓自己與眾不同,這樣的閒暇時間該有多寶貴而且不應該呢。生活又是什麼呢?整日匆匆忙忙、不知道自己開心不開心,是我的心之所向嗎。思考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望望藍天,輕快而淡然。

我才十幾歲,愛簡簡單單地一個人遐想並休息片刻。汪曾祺的四十年過去,仍念念不忘那日午後,作下“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的小詩。想想每天匆匆忙忙的人們,碌碌無為,急著掙錢,卻早就丟失了兒時的夢想。不常休息,累了乏了也無人關心,不想耽誤別人,想盡快趕回自己的家,便著急地在大雨裡奔跑,其實沒有人知道,那個人已潸然淚下。在非要等到半生過去,才“偷得浮生半日閒”,想想急急忙忙為了什麼嗎。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會引發李商隱的思念,會引發我思緒萬千的愁。四十年後,我也年過半百之時,想必也會想起這篇文章、想念那個“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星期二吧。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6

有人說人的記憶是很不靠譜的,就像一塊消了磁的硬碟,如果不加以深刻,那麼很多記憶就會被抹去。汪曾棋或許是個例外。

《昆明的雨》這篇散文足以證明他的博學廣記,這是離開昆明後很多年才寫出的,可文章內容卻像是讓人回到了那個時期的昆明,體會了一把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首先題目簡單明晰,直接了當告訴讀者寫的是什麼,開篇點題,接著由友人寧坤問“我”要一幅有昆明特點的畫引出,回想了一下,畫出了幾個最具特點的昆明物產——仙人掌、金黃色的花、青頭菌和牛肝菌,這裡便是文章的中心,因為整篇文章就是圍繞著這些特產來寫的。那麼這些東西與昆明的雨又有什麼聯絡呢?這要結合下文來看。

先寫仙人掌,看似它與雨沒有任何關係,實際上作者開頭就解釋昆明雨季空氣極溼潤,仙人掌頑強的生命使它見水就開花,先粗略介紹了雨季特產,後用“我想念昆明的雨”來展開下文,作者先說以前是不知道所謂雨季,後來在昆明才有了具體感受,這裡說明昆明的雨季帶給詩人強烈的感覺,雖不記得時間長短,但特別忘不了昆明的雨停停下下並且清爽明亮的特點。

在詳細介紹仙人掌之前,作者用了大段形容詞來描述雨季,並且一反之前文章裡對雨的描述,將昆明雨季描述為濃綠的,旺盛的水及它所帶來的蓬勃生命力。

再次回到畫裡,強調親眼所見仙人掌辟邪的作用以及身上有刺防牛羊的特點,文章重點不在仙人掌,但關於仙人掌的描寫不見蒼白無力,反而用寥寥數筆將讀者帶入作者筆下昆明的雨裡,讓人倍感真實。

文章重點在於描述作為“山珍”的極鮮菌類。先在段落開頭就寫昆明的菌子頗多,先介紹極便宜的牛肝菌,寫牛肝菌時沒有如尋常寫法,先描寫它的外形如何,而是先寫它的做法以又做出來頗香,讓人對牛肝菌有了吃的慾望,寫完牛肝菌後再寫菌中之王的雞縱菌,由最便宜的牛肝菌到雞縱菌,欲揚先抑,再借一個笑話說明雞縱菌的隨處可見,增加文字的趣味性同時也瞭解了許多雲南菌類的知識。最後寫的一種菌類,多用比喻的手法,將這種菌類寫得其貌不揚,但味道極鮮極美,另一種菌類卻中看不中吃,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作者懷念的不只是昆明的雨,還有雨季帶來的豐富物產,讀者閱讀時總懷疑題目的真實性,也為文中的詳細介紹有了興趣。

介紹完一大特類也就是菌類後,開始介紹一種隨處可見的楊梅,將雨季的果子定義為楊梅,由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為切入點,描寫了個頭很大的火炭梅,還將井岡山楊梅與火炭梅進行對比,突出火炭梅的美味口感,既然已經說了昆明的果子,那花朵也是必不可少的。先介紹緬桂花的名字,又說明花香似桂,又與桂花沒什麼關係,最後寫在昆明居住時房東家的緬桂花樹,想到房東在開花時會送給房客一些花去,緬桂花讓“我”的心軟軟的,又說這不是懷人也不是思鄉,那是什麼呢?可能是一瞬間的感動,也許是戀戀不捨的回憶被花香勾起。

物產介紹完畢後,作者終於還是寫到了雨的特質,引起鄉愁,借用李商隱的詩說明雨的特殊性質,再說自己的經歷,懷念當時在聯大的日子,慢慢記起四十年前的經歷,最後用一首作者的詩結尾,再次強調對昆明的雨的難以忘懷。

《昆明的雨》讀後感 篇7

惠州沒有所謂雨季,這裡的人們一年四季大抵是在太陽底下度過的。惠州不常下雨,可一旦下起雨來卻是個沒完。

惠州的雨來的靜悄悄,最先土地上出現了幾個斑點,接著便落下無數雨絲。惠州的雨並不惹人心煩,那是無聲的樂章。像鵝毛,輕盈,美麗。細密的雨絲落在葉子上,不發出一點兒聲響。如果不是面板上的水珠,真讓人懷疑是否真是下了雨。惠州的雨總是悄然地離開,雨天時在窗邊看書,常常是一回頭,窗外已沒有連綿不絕的雨絲。它彷彿不曾來過,又處處有它的足跡。

惠州的雨是灰白的,濛濛的天像摻了墨,眼中的世界是灰白的交融,有國畫中朦朧的意境。

惠州的雨裡有泥土的味道,冰涼的雨絲與燥熱的空氣交鋒,引得慈祥的土地前來勸和。院子裡的雞發覺不妙,忙揮著翅膀帶著老小趕回了裡屋。

我家門前栽著一顆龍眼樹,它同我一起長大,只是它長得並不高大,或許是從某棵樹的枝幹上移植的。龍眼在夏天開花,當雨落到花叢中,龍眼葉吸足了水,更顯得濃綠。花朵經過了甘露的洗滌,更顯得招展旺盛。

樹雖小,卻能結碩果。剪下一串結果的枝品嚐起來。果肉粒粒飽滿,多汁脆爽。我想大概只有經歷過雨水的滋潤後才能結出這樣的佳果吧。

待雨逐漸小但還沒停的時候,奶奶就要出攤賣菜去,我跟去幫忙。雨後的菜市場熱鬧無比,行人摩肩接踵地在兩旁攤位圍成的道路上前進,或獨行、或結伴,有人繼續前進,有人停留。攤主與顧客在喧譁的市場大聲地交談,雨打在溼潤的大地上,行人踏水前進,這雨裡存放著市井的煙火氣,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我在攤位幫手,經常會有因出門匆忙而忘記帶傘的人前來避雨,有時會同我交談。溫柔的雨不僅滋潤了萬物,也拉進了人們彼此之間的距離。

天色漸晚,收攤回村時,時常能瞧見有人冒著細雨在河畔釣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我想這一定是位高雅清閒的人。

我在雨中睡去,早晨醒來時,雨已經停了,空氣中能嗅到泥土的味道和花草的芬芳,讓人感到心安、舒適。定睛一看,能瞧見在龍眼樹葉上趴了一夜的露水,也在醒來後落回大地母親的懷抱裡。

我愛惠州的雨,愛這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