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教案設計

四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教材分析:

四年級下冊《二泉映月》教案設計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 。原曲為二胡獨奏,經吳祖強改編,使其成為一 首絃樂合奏曲。華彥鈞(1893——1950)民間音樂家,又名阿炳,江蘇無錫人。其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本為無標題樂曲,此曲曲名由幾人即興而定。因此,在理解音樂上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著手,樂曲主題段落由三個樂句組成,樂曲後幾段,以第一 樂段為基礎採用“換頭合尾”的變奏手法寫成。

 教學目標

1、欣賞《二泉映月》,瞭解相關文化及背景,體驗、感受樂曲的音樂情緒及風格。

2、通過課外蒐集資料,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及提高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二泉映月》的音樂風格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樂曲中的主題音樂及音樂與情緒的變化。

 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二胡、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 、聽辨匯入:

1、聽主題片段:片斷1

(1)教師:請大家分辨這段音樂主題片斷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誰?音樂片段中得主奏樂器是什麼?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2)《二泉映月》主題播放

(3)學生:學生談對音樂片段的聽辨結果。

2、引出課題:二泉映月

(說明:創設教育環境,在學生聽辨結果中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

 二、新課:

a 學生交流:

1、學生展示各自課前要求蒐集的成果(文字、圖片、音樂不同版本、生平)

2、選派代表介紹本組蒐集內容

3、表演組(器樂形式、聲樂形式、舞蹈形式表現《二泉映月》)

b 教師展示交流:

1、《二泉映月》的不同表現形式:(鋼琴獨奏、絃樂五重奏、舞蹈)片斷欣賞

2、照片(無錫故居、二泉映月、錫惠公園)

(說明:此環節體現了師生間的教與學的平等,充分體現了教學內容在師生間的紐帶作用,拉近了三者間的關係,使學生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在此環節對學生的介紹與展示作出靈活、及時的反應。同時,允許學生不同視角,不同方式表達他們的準備過程,在師生間形成一 個可以共同探究的話題。)

c 主題欣賞:

1、唱譜例

(1)主題可以分為幾個樂句

(2)有幾種分發?主要的感覺依據?

(3)三個樂句間的關係?

提示:後一 句的起音與前一 句的結束音是否相同?

學生談認識

教師:民族音樂創作中的連線方式:魚咬尾(頂真格)

2、唱譜例

感受三個樂句的旋律、情緒變化特點,體會音樂情緒的變化。

提示:音區上三個句子的特點。旋律、節奏上三個樂句的變化特點

3、聽全曲

想象著自己置身於無錫天下第二泉邊聆聽盲藝人阿炳為我們演奏此曲(閉上雙眼或關閉燈光,情景設定)

[聽賞全曲]

教師:全曲中主題出現過幾次?是完全重複的嗎?

說明:1、在音樂主題中欣賞、分析音樂,在音樂中審美

2、情境創設可以讓欣賞者更好的體會、感受音樂和作者

d 教師:我們有兩個世界:睜開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閉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過他的《二泉映月》這支樂曲作為橋樑,聯絡了光明與黑暗兩個世界。不僅讓中國也讓世界認識和記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紀70年代相繼由一 些世界級的指揮家指揮許許多多著名的國內及國外的交響樂團演奏此曲,並使他的影響跨出國門。

[聽賞]:

1、二泉映月的不同形式的演出錄影

2、阿炳本人演奏的實況錄影

師生講解:阿炳生平及《二泉映月》的命名

 三 、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