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500字精選作文6篇:中元節

500字精選作文6篇:中元節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9W 次

導語:下面是有關“中元節”500字作文,歡迎同學們的閲讀和參考,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500字精選作文6篇:中元節

【篇一: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説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説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篇二:中元節】

早晨,鬧鐘的“叮鈴鈴”聲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無意中看了一下日曆,今天是8月24日,下面還標註着“中元節”三個字,中元節?沒聽説過。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問媽媽什麼是中元節?媽媽告訴我:中元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媽媽經常疊元寶呢!

到了中午,我們都忙開了:我負責疊紙,爸爸、媽媽負責燒飯菜。我來到桌前(桌上放着今天我應該疊的紙),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桌上的那疊紙足有3釐米厚,事不宜遲,我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紙,把它們平均分成幾份,再把它們捲起來,壓平,最後它們一張一張地抽出來,就行了。過了三十幾分鍾,我把紙疊好了,媽媽那邊也好了。我幫媽媽擺好飯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樹枝和耐燒的舊臉盆,再點燃蠟燭,一切準備就緒。

爸爸先從紙堆裏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舊臉盆裏,待火燒起來後,爸爸把兩捆紙放在舊臉盆裏,過了一會兒,紙燒成了灰,爸爸把元寶放入舊臉盆中,3分鐘過去了,元寶也燒完了,等火滅了,我們趕緊磕了頭,磕完頭後,我吹滅了蠟燭,爸爸把舊臉盆端走倒掉,我們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篇三: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記得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據説是地藏菩薩打開地獄之門,放出餓鬼來尋覓食物,我們家鄉習慣做一些叫“什麼錢”的東西(具體怎麼叫我也忘了)。

它是這樣做的:首先,用糯米粉沾水,然後把沾水後的糯米粉揉均勻,捏出一塊,像揉橡皮泥一樣揉出一個圓,壓扁,在中間按一下,最後下鍋煮,等到浮上來後,放在薄塑料片上,就完成了。

奶奶説,這天的陰魂會在街道遊行,所以不能出去。

因為這樣,我們這一天就整天的悶在家裏,不能出門,很不爽——啊——

傳説,在這天出生的人,會看見常人看不見的東西,像孤魂野鬼之類的東西,長大後就慢慢的看不見了。

相傳目犍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犍連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脱。後來這一傳説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中元節)這一節日。

可見中元節的傳説還真不少呢,你們知道這些傳説嗎?

不知你們家鄉會怎麼過這個節日呢,如果你知道,請你告訴我,讓我多學點知識。

 【篇四:中元節】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曆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哦,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篇五:中元節】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着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篇六:中元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

其實,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着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説,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説: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脱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説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裏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更多相文章推薦:

1.關於“盂蘭盆節的習俗”作文(精選4篇)

2.家鄉的中元節700字作文

3.過“鬼節”了

4.過“鬼節”了

5.有關“中元節”400字作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