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猜”使我的課堂亮起來散文

“猜”使我的課堂亮起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7W 次

我喜歡《語文課程標準》裏的一段話:“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渴望並追求這樣的課堂:靈性的飛揚、創意的碰撞,每個個體都能在小小的課堂裏折放出美麗的光彩,從而匯成漫天的璀璨……我喜歡看學生的智慧照亮我的眼睛。於是,“猜”就成為我激揚學生靈性火花、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有效手段之一。“猜”,使我的課堂活起來,亮起來,同時也快樂地升騰起來……

“猜”使我的課堂亮起來散文

博猜,賞“日出江花紅似火”

在執教公開課《看戲》前,我鑽研教材發現課文開頭兩段借自然景物、社會環境、千百人物層層設置懸念,極力渲染一種神祕氣氛,其目的是襯托人們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人格的敬佩及對他所表演的京劇藝術如痴如狂的喜愛,文章一直到結尾才點出表演者是六十多歲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這一構思給了我啟發:既然用的是外校新生,必然無法提前接觸教材,一切都是懸念,而懸念又是最吸引人的,我的課堂為什麼不借助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呢?

課堂開始了。音樂響起,是舒緩的《秋日的私語》。伴着音樂,我以舒緩的語調朗讀着屏幕上的文字:“時間是晚上八點……沒有風,公園裏那些屹立着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子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文字讀完,猜想自然萌生:根據文章提示,你猜測一下為什麼這麼“靜”?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由字面來的“悶熱”、“無風”,一直猜想到“無人”,大家認為只有“無人”才會達到這樣“安靜”的境界。但是,種種疑惑又油然而生:這樣悶熱無風的天,晚上才八點,就萬籟俱寂;如果真是無人,那人都躲到哪裏去了?

音樂再次響起,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着音樂,我用激昂頓挫的語調誦讀第2段文字,竭力營造出一種略帶恐怖的氣氛:“但劇場並不是沒有人。相反地:人擠得非常滿。……煙霧不散,海在屏住呼吸……”於是“懸念”就更成為不可思議的“懸念”了:露天劇場人山人海,難道是被誰施了魔法才會如此鴉雀無聲?……學生們豐富離奇的猜想讓整個會場融化在歡快的笑聲裏。

好奇的火焰熊熊燃燒起來。我知道: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謎底了。此時,我才把課文卡紙傳給每個學生,他們即如貪婪的小苗如飢似渴地吮吸甘露一樣,偌大的會場中到處充溢着美妙的讀書聲。“課文開頭寫天氣的悶熱和現場的靜寂有什麼作用”這道課後重點研讀題迎刃而解,而後面為表現梅大師技藝精湛的正、側面描寫的賞析與仿寫也顯得那麼輕鬆、自然。因為,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激活了……

評猜,望“輕舟已過萬重山”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對初入初中的新生來説很難把握,他們往往只能看到“散步”這一表層現象,至多能説出這一家人的互敬互愛或尊老愛幼,對“中年人所肩負的承上啟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則很難看出。再者,文章短小樸質,學生很難在品讀時會有興趣並品出深意。所以,我採用了評猜的方式。

課前我作了假設:“這是發生在我們同學家庭中的一件事”,人物與課文相同。首先想象:你喜歡走的小路是一派什麼景象?孩子們興奮了,七嘴八舌地交流開了,一幅幅富有兒童情趣的畫面展現在眼前。接着想象:奶奶為什麼喜歡走大路?大路又有怎樣的風光……孩子們明知奶奶身體不好,但也很吝嗇,把大路的景象想象得索然無趣,路邊只有千篇一律的楊樹或法國梧桐。

激烈的辯論開始了。這場辯論是針對“你們家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處理”這一問題展開的。孩子們開始並未深想,往往憑自己的喜好或直感。評猜起來則可多角度進行,即可從奶奶、“我”、妻子、兒子的不同角度。在這樣不同“身份”的'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大家最終在極不平衡中沉默了——“我”好辛苦,上有老,下有小,但這是“我”的責任,贍養老人、照顧兒女,每樣都要做得好。隨後,大家又“迸發”了:如果我就是這個“我”,也一定讓自己的父母和妻兒都能幸福快樂,“家庭興衰,匹夫有責”……這個認識對這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多不容易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們鼓掌,情不自禁地為他們講述“我”這樣的中年人的一些親身經歷。本課妙在看似閒庭散步,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親情責任之間也。

再次賞讀莫先生的美文《散步》時,感情真的不一樣了,孩子們似是平靜,但目光裏有了一份深沉,也有了一份熱切。

誘猜,喜“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節錄像課,我得了國家級一等獎。

它的珍貴之處,並不在於得獎,而在於裏面真實地錄下了一個憨厚的人物形象:他在眾人驚愕而敬仰的目光中開心地咧着厚厚的嘴脣,一句話也説不出來……

這節作文講評課中,我精選了來源於學生作文中的3個精彩片段,但我卻謊稱這3段分別出自本班某同學、本老師、某知名作家之手,誘導大家對號找文。結果,其中描寫緊張情緒的一段文字使其他作品大為遜色,博得了滿堂彩:“……我渾身的汗毛一根根豎起來,活像個刺蝟;全身的肌肉繃得緊緊的,像穿上了防彈衣;更可怕的是我的心臟像一個不透氣的玻璃球……我受不了啦,我要心肌梗塞了……”大家一口認定:這段作品一定出自名人之手。

所以,當我宣告這不是某知名作家的產物,也不是我的傑作,而是王濤(全班學習成績特困户)的作品時,產生的鬨動效應可想而知!王濤,被巨大的幸福包圍了。他的成功無疑大大刺激了那些悠遊自在的學習尖子,同時也給學習處於中下游的學生以很大的鼓舞。人人能成才,一直是我的教育理念,尤其對困難生從不放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賞識。王濤,一個口齒不清楚,錯別字連篇但很珍惜榮譽的學生掩藏已久的智慧發出了星星之光,以至燎原……

巧猜,驚“柳暗花明又一村”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一枝寒梅且有這樣的魅力,更何況出自大家之手的名篇佳作呢?和學生一起賞析了朱自清妙趣橫生的《春》,又迎來了老舍飽含温情的《濟南的冬天》。這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是多用擬人、比喻,語言鮮活,富有創意,有圖畫之美感。第一篇我引領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賞析,讀出了一派欣欣向榮之態。那麼《濟南的冬天》可不可以換一種方法,讓學生不僅會評析,也會創作呢?雖然我執教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節觀摩課,但我還想試一試。我不怕失敗,我害怕停滯不前。

通過課前查找老舍生平資料的活動,我發現學生們已對老舍產生了崇拜感。我激勵學生要敢於和老舍比賽。但我馬上又看出大家有些惶恐:怎樣和老舍比高低?我發下油印的《濟南的冬天》,但凡是用詞用句富有創意的地方都留了空白,讓學生根據語境和個人體驗及創造力進行大膽創作。學生們開始有些畏難。一會兒,入情境,接着入佳境,最後,文辭出了意境。15分鐘後小組進行交流,要求每組篩選出一兩個最好的答案,這又給了他們一次交流思想、提升自己的機會。我下去參與討論,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創造力簡直是一個永遠開採不完的寶藏,他們對語言的鑑賞力決不可低估。完畢,他們把課本緊緊抓在手中,那姿勢像箭已上弦,只等我一聲令下。“可以了。”我微笑着示意。此時,他們翻看課文,積極主動地進入了對課文語言的品味中。

接着,我們進行辯論準備:老舍詞句妙,還是我們用得好。小組成員再次進行緊張的合作磋商。隨後,在師生共同參與的辯論中,大家明白了作家的人生閲歷、思想品位、情感態度直接決定着作家的語言。如文中把山上的“矮鬆”比作“日本的看護婦”,把卧着雪的小村莊比作“一幅小水墨畫”等等,都是大家想不到的。老舍還有一顆晶瑩的童心,如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搖籃”,後文的“穿花衣”、“柳樹照影”等處,都和孩子們的表達有不謀而合之處。孩子們的有些創意好像比文章還要光彩照人。這些已足以讓他們欣喜不已。

他們“大言不慚”地説:“儘管我們有些語言的品位不如老舍,但我們擁有比成年人更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就可能創造出更讓兒童喜歡的作品;我們還會博覽羣書,不用十年,我們的語言品位就會提高不少呢……”“我們崇拜老舍,所以我們要超越……”他們太“狂”了,但還是贏得了聲聲喝彩。

“這節課上得不錯。但,作為講讀課,又是大家名篇,這樣處理會不會草率?……”有人這樣問我。

“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生活體驗得到充分發掘、利用和展示,且又通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