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昆明湖的典故

昆明湖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2W 次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小編整理了昆明湖發生的典故,供參考!

昆明湖的典故

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它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甕山泊。甕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又被人們稱為西湖。關於昆明湖,民間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

傳説在遼、金時代,甕山是座光禿禿的小山,山頂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廟,廟裏只有一個誰都不知有多大年紀的'老和尚。後來,蒙古人強大起來了,成吉思汗帶兵打到了當時的北京。開始,他駐在海淀一帶。

一天,成吉思汗帶着文武大臣到西山打獵,新被召用的降臣耶律楚材一眼就看中了甕山,他請成吉思汗把人馬紮在甕山腳下,然後一起來到山頂廟內。廟裏的老和尚見了人只是打個問訊,就站在了一旁。成吉思汗問他有多大年紀,回答説耳聾;問他此山叫什麼名字,回答還是説耳聾。幾句話氣得成吉思汗暴跳如雷,他從腰中抽出寶劍就要殺老和尚。耶律楚材在一旁急忙勸止住,還用眼色暗示成吉思汗説:此僧不可侮。又偷偷派人傳令把個甕山圍得風雨不透。事情辦好,君臣一夥就在離小廟不遠的地方支起幾座牛皮大帳,住了下來。

天交三更了,成吉思汗與耶律楚材還在談天,忽然一個小校進了帳蓬,跪奏道:“啟稟可汗爺得知,廟裏老和尚到這時還沒安歇,只是抱着一個小石甕,嘴裏唸唸有詞,一個勁兒地流眼淚。不知為什麼?”耶律楚材聽了微微一笑,説道:“你們如此細心,很好。但決不可驚動他!若有新消息,速報知我。快快去吧!”小校走後,君臣二人睡下不久,只聽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接着眼前金花亂飛,帳蓬外又是一陣大亂。剛才負責監視老和尚的小校急忙跑到成吉思汗的帳下,一臉驚慌神色,汗流不止,半天才説清楚:原來,天交五更的時候,老和尚跌跌撞撞地出了小廟的門,懷裏死死抱着那個石甕,眾兵丁上前阻攔,誰知老和尚力氣大得很,幾十個人都沒能擋得住,他三步兩步就跑到山崖下,縱身一跳,連人帶石甕都飛了起來,等再落地,只聽一聲巨響就不見了蹤跡,山腳下卻湧出一道滾滾的清泉。

成吉思汗和耶律楚材趕快披衣來到山下觀看,果如兵丁所奏:原來的一塊大平地轉眼成了汪洋,綠波滾滾,浪花飛濺。成吉思汗高興了,隨即傳令就在這兒修造宮殿,這個湖就被稱作甕山泊了。耶律楚材心裏明白,甕山實際是座金山,那石甕是個寶貝,廟裏的老和尚是財神轉世。他知道成吉思汗剛剛打到北京,國庫一定空虛,因此想把石甕奪來獻給成吉思汗,好立個大功。沒想到老和尚不買他的賬,趁他未下手之前把一甕蓋世的珍寶全都倒在甕山之下,化為滾滾清流。

後來,耶律楚材病危,他對繼位當了元太宗的窩闊台説:“臣有一事懇求萬歲,我死之後,請將我葬在甕山泊旁。我一是喜歡那裏的美景,二是滿湖的珠寶必須有人日夜看守,讓臣死後也為萬歲效犬馬之勞吧!”窩闊台果然按耶律楚材的請求辦了,把他埋在甕山泊旁。後來乾隆開鑿甕山泊為昆明湖,就把他的墓遷到現在知春亭後一個小院子裏。院子有座石碑,就是遷葬時乾隆給他立的。

昆明湖名字由來

昆明湖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裏濼、大泊湖等名稱。後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又稱甕山泊。昆明湖是一個半天然、半人工湖.原先這裏是西山山麓拱積扇前緣由泉水彙集成的一塊沼澤低地.公元1153年,金定都燕京(改稱中都)後,金主完顏亮看中這塊鳳水寶地,就在此建造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金山腳下,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稱金水河.這就是今日昆明湖的前身.到元代,為增大金水河水量以供應京都漕運之需,水利學家郭守敬導引昌平縣白浮村的泉水和玉泉山的泉水入泊。

當時金山改稱甕山,湖泊就改名甕山泊,水面比原先擴大.明代,白浮村泉水渠道(白浮堰)失修,水源枯竭,甕山泊面積縮小.清代乾隆時鑿深了甕山泊並加以擴充,成為面積比明代時擴大兩倍的巨浸,始名昆明湖.這一命名,是乾隆帝採用的漢武帝在長安都城鑿昆明池操練水師的典故.此名沿用至今.元代定都北京後,為興漕運,經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發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為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穀,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勝,酷似江南風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譽。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練武演操。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稱為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