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篇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篇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

讀完《月亮和六便士》的最後一頁,我最先想到的是這句話。就好像這句話本來就在那裡,就等著這本書喚它出來一樣。

當然,取決於真正愛的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代表心中崇高無尚的理想,而六便士,代指金錢,地位,代表世俗所重視的東西。

這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一位為了心中的月亮放棄了六便士的人。這樣說也並不太恰當,因為他並沒有經過權衡,心中的月亮便成了他的一切追求。

從一名中產階級的股票經紀人,一個普通魁梧的中年人,一對兒女的父親,一名樂於應酬的女人的丈夫,突然間逃離了現有的一切,從倫敦輾轉到巴黎,又輾轉流離到了塔希提島,最後在如畫的島上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真諦,接近生命的尾聲時,他將他的感悟畫在居住的小木屋裡,然後用剩下的生命對著他的畫作體悟,臨終前又囑咐妻子將小屋付之一炬,只留下他平時的一些畫作供世人驚豔。他臨終前是安詳的,正是因為他追逐到了心中的月亮,有限的生命也就變得充滿意義。

對於世人來說,他是個普通,其貌不揚,說起話來又尖酸刻薄,絲毫不會圓潤的人,就如同“圓孔裡的方塞子”。對於周圍的世界,他顯得格格不入。對於繪畫藝術的追求,他也不追求讚賞,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追尋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繪畫對於他而言,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如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種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這土地也適用於精神領域。這種追尋是冥冥中的指引,像隧道中的唯一光束,讓人不得不靠近。

以致於,打零工也是為了畫畫,賺夠了一段時間的錢,就去畫畫。

書中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很好的類比,有兩名醫生,一名特別出色,年紀輕輕就被選為醫院的管理層,他卻由於偶然的旅行,喜歡上一方土地,當了當地一名普通的檢查員,而稍微遜色的一個醫生,接替了他的位置,名利雙收。在後者評判前者糟蹋自己時,作者進行了靈魂拷問:“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內心得到安寧市糟踐自己嗎?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去的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取決於自身如何定義安寧。

讓我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的一句話,一個人的界限究竟在哪裡?他究竟需要多大的空間?

如今已經是20xx年,再過一個月,就到了月亮和六便士成書一百年的20xx年,這樣的心靈拷問仍然不過時;非但不過時,又更加深刻了些。現代人所面臨的世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迭加,更加多元化更加紛雜,如何去追尋內心的月亮,答案連同問題都被埋沒在了尋常的熱鬧中,讓人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們往往能看到眾人所喜歡的東西,卻常常忘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燈光隱藏了星空,霧霾遮住了月光。

多元化觸手可得,設定界限反而是難題。

人們熱衷於形成統一的觀念,然後利用這種觀念對他人加以評論,對於“格格不入”的人鮮有寬容。在這種潮流中,不但忘記了自己來時的路,也忘記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夢想。忘記了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向。

忘記了要追求月光,就要靠近原野。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如果靜下心來,不妨想想,對於自己而言,真正的月亮是什麼,能否為了它,赴湯蹈火,如果不能,請不要用自己的六便士去衡量別人的月亮。不過,在如今的社會中,如果有幸找到了自己的月亮,那就去追隨,因為這個物質豐盈的世界,不缺少六便士,缺少的是尋求事物本質的內心,無限地接近本質,伴隨而來的,往往也有六便士,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收穫內心的安寧。因為沒有什麼美,是無限接近於事情的本質。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2

沒翻開之前,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因為我實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麼關係,但我縱然無數次路過書店看到了它,也沒有把他帶回家。直到去年臨近寒假,我和一個好友談起喜歡的作家和書,她給我推薦了這本書,說是她近期最愛,她簡單地給我講了這個故事的大概,我一聽就被這曲折離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去北京旅行的路上,我一直帶著它。

毛姆是個很有意思的作家,看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幽默和智慧,恰如他在本書開篇所講到的那樣:藝術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藝術家的人格,他的人格完全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在本書中,他談論了不少觀點,作家追求的回報到底是什麼?金錢?名利?都不是,應該是揮灑在字的快樂和傳播思想的愜意,至於其他的,那就隨便吧,別去在意讚美或詆譭、失敗或成功。這種精神境界值得當下浮躁的壇裡很多作家學習,也值得我們學習。

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蘭,本是在一家證券交易所上班,有美麗的妻子,兒女雙全,照理說這樣的日子是完美的,但是突然之間,他背上了拋棄妻子——"負心漢"的罵名,一個人去了巴黎。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和所有的人一樣,認為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和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而其實他是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巴黎學畫畫。他和妻子本可以過著外人看起簡單美好的生活,這種生活就好像書中描述的那樣"讓你想起平靜的涓涓細流,蜿蜒流淌過翠綠的牧場和宜人的樹蔭,最終湧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靜,如此沉默,如此漠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

或許是我的想法比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個時候,我就強烈的感覺到,絕大多數人共有的這種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認這種生活有其社會價值,我明白,循規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氣方剛的我想踏上坑為狂野不羈的旅途,我認為我應該提防這些安逸的歡樂,我心裡渴望過上更危險的生活,我隨時願意奔赴陡峭險峻的嶺和暗流洶湧的海灘,只要我能擁有改變——改變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帶的刺激。"或許正是因為主人公心中還尚存的一絲激情,讓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這條路,即使以後的幾十年他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甚至衣不蔽體,但是他樂在其中,毫不介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是他的獨到之處,世間真的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這樣灑脫。

我們不知道自己何以會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後將會去往何方。我們必須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態。我們必須懂得安詳的美好。我們必須守著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運女神的注意。這才是生活的智慧吧!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3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聽聞已久,很多次在書店中拿起又放下,以為應該不會有興趣看的書,在一次噹噹網的打折銷售中,曾與人約定一起看,買下了一本。書不厚,比起那些動輒大幾百頁文字的書,這本原本以為可以很”輕易”看完的,過程卻著實經歷了一番坎坷。

一直襬在書桌上待看書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時候,翻起幾頁,也嘗試很耐心的閱讀,卻總也進入不了狀態,說實話裡面的內容從開頭來看,並不讓我感興趣。但,自己買的書,含著淚也得看完……最終還是在斷斷續續中,堅持看完。經典書籍的確有它的吸引人之處,挺慶幸自己沒有放棄閱讀。

讀後的第一感覺,單從故事情節層面來看,不會很吸引我。不過還是覺得這本書很不錯,主要的原因是裡面的語言讀起來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看開頭甚至一半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居然會有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這樣的人,為了所謂的理想拋妻棄子,破壞別人家庭卻一副理所當然,毫無過錯的態度,甚至那個人還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後面,又會讓人覺得其實他本沒有錯,只是從我們常規的道德觀念來判斷認知,他是不道德的。我們不提倡也不喜歡不贊同他的處世價值觀。同時,也是印證了那句話,有時候天才與瘋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線之間,可以認為他既是天才,也是瘋子。說實話,雖然看完了這本書,但是感覺沒有真正理解這本書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許,需要下一次有興趣再一次閱讀才能夠理解更多。

以上的這一段話,就是對於這本書讀完之後第一時間所能夠寫出的讀後感,書中關於藝術的表達、對畫家原型”高更”的記敘,以及這本書在世界文學界的價值與意義,我想我是無法真正體會與理解的。也許,這就是一直以來,我看國外的書籍比較少的原因,總覺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書籍或者傳記類的文學可以比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書籍所寫的內容都是與當地歷史文化有聯絡的,不瞭解的人很難真正去讀懂它們。這也或許是我們國家的很多優秀文學作品無法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吧。畢竟,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學,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再說回這本書,《月亮和六便士》,一個代表著夜空中的美好,一個是類似於人民幣”一角”面值的硬幣,兩者的象徵意義,分別代表著”理想與現實”。人們總說:生活不僅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現實總會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們,並沒有勇氣與機會去追尋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說,社會生活的現實讓絕大多數的人們”忘記了理想”,並不是有那麼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麼。

所以,這也是現實社會與文明可以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與發展的原因,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天才與為了理想不顧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斷在現實與理想面前不斷平衡與妥協的大眾群體。作者毛姆對成功的定義前提:“取決於你對生活賦予了什麼意義,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取決於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理想與現實往往總是處於矛盾的兩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去追尋,我們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價值意義何在,而這是有存在很多維度的,於父母家人、於親人朋友、於領導同事等等,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身份,,這些不同的身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責任,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斷切換與不斷適應,也因此,人生的目標與追求就會在不斷的修正、平衡與妥協。往往平衡與妥協後的結果,就會使得人們心中的“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差距不會那麼明顯。

……從那一刻起,人們將相信,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毫無排斥、共存於一顆心裡的,那就是永恆的”月亮”和”六便士”。----就像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對立的選擇是可以共存的……關乎理想,關乎現實!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4

之前就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買下來,今天中午的時候去書店看了一下,還是有這本書的,我就買了下來。讀更多的書,讀更好的書,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通過回憶自己與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過往的方式描述了這個畫家的天才之旅。在作者的回憶裡,斯特里克蘭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如畫家太太描述的一樣,是個無趣,普通的中年人。有著兩個孩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好像一眼就能看到未來。

但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男人,居然毫無徵兆的拋棄了家庭,去了巴黎。很多人都說斯特里克蘭是帶著一個女人一起走的,他愛上了別的女人。作者受這個畫家太太的委託,去了巴黎,見到了斯特里克蘭。事實卻很讓人意外,並沒有什麼女人,而且住的也不是什麼富人區,跟普通旅店相比,普通旅店都顯著奢華。那麼他來到巴黎是為什麼呢。理由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他要畫畫,這句話從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口中說出,還值得鼓勵,可是一個為人父的中年男人說出這樣的話。作者和畫家的太太都很難理解。

畫家的太太寧願相信他是愛上了別的女人,而不是為了什麼理想。外界也是如此,這為畫家的太太博取了同情,五年以後,畫家的太太過上了優越的生活。作者再次見到斯特里克蘭,他還是穿著五年前的衣服,沒什麼變化,說到變化,就是更加尖酸刻薄了。

斯特里克蘭的生活並不好,沒人願意買他的畫。而且他也不賣,也不展覽,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個怪人。還欠了很多錢,還不上錢的時候就會送別人一幅畫,而這些送出的畫也是被主人堆在角落裡,直到斯特里克蘭離世後,他的畫從六便士賣不出去,到價值連城。角落裡的畫重見天日。

斯特里克蘭最後的日子仍在畫畫,被大家評論為天才。你想得到從未擁有的,就要付出從未付出的。人都是有理想的,很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就知足了,成為不尋常之人,必然要經歷常人未經歷的。斯特里克蘭的勇敢選擇,我們未必會做,但好在我們年輕,趁年輕,追理想,不放棄,必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