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W 次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1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説新語》,本文主要講的是王戎年僅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孩子。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説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閲讀《世説新語》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錄音範讀,自讀,齊讀,表演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元方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聰敏機智、懂禮識義”,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友人已經感到慚愧,並下車牽元方,元方仍然“入門不顧”,也是不懂禮貌。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髮表了很多見解:(1)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確實不懂禮貌。(2)因為友人無信無禮在先,元方這麼做並不為過。(3)元方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入門不顧”這只是一個小孩對別人罵自己父親後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他。然後我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三、不足之處

環節設計過於全面,顯得臃腫繁瑣。 過於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餘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並重。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接着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後自讀自譯:學生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註釋,嘗試翻譯文章,並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最後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並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麼《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説新語》,在文章中,王戎僅僅是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進行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的人。從王戎的善於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小孩都可以善於分析環境,可見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也可以進行分析。只要我們善於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2

一、教學效果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度比較大,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佔鰲頭。

四年級的小學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着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着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後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後,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悦感。

2、“學”字當頭。

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手頭資料和課文中的'批註試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學着寫批註。接着,開展講故事比賽。試着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發獎狀以資鼓勵。在講故事中能發現學生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後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説説為什麼“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課文註解:王戎七歲的一天,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們看見路邊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許多小孩就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沒有爬上去。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説,李子樹在路邊竟然也有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來放在口裏面嘗,發現情況果然如此。

3、潛移默化

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説説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能談得比較準確,感受非常到位。設想:你還讀過哪些名人軼事呢?引導學生談出司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成功之處

學生能很好地朗讀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課氣氛活躍。

三、不足之處

課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理解還有難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這篇課文,我會設計更優的方案,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增加背誦默寫的環節,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