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關於家的日記4篇

關於家的日記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45W 次

一天又結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那麼寫日記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的日記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家的日記4篇

家的日記 篇1

早上,我正在做黃粱美夢,爸爸用他的獅吼功把我吵醒了,把我嚇了一跳,“怎麼了,這麼大聲的把我叫醒了?”,爸爸拿着手裏的鬧鐘説道:“都七點了,還不起來,一會都遲到了”;我不情願地從牀上爬起來。洗臉、刷牙完畢以後,吃飯的時候,我喝了一罐牛奶飽了,爸爸又讓我吃雞蛋,吃麪包,“多吃點要不一會就餓了,還影響長個子”爸爸一邊摧着我吃飯,一邊還在不停嘮叨。我暗想:“我已經吃飽了,還讓我吃,爸爸肯定是擔心我吃不飽,爸爸真是個膽小鬼。”

晚上寫作業的時候,寫到十點多了,爸爸説:“睡覺去吧,明天早上早點起來再把作業補完。”整理書包的時候,我收拾完了,也檢查完了,爸爸又重新幫我檢查了一遍。

爸爸怕我遲到,怕我餓着,怕我累着,怕我落下東西,我該給他起個外號叫“四怕”。這就是我家的膽小鬼爸爸!

家的日記 篇2

今天,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殘疾老爺爺,被一位大約年過六旬的老奶奶攙扶着,他們説説笑笑,走過一條熱鬧的大街,他們互相攙扶,臉上似乎綻開一朵從未見過的美麗的花,他們彷彿在回憶着當時日本鬼子來的情景:“老伴,我説啊,當時要是沒有我那七歲的兒子在,那我可就早沒命啦!”“別説別的,當時啊,要是沒有俺家一條大犬把鬼子嚇跑了,唉,我啊,今天就不能來陪你了!

”看着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想起了爸爸媽媽曾經和我提過的日本鬼子,瞧着他們臉上洋溢的青春笑容,我不禁想起了年過百歲的爺爺,他出生於清朝(下),自然遇的日本鬼子也就多,想起當年爺爺給我講起的一件件他經歷過的事情,我就想哭,因為爺爺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爺爺,想起您當時爽朗的笑聲,想起您講出了一個個編成美麗的故事,我直掉眼淚,爺爺,我留不住您,您悄悄地走了,您永遠的走了,您告訴了我:人生遇到的有很多很多,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為一次挫折而想不開,我們該怎樣如何面對世界,面對青春生命,您曾和我們講了很多很多......

家的日記 篇3

“越長大越不想回家,”一次與語文老師的談話中,她感傷地對我説道,“趁你現在還能回家 ,多回家看看吧。“

在那個稚氣未退的年紀 , 這樣的感歎似乎完全不能引起我的共鳴。直到高三 ,當自己被困於無盡 的.題海而無法脱身時,才突然發覺,家的距離已在無形中變得如此遙遠。此時,腦海裏語文老師的話再次浮現,仍是那句話,只是聽的人心境卻是完全不同了。

家的距離就像她所説的來自兩個方面:客觀的——現實決定我還不能回家;主觀的——我不想回家。

生活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裏,我們註定不能百分之百自由,我們的行為總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約束。在學業、工作、生計……的壓力下回家都成了很大一部分遊子的奢侈品。即使內心渴望或是心生不滿,最終都將化成無奈而嚥進腹中。

可是“回家不是回家的唯一方式”,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我們有了兩個偉大的發明:電話和互聯網。一通電話能滋潤你思鄉的乾渴,一段視頻能温暖你孤寂的內心。即使身處異鄉,家也在身邊。

許許多多的人流離於塵世的燈紅酒綠,斑斕的城市生活霸佔了內心,於是家的意識漸漸隱退,於是社會上空巢老人的呼聲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便是一陣陣對遊子的譴責。但是,請不要過分指責,他們只是迷失在陌生城市的孩子,總有一天會摸索着回家。

家,這個簡單的字卻有着許許多多的含義:

在奮鬥的時候,家是舒適的棲息地;

在孤寂的時候,家是温暖的壁爐;

在任性的時候,家是那遼闊的草原 ;

……

家是如此的美好,多回家看看吧!回家的路途並不遙遠,你低頭便能夠看見。

家的日記 篇4

一個幹部,工作幾十年,調動幾個單位,搬幾次家是常有的事。然而,到了晚年憶起此事,餘味十足,感慨萬千。搬家隨着人的變遷,生活質量好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初到工作崗位,是在20世紀50年代。剛出學堂門的小夥子,哪裏還有家,幾個人住一間房,就感到不錯,無憂無愁,追求是上進,要做的是工作。當時,對“家”的概念説不清、道不明。

隨着工作上了軌道和年齡的增長,好像成熟了許多,看到別人有了家,親親熱熱過日子,和和美美來生活,真有點羨慕,夢想也要有個家。直到20世紀60年代,我與老伴結婚,組織上分配我一間房,這才開始有了門户。對外説成了“家”,實際上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公家”的,怎麼算有家呢?!真正算上有了家,還是我老伴生下第一個孩子。那時,我在縣裏工作,因受條件限制,公家沒房住,只好到街上租了兩間,一家三口,單起爐灶。三年困難時期,形勢有變,我老伴下放到農村任教,於是有了第一次搬家,從城裏搬到鄉下去,雖沒有什麼東西,但也有不少零散日用品,一輛板車足夠了。農村學校缺乏教師,對我老伴的到來非常熱情,學校安排兩間房,作為安身之地。我老伴是從農村出來的,她利用課餘時間,在校附近挖了幾雙地種上蔬菜,還養幾隻雞,除魚、肉要買外,其餘都能自給自足。這樣一干就是七八年。

第二次搬家,是1971年由農村往城裏搬。當時我在地區工作,老伴由於組織上照顧,也從農村調到城裏任教,並分配我一套一室一廳一廚共衞(與另一家供用)房子,心中十分高興,尤其離老伴工作單位近,相當方便。我的工作較忙,常要出差,家裏的事幾乎都要她頂着,再加上要管教幾個孩子唸書,忙得不亦樂乎。那時,我倆工資都不高,小孩又多,一切都要置,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一家能在一起生活,也就苦中有樂了。過了四、五年,幾個孩子都長大了,房子很擁擠,實在不方便。經過申請組織上在地區老幹所那裏分配我一套二室一廳一廚的樓房,面積有60多平方米。當時有許多像我這樣的幹部還沒分到,而我能有幸得到,感到十分滿意。於是,我們有了第三次搬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形勢好,經濟建設上得快,我們也得了一些實惠,多年夢想購置一台電視機也如願以償了,雖然是黑白的,當時來説就算可以了。有時晚上,一家人坐在沙發上看節目,其樂融融的情景,歷歷在目。

地區撤銷之後,我又回到貴池工作,過了幾年,工作單位又分配我一套三室一廳一廚一衞的新樓房,建築面積達90平方米,這又有了第四次搬家。不久,經過房改,我們買下了這一套,公房變成私家,這是一個大轉折,人們對房子更加珍惜和愛護,相繼增添了一些電器傢伙,也購置了一些新傢俱,住得很舒心,看着很稱心。至此,我和老伴已到退休年齡,心想有了這樣“安樂窩”,歡度晚年就可以了。事情往往不是隨人所願。清楚地記得那時1998年,我的住地賣給浙江開發商了。我們辛辛苦苦經營的“安樂窩”就要撤掉,心裏很痛,但也無法,只好按有關規定把我們的房產與開發商房產置換,中間找差價。我們要了一箇中套90多平方米,坐落在市中心秋浦花園。於是,我們又有了第五次搬家。

20xx年新樓房落成,新房子客廳大、卧室小,以往做的一些木器傢俱都擺不上,只好統統送給鄉下親戚,全部換上新的,又都鋪上了地板。因為經過幾次搬家、幾次裝潢,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這次裝潢安排較合理,裝的很大方、實用。

一路走來,幾次搬家,房子越搬越大,質量越搬越高,環境越搬越好,生活越搬越舒適。轉眼間,變化可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