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昆蟲記讀後感精華(14篇)

昆蟲記讀後感精華(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記讀後感精華(14篇)

昆蟲記讀後感 篇1

法布林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人文精神統領在自然科學的龐雜實據,蟲性,人性交融,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地方,將區區小蟲的話題書寫成層次意味,全方位價值的鉅製鴻篇,這樣的作品在世界上誠屬空前絕後。

法布林用他一生很多的時間觀察千奇百怪的昆蟲,收穫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觀察到了昆蟲們的所有習性,並且不斷思考,必要時總會將昆蟲帶到家裡養,以便觀察。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蟈蟈……它們都像你的親密朋友一樣,給你講述它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尋常的故事。

法布林傾注一生在昆蟲的觀察與研究中,他懷著父母對子女一樣的愛心,記錄了昆蟲的生命過程,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敬畏和讚美。整本書介紹了不一樣昆蟲的不一樣習性和各自捕捉獵物的方法,愚笨的毛蟲,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其中螳螂是一種十分凶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

法布林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沒有抓住一生中出現的許多機遇去巧取功利,過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卻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我這張“板凳上”。最終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

昆蟲記讀後感 篇2

《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法布林,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我讀得津津有味。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極了!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細心觀察,細緻描寫。“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悄悄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這些細緻描寫,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昆蟲世界的奇妙,使整本書更加引人入勝,也使我大開眼界。在這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更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

作者能寫得如此惟妙惟肖,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呢?卻是一個不善於觀察生活的人。看看法布林,想想我自己,真是羞愧難當。每當老師佈置我們作文時,我總是不知所措,總想不到題材,不是胡編亂造,就是作文書上參考,難怪老師經常說我缺少真情實感。不過有一次還真是例外:那天在去上學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運食物,出於好奇,我便蹲下身來細細觀察,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的。再原路返回,繼續搬。我把這一發現寫成了週記,還被老師大大表揚了一番。讀著法布林的`《昆蟲記》,我終於明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我們要細心觀察,對周圍的生活我們更要學會善於觀察,這樣才會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泉源,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深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 篇3

夏日午後的蟬鳴甚是聒噪,室外枝婭瘋長卻總也擋不住烈陽。在陽光的催促下,我拉開散滿墨色的書櫃,捧出一本《昆蟲記》。坐在軟的沙發上,我輕輕地翻動書頁,飄浮的目光終於落在黑色字型上。

當我拿起這本書後,我便被這裡有趣的情節深深吸引住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保殼朗如何滾屎球;瞭解了蟬的習性;蟋蟀如何捕食的松毛蟲的“家’在哪兒,蜘蛛常見的種類..……還有勤勞的蜜蜂,愚笨的毛毛蟲,漂亮的孔雀蛾.……這裡介紹了幾十種昆蟲,每一篇都是那麼精彩。

蟬,是一種神奇的昆蟲,它在夏天的夜晚就會悄悄爬出來換上華麗的新裝,然後開始它的歌唱生涯。但我怎麼也想不到,蟬居然是一種害蟲!七月時節,當昆蟲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經枯萎的花朵上尋找飲料時,蟬依然很舒服,不覺得痛苦。為什麼?因為它有一個奇特的嘴——一個精巧的“吸管”藏在它的胸部,能刺穿樹皮,吸樹的汁液。它坐在樹上唱歌。渴的`時候只要鑽通樹皮,吸樹的汁液。吸管插進桶孔,它就可以飲個飽了。

屎殼郎在我的印象裡是一種噁心的昆蟲,但我發現其實它是一種有趣的昆蟲,力了更瞭解屎殼郎,我還專門調出了屎殼郎滾屎球的錄影。看著視訊中跌跌撞撞地滾屎球的屎殼郎,我不禁發現屎殼郎的意志力多麼強。

孔雀蛾是一種很漂亮的蛾。最大的來自歐洲,全身披著紅棕的絨毛,脖子上有白色的領結,翅膀上灑著灰色和褐色的小點兒。中間的是一條淡淡的鋸齒形的線。翅膀周圍有灰白的邊,中央有一個大眼睛,有黑得發亮的瞳孔和許多色彩鑲成的眼簾,它括黑色,白色,栗色和紫色弧形的線條。這種蛾是由一種長得極力漂亮的毛毛蟲變來的,它們的身體以黃色為底色,上面嵌著藍色的珠子。它們靠吃杏葉為主。這種蛾子不懂得吃,壽命只有兩三天的時候。我真為它惋惜。

……

陽光從腳尖爬到膝蓋,彈鳴聲微弱,我慢慢地合上書。《昆蟲記》是法布林用畢生的心血和研究成的世界名著,這裡聚集了法布林智慧的結晶。真想不到,昆蟲的世界是如此豐富!昆蟲,如此微小的生命也能這樣精彩。我們應該保護昆蟲,愛護大自然,多讀名著,收穫意想不倒的驚喜。

書中沒有多少故事,卻處處是故事。

昆蟲記讀後感 篇4

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林用一生的精力,觀察、收集成千上萬種昆蟲的資料,撰寫成《昆蟲記》。《昆蟲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作者“似哲學家一般地思考,似藝術家一般地觀賞,像詩人一般地表達”所吸引,我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文學著作,更是一部科學鉅作。這本書字裡行間都透露著法布林對昆蟲生命的熱愛與尊重,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的興趣與熱愛。

書中記載的.是生物界中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昆蟲,描述了昆蟲們是如何在大自然中生活的,讓我們瞭解了昆蟲們吃什麼樣的食物,怎樣捕獵食物,如何繁衍後代。

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最有趣的就是蟋蟀。蟋蟀舒服的洞穴十分寬敞,十分隱蔽,內部很清潔,牆壁很光滑。但它是一種不肯隨遇而安的動物,它不利用現成的洞穴,這個洞穴可以隨這天氣的變化和它身體的增長進行修正和加深加闊,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晒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裡面不斷地泡泥出來。

可見蟋蟀是一位勤勞的工程師,我也應該勤勞一點,平時做不出來的題要多練習。我想對自己說;“我要向小蟋蟀學習做一個勤勞上進的人”。

昆蟲的世界真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前,我都不知道螢火蟲是一個凶猛的食肉動物。你別看它外表善良,事實上它十常心狠手辣。它的美餐是蝸牛,它吃食物的方法很特別。螢火蟲吃蝸牛頗有章法,每次先扭動一下,然後總要停一會兒,似乎要看一下這次扭動產生了何等效果一般。螢火蟲在吃蝸牛前,先把蝸牛弄成流食才食用。感謝《昆蟲記》,讓我懂得昆蟲的世界是多麼的豐富神奇!

法布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原來我認為平常的小昆蟲竟有那麼多的不熟悉,不瞭解的內幕。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了許多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捕食的方式,我要向法布林學習,做一個善於觀察,認真總結的人。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我讀完《昆蟲記》這本書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 篇5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以無比的熱情、追求真理的精神,傾其一生心血著成的科學鉅著,是世界公認的青少年科普經典。在他的筆下,昆蟲世界如此千奇百怪、生機盎然,小小的昆蟲恪守自然規則,為了生存和繁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尤為出彩,表現出了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不僅僅是簡單的昆蟲記錄,而且是以人性來關照昆蟲世界,研究的是“生命的活態”、“生命的過程”、“生命與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絡”、“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密切交往”,通過小小的昆蟲來反觀人類社會,表現出了深刻的人文情懷。

昆蟲世界,溫馨的'場面很是稀少,大多數的戰爭,就能親眼所見,但是,能體現“愛”的場面,有時都沒聽說過,不過,《昆蟲記》中,法布林卻記載了許多溫馨的場面。

如法布林在《朗格多克蠍的家庭》這篇文章中中寫道:“那麼,小寶寶是怎麼孵出的呢?我有得天獨厚的機會親眼看見這個過程。我看見蠍媽媽用大鄂小心翼翼地挑起卵的薄膜,把它撕破,扯下,然後把薄膜吞下。再給小寶寶們剝胎衣時,蠍媽媽加倍小心,猶如溫柔慈愛地舔食胎衣的母羊和母貓,儘管工具很粗糙,但是寶寶的細皮嫩肉沒有任何傷痕,也沒有傷筋動骨。

我簡直驚呆了,蠍子是最先近乎我們人類的母愛傳給自己的孩子的,遠在植物區系那個遠古時代,等第一隻蠍子出現時,生兒育女的那份愛心就已在醞釀之中了。生命的孵化已不再危險重重的外部或內部進行,而是在母親的腰間腹下完成了。”

沒錯,哪怕再稀少,昆蟲世界中也有愛,有潮起潮落,有戰爭和拋棄。誰能說他們有,誰又能說他們沒有呢?

我從《昆蟲記》中體會出美妙、樸實和趣味。它既讓我增加了許多有關昆蟲的知識,又讓我從中瞭解到了作者散文詩般語言的美妙。它讓我感受到作者的那股韌勁兒,那種孜孜不倦,那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那種不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明明白白就決不罷休的博物學家的感人至深的精神。

昆蟲記讀後感 篇6

人們稱讚它是“一部世界昆蟲的史詩、一個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

19世紀末,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捧出一部《昆蟲記》,世界響起了一片讚歎之聲。

《昆蟲記》是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將昆蟲世界化做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達爾文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的法布林以人性觀照蟲性,書中描寫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並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著名作家周作人

在法國十八九世紀,熱衷於把自己的科學研究成果寫成文學式著作的生物學家,多到不可勝數,何止法布林一人。可是隻有法布林的《昆蟲記》流傳最久最廣,這絕非偶然。原因就在於他懷著對渺小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去描寫?甚至歌頌?微不足道的昆蟲。這就是《昆蟲記》充滿人情味的理由。《昆蟲記》充滿對昆蟲的愛,對微小生命的愛,所以使廣大讀者深受感動。

–著名作家方敏

謳歌生命的詩篇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布林。

時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90年代末,中國讀書界再度掀起“法布林熱“,書市上幾種《昆蟲記》的摘譯本、縮編本都大受歡迎。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讀後感 篇7

巴金,中國文學巨壇上的領導者,曾這樣評價這本《昆蟲記》:以人性觀察蟲性。用人類的角度來觀察昆蟲。在這個方面,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專屬於昆蟲世界的畫卷。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中,他年輕時就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也正是這個目標,讓他變得不同於那些成天待在儀器前,解剖昆蟲的“冷血”科學家。

法布林筆下,描繪了昆蟲世界的繽紛,可在閱讀中,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心靈一次次的震撼,引起對自己一次次的反省,深思。

綠色蟈蟈,在法布林為我們呈現的形象中,是個矛盾的“兩面派”。它們既和睦,又殘暴,既寬容又怎麼,既禮貌可有時又會十分貪婪,妒忌別人。

“蟈蟈長得很漂亮。”是法布林對其長像的評價,“身體優美,苗條勻稱,輕盈如紗”,在讀的過程,你會發現法布林的描寫好像在誇讚模特一般,在他心中,彷彿這蟈蟈就是一名模特,而他自己就是一名用筆記錄的`“攝影師”,兩者互相配合,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幅幅令人嘖嘖稱奇的文字畫像。

蟈蟈喜歡捕殺蟬,可與別種動物不同的則是蟈蟈看上的,是體型比他龐大得多的蟬,而不是像別的動物一樣欺負弱小,欺軟怕硬。蟈蟈捕獵時的英勇姿態,法布林作了細緻描寫,“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將蟬開膛破肚,而蟬只能無助地哀鳴踢蹬,任蟈蟈擺佈,雖然過程有些殘忍,但我們仍能清楚想像到那個場景,那個勇敢獵手:蟈蟈。

蟈蟈在某種情況下會吃掉同伴,而可怕的是,吃掉同伴不是飢餓,而是內心的貪婪。在有食物時,總是有一隻蟈蟈先衝上前,若有別的蟈蟈還在靠近,蟈蟈會出於心中的忌妒用腳去踢開,自己飽餐一頓後再讓給別人。法布林就是這樣去描寫蟈蟈的,但我們卻發現,法布林其實在借昆蟲諷刺人類,人類的貪婪一面,人心的醜陋一面。

這位被雨果譽為“科學界的荷馬”的作家,這位以昆蟲為琴絃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匠——法布林。

在我心中,總是有他自己用積蓄的買下的荒石園中,彎著腰細心地觀察著蟲子一舉一動的身影,他值得我們敬佩。

你們研究死亡,而我卻研究生命——法布林。

昆蟲記讀後感 篇8

《昆蟲記》這本書是有法國作家亨利·卡西米爾·法布林所著。

你知道蟬是一個會唱歌的“聾子”嗎?你知道外表看似一個虔誠祈禱者的螳螂其實是十分凶殘的捕食霸王嗎?你知道螢火蟲在捕捉蝸牛是會先“打一針”麻醉它,然後再慢慢把它吃掉嗎?即使藉助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哪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蜘蛛網更規範的網出來,還有鬆蛾蟲會預測天氣,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這些你都不知道吧?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螞蟻非常惡劣,把蟬的食物都偷走了,還搶佔了蟬的漿汁井。在螳螂打獵的故事裡面,我認識了一個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知道了螢火蟲捕捉蝸牛的時候要在蝸牛身上打幾針,把蝸牛麻醉再慢慢享用它。知道了雄性的螢火蟲會改變亮光,它不呼吸空氣了,光就會微弱,甚至熄滅,雌性螢火蟲即使受到極大干擾都毫無影響。知道樵葉蜂會剪葉片。知道黃蜂的聰慧和愚笨。知道了蟋蟀是住在草叢裡的。知道蟋蟀是多卵的。知道了蟋蟀的樂器。知道了孔雀蛾的生命期很短,但是小小的孔雀蛾居然也懂得珍惜時間。知道了條紋蜘蛛非常懂得歉讓,為了孩子把自己所有的絲都用完了,至死都無怨無悔。知道狼蛛非常凶惡,要是被它咬著了,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知道園蛛結網是先在同一個地方安置了幾根輻後,它很快往另一個方向再補幾條。

這本書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條紋蜘蛛,條紋蜘蛛在替孩子做巢時,已經把所有的絲都用光了,再也沒有絲給自己織張網捕食了,它也不需要了。這多像人類的父親母親啊,為了孩子的幸福,把自己的一切貢獻出來,至死都無怨無悔。

這本書好的詞極多如:大相徑庭、聲如霹雷、輕薄如沙、風吹雨打、目不轉睛、詩情畫意、漫不經心、無路可逃、無微不至、悠閒自在、狼吞虎嚥、一無所獲、意想不到、逃之天天、不能同日而語、漫無規則。

這本書佳句極多如:它的猶豫是有道理的。這樣強大的昆蟲,它不能魯莽的去捉,萬一沒有擊中要害——如果蜂沒有被擊中要害,至少還可活上幾個小時,在這幾個小時裡,它有充分的時間來回擊敵人。

昆蟲記讀後感 篇9

剛開始讀《昆蟲記》時,粗略地翻看,我覺得太枯燥無味了,要了解各種各樣昆蟲的習性、生活。但我看了幾章,發現昆蟲世界其實大有樂趣。昆蟲彷彿都活了起來,眼前不是呆板的書本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活潑的畫面。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作者法布林的語言。

雖然是科普文,但法布林的語言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將科學知識講述出來。其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卻又不失語言的幽默,“以人性關照蟲性”,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極富藝術趣味。

於是我又花時間瞭解了法布林。他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科普作家。他出身於一個農家,從小生活便十分貧困,但他通過自學,花費二十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將自己一生的時光都用在了對昆蟲的觀察和研究中,《昆蟲記》就是他在自己的'荒石園中,通過觀察和研究,為昆蟲寫出的大部頭。這本書記述了有關昆蟲的知識,也體現出他對人生、生命、自然的感悟和態度,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對生命和自己的熱愛,是一部兼具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的鉅著。

書中有許多昆蟲令人印象深刻。螞蟻和蟬並不是想象的那樣,螞蟻這個無賴,搶佔了蟬的水井,並且損傷它。螳螂善於運用心理戰術,它突然擺出嚇人的姿態,可憐的獵物原地不動,等被夾住,已無還手之力。雌性金步甲在交尾之後對雄性大開殺戒,就像螳螂和朗格多克蠍一樣。螢火蟲十分快速地麻醉了蝸牛,使之液化,再慢慢地吮吸。聖甲蟲為子女製作梨形糞球,是輕輕拍打而成,並沒有滾動,渾然天成。糞金龜為環境清潔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卻對這些小勇士有點鄙夷不屑,還用粗言惡語對待它們。隧蜂門衛用自己光禿禿的腦袋堵住洞口,為家庭精心竭力地幹活,盡職盡責。還有許許多多昆蟲,它們彷彿都是扮演一個個真實的人類角色。

我以後也會留心觀察這小世界,用人性的眼光關照昆蟲,正確地認識和思考生命與自然。

昆蟲記讀後感 篇10

相信大家都見過昆蟲吧,昆蟲在大千世界無處不在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五彩斑斕的星球上,它們大小不同,形態各異,顏色各異,習性各異,有益蟲也有害蟲,形形色色成千上萬種。

正是因為昆蟲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花費了足足三十年的時間和精力,對昆蟲進行了深入細緻研究,終於寫成了共十卷的昆蟲鉅作——《昆蟲記》。書中記載了各種各樣昆蟲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奧祕。像禪在地下“潛伏”四年才鑽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活五個多星期;螳螂善於利用“心理戰術”心理戰術制服敵人;切葉蜂能夠不憑藉任何工具,精準地剪下大小適當的圓葉片來做巢穴de蓋子:食糞蟲的糞球的奧祕所在……為了研究這些昆蟲的獨特習性,法布林長期堅持追蹤昆蟲才知道的。一般的昆蟲學家是把昆蟲關在木盒裡,浸在酒精裡,然後觀察昆蟲的樣子,或是開膛破肚進行研究,而不去注意去思考它們的生活習性和本能。但是法布林則和他們不同,他不是簡單的把昆蟲抓來放在實驗室進行研究,而是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昆蟲,長年累月和它們朝夕相處、耐心細緻的觀察它們的生活規律、習性愛好,把對昆蟲的瞭解做到了極致,對昆蟲的瞭解就好像他是它們其中的一份子。正是他對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堅持、執著使他的這本《昆蟲記》獲得了大家的喜歡和認可,讓這本書成為人們瞭解昆蟲的視窗。

作者法布林對每種昆蟲都觀察的非常細緻入微,描寫的手法也令我們耳目一新,把原本百無聊賴的昆蟲介紹描寫的生動有趣,他對昆蟲的形態、習性、勞作、繁衍和死亡無不顯的讓我們普通讀者一下子就瞭解了看似普普通通的昆蟲其實在它們的世界裡也是豐富多彩的、生機無限,使我們突然就喜歡上了這些平淡無奇的昆蟲,昆蟲的世界也是精彩的!在書中處處洋溢著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萬物的讚美,正是這些可愛的昆蟲給我們的世界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昆蟲記讀後感 篇11

這本書是亨利·法布林布寫的。翻開書的第一面就看到“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句話可是莎士比亞寫的。這句話讓我感到書的珍貴。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昆蟲的知識。像:蜜蜂是不是什麼花的密都採?螳螂為什麼會吃同類?蝸牛有牙齒嗎?蝴蝶為什麼會翩翩起舞?······

並非所有的蜜蜂什麼花的蜜都採按照食性分為三類: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花上或從一定顏色的花上採食花粉和花蜜。寡食性,只在植物花上採蜜。單食性,僅採某一種植物花的蜜。這本書是亨利·法布林寫的。翻看書的第一面就看到“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螳螂配對後,部分雄螳螂會被雌螳螂吃掉這樣才能把小螳螂生下來。真殘忍。

蝸牛不但有牙齒,還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有兩萬六百顆牙齒。真不可思議。

蝴蝶的成蟲成熟後,從蛹中破殼鑽出,但需要一定時間使翅膀乾燥變硬,這是的蝴蝶無法躲避天敵。翅膀舒展開後,蝴蝶就可以飛翔了,蝴蝶的前後翅膀不同步扇動,因此蝴蝶飛翔時波動很大,姿勢優美,所以看起來有翩翩起舞的'感覺,怪不得這麼美麗。

這本書的最後還介紹昆蟲的幾個“最”。今天,我就給你們講一個吧!

昆蟲中的飛行冠軍——蜻蜓

家蠅的飛行時速為8千米,蝴蝶為19千米,班胡蜂和蜜蜂為20千米,最快的是蜻蜓、天蛾和你虻、時速為40千米。所以蜻蜓也許是飛的最快的昆蟲,當它在高速飛行時,每秒要揮動翅膀30~50次。哇!小小的蜻蜓是飛行冠軍真不可思議。

小小的昆蟲世界,竟然有這麼多意想不到。我們也可以從它們各自的擅長之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或發明很多對生活有幫助的東西。如;因為螢火蟲的發光細胞內有熒光素,才發明了冷光,這可是節能的。

我們要多看書,多思考,發明出更多節能的東西。

昆蟲記讀後感 篇12

讀了《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對它愛不釋手,時不時地就拿出來看一遍。這本書向大家講述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情況,法布林寫了昆蟲們生育、勞動、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故事。

《昆蟲記》是法布林懷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餘年深入到昆蟲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昆蟲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真實。細微。詳實地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特徵《昆蟲記》這本昆蟲學鉅著,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法布林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

法布林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很不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雖然有很多的困難,但法布林沒有想困難屈服,他見堅持不懈地研究昆蟲,不斷地獲得好的.成果,發現自然界蘊涵著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才撰寫《昆蟲記》。

當我第一次讀《昆蟲記》時,它就吸引了我,讓我知道了那麼多的奧祕。比如說:蟬在凌晨是如何脫殼的,黑步甲是回裝死的嗎,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是什麼東西指引紅螞蟻的方向。還有很多我以前說不出名的昆蟲。

法布林寫的《昆蟲記》,讓我讀了彷彿身臨其境,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昆蟲。

接著往下看,裡面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螢火蟲雖然外表弱小,但它是個食肉動物,幾隻雌金步甲還會吃雄金步甲……豐富的故事讓我浮想聯翩。

繼續閱讀時,我看到了法布林不顧危險地捕捉黃蜂,堅持不懈的實驗精神,如果一次實驗失敗了,他又分析原因,準備下一次實驗。

法布林把昆蟲寫的那麼真實。美麗。生動。他一生都在貧困中作但他一點都不孤獨,因為他有那麼多的昆蟲朋友。他把大自然當成了自己的實驗室,葡萄架下。山坡上。田野裡。他不怕太陽的暴晒,一蹲就是一天。而且,他的家中也是他的實驗室,家中有很多的瓶子,那都是他實驗的工具。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觸很大,法布林在那樣的環境能寫出膾炙人口的鉅著。我真是慚愧萬分啊!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發奮圖強地學習,長大做一個對祖國有作用的人。

昆蟲記讀後感 篇13

朋友,你看過《昆蟲記》嗎?

《昆蟲記》是由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法布林所著。他有著“昆蟲界的荷馬”“科學界的詩人”以及“昆蟲之父”的美名,達爾文還稱讚他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法布林的《昆蟲記》從出版後,就譽滿全球,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數十種版本,橫跨幾個大洲,縱貫兩個世紀,至今仍是一座無人逾越的豐碑,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在我看來,《昆蟲記》是一本描述昆蟲習性、產卵、捕食、勞作與死亡等方面的科普書。它的文字樸實而又生動,敘述幽默而又風趣,讓我看到一個毫不保留的昆蟲大世界。它的內容詳盡細緻、通俗易懂,文章自然、親切,具有很強的可續性,讓我體會到了昆蟲世界的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另外,作者還多次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時而穿插著普羅旺斯語或阿拉丁的詩歌,語言優美且富有詩意。“蟬和螞蟻的.預言”“大孔雀蝶的晚會”“花金龜”“隆格多克蠍的家庭”……平日裡,在人們眼中渺小的昆蟲們通過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先生會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心中也明白這個有趣的昆蟲世界不是作家創造的,它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這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布林眼中的昆蟲世界是那麼美妙,可我卻為何沒有看到那一面呢?

透過《昆蟲記》,我彷彿看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陽好似要把大地烤熟,法布林不畏炎熱還在草叢中觀察昆蟲,冰天雪地的冬日,寒風刺骨,法布林不懼寒冷,還在尋找昆蟲……這本書飽含了法布林幾十年如一日,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更蘊藏了他不斷探索真理,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法布林的這種精神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學習和生活中,我也應該像法布林那樣堅持不懈,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 篇14

從某種社會角度分析來說,法布林並非是一個具有十分重要職業的昆蟲學家,在這本《昆蟲記》中,他反而更像是我們一個民族偉大的散文家。法布林為此感嘆:你們進行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企業生命。這也正是因為兩者的區別所在。

巴金說:<昆蟲記>結合了作者的生活研究成果和生活感悟於一爐,用人性來觀察昆蟲的本質,昆蟲世界為人類獲取知識,興趣,美和思想的美。是的,法布林在進入昆蟲世界後降低了自己,但放大了昆蟲,描述了五顏六色的昆蟲世界。

就像寫生活一樣,法布林描寫了昆蟲的喜怒哀樂,它們對大自然的渴望,以及母親的奉獻。他哀嘆黃蜂智慧有限,冷漠無情,無法適應自然法則,孔雀蛾決心尋找配偶,儘管距離遙遠,黑暗,狼蛛對母性的奉獻,儘管嬰兒蜘蛛的所有痛苦,管蠕蟲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毫無保留,感嘆“貧窮世界的'父母的心”。。

在法布林的昆蟲記中,他以人性觀察蟲星。是啊,《昆蟲記》宛如一個一面明鏡,照出了社會中的人性,有對一些人的嘲諷,也有對一些人他們發自我們內心的讚美。如“於是通過它們走投無路,別無其他選擇,只能盲目地固守著這樣它們生來就根據慣有的老習性,從而生的希望得到越來越大越小,而逐漸將自己發展推向企業無奈的死亡。”這反映了黃蜂的一種思想愚昧,以及學習作者對於這一社會人性的嘲諷。再如:“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一點兒那你可能就是比蟬更勝女性一籌的歌手了。”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就會如一位母親對孩子提的建議學生一樣進行親切,也同時把蟈蟈比作歌唱家,這無疑是對蟈蟈音樂藝術天賦的一種可以讚美。

《昆蟲記》不僅浸淫著對生命的敬畏自然之情,更蘊含法布林對追求發展真理的精神。若缺少了對於這種創新精神,世間也將消失《昆蟲記》一書,更將消失以及一顆學習智慧的果實。

小蟲子法布林的描述,視他們為朋友,家人,充滿了對生活和好評激情的字裡行間。

法布林——一位以昆蟲為琴絃撥響人類社會命運以及顫音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