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集合5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探索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發展求新求異思維。

2、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橡筋圈、積木、橡皮泥、回形針、筷子、杯子、白紙若干。

2、記錄表人手一張。

三、活動過程。

1、嘗試讓紙立在桌上失敗,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引入活動師:老師想讓這張紙立起來,你們猜一猜紙能立起來嗎?

(2)組織幼兒討論:有什麼辦法可讓紙立起來呢?

2、幼兒嘗試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啟發幼兒不用任何輔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2)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3、幼兒不折疊紙張,嘗試藉助材料讓紙立起來。

(1)教師介紹所提供的材料

(2)教師介紹記錄表的記錄方法

(3)幼兒操作: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操作情況,鼓勵幼兒用桌上老師提供的.材料幫助紙立起來,看誰用的方法多,而且和別人不一樣。

(4)幼兒講解演示自己的方法,與同伴交流。

4、延伸活動:提供厚薄軟硬不同的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讓紙立起來的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操作中探索剪出長長的紙蛇的方法。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探索、發現並獲得成功的樂趣。

3.在探索中不怕困難、動手動腦、細心觀察、有堅持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日常生活中,幼兒對報紙有一定的瞭解;有過剪直線的經驗。

2.物質準備:1/2 A4紙大小的廢舊報紙、剪刀若干,少許劃線的紙,圖片課件,照相機。

活動過程

1.看一看,說一說。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觀察並說一說蛇的外形。(長長的身體)

(2)我們也來用報紙變一條長長的紙蛇吧。

分析

此環節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直觀發現蛇的身體很長,從而對“剪長長的紙蛇”有更大的探索慾望。

2.探索剪出紙蛇。

(1)幼兒討論:你想怎麼剪呢?

幼1:我想沿著這條長邊剪。

幼2:我想斜著剪。

幼3:我想轉圈剪。

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對於中班孩子來說,他們已有一定的討論及借鑑的能力,因此教師先通過引發幼兒討論,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前有思考的時間,並且能使他們開動腦筋互相啟發,起到支持者的作用。

(2)嘗試探索:教師引導幼兒剪出一條自己認為是最長的紙蛇。

(3)觀察分析:和同桌小朋友剪出的蛇比一比,粘到前邊展示板上和其他小朋友剪出的蛇比一比,看看誰剪出的蛇長。

(4)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剪出紙蛇的?

幼1:我是轉圈剪的,像棒棒糖一樣。

師:剪到了報紙的哪裡?

幼1:都剪完了。

師:還有誰和他的方法不一樣?你是用什麼方法剪的?用完了整張報紙嗎?

幼2:我是對邊剪的。

師:怎樣對邊剪呢?

幼2:就像我們剪過的拉花一樣,剪到對面,但是不能剪斷。

師:雖然他們用的方法不一樣,但他們剪的時候有一個一樣的地方是什麼?

幼3:都用完了整張報紙。

師:除了這一點,剪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

幼4:不剪斷。

小結:原來把整張報紙剪完,不剪斷,就能剪出一條長長的紙蛇。

分析

此環節通過幼兒探索後的交流,使幼兒能借鑑同伴經驗,知道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剪紙蛇,這樣使孩子們有更多自己總結出經驗的過程,併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3.挑戰任務:剪出更長的紙蛇。

(1)幼兒觀察分析。

提問:仔細看看,我們同樣都用了整張紙剪紙蛇,你們發現了什麼?(有的長有的短)

猜猜這是為什麼呢?這條為什麼長呢?另一條為什麼短呢?

小結:原來紙蛇的長短和剪的寬窄有關。

分析

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問題,並能夠引導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深入對比孩子們剪的不同長短的紙蛇,使他們觀察出紙蛇的寬窄不同,從而激發他們在對比中體會“越窄越長”的道理。

(2)教師提出任務:我們找到了能讓紙蛇變長的好方法,想不想剪一條比你剛才那條更長的小蛇呢。

(3)幼兒嘗試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堅持、細心剪完整張報紙,並且不剪斷。

(4)比較觀察:幼兒觀察老師拍攝的錄影,感受成功。

提問:你成功了嗎?小朋友想要剪出最長的紙蛇都需要什麼條件呀?

小結:只要肯動腦多動手,細心堅持,事情就會做得更好。

分析

在總結出如何剪出長長紙蛇的方法後,孩子們接受了更進一步的`挑戰,都在用心堅持剪出細細的紙條,從而使自己的紙蛇變得更長,也從中感受到動腦筋、細心堅持的重要性。這符合幼兒的探索慾望,並且很好地達成了第3條目標,使幼兒進一步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一生中會不斷遇到困難,怎樣面對困難、積極想辦法解決,就成了對幼兒長遠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綱要》中也提出,“要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細心、堅持、不怕困難等品質。”

本次活動中,我設計了“怎樣把一張小小的長方形報紙剪成長長紙蛇的遊戲”,鼓勵幼兒在遊戲中動手動腦、觀察探究,意在通過循序漸進的遊戲活動,使幼兒邊玩邊感知,邊嘗試邊學習,邊交流邊解決困難,體驗動手動腦進行探索之後帶來的成功感,並把自己的感知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幼兒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製作原理:

利用重心移動的原理(電池滾動而帶動外殼翻轉)。

材料:

廢舊1號電池、硬卡紙、雙面膠。

製作方法:

1.將長20釐米、寬7釐米的硬卡紙圍成圓筒狀,再用雙面膠貼上固定。

2.將其中一個筒口用長8釐米、寬5釐米的紙封住。

3.在圓筒內放人電池,並用同樣方法封住另一個筒口。

4.用水彩筆在圓筒上畫一個站立的小人(圖①)。

玩法:將玩具放在斜坡上滾下來,筒上的小人會不斷地翻跟斗,非常有趣。

平衡玩具(大班)

製作原理:平衡原理

材料:細鐵絲、橡皮泥或乒乓球、硬卡紙、筆。

製作方法:1.將一根長20釐米的`細鐵絲彎曲成M狀,然後在鐵絲兩端插上乒乓球或等重的橡皮泥(圖②)。

2.把畫有小動物頭形的硬卡紙貼在鐵絲上(圖③)。

玩法:可放在手指或筆上搖晃著玩,體驗平衡的神奇。

注意:必須符合力臂相等和兩邊物體等重這兩個條件才能平衡。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題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動目標:

通過製作染料使幼兒瞭解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廢棄物經過加工處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觀察能力。

三、適用物件: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洋蔥皮、咖啡渣、紅茶渣、綠茶渣各若干,鍋、網勺、橡膠手套、敞口盤、明礬水、白色小手絹(幼兒人手一塊)、白色T恤衫(幼兒人手一件)。

五、活動內容及過程:

看一看:盤子裡是什麼東西?是從哪裡來?

(1)是洋蔥和茶葉渣。

(2)是咖啡渣、茶葉渣和洋蔥皮。

(3)媽媽把這些東西都扔了。

做一做:製作染料。

自由選擇實驗物(咖啡渣、綠茶渣、紅茶渣、洋蔥皮),將其放人鍋中煮沸。

說一說:我的發現。

(1)現在鍋裡的水比剛才更深了。

(2)洋蔥皮水煮成咖啡色。

(3)紅茶渣煮的'水顏色變成了黃綠色。

(4)水的顏色變黑了。

試一試:給手絹染色。

介紹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還需要稀釋過的明礬水。

(1)我們把鍋裡的染料水,過濾出來以後,再染手絹。

(2)先把手絹放進染料裡浸溼,絞乾水分後,浸入明礬水中。再從明礬水中撈出手絹絞乾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覆三次。

說一說:我的發現。

(1)我的手絹變紅了。

(2)我的手絹顏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絹顏色變了一點點。

(4)我的手絹變成黃顏色了。

討論分析。

在染手絹的過程中,哪種材料最容易著色?

(1)洋蔥皮煮的染料,最容易著色。

(2)茶葉渣煮的染料,能讓手絹變黃。

(3)咖啡渣煮的染料,幾乎看不出來。

六、注意事項:

1.材料使用時需要煮沸,因此,適合小組進行,以保證活動安全進行。

2.教師在明礬水的配製時要注意,明礬重量約為織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線索: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2、知道水中倒映的現象。

3、豐富詞彙:“倒影”。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大水盆,盆裡盛有清水。準備一些小豬紙偶。

【活動過程】

1、分散活動“看倒影”。準備一些較大的水盆,盆裡盛有清水,讓幼兒看水中的倒影:“我們在鏡子裡能看到自己,我們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樣的?”讓幼兒分散活動,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兒拿著物品)。

活動後進行談話:“在水面上看到了什麼?”知道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個紙月亮,引起聽故事的興趣:“月亮在哪裡?月亮什麼時侯出來?”“月亮出來了會不會有倒影呢?在哪裡有倒影呢?請聽故事‘找月亮’”。

教師講故事,第一遍講完後提示幼兒:“再聽的時侯要記住小豬在什麼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豬紙偶,教師操縱紙偶講第二遍故事。

3、講故事進行提問,邊問答邊教幼兒學說故事中角色的'說話。

“開始,豬老大對豬老二說了什麼?”

“第一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第二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後來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讓幼兒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談話:“想一想,還可以在地上找到哪裡的月亮?”聯絡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擴散。

5、教師操縱紙偶,以小豬的口吻對幼兒說:“喜歡聽我的故事嗎?我帶著你們再講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記下來講給爸爸媽媽聽。”帶領幼兒講一遍故事。

“我是愛動腦筋喜歡發現的小豬,你們是不是也喜歡發現呀,今天晚上你們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幾個月亮。”

鼓勵幼兒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組織談話:“我在哪裡找到了月亮?我用什麼辦法映出了月亮?”

讓幼兒講述各自的探索與發現。

附故事: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豬老大和豬老二在一起,小豬老大說:“聽說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說:“真的?那我們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說“好!”

他倆請來了一群小豬,四處去尋找。走到山泉邊,一隻小豬高興地叫起來:“哇,山泉裡有一個月亮!”另一個小豬又說:“哇,露珠裡有一個月亮!”另一隻小豬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個月亮!”它們還看到水桶裡有一個月亮,鏡子裡有一個月亮,水潭裡有一個月亮,望遠鏡裡也有一個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數不清。一隻小豬意外地發現,每頭小豬的每隻眼睛裡都有一個小月亮呢!

小豬們帶著自己找到的月亮,高高興興回家去。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