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高考語文全國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識題

高考語文全國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識題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7W 次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高考語文全國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識題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羣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

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台,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轉載]2016年高考複習備考文化常識100題1。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製.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嫡長子”繼承製,而非“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繼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徵、闢指徵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察茂才”“舉孝廉”, 是自下而上。)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里、父老鄉親。

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在農曆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曆(農曆)的四月十五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丑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 以示褒寵。

B.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C.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現象很多,例如:踐阼、踐極、踐統、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等。(踐政、踐蒞:當政在任之意。踐事:供職、充役之意。踐襲:蹈襲,沿用之意。)

D.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為薨。也可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趙禎年號。所謂“年號”,是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地為活人修建祠堂並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自發地”、“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説法不正確。有的朝代,也可能諂媚者或懾於其勢焰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御史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一項的是( )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並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左遷”必是降職。)

B.“母艱”,就是“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行政區劃是不同的。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