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顧茅廬》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顧茅廬》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顧茅廬》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1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處處散發著水墨清香,在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國演義》,而說到《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提《三顧茅廬》的故事。

話說皇叔劉備開始輔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來功打他。劉備無智者相輔,大敗於曹操。後經徐庶推薦,劉備三次前去臥龍先生的隱居之地求賢,前兩次劉備未遇見諸葛亮,第三次去時,他不聽眾將勸阻,仍執意前往諸葛亮住處,最後用遠大志向和誠意請到了諸葛亮。

這個故事中,劉備顯現出他的求賢若渴,同時也讓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堅持,也非常有誠意。我想,這可能正是他能興漢建蜀的原因,心誠與堅持,是我們多麼應該學習的品質呀!

將目光投向以前,幾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這個道理。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對侍了十幾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幾年統一了蒙古。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為堅持嗎。再看看我們,平時裡遇到一點兒小困難就想著放棄,很少事兒能向劉備一樣帶著誠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們能像劉備及以前的賢人一樣,就不會有“困難”這個詞存在了。

在誇讚劉備的同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一直是劉備以及許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諸候國的“搶手貨”。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無非就是他有學問,會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學習與思考是讓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思與學相結合時,必定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顧茅廬》的兩個啟示如兩縷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總結起來只有四個詞:誠心、堅持、學習、思考。

  《三顧茅廬》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裡面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如“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而“三顧茅廬”的故事更是讓我過目難忘,也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三國時期,劉備因缺少人才,去拜訪了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打天下。故事中的這樣一段話讓我感受很深:三人回到新野,過了幾天派人再去打聽,那人回來說:“臥龍先生已經回來了。”劉備趕忙叫人備馬前去,張飛說:“一個山野村夫,何必勞您親自去呢?況且這麼冷的天,又下這麼大的雪,我們派人把他叫來就好。”劉備道:“孔明是當代大賢人,怎麼可以這麼無禮?”劉備一行又來到孔明家。從這段話中可以體會出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十分高的敬意,三次登門去拜訪諸葛亮,而且每次去時都不打擾他,讀到這裡,我又十分的敬佩劉備。

後來,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平定天下,開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後,兩人關係一直相互融洽,劉備常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啊!"

劉備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秀品質,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恆,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富蘭克林也曾說過,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穫什麼。我們如果真誠的待人,別人也會真誠地對待我們,朋友就會成為我們最好的傾訴物件,成為安慰我們的貼心知已,成為我們快樂成長的夥伴。只要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很遠。

記得有一次老師安排我幫助生病的同桌補課,我認為只要把書上的內容隨便說一點就行了,而同學沒有聽懂。後來,班長耐心地幫生病的同桌實習,打動了許多同學和老師,而我僅敷衍了一下,沒有體現我助人的真誠,那一次,我羞愧了。從此,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誠心誠意幫助他人,贏來了一片掌聲,我成功了——真誠幫助我贏得了成功!

論語學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真誠,是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關鍵的要素。真誠,是開啟人們心靈的一把鑰匙,是吹開人們心扉的一股春風,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就是堅鐵與頑石也會為之感化開啟。

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橋樑。

  《三顧茅廬》讀後感3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識過人,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樣一位能人才俊,為何會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肝腦塗地呢?這就要講我講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三顧茅廬》了。

諸葛亮在蜀國時留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說過:“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興復漢室天下”,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這個故事。《三顧茅廬》講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他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稱自己與他相比猶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於是,劉備先後三次來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後劉備用自己的謙恭和誠意打動了諸葛亮,終於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諸葛亮的效忠。

是什麼讓一代人傑的臥龍心甘情願俯首稱臣並三十年忠心耿耿、勵精圖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劉備的真誠。真誠即真實誠懇,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說:“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可見“誠”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品質。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盡擇天下雄主,又或閒雲野鶴悠然一生。但他卻因為劉備的“誠”而忠心輔佐,為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與劉備出生入死殫心竭慮,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一個個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由此可見,真誠能夠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朋友,讓我們的力量變得強大。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真誠待人、真誠處事,在真誠中創造自己的明天。這是我從《三顧茅廬》中品味、收穫的真諦!

  《三顧茅廬》讀後感4

這篇文章寫了劉備求賢若渴,聽說臥龍莊有一位諸葛先生有大謀略,馬上準備好了禮物想要前去拜訪,不料司馬微前來,劉備招待了司馬微,沒去成臥龍莊,第二次,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和隨從來到莊前,下馬上前輕敲柴門,一個童子迎了出來,童子說:“諸葛先生今日不在家。”他們只好悲傷地回去了;第三次,劉備找了個好日子,又去找諸葛亮,關羽和張飛不高興了,關羽說:“想那諸葛亮徒有虛名,故不敢相見。”張飛說:“今天哥哥不須要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根麻繩抓他來。”劉備一聽,很生產,不要張飛同往,張飛急了,一定要一同前去,劉備禁告他不要失禮,他們半路遇到了諸葛均,就問他諸葛亮在幹什麼,諸葛均回答說諸葛亮在睡覺,於是劉備命眾人等候,又過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醒來出門迎接,劉備與諸葛談論天下大事,感嘆諸葛亮才智,請諸葛出來幫助他,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當即答充。

諸葛亮隱居在荒僻的臥龍崗,心懷天下等待合適的機會報效國家,一番三分天下的見解,令劉備茅塞頓開,三請諸葛成就一段佳話,機會與成功總是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5

我聽了王老師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感受深刻。

它像膠水一樣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貪婪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看著看著,我被“三顧茅廬”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設法將徐庶騙走。臨行前,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於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臥龍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才回來。聽完,劉備覺得惆悵不已。幾天後,劉備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劉備無奈,只得怏怏不樂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現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百姓苦難深重啊!”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通過“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不管我們多麼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6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國演義》,裡面有篇《三顧茅廬》,深有感觸。

劉備有一位才智過人的軍師叫徐庶,在徐庶的輔佐下,劉備打了第一個勝仗。曹操因此設計讓徐庶離開了劉備,徐庶離開時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提議劉備親自邀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找到諸葛亮的住所,畢恭畢敬上門拜訪,可書童說先生出門遠遊,不知何時歸來。無奈,劉備悻悻而歸。沒過幾日,劉備又帶著二位兄弟整裝前往,可書童說先生前日去探訪朋友了,不在家。這下,關羽和張飛可沉不住氣了,認為諸葛亮一點也不尊重劉備,甚至要去把他抓來。劉備卻告訴他們不要莽撞。又過了幾天,劉備換上乾淨衣服又要去看諸葛亮了,關羽張飛只能不情願的一同前往。不巧的是諸葛亮正在休息,書童想要叫醒先生,卻被劉備制止了,劉備他們三兄弟在門口等到諸葛亮醒來。就這樣,諸葛亮最終被劉備的誠心感動,答應劉備一同匡扶漢室。就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才通過幾年的擴張,和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通過這個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顧茅廬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堅持,盡心盡力,不輕易放棄。

  《三顧茅廬》讀後感7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並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於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讚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為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願看著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何不敢脫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才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那種勇氣,才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誇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