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精選5篇)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精選5篇)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 篇1

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不少同學害怕寫讀後感,那是因為他不是很明確什麼是讀後感,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如何下筆。其實,讀後感就是讀過一篇文章後得到的體會和感想,體會是你悟出什麼道理,感想就是你聯想到什麼。許多同學在寫讀後感時往往會引用原文的內容較多,感受寫得少,而且寫得也很淺顯,或者是所悟到的主人公品質與自己聯絡的例項不吻合。這些都是孩子們在寫讀後感時經常犯的錯誤。

那麼如何做到孩子們在寫讀後感時儘量不犯這些錯誤呢?我認為這跟老師的指導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王老師的這堂習作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下面我從四方面來談今天這堂習作教學:

一、話題交流,感知讀後感

讀是感的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因此對原文的準確理解,把握住要點,是寫好讀後感的前提和基礎。對原文的閱讀是否認真細緻,是決定讀後感的質量關鍵。所以我們必須把原文讀通讀懂,才能寫好讀後感。

今天王老師從《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匯入,問: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感受,同學們都能抓住文章的要點來談讀後的感受。王老師利用話題的交流匯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能借助回憶《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來幫助學生找感點,為寫好本次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讀例文,學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讀懂例文,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讀後感的寫法。同學們互相交流、討論,在學生自主發現的基礎上,老師就結合本班實際情況來共同歸納出讀後感的一般方法。1、簡介文章內容2、概括總體感受3、聯絡實際談感想4、迴歸原文總結。這一板書的設計就讓學生一目瞭然,對讀後感的結構有所認識。這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人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生通過自瀆自悟例文,在老師的巧妙點撥下掌握了讀後感的寫法,這樣本次習作的重點也就突破了。

三、交流搭橋,快速行文

在著筆之前,老師先組織學生在班裡召開一個“小小的讀書交流會”,交流的內容就是同學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這個環節讓學生進入無拘無束的愉悅環境中,產生說的願望。

作文無論如何指導,都應該落實到寫上,寫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老師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寫讀後感,這樣很好,我認為這樣是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的,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也不會導致習作的千篇一律。今天老師只要求學生寫“感”這部分,“感”是重點部分,也是這次習作的教學難點,大約在二十分鐘完成初稿。我認為快速行文也有好處,它體現了“以趣激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快速行文的能力。

四、修改三步曲

1、自改

寫作對於學生來講,已經是比較難了,修改自己的作文就更難了,學生無從下手,因此老師就給學生一個基本的修改框架,這樣就容易多了。

學生自己小聲地讀自己的作文,把需要停頓而自己有沒有標點的地方打上標點符號,把句中的錯別字糾正過來,不會的可以查詢工具書或請問同學。讀不通順的地方該通順,同時還要看看不能用上平時積累的一些好詞。

2、互相修改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為自己寫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說的話。而別人並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只能憑文字來理解。往往會出現自己寫的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別人卻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學互相修改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同學之間互相對彼此的作文修改一番,有時不見得“小老師”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來加以改正,寫作水平就會在這一次次的修改中得到提高。

3、師生共同評議

經過前兩個環節,學生的作文最少能減少錯別字,語句通順,句中多少會有些好詞,已有一個較好的框架子,在這個基礎上,再來第三次讀,讀給全班同學聽,讀到精彩處,或者不當處,老師便會添添補補,依照修改要求及時進行點評,著一次朗讀的過程中,還會有學生主動再次修改,因為他們不光聽了別人的作文,還聽了老師的點評,由此受了啟發而再作修改。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修改習作的習慣、能力一旦形成,便能在“落筆”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後反覆推敲。如果能持之以恆,那麼習作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 篇2

有幸拜讀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新主張,收穫很多,感觸很深。

收穫一:培養寫作意志比興趣更重要。

我們都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教學這麼多年下來,學生對寫作感興趣的,確實是少之又少。對寫作缺少興趣與熱情,作文水平原地踏步。那麼,該如何著手呢?管建剛老師認為,比培養作文興趣更重要的 ,是培養學生的寫作意志。給學生一定的鼓勵,會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但是,小學生的興趣很不穩定,必須有意志保駕護航。

培養小學生的寫作意志,並非一兩天就能完成。必須要教師紮紮實實的帶班,每一天,每一週到每一月,每一個學期 。持久維持學生“寫”的興趣,要老師的引導與激勵。聯想到班裡的學生寫每日一記的事,頗有同感。這學期,自開學以來,幾乎每天都讓學生寫每日一記,堅持下來,覺得有進步。細想一下,除了認真批閱之外,還有激勵措施:只要積滿十個優加星就在光榮榜上蓋一個章,滿十個章就可以收穫一份禮物。由於有了寫的動力,學生的每日一記就保持了一種良好的興趣,寫日記也就沒那麼怕了。

收穫二:作後指導比作前指導更重要。

在管老師的主張四里,這樣一些話語,時時敲打著我的心靈。“……學生作文前,老師的話應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作前指導”的禍害,已經嚴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腫瘤一樣地將它拋棄。……“講評”就是最好的“指導”。它是有了“學生作文”這個文字之後,實打實的“指導”。

重視講評,這是管老師的作文風格,很欣賞上他的“作後講評”課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欣賞。讓孩子互相欣賞作文中的好詞好句,學生感到榮耀,整個欣賞的過程也成為孩子寫作的動力。第二件事是挑刺。挑刺一般著力於“句病”。第三件事是訓練。講評課的練主要來自兩處:一是從學生寫得好的地方引伸出來。從課文、優秀作文選中引出的例子,學生有畏難感,從同伴作文中來,學生覺得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二是從學生寫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再來,好幾個同學缺少心理描寫,教師創設一個場景,大家一起練一練,學一學,寫一寫心理的活動。

由管老師的作文教學,想到我們平時重指導,對講評重視不夠,講評重於指導。我們的講評課往往不受重視,也往往流於形式。沒有講評,學生的習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較難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更難以體會習作的快樂。

管建剛和他的作文教學系列給我們帶來了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學方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拿到教作文的駕照,明明白白教作文。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 篇3

最近拜讀了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一書,深受感動。作者用具體、生動、細膩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發生在他和他的學生們之間的小故事。這裡既有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也有他們之間的碰撞爭鳴,以及為雞毛蒜皮事情的爭執;既有師生之間的支援和友愛,也有他們中間發生的矛盾衝突。這些都是學校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它們在管老師如數家珍般的敘述中,件件都是那麼令人難忘。而架起管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毫無隔閡、暢所欲言、盡情表達的溝通橋樑就是他們班級的《評價週報》。

《評價週報》是管老師為學生寫作而建立的一片神奇的土地,他讓《評價週報》成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溝通交流的平臺。大到對一些事件的看法,小到學生之間雞毛蒜皮的爭執,甚至是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寫出來。只要你想寫,只要你想表達,《評價週報》都可以作為你抒發的平臺。讓學生願意寫,有話寫,而不是每每遇到寫作文就像打仗一樣,東拼西湊,照搬人家的東西、表達別人的意見。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寫你想寫的話,這不就是最好的鍛鍊寫作水平的方法嗎?

人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能提高孩子寫作水平的方法其實就是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管老師成功的依靠“發表”的力量,點燃了孩子的寫作熱情,激發了他們寫作的動力。捧著一張張屬於自己班級的報紙,看著一篇篇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收穫著一份份來自成功的喜悅,敢問,哪個孩子能不為之動容,哪個孩子能不為此歡欣雀躍?為了長期維持學生的寫作興趣,他給每個在《評價週報》上發表文章的學生一張“刊用紀念卡”,卡收集到三張就授予“作文新苗”稱號;再有三張,升級為“作文小能手”;再有三張,升級為“班級小作家”。“班級小作家”能出“專欄”,評“班級諾貝爾文學獎”。他還想出了“積分活動”、“等級評獎”、“稿費活動”,等等。伴隨著管老師花樣翻新的各類獎項,孩子們的勁頭更足了,寫作動力也就更大了。

《評價週報》不僅僅為孩子們提高寫作水平提供了舞臺,更重要的是它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永不消逝的童年。每當捧起那一張張記錄了自己成長曆程的報紙,童年的往事就會躍然紙上,那裡有困惑、有迷惘、有激情、更有夢想……

這本書給我的感動太多太多,管老師那執著的教育信念更是讓我深深敬佩。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將如他一般,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為孩子們支撐起一片屬於他們自己的寫作空間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 篇4

暑假,學校發給我們每人一本書,知道這是為了提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但說實話,有時面對一堆堆的理論學習,心裡還是有點浮躁,因為很多時候學的時候挺有感觸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點不著邊際。因此,我特地選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一書,為了就是不讓自己讀得太過晦澀。出人意料的是,這本書我看得很快,是很少的一本能讓我有如此閱讀速度的專業書。呵呵,因為那是一個個吸引我的具體形象的故事,形象得就像是每天發生在我和我的學生中間。因為書中有很多管老師的學生寫的作文,它們記敘著真實的生活,訴說著孩子們作文的成長之路,簡直就是一部校園生活小說。讀著讀著,我彷彿忘記了這是在讀專業書,而是在欣賞孩子的充滿靈性的心聲。

然而,當我掩上最後一頁,心中感慨萬分。我佩服於管建剛老師對作文教學的執著,從2000年開始堅持辦《班級作文週報》,辦《評價週報》。我們一般的老師為每學期還在為批不到十篇的大作文而疲於應付,管老師卻要每週辦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一張張週報中凝聚著的是他對作文教學的執著精神。想我在低年級時,也曾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學生一學期的優秀習作整理編輯後,印刷成冊,每人一本,短暫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沒有恆心堅持下去。這大抵就是特級和普通教師的區別吧。

我佩服於他對作文教學的探索精神,為了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他給每個在《班級作文週報》上發表文章的學生一張“刊用紀念卡”,還評“作文新苗”,評“作文小能手”,評“班級小作家”,更有評“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的,還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稿費活動”,有了這一個個新招,學生不想寫都難。

我佩服於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創新思想,他的作文教學理念是從打造一個永不消逝的童年出發的,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為孩子們考慮,點起了孩子作文的激情,讓孩子在其中享受著作文帶給他們的樂趣,享受著童年的酸甜苦辣,而他自己也享受著作文教學帶給他的成果。

我佩服於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背後,管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真摯和諧的師生之情。管老師是一個民主的老師,學生之間會為一些小事爭論不休,管老師會給他們爭論的陣地——《評價週報》。當然,師生之間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衝突,

管老師也沒有一副主宰者的高高在上的架勢,他會讓學生在報上把矛頭直指自己。這一切,沒有一顆細膩的愛生之心,又如何能做到。而這一切,改變了孩子們寫作的方式,讓孩子們把寫作看成是心聲的吐露,讓孩子們有了表達即寫作的意願,寫成了一篇篇習作,成就了管老師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路。

我佩服於在管老師的班上,沒有不會寫作的學生。費文星,一個從抄襲作文開始寫作的學生,在那次抄襲故事中受到了震憾,成為了在《蘇州日報》上真正發表文章的學生。顧惺雯,一個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在“化療”事件中,寫出《怒》《我忍無可忍了》,用學生自己的真情寫就的作文,怎麼還有寫不好道理?那兩篇發表於《評價週報》上的作文,鼓舞了她,讓她的作文從此有了飛躍。這一個個故事,在不斷地告訴我,作文教學一定要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管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學生不幸吧!

“一個成功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一個幸福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不知從哪裡聽來的這句話,我一直記著。讀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想起自己和學生的一個個故事,雖然不盡是作文教學的,但也盡是值得回味,盡是幸福的。

作文教學讀後感評課稿 篇5

如果一本教育方面的書能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有深刻的實際的影響,那麼這樣的書一定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我的作文教學主張》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在本書中,作者以樸實但充滿智慧的語言,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學主張,它們是:“興趣”重於“技能”;“生活”重於“生成”;“發現”重於“觀察”;“講評”重於“指導”;“多改”重於“多寫”;“真實”重於“虛構”;“文心”重於“文字”;“課外”重於“課內”;“寫作”重於“閱讀”。

可以說,他提出的每一個主張都讓我深有觸動。

觸動之一:“講評”重於“指導”。管老師對作前指導的看法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說:在我看來,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導”都是好心辦壞事。讀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樣說來,對作文難道就一概不指導了嗎?指導況且寫出歪瓜裂棗的文章,不指導的文章長什麼樣,我都不敢想。再往下讀:寫作沒有自由,世上將失去無數優秀的作家,也將失去無數優秀的作品。寫作,要那多的“裹腳布”幹什麼!是啊,想想我們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是發自內心要表達的,是外力強加給你的,你能寫出活生生的好文章來嗎?學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因為這是他們真實的生活,讀著他們的故事我也好像走進了他們豐富的童年世界,喜怒衰樂,這樣的文章有人指導嗎?再想想每個單元的單元作文,讀起來千篇一律,原來是我指導造的孽啊。學生作文前,套用林語堂的說法,老師的話應該“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寧要真實的貧窮,也不要虛假的繁榮;寧要不完美的真實,也不要虛假的完美,這是對待一切問題應該秉有的求真態度。作前指導,你還沒見到學生的作文呢,你還沒給病人把脈呢,也沒給病人做化驗,想當然地給病人吃藥,這是什麼邏輯?殺人不見血的庸醫的邏輯。丟了“作前指導”,寫作最需要的,不是技巧,不是知道,是自由,是自在,是自我。重視“作後講評”吧,它“綠色無公害”,它順應學生的寫作步伐,學生需要什麼幫助,就給予什麼幫助。偏偏,嘿,偏偏作後的“講評”在作文教學界,一直被置於可有可無的位置!關鍵是怎樣操作講評,每個人的都講評嗎,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個不太實際的問題。也許讀書讀出來了問題才會進一步思考。且往下看:小學生寫好了作文,老師用心研讀學生的作文,“指”出哪句寫得好,句子就該這麼寫:那段寫得好,段落就該這麼寫;那篇的結構好,結構就該這麼處理,作文就該這麼寫。“指”出哪裡有問題,什麼問題,號召沒有這些問題的同學,一起來幫助解決。潛存這些問題的同學,由此也獲得了潛在的教益。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指導”。老師認認真真研讀學生的作文,由學生的作文現頭,引出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的作文訓練點,這就是實實在在原“指導”。

學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歡快地小跑,老師在後面跟著,看著,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訴學生,停下,慢慢走欣賞啊。學生摔了個跟頭,老師後面喊,停,有人受傷,原地休息,包紮一下,調整一下。後者,就是以“講評”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學。收穫:本學期作文在還沒學之前就讓學生把單元作文寫好,教師系統看完,從中找出精彩之處,叫學生看,學生之間互改,不足之處讓大家幫忙改正。作前不指導,作後重點講評。這一章節寫得最好,把操作講評課的方法寫得很明白,易於效仿,但須反覆琢磨,怎樣才能和自己班情況有機結合。在這一章節的最後,管老師說:唯一的遺憾,作後講評太累。這次備好的課,下一屆帶班派不上“現買現賣”的用場。但,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儘管多麼遙遠、多麼艱難,作後講評,就是那顆遙遠的星星,我正搭著搖搖欲墜的梯子,擦那顆灰暗的星。

觸動之二:“多改”重於“多寫”

學生作文,少的是“改”。“文章是改出來的”“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對於寫作的重要性,老師們“知道”也只停留於“知道”。切中要害,老師會改還不行,關鍵的是得讓習作者本人會改,要讓他們知道改哪,如何改,這個是最難的。學生寫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卻都是在低水平重複,寫得再多,也白搭。要讓每一次的寫作,都到達寫作的極限區域,進入寫作的潛能區域。“改”,幾乎是進入的唯一途徑。我在疑問了:這樣的改有時間嗎?學生還有這樣那樣的作業,且別說別的,光是語文基礎知識就已經佔走了多少時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