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空白和感悟日誌

空白和感悟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54W 次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從寫文章以來,我似乎從來不管我的讀者對文章的看法。我只在乎自己怎樣更好地表達。

空白和感悟日誌

關於作者、作品、讀者、世界,艾布拉姆斯《燈與鏡——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很早就有論及,此後議論的人也很多,觀點多少有些出入。而大學的時候,我的導師(也是我大學裏從心裏從為人上從知識裏最尊敬的老師)也談了許多作者、作品、讀者、世界的關係。

其實每個人的看法必然不同。我和導師的看法也有不同。

而文章要留有空白,或者説空間。他的這句話,讓我深深地感到共鳴。我想寫文章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共鳴。這句話是書本中最簡單不過的了,但我想空白必然是寫文章的靈魂所在。後來閲讀普魯斯特的`《駁聖伯夫》偶然、感性、空間能很好地感受到;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劇本偶然、感性、空間也能很好地感受到。現代派的許多作品就更如此了。

我的看法,文章是個人的事情,是個人對生命、生活、人世、以往的追憶、思索、審視和皈依的抒寫。它在抒寫之後,是獨立的,無論讀者喜歡與不喜歡,無論有沒有讀者,我寫我心即可。

而作品寫出來之後,它是一種存在,讀者對它怎麼看也是讀者的事情。而作者若我只保留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因為,個人的文章從個人寫成的那一刻,自己心裏就有底的。我從來不喜歡和人辯論,因為辯論是一種徒勞,早在莊子就這樣説過,而我也早已這樣感受到了。人對事情、對語言、對世界的看法,是要人自己去悟的,很多是別人無法説,無法辨的。

對於小説,我早已經不習慣,故事情節、線索主題之類的作法,我更喜歡錶達一種存在、一種荒誕、一種味道,這是人生活的存在、人生活的荒誕、人生活的味道。人的生活、人的世界不是故事情節、線索主題就能夠講明白的。人的生活、人的世界是講不清楚的,它只是一種感性。那麼小説也該回歸到人的生活、人的世界感性裏。這樣感性必然註定了虛無、不可知、不可言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現在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月亮、星星,聽着孟庭葦的歌,語言、文字都在其中墜落,墜落,回到一個意中,需要人去感受和頓悟,也只有感受和頓悟,才能真正地去讀懂文章裏的生活。人的生活、人的世界,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