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雪国》优秀读后感大纲

《雪国》优秀读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8W 次

我曾有一本川端康成全集,被表姐借去,后来便不知所终。那本书装订精美,翻译也雅緻,可惜我从不记得出版社,如今已无从查找了。被借走时我并不情愿,因为“雪国”刚开篇,对下文满怀期待。那是十年前的事,我们都还是中学生呢。不久前我在书店看到“雪国”,才发觉断裂的惊艷、落空的期待,如细雪落入寒夜,穿过记忆的隧道,“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莹白”:

《雪国》优秀读后感

当我心中挂念着开篇列车上询问弟弟近况的女孩,其他琐事都隐没不见了。

先不说那女孩 ------

她死于火灾,掩卷的此刻,我心中十分寂寞。有不少人说过我像日本人,如果属实,也许是精神上的亲近所致。川端康成笔下的凄美与悲哀、颓唐与恐怖,于我是不言自明的现实。他的追随者、叁岛由纪夫的“人间失格”,我读罢大哭一场,送了人,从此不敢再看。东山魁夷画作中冷色调的温情与幻梦,是我阖上眼便能见到的故乡。我不知道有没有“心乡”这样的说法,来解释我心的依恋与忧愁:只要在列车上凝视窗外,或者安心阖上双眼,它就歷歷分明地呈现。那裡有森林、湖泊和苇草,晴天阳光下是交相辉映的绿,雨天空气裡有冷冽的“水味”

------

一种湿气渗透植物、泥土和皮肤的特殊气味。我可以挨着树干,光脚踩在土地上,看光或者雨从天而降。生命真美,美极了,我感恩不知名的神灵,护佑这脆弱而易逝的福地。我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会有“山之日”、“海之日”这样古怪的节日,大概是出自同样的怜爱与敬畏之心吧。

“雪国”的图景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在亚热带季风中成长的我既没见过没膝的雪,也无法想像大雪封山的风俗民情。也许正因为这份陌生感,雪的意象在我,代表着“现实之外”,提示一个不思议之事发生的场所。卡夫卡“城堡”的第一句是“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村子被深雪覆盖着。”川端康成“雪国”的第一句是“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莹白。”雪的作用是覆盖,此前习得的常识和因此产生的期待,都暂时被埋藏了。雪是清冷洁白的,是天降、命运的,是川端康成所说的“徒劳”。然而被埋藏的生之热望与污浊又从未消失,因此才有了文末的一场大火。在雪的空白底色中,心灵和外物消融了界线,澄净的氛围如同镜面,映照作者心之所向。因此这两部作品都带有象徵主义色彩

------

似乎一切人事都是符号,是指向心灵虚境的路标。随着火焰烧灼,银河垂落,作者的梦醒了,主人公也是时候回去了。然而我不喜欢象徵主义的诠释,尤其雪毕竟不是镜子,作为背景有特定的内容,映照事物也有朦胧无常的特质。艺妓的髮肤不是被白雪映衬得分外娇美吗?其中的爱情、慾念与妄想也不是作者心绪的`投射,而是故事中的真实,所谓poetical

truth:如果看作与创作者相关的、平常所说的“真实”,反而有损这纯粹的真实(或曰“故事性”)。这也正是日本文学唯美传统的体现,所谓“捕捉生命的闪光”,一瞬间的真实是虚无中的绝美,正如生命之于死亡。如果要寻找生命恆常的价值,如同苛求故事之外的真实,其实质是对故事的否定,亦即对生命的否定,此处川端康成的叙事风格与人生哲学是平行、一体的。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