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3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需要與被需要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篇1

歲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感慨湧至心頭,彷彿已過億萬光年。我們需要的太多太多,卻沒有發現,在我們身邊也有着一羣需要我們的人,那是一種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親切而又温暖。就如同我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父母需要我們的關愛;我們需要朋友的理解,朋友需要我們的支持;我們需要社會的幫助,社會需要我們的奉獻。我們在需要他人的同時,也擔任着一個被需要的重要角色。我們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一個孝敬父母、珍惜朋友的人,更是一個關愛社會的人。其實,需要他人,得到他人的關懷幫助是一種幸福;被他人需要給予關懷幫助更是一種幸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的幸福更持久更有價值。在被需要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在需要中感受內心的快樂,這是一種超然的境界,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充實更精彩。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篇2

《擺渡人》中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雖然這是一句深情的告白,卻也十分真實地道出了當下“被需要”心態的普遍存在。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身的價值。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言,當我們完成了物質上對於生理和安全上的自我需求,那麼自然而然便上升至他人所給予我們的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及所謂的“被需要”的心態。從需要到被需要的角色轉換中,我們有了付出者的快樂和成就感,有了人生價值的標尺,以此來丈量生命的長度。這源於一種中國傳統奉獻精神的延續演變。

因為被四海的百姓需要,范仲淹執筆揮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重整岳陽樓,與民同歡樂;因為被沉淪的舊中國需要,魯迅棄醫從文,以祥林嫂、孔乙己的故事影射千家萬户的心酸苦辣,以冀喚醒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祖國。先輩大家,正是因為“被需要”的契機,才得以綻放出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人類歷史的蒼穹上留下一道獨屬的閃光痕跡。與此同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這句話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你我都是社會生態鏈的一環,是休慼相息的命運共同體。涓涓細流,匯入大海,無限個“被需要”最終促進了社會的不斷進步。

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越來越多的人卻在這種“被需要”的思想浪潮下,禁錮了自己的天性,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在他人的目光與議論中,成為了雨果筆下的笑面人。更有甚者,痴迷於“被需要”而走向極端的道路,網絡上那些為譁眾取寵而弄虛作假和違法犯法的人不勝枚舉,這難道不是內心空虛,極度渴望他人認可的體現嗎?

因此,“被需要”應源於自身的價值,它不會有損我們一絲一毫的價值,相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所增益。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科學領域孜孜不倦,沒有用點贊數來衡量她的貢獻,但她卻被患者所需要,被醫學界所需要,被中國所需要。與此同時,她也步步實現了最高層次的自我需求。

由此看來,“需要”與“被需要”並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和諧統一的。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誠然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但我們一定是一個獨立而有思想的個體。唯有恆守本心,才能在逐夢的路上贏得他人的讚許。

愛因斯坦説:“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被需要”不是脆弱的體現,但也絕不是證明自己的唯一維度,將需要與被需要交織,人類就這樣互相扶持,穿梭,抵達成功的彼岸。

需要與被需要作文 篇3

最近,總是不經意會琢磨一些事,一些問題,一些反思,一些需要精雕細琢的東西,一些需要慢養的品質,一些需要量細細口味,用心觀察和感悟的東西。

到底是什麼樣事或物呢?呵,其實,既不算是事,更非物,應該確切地説,是一種感覺吧,對,就是感覺。

我在想,我們每個人大抵都有這樣的兩種境況吧,一是需要,二是被需要。

一些內心無比強大的人,一些精神與生活都比較獨立的人,可能更多的是被需要,也就是喜歡給予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或者僅僅只是需要被聆聽的人,他們很樂意為需要人的充當垃圾桶,更多時候,他們此以此為快樂,嗯,想到自己,也經常扮演這樣的角色,比如,前些日子,曾經在一起培訓過的小弟小妹們就給自己打電話,訴説做業務的艱辛,也説到想放棄,雖然自己也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雖然自己也會有迷茫的時候,但對於他們一口一個組長叫着,對於他們的無比信任,我會依然笑着對他們説,嗯,這個行業,需要的就是不斷學習,不斷堅持,再堅持一下吧,看看自己到底是行還是不行。

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自己覺得很温暖,同時,在給予別人力量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平添了許多力量。

當然,話又説回來,即使內心再強大的人,也需要別人的關愛和認同,哪怕是一點點,自然,也有一大部分人是特別需要別人的給予,那些人是屬於內心過分依賴生活中某人的那類,這些人可能就是內心更脆弱些,或者是自我承受能力差一些的人。

不管是哪種,需要就是需要,需要愛,更需要能量,更需要在能量充足後再給予那些被需要的人。

在家庭中,夫妻之間自然是相互需要的,但程度自是不同,這跟人的生活習慣相關聯。

而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則是更多的是需要量,即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愛,當孩子能量某一天足夠充足時,才會慢慢學會給被需要的父母,所以,父母的給予孩子能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孩子給予父母的,甚至更多的是孩子對於外在的需要,能量有多大,孩子能否給得起,孩子能否自我判斷是給還是不給,給多少。

所以,無論是需要還是被需要,在家庭中,總有這樣的一個人,或者這樣一種身份,是要充當大任的,就是那位隨時能給予自己充足能量的人,這樣,即使,另外一個或兩個需要補充能量時,我們家庭的氧氣是隨時可以供應的。這樣,我們的家庭才會保持和諧的氣氛。孩子才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