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中國古代文明過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關問題

淺析中國古代文明過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關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8W 次

一,考察古代文明過程的四個角度

淺析中國古代文明過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關問題

中國的古代文明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中國古代國家。她的起源應當在國家產生以前的史前時代去尋找。對於這一階段的研究,考古學應起着責無旁貸的主要作用。從中國史前的考古學現狀和世界考古學的發展來看,我們認為從考古學對於文明過程的考察大體上可以從四個角度來考察:

第一個角度:根據區系類型的方法來建立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這是科學地研究考古遺存的基礎。從當前的中國史前考古學的現狀來看,這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只是各地建立的時空框架的尺度有粗細之分。例如黃河流域的分期和分區比較細,邊疆地區的比較粗。但各地區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年代序列。

第二個角度:對每一個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結構進行研究,重構它的歷史。在這一方面,每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了很大的差別。以半坡文化為例,這一文化的聚落有半坡、姜寨和北首嶺三個較大規模揭露的遺址,這一文化的墓地有元君廟和橫陣等較為完整的資料;相比之下,對廟底溝文化的瞭解就沒有這麼充分的資料。要完成這項工作,就要求我們有計劃地在發掘中填補空白,選擇典型遺址進行若干年的重點突破,使之我們對主要的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結構方面有所瞭解。

第三個角度:跨越時空和考古學文化,對某一方面的演變軌跡進行梳理與研究,即對同一事物的歷史比較。如史前時代聚落、手工業、墓地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在我們探討中國文明起源時,常常是這一階段用大地灣的大房子,下一階段用大汶口的墓葬,再下一階段用龍山時代的城來説明中國文明因素的增長過程。目前已經有對史前聚落的較為全面的梳理。由於並不是每個地區的各個階段都有聚落資料,所以象興隆窪的排房與半坡文化的環壕是地域上的差別還是時間上的早晚,尚無法定論。明確了研究的目的,我們應當有意識地通過發掘來填補這些缺環,是中國史前各種文明因素的發展線索逐漸清晰起來。

第四個角度:跨越時空和考古學文化,對某一時期各種文明因素的關係進行研究,即對不同事物的共時研究。從先後的角度尋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儘管先後事物不一定就是因果關係,但先後關係是因果關係的一個重要前提。通過因果關係來了解進入文明過程的社會機制。這種研究在中國尚未展開,是我們應當嘗試的一個方法。

以上研究文明過程的四個角度也可以説是四個步驟,它們之間存在着先後的依賴關係。前兩個步驟是歷史的研究,從第三步開始是超越時空的邏輯考察。這四個步驟基本尚完成了文明過程考察中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二、建立考古資料與社會參數之間的聯繫

除了考古發現上要填補空白以外,在方法上還應注意兩點。

首先,在探討文明進程時,人們往往用一些社會變化的參數來描述這個過程,正如塞維斯(Service)對社會發展所做的階段劃分所使用的,諸如人口、戰爭、城市化和生產的專業化等等。這些社會參數在考古中是怎樣表現的,是需要我們在它們之間建立一種聯繫。這種聯繫應是符合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它不僅有利於用考古資料重建中國的史前史,而且對世界的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會有很大的貢獻。

在這種研究中,一是要從聯繫的觀點去看問題。原本相互之間有聯繫的事物做為遺存被我們發掘出來後,他們的聯繫已經看不出來了。這些遺存被我們歸入遺蹟、遺物類;在遺物中又按照不同的質地予以整理和發表。在研究中我們應當重要從聯繫的角度來看待它們,以此來尋找它們背後的歷史意義。二是要關注遺存出土的背景,無論是在發掘中、發表中還是研究中。從它們所出土的單位、所共生的器物、放置的位置以及破碎的程度等細微的方面來分析它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

三、在比較中尋找中國古代文明的特點

在方法上應當注意的第二點是在不同的文明起源過程的'比較中尋找中國自身的特點。世界上著名的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東與中美洲的比較上,這對於有着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是很不相稱的。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外學者對中國瞭解得比較少,另一方面是我們中國的學者對自己研究向世界介紹得比較少。這種研究和介紹應當是在對世界各個主要文明的瞭解基礎上的。有些特點在我們沒有把它放入整個世界的範圍內加以考慮時,只被我們當作一個地區的特點來看待。如果我們把它在各個地區出現的情況與各區本身的發展聯繫起來考慮,就會對它的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印章時兩河流域乃至西亞在史前時代廣泛流行的器物。在與中國比較中,我開始只是把它作為一種地區特點來看待。在公元前6000年的恰塔爾(CatalHuyuk)遺址,就已經出現了最原始的幾何紋印章。後來在伊朗的巴昆遺址發現大量的敷在門上的印紋泥塊。不同房屋的印紋形式有所不同,應當是不同所有者的標誌。在公元前五千紀中葉的扎格羅斯山區的遺址中,常常發現幾十個或上百個小算籌(Tokens),形狀有三角形、菱形、球形等。後來發現在一個空泥球中裝有這些算籌,外面還刻有這些算籌的形狀。這些形狀又恰好與最初的象形文字中的數字一樣。兩河流域的文字體系正是以印章這種在泥板上做記號的方式作為文字的載體、又以算籌形狀作為最初的記錄形式而發展起來的。在對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又大致的瞭解後會發現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也有發達的印章系統,這個文明中沒有城牆,很少見武器,卻有發達的數字系統。如果把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的印章聯繫起來看就會發現,它多與一種從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的發達而導致文明的社會有關。相比之下,中國在很晚才有印章這種確認產品的數量、種類以及製作者的標記。中國的文明進程中生產力的進步更多地是表現在證明人身份的器物上,即禮器與武器上,正所謂“國之大事,在與戎祀”。通過比較有助於我們把握自身特點,探討這些特點存在的原因。

除了與那些古代文明進行比較外,世界上還有許多沒有通過自身發展進化到文明狀態的社會。通過與它們的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尋找文明產生的契機。在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皮艾布羅人(Pueblo)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這裏的居民當人口增加、資源危機時,原有的氏族組織就會一分為二,形成許多雙中心聚落。這樣,社會就不會用分階層的方式來解決資源短缺問題。但它的前提條件是還有剩餘的土地可被開發。另一方面,每一個擴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祭祀地點——基瓦(Kiva)。到了很晚的近代,才出現了社會共有的祭祀建築。家庭祭祀的存在維繫了血緣組織,起到了防止血緣組織解體的作用。這是宗教在阻礙文明進程的一個例子。皮艾布羅人的情況在進入了文明的社會中都沒有發現過,所以它們有可能是導致一個社會沒能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