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蘇轍《六國論》文言文閲讀答案

蘇轍《六國論》文言文閲讀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4W 次

六國論

蘇轍《六國論》文言文閲讀答案

(選自宋.蘇轍《欒城集》)

【原文】嘗讀六國世家①,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註釋】①六國世家:指《史記》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趙世家》、《魏世家》、《韓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這六卷世家分別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燕、楚、趙、魏、韓和齊等六國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韓、趙、魏、齊、燕等五國聯合攻秦,反被秦國戰敗。此後,秦國逐一滅亡東方各國,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大業。山西:指崤山以西。

【譯文】

我曾經閲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裏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藉五倍於秦國的土地和十倍於秦國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圓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被滅亡的命運。我常常為這些諸侯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會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那些謀臣,他們對於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瞭解整個天下的形勢啊!

【原文】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①;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註釋】

①郊:與下文的野互文,指國土。古文中,將成對的同義詞在相近的句式中分開使用以避免重複,稱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後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譯文】

秦國要和諸侯爭各國奪天下的場地,並不在齊、楚、燕、趙等國,而是在韓、魏的境內;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場地,也不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在韓、魏的區域。對秦國來説,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一個人在心腹間患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從而掩護了崤山以東的諸侯各國,所以對天下各國來説,沒有比韓、魏兩國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韓①,商鞅用於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③,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註釋】

①范雎(jū):戰國時期魏國人,投奔秦國後受到重用,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建議秦昭王現收服韓國,再進而吞併其他各國。他被秦昭王任為相,封為應侯。②商鞅:戰國時期衞國人,姓公孫,名鞅,投奔秦國後受到重用,輔佐秦孝公變法,因功封為商君,故稱商鞅。他曾多次策劃進攻魏國。③剛:齊地名,在今山東省兗州縣境。壽:齊地名,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境。出兵以攻齊之剛、壽:秦國的相國曾建議秦昭王越過韓、魏國境去攻齊國,被范雎勸止。④折:屈服。

【譯文】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他就建議拉攏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他就建議拉攏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服時,就要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兩地,范雎就為此擔憂而加以勸阻。既然這樣,那麼秦國所顧忌的,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他人的國都,前面有燕、趙的抵抗,後面有韓、魏乘機進攻,這是危險的道路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兩國時,卻不曾有對韓、魏的顧慮,那是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算得上是瞭解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兩國,讓他們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大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於秦國呢?韓、魏屈服於秦國後,秦國人就可以對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全天下諸侯普遍受到秦國的禍害。

【原文】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