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彙總十篇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彙總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68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彙總十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歷年的高考都將語文放在第一場,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説,這與語文答卷的“特殊性”有關。由於語文答題的主觀性很強,注重的是自我表述,因此,考完後大多數人會感覺良好,不會因為“考砸”了而影響到後幾門學科考試時的情緒。

然而,也有專家提醒考生們,對語文學科不能太盲目樂觀甚至掉以輕心。華東師大中文系語文教研中心的一份調查顯示,與語文和外語等學科相比,語文高考的成績一直不高。以去年本市高考為例,語文最高分是滿分150分(2人),英語(論壇)最高分是146分(7人),而語文最高分只有132分(1人),折算成百分制的話,也僅有88分。

“平淡”需要深刻內涵

語文高考之難難在作文,這也是十分體現語文功力和拉開差距的重要方面。就在高考前夕,有關部門召集全市高三語文教師進行了一次作文批改的集中培訓。負責講課的語文教育專家提出,考生在拿到一個題目並提煉出觀點後,不妨學會自我否定,因為千人一面的觀點很難脱穎而出,高考作文思想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善問和三思。自20xx年以來,上海高考作文評價年年強調反對華而不實,但所謂樸實,不是語言的平淡無味,“平淡”的支撐恰恰是內容的充實和思想的深刻。高考作文鼓勵在審題正確前提下的個性發揮,無論何種文風,都必須以內容、思想的充實為前提。此外,還應當堅持寫真實的作文,要有品位,有思辨,體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看清題目真意圖

儘管語文的標準化試題每每會引來病詬,但由於要定分數高低,並以此來區分考生,所以,儘量使自己的答題與“標準答案”趨同,就顯得十分重要。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説,考生們在拿到試卷後,不妨多花點時間揣測一下題目的真實意圖,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唯一性的還是開放性的,而不能簡單地只從題目的字面上去理解和作答。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我最喜歡古代的詩詞歌賦,尤其喜歡對聯。”楊奇函介紹,他每次到飯店吃飯,第一眼先看飯店的名字,再找飯店裏的對聯,每次看完之後都會作一番評價。

説起對古代詩詞歌賦的興趣,楊奇函説,父母是普通百姓,所以家庭對他的學習沒有太多影響。但可能正是因為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對他寄予厚望,他從小有兩樣東西可以隨便買:玩具和課外書。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上小學2年級開始我就開始看課外書,《中國少兒百科》、《世界科普畫廊》……小學四年級那年,表哥領着我到他同學家玩,表哥的同學初中畢業,在他家裏準備賣的舊書裏面,我挑出了一本《山海經》,裏面有許多民間傳説,從那以後我就喜歡上了詩詞歌賦,尤其喜歡對聯。回家後就買了一本《唐詩鑑辭典》來讀。”

“我是一個淘孩子,記得上小學6年級時,我頭一次讀了《三國演義》中的《出師表》一文,看了以後覺得非常喜歡。第二天上課,因為一件小事我把老師給氣哭了,老師罰我寫檢討,我就套用《出師表》的格式,寫了一篇3000字的文言文檢討書。結果老師沒看懂,再次狠批了我一次,説我寫檢討書不認真。”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1:對怯懦與勇敢的關係定位不當,認為怯懦是勇敢的前提條件,就像是失敗是成功之母,從而過分強調了怯懦對人的意義價值。而材料的意思是,害怕是人的本性,正視它,克服它,可使人勇敢,並沒有誇大怯懦對人的作用。

2:混淆了害怕與怯懦的概念。怯懦,指膽小懦弱,是膽怯怕事懦弱拘謹的人格表現缺陷。害怕,之面臨險境而心中恐懼,驚慌。也就是説怯懦是帶有點貶義的,但害怕是人的正常反應。

3:本則材料,學生寫作不是太過犯難,應該有話可説。但是不少學生沒有進行深刻的思考,寫了一些人云亦云的缺乏深刻思考的膚淺文章。

行文要弄清材料中關鍵語句的含義,“人唯有在害怕的時候才能做到勇敢”,不能簡單地定義為“因為害怕,所以勇敢”,要説清楚為什麼害怕的時候反而勇敢了,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

4:寫記敍文的選材太低幼化,不少學生會寫一次登山或者考試,比賽等從膽怯到克服了恐懼。還有學生喜歡用對話交代情節發展。建議選取能反映人生百態但是有內涵的材料。不要將主要筆墨放在故事情節上,而要高度注重細節描寫,注重挖掘人情人性的美。

5:擬題太隨意,或者太虛太空不知所云,或者文不對題。題目可形象,可簡潔明瞭,最好能讓人一看就覺得符合材料內涵。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一、審題若即若離

雖然近年來高考作文多以話題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現,題目寬泛,不設審題障礙,但也並不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依然要在所給話題、材料範圍內進行審題寫作,不可拋開話題、另闢蹊徑地信馬由韁。否則,就會不着邊際,偏離話題。比如上海20xx年高考作文題《必須跨過這道坎》,就應該牢牢抓住必須跨坎等題眼進行審題,還要重點關注、開掘出坎的引申義、比喻義。

規避:要加強審題訓練,針對題目辨字析詞,盯準題眼,尤其對於哲理性命題,涉及辯證關係的,更要深入分析題目的深刻內涵。審題越細、越準、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寬、越深、越廣。

二、入題千呼萬喚

高考作文因字數、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寫得太多,但有相當多的考生往往出現入題慢的弊病,廢話很多,以一當十的內容卻千呼萬喚不出來。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無的內容佔去了很大的篇幅,重點部分無法展開。

規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為我所用,在實戰中尋找不足,總結經驗。

三、扣題蜻蜓點水

有的考生寫作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話題、話題的關鍵詞或與話題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題不緊的錯誤,看不出是就所給特定話題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寫的文章,這樣得分自然不會理想。

規避:在行文時牢記考綱中對作文扣題一項的具體要求,依照標準去做,回想老師的相關叮囑及傳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態

見解獨到、構思新巧、主旨積極的文章無疑是任何人都夢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場上有的學生為了追求所謂的標新立異,甚至寫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學生在《假如記憶可以移植》中這樣寫:我要把愛因斯坦的大腦移植過來,為自己發財致富由於思想格調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規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突破定向思維、線性思維,走向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視角獨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選材陳舊蒼白

有的學生作文材料陳舊蒼白,缺乏厚重感。要麼記敍一件事,有骨架沒血肉;要麼議論一個道理,觀點+例子+結論,缺分析少論證;要麼連例子都沒有,翻來覆去,空談漫議,寫到哪兒算哪兒,湊夠字數為原則。

規避:積累材料。一是在高三這段時間裏繼續收集鮮活的材料,並選記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長期以來的庫存分門別類篩選一下,選擇出可供用於寫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綱。

六、語言艱澀難懂

有的考生喜歡使用縮寫、英文單詞、網絡語言,其實這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有的閲卷教師對這類語言很反感,就會對考生有害無利。高考大綱對於作文的要求是語言通順、用詞貼切,文句有表現力。因此,考生應當儘量用優美、有內涵的語言來表情達意,要用最規範、最傳統的語言來寫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網絡語言。

規避:平時寫作時儘量不使用網絡語言或少數人才知道意思的語言。

七、形式千篇一律

考場作文,事關重大,不僅內容要出彩,形式上也應該不拘一格,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統一,方可獲得高分。但教師在批改作文中卻發現,形式創新的寥寥無幾,多為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老面孔,這應當引起注意,尤其是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不要因為形式的不適宜而失去了本不該丟的分。

規避:運用題記、後記、演講稿、採訪記錄、日記體、書信體、小標題等新奇的形式來詮釋思想,表達意旨。

八、文體似是而非

有的學生寫的文章好像屬於四不像的文體,因而閲卷老師難以讀懂、把握這樣的文章,判分就有爭議。所以,一般説來,文體還是明朗為好。

規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記敍文(夾敍夾議)、散文(記事、抒情)、議論文三種常見形式,少採用或不用詩歌、戲劇、文言等體裁。

九、結篇虎頭蛇尾

有的學生由於沒有分配好答題時間,以致在寫作文時所剩時間不夠了,有的考生來不及結尾,結果或用一句話硬斷,或點上一串省略號,或乾脆空在那兒。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會被視為未完篇處理。因為閲卷老師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首先是看文章的整體,虎頭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規避:考生平時要訓練自己在大約45~60分鐘內能夠寫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後交上的作文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一篇結構完整的作文。

十、卷面亂塗亂改

現在是電腦閲卷,字跡模糊、掃描不清就會丟失信息,老師看得吃力無疑會影響分數。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書寫工整、卷面整潔的作文使人賞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跡潦草、塗改得難以辨認的答卷,無形中就會多扣幾分。高考作文如果接二連三地出現錯別字,就會被認為語文基礎太差,得分也會大打折扣。20xx年高考作文對錯別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經規定每錯一字扣一分,應予以特別重視。

規避:養成好的書寫習慣,不會的字、詞要、詞典。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800個字是規定的,這對於考生來説,那是“如來佛”之手掌,12年的“本事”全要在這隻“手掌”上表現出來,讓閲卷者的“火眼金睛”看出你的水平來。可“面積”有限,如何讓它“高產”,那就得靠考生的“功夫”。“功夫”很多,角度是其中重要一着。記得小時候上山砍柴,長輩們教我們要注意進刀的角度,才能多快好省,當時不甚了了,現在想來實在太重要了,只有找到一個適當的角度,你才能事半功倍,人生如此,作文亦然,角度不同,作文的格調不同,氣質不同,分數也不同啊。

那麼那些角度是好的呢?

1.生命角度。文章寫到生命,就在高格上走了。把自己的材料和生命聯繫起來,就會別具一格。有位考生用“生命的清單”作題,圍繞這大做文章而得到滿分。餘秋雨先生談到生命與寫作時,他説,許多中學生只注意到好文章,而沒有注意到生命的內在感受。有的同學會去學一種寫作方法,一種語言結構的組織方式,雖然很聰明,但這畢竟不是生命的主幹。餘秋雨曾經對一篇作品寫過這樣的評語:有巧思,但感覺不到你身體裏面青春的温度。沒有温度,只是巧思,結構來結構去,像一個遊戲一樣,那太可惜。寫文章一定要多從生命出發,好文章,都是實實在的生命表述。他又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寫作是人類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的結構之間的一種存在。有效的表達和生命意義的真實傳達這個問題上,我們不應該本末倒置,年輕的時候本末倒置要走出需花費幾十年時間,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來。

2.名著角度。所以能成為名著,必有其含金量在。心讀名著、化用名著,在有限的時間和“面積”裏,用名著之“佐料”,寫生命之華章,文章的信息就多了。年年都有化用名著得高分的。湖北考生的滿分作文便是佐證。

寶釵鳴冤湖北一考生(高考評卷得分:60分)

小女子寶釵在日出了大觀園來到世間遊玩一番,才發現世人對我有諸多非議,小女子我實在是冤枉啊!

人們都偏愛弱不禁風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個個咬牙切齒,有的罵我虛偽做作,有的指我貪圖名利,有的責我破壞他人美好感情……這都是因為他們用有色的眼鏡看我的緣故。

我承認我與林妹妹相比,的確有些圓滑世故,但這並不是我的錯。我隨母親、兄長借居在賈府,我的母親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個無法無天的混世魔王,後來又娶了一個凶神惡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處處留意,事事小心,怎麼能使母親和我在這樣的漩渦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卻罵我虛偽,收買人心,難道我關心每一個人也有錯嗎?我不過是希望母親和自己能和周圍的每一個人和平相處罷了。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個體與羣體

名言

“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羣,彼不能羣也。” ——荀況

人們在一起可以做出單獨一個人所不能做出的事業;智慧,雙手,力量結合在一起。幾乎是萬能的。——韋伯勘探特

誰若認為自己是聖人,是埋沒了的天才,誰若與集體脱離,誰的命運就要悲哀。集體什麼時候都能提高你,並使你兩腳站穩——奧斯特洛夫斯基

個人之於社會等於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説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聞一多

單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如同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叔本華

人不可能孤獨的生活,他需要社會——歌德

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馬克思

事例

1、在點評《贏在中國》真人秀比賽時的一位選手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説道:“你自己很善良,也很有激情,也很幽默,也會講很多的故事,但你的團隊離開你的時候,你要想到一點,我們需要雷鋒,但不能讓雷鋒穿補丁的衣服上街去,讓他們跟你分享成功是很重要的。

2、諾貝爾獎並不認可集體成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組委會祕書格蘭·漢森,在對把20xx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醫學家屠呦呦時解釋道,“畢竟,個體才能作出發現,而不是組織。在組織和機構變得愈發重要和有權力的時代,從中辨識出真正具有創造力並改變了世界的個體也變得愈發重要。”這也是繼四年前拉斯克醫學獎之後,世界級大獎再次把獎項頒給了在青蒿素研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個人。

3、一架波音747客機需要—萬多個零部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特別是新加坡和韓國,中國也為其提供飛機的平衡尾翼。

4、日本的“菠菜原則”

日本人飯桌上是少不了菠菜的,他們甚至把一種企業組織原則稱為“菠菜原則”。這個原則由三個基本點組成,即“報告”、“聯絡”、“溝通”。““菠菜原則”是日本企業的基本原則,任何一個僱員,從部長到社長,無一例外都需執行這條原則。所謂報告,就是把自己工作的進展狀況隨時通知同事,比如出差回到公司,一定要將所見所聞彙報;外出的收穫,一定要讓全體同事分享。聯絡,就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通知有關同事,如上班路上遇到堵車可能遲到,你得打電話告訴同事你何時能到公司。溝通,是工作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找同事或上司諮詢,以集體智慧予以解決。

“菠菜原則”説的就是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協調性原則。日本的這種原則是其教育體系與教育思想的產物。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能夠適應嚴酷集體生活的有協調性的人。這種教育貫穿着一個基本點,即培養合格的國民。這種國民具有共同的教養、共同的信念。

佳句

西方哲人曾説:“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危險不是災難、禍患,而是冷漠。”哥本哈根會議上爭吵不休,不管世界環境惡劣,只管本國經濟發展;而六國滅亡,“非秦也,六國也”,不也是因六國不管他國生死而終致滅亡嗎?魯迅作品中一個個冷漠的看客,刑台旁的喝彩的人們,在昏暗的年代中塗上一抹濃黑,將光明籠罩。自私的人性使人類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人們嚷着“勿管他人瓦上霜”,便對小悦悦熟視無睹,便對跳樓的女生冷嘲熱諷,便對跌倒的老人視而不見。

應管他人瓦上霜,這不是一種無聊的做法,而是對社會的負責,對他人的負責,對自己的負責。一份關懷,一份扶持,便引導着陣陣澎湃的感動。

高考語文作文 篇7

1.有資金而沒有知識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高,有知識而沒有資金,小小的會出都有回報。----------李嘉誠

2.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創新思想不是那些專門從事開發創新思想的人的專有領地。——美國管理學家《致未來的總裁們》

3.創新,可以從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從供給的角度給它下定義為:改變消費者從資源中獲得的價值和滿足。——彼得·德魯克

4.魚放三天發臭,客住三天討嫌。——富蘭克林

5.過頭飯別吃,過頭話別説。——佚名

6.隋侯之珠,國之寶也;然用之彈,曾不如泥丸。——漢·劉向

7.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普羅泰戈拉

8.如若説,在創新尚屬於人類個體或羣體中的個別傑出表現時,人們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尚可為時代所容,那麼,在創新將成為人類賴以進行生存競爭的不可或缺的素質時,依然採用一種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則無異於一種自我潰敗。——金馬着《世紀羅曼司》

9.創新時代實際上是信息時代的天然的伴隨物。儘管我們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環節,它不是出現在信息的創造上,也不是出現在信息的貯存上,甚至也不在信息的獲取上,而是出現在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吉福德·平肖第三

10.將來,先進國家生產的產品價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從藍領工人的勞動及從資本物中得來,而主要是從設想和創新中得到的。——吉福德·平肖第三

11.作為一個未來的總裁,應該具有激發和識別創新思想的才能。——斯威尼

12.在創新活動中,只有知識廣博、信息靈敏、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易於在多學科、多專業的結合創新中和跳躍性的創造性思維中求行較大的突破。——朗加明着

13.在識別創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總裁,總是善於同有創新意識的人打交道的,善於傾聽他們的`意見,包括聽來有點古怪的意見。……為了獲取創新思想,作為公司總裁必須樂於承認和接受由創新思想帶來的種種不愉快。——斯威尼

14.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造性、想像力。——馬克斯韋爾·莫爾茲

15.這種創新代表着社會所需要的東西:首創性、進取心和創造精神。——佚名

高考語文作文 篇8

教師這個職業名詞,對於我來説是實不敢當的。初入此間,妄不敢説傳道,授業,解惑。即為師者,師之能,師之德,師所為。師所不為。心中定當有所尺度,量以檢行,承古聖之賢,立儒仁之風。傳百家之言,樹師道之尊。

觀今之師者,不免些許噓籲。在各方面的束縛下,像個知識中介般苟延殘喘。一無是處。且不説傳道,授業,解惑。等師為之事,就是這“師道尊嚴”這四個字,又去何處尋得?“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敬學。”而今這學道倒成了師道,生不學師之過,生不敬師無方。古之惑而不從師,便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今則非是生不從師,成了師不從生。老師走了學生的道路,那誰來做老師的工作呢?

逼着學生學習成了老師的工作。盯着學生不犯錯成了老師的工作。擔心學生遇到嚴師成了家長的工作。有事沒事幫學生維護自尊到學校吵吵鬧鬧成了家長的工作。草~~~擔着社會道德代言人的身份,做着隨時面臨反抗和內反的保衞工作。還要聽着一羣漢奸的無稽扯淡。在這個思維極度緊張,價值觀和人生觀隨時面臨極端的時代,做為老師到底什麼才是最主要的?一個才上小學的小姑娘,一個未經花雨季節女孩子,是什麼能讓她想到去自殺,這個心理思維是多麼的可怕。我着實不想知道做為老師和班主任的你,你有多強的能力做到的。我想着都不是重點。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師者,為文者。教育一直在做,但是結果更是節節不入其味。現在的老師不但要和家長,和社會公眾和學生處處交鋒,更是要和現在教育鬥智鬥勇。實在是令人費解。我想這樣便使得有些學校脱穎而出了。不久前聽得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的講座,很難想象是什麼,讓一個學校做成這樣的模式?方法真的是比困難多啊!教育不斷的針對着老師,四處受着各界的限制。這個意志力,堅強力和創新力都充分強大和不斷上升的種族人羣,在承受着一層層蛛絲緊緊的束縛下,還要把自己的學生成績,品德等綜合素質牢牢死守,嚴格把關。這種戰鬥指數個人覺得已是無可言喻。對於提升這種戰鬥力的媒介,我之能弱弱的表示,有壓力才有動力。作為老師需要要求備課、要針對性的把握作業,要根據學生需要學的而教,要維持師德,瞭解學生動向,挖掘學生心理,關心學生生活環境……好吧,我會積極調節自身情感的。

細想來,如今那些所謂學生的人,他們到底算什麼呢?學校、老師一直有人在做,一做就上千過去了。輪學校,早有國學,私塾。今有公辦,民工。輪師——這個真的不好意思説,古之師者各個了得,今之師者泯為眾人矣。再説學生,古有宋濂長路求學,行深山巨谷,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今之生,每天零花錢就要十幾塊,就算每人平均十塊,這是多麼可觀的數字,也是多麼可怕的數字。需要十幾塊錢來養活的人,有何思維能力?有何進取,改革意識。一味的滿足着自己所謂的自尊心,擁有欲。得寸進尺,不思生存。一個好戰的年級,卻被包裹着一顆索取的心,和不滿足的情緒。這種沒有危機感和覺悟的人,任誰能夠教得?

我們整天的説着種種方法,會盡一切方式去,滿足,去刻意的吻合他們的心,他們的要求。慾壑難填。如若再次有敵國進攻,他們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嗎?他們會讓他們的親人感到放心嗎?那時他們也只能去做漢奸了吧!讓我們的學生變得強大,讓我們的學生有所追求。且不説傳道,我們是否能做到授業,解惑呢?不免令人思索……

高考語文作文 篇9

小女孩趴在窗台上,正淚流滿面地看窗外的人埋葬她心愛的小狗。爺爺見狀,連忙拉她到另一個窗前,打開它,讓小女孩欣賞他的花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在滿目的鮮花中輕鬆起來。老人拍拍小女孩的頭説:“孩子,你開錯了窗。”

7)一行人在沙漠中考察,迷失了方向,被撂在無邊無際的大沙漠之中。乾糧沒有了,水也沒有了。一個老隊員臨死時把剩下的人召到一起,留給他們一個滿滿的水壺,晃一晃都沒有聲音,對他們説,我是不行了,這壺水你們帶着,記住,不找到新水源,這壺水千萬別打開。剩下的隊員揹着壺去找水,終於堅持到了那個時刻,他們打開一直帶在身邊曾給他們無限希望的水壺,結果,倒出來的都是沙子。

靠着渺茫的希望,他們走出了沙漠。(希望)

高考語文作文 篇10

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説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駁論文怎麼寫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第三招

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和高考作文題觀點抬槓,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潘新和,就是這麼認為的。

潘新和4日在廈門一中教授如何寫議論文,他説,現在的風向標是:老老實實地順着命題者給的材料來論證,大多也就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觀點抬槓,寫駁論,那麼,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高考作文滿分70分)。

這其中的區別是:前者是傳統的論證文只選擇符合自己論點的論據,自圓其説,是不講理的;後者是駁論文看到觀點可能出現的對立面,駁人駁己,是講理。

他因此號召高考考生們拋棄論證法來寫議論文,取而代之用駁論法。現在高考作文題基本上都是以議論文形式出現。

潘新和被稱為是福建語文界的三大俠客之一,因為對議論文傳統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批判而聞名。

批單純堆砌論據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當日題為《議論文怎樣立意、説理》的講座中,首先痛批了20xx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認為它不講理。

當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給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説:工作讓工作的人有個好身體,讓工作的人有個夢想。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傳統的議論文寫法:作者順着材料,首先確定自己觀點:熱愛便會產生創造力,接着,旁徵博引正反論證觀點:熱愛造就創造力,今天的人沒有熱愛,只追求名利,因此沒有創造力。

潘新和反問:熱愛便有創造力?現實中,很多的熱愛產生不了創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讀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觀點,對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視而不見。

潘新和説,這樣論證性的議論文只是自圓其説,就是不講理。

他還批評了論證法的備考方法:準備一大堆材料作為論據,再根據論點往其中套。

這點在那篇高考滿分作文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到800字的作文裏,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話,拼命堆砌論據。

潘新和甚至認為,它之所以能得滿分,一個原因是改卷老師巨大的心理壓力旁徵博引的論據顯示這位學生似乎看了不少的書,一些書可能連老師都沒讀過,所以,這麼勤奮的學生,該給多少分,老師,您看着辦吧。

在潘新和看來,這篇不講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獨特見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説,議論文不能論證,而要駁論通過分析各種矛盾等來講道理。他以20xx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滿分作文為例,來説明議論文如何講理。

那年的作文題圍繞着馮驥才的話展開,即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這篇被潘新和樹立為正面典型的滿分作文以《人生的賽跑》為題,作者首先和命題者抬槓:人生的賽跑,其實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於是否過得有意義。接着,作者一層層地講理,例如人生賽跑有時好比雷鋒和一個長壽的惡人;一些人在賽跑中懂得放慢腳步,欣賞沿路風景,遠比執著於賽跑累得滿頭大汗的人有意義。

潘新和説,這篇滿分作文給我們一個信號: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潘新和説,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當然,他強調,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灶。

潘新和認為,一般論證性的議論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説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支招】

寫議論文得眼睛帶刺

如何用分析來寫講理的議論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以知識就是力量為例,有知識就有力量嗎?許多人有知識沒有力量,讀死書的人,什麼力量也沒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為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例如近墨者黑的論題,它對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斷地説近墨者黑,那麼,就要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總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個駁論文的構成是:開頭提出揭示矛盾的論題,如創造基於熱愛,但是,熱愛未必就會有創造;中段分析論題,包括矛盾、原因和條件,創造也需要有天資、學識、勤奮、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創造力;最後得出結論,如創造需要先天、後天,主觀與客觀等,缺一不可,否則功虧一簣。

潘新和認為,如果學生的眼睛從此帶了刺,勾住每個論題、命題觀點,學會運用分析矛盾、原因、條件等方法來説理,那麼,這樣的駁論文肯定得高分。

【反響】

學生:這簡直是顛覆

這個傳授高考高分作文祕訣的講座,照理説,應該讓高三學生聽,但當日參加講座的是高二學生,有人説,怕引起高三學生思維的混亂。

當日聽完講座,一位男生説:這簡直是顛覆!在被問及他是否敢用駁論法來寫高考議論文時,他説,我可不敢冒這個險,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師,那不就要壯烈犧牲了嗎?

老師:發散思維很重要

廈門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説,已嘗試駁論文的寫法。

廈門一中語文教師戴祖武説,駁論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發散思維,我們努力讓學生明白:任何議論文,實際上是一道辯題,都有正方反方,當你選正方時,心中還有反方,要多層次分析論題。總之,要以理服人,趕在讀者反駁論點之前,把別人可能反駁你的各種可能指出來,然後一一否定,封住他們的嘴。

戴祖武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風向標,慢慢地在朝駁論文方向變化,不再追求華麗語言和堆砌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