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5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認讀、書寫的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獨坐敬亭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着光輝。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我們來開一個古詩的交流會,怎麼樣?你喜歡哪首古詩就馬上站起來背,由你開始!(學生背)同學們知道的真不少,看來咱們班同學平日裏特別注意積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教師板書)請同學們跟我齊讀一遍課題。

二、自由讀詩

同學們,我們知道敬亭山是一個山名,那你能根據圖片的內容來説一説獨坐敬亭山這個題目的意思嗎?

(教師引導:坐,對坐;意思就是詩人獨自對坐在敬亭山)

這首詩就是李白獨自對坐敬亭山時的所見所感。同學們想不想看這首古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誰能來把這首古詩讀給大家聽一聽?聲音真響亮!那現在我們同學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最好多讀幾遍。開始吧!

老師從同學們的讀詩熱情中可以看出你們非常喜歡這首古詩,那肯定讀得也不錯。誰願意來讀一讀?讀得真流利!誰願意像他一樣來讀一讀?還有誰想讀?咱們班的男子漢來讀一讀?不愧為男子漢,讀的聲音就是響亮!女同學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三、朗讀古詩

1、錄音聽讀:

同學們讀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聽聽播音員是怎麼讀的?(想)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課件錄音)誰能説一説播音員讀得和你有什麼區別?(學生説:有感情、有拖音、字讀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學着他的樣子來讀一讀?那我們就小聲地隨着播音員一起來讀一讀?(學生看大屏幕讀)剛才我們是隨着播音員一起讀,你能單獨有感情地來讀一讀嗎?(能)我們先來練習練習。誰想讀?還有誰?想讀得我們就站起來一起讀!

你讀得已經很有味道了!

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一隻小黃鸝!

老師認為你就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很大!

2、讀中領悟:

同學們讀得這麼有感情。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怎麼樣?在同學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條,你們小組能不能通過合作把它組成一首完整的詩,粘貼在這張白紙上。第一個先完成的小組就可以到台前來展示一下!同學們檢查一下他們的答案對嗎?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小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師發現有的小組不僅答案正確,而且還粘貼的工整、美觀。讓我們掌聲鼓勵這些小組的同學。在座的同學和他們的答案一樣嗎?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我們同學都這麼棒,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那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彷彿都看到了什麼?教師範讀。請同學們睜開眼睛,誰來説一説,你彷彿都看到了什麼?(學生説)教師相應板畫。

同學們説得這麼好,那你想不想隨着優美的音樂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誰來讀?你也來試一試?老師認為你也是我們班的小播音員,你讀得這麼好,肯定小組讀得也不錯,小組起來讀一讀?

四、理解詩句

同學們讀得非常有感情!俗話説“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老師相信同學們在讀得過程中對詩已經有了自己的'瞭解。現在就讓我們對照着圖片(課件掃描)小組討論交流一下:

你都讀懂了什麼?(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理解這首古詩的?(學生交流)在這首古詩中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句呢?為什麼?同學們説得這麼好,看來你對這首詩理解很深。

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當時景色?(想)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教師播放課件。一邊講解:同學們我們就是詩人李白,讓我們帶着孤獨、寂寞的心情,獨自坐在敬亭山的對面吧!一羣羣的鳥兒都全部飛走了,就連一片白雲也飄然而去;詩人靜靜的看着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詩人,怎麼看也不厭倦。)

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不能帶着與詩人同樣的孤獨、寂寞的心情來地感情地讀一讀。(讀得形式多樣)

五、隨樂唱詩

同學們讀得太精彩了,老師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想如果我們把這首詩唱一唱,那會怎麼樣?我們隨着優美的音樂來試一試?會唱的同學大聲地唱一唱!剛才我們隨着音樂唱了這首詩,那你能不能自己來編曲子把這首詩唱一唱呢?自己先來試一試?誰願意來唱一唱?同學們唱得這麼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嗎?教師唱:《春天在哪裏》的曲子、《數鴨子》曲子、《阿門、阿前》的曲子、《採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學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剛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讀詩、畫詩、唱詩,那你想不想來當個小詩人來作一首詩呢?(想)課件播放:老師這有四幅圖畫,它們分別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季節來作一首詩。開始吧!

老師找學生到台前來展示一下,你能大聲地來讀一讀你所寫的詩嗎?(學生讀)

你真棒,真像一個小詩人!

你寫得詩太美了,真讓老師大吃一驚!

看了你的詩,老師彷彿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從你的詩中,讓老師感覺到春天真美!

七、教師小結

老師相信同學們還會寫出更多更好的詩句來。可是這節課的時間到了,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交流或者與爸爸、媽媽一起來寫一寫。下節課我們就來開一個自編詩的展示會,好不好?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望洞庭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遊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並寫了非常優美的文章。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麼景象?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濛濛、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6、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説一説:

⑴ 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引導學生理解“湖光秋月兩相和”。(多媒體出示)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理解得真不錯。

引導學生理解“潭面無風鏡未磨”(多媒體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師:詩中把什麼比作什麼?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⑵ 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多媒體出示)

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麼?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師:這句詩中,把什麼比作了什麼?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裏/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並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説一説。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遊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學後記與反饋】

《敬亭山》這首詩,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色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

《望洞庭》詩人則以輕快的筆觸,勾出一副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這兩首詩我主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學,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對詩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這也有可能是孩子們蒐集資料的不足,對詩人當時情景不是很瞭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夠,開學之初,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我沒有細細備課,在很倉促的情況下上了這節課,很多問題都是請教同組的老師,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能抽出時間來好好備備課,每節課講求效益,讓孩們享受快樂學習的樂趣!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2

一、説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一篇課文,前兩首古詩的作者分別是唐代的詩人王昌齡和王維。第三首古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陸游。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七首》的第四首。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的佳作。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鬱雲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苟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安史之亂迫使詩人攜家帶口流連輾轉,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飽受戰亂之苦,風雨漂泊的生活終於在勝利的喜訊中成為過去,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終於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這些,詩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極而泣,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該詩語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談話,卻又藴含着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語言表達上該詩也沒有堆砌的華麗詞藻,沒有生僻難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6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書寫會寫字;正確讀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3)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4)深入理解古詩內容,學會背誦古詩。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從軍行》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憑藉語言文字註解、圖片等,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3.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説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文本有獨特的閲讀體驗。但是對於邊塞詩學生讀得較少,再加上學生對於古詩的時代背景瞭解較少,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蒐集有關的.資料,必要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補充有關的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教學中,設置情景,激發學生認知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

2.説學法:

教學過程體現“以讀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入情入境的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的思想的啟迪。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説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或交流與古詩內容相關的古詩,或交流與古詩作者相關的古詩,或欣賞與古詩主題相關的歌曲,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

2.交流資料,感受古詩。

由於古詩與現代的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課採用了朗讀感語法、情境教學法,並適時地補充一些資料,以幫助學生感受千年前悲壯、蒼涼的邊塞生活。我還播放了歌曲《從軍行》《送別》和反映故事內容的畫面,學生很快被那動聽音樂和優美的畫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戰場的宏大的場景,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遙遠的古代,彷彿親眼目睹了激烈的戰鬥場面。同時,我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壯志。

3.藉助註釋,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有關資料理解古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交流探究,理解詩句的意思。

4.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瞭解時代背景、理解重點詞語、從字面上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詩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5.課堂總結,拓展閲讀。

在本課的教學中適當地安排延伸和拓展,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詩歌的浸潤。在引導學生拓展閲讀時,指導學生學會對文本的整合,同時加強與課本以外教學資源的聯繫,增大課堂容量,力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率。

在《從軍行》一詩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同詩人”作品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同詩人的作品,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抓住“同主題”作品拓展延伸。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在課堂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學習詩文的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習詩文,繼承傳統,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着時代發展的要求。拓展閲讀,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飛心靈。

七、説作業設計:

通過課後作業,檢查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情況,幫助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是以童年為專題來編排教學內容的。《牧童》是唐代詩人呂巖所作,呂巖也就是民間傳説中的八仙之一呂洞賓。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草場、月夜、笛聲、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現了牧童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但有時,則對詩歌背後藴含的詩人情感不能深刻的體會到。

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結合本單元教材分析、教學要求和本課教學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中華語言的精妙。並以此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同時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説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教學本首詩,我重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藉助多媒體課件與音樂來創設學生樂於接受,能走進其間的意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多向互動的情境中閲讀、感悟、表達與創新。

此外,我還採用了“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教學法”進行教學

四、説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以明快的音樂入手,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歡快的樂曲《田園之歌》,讓學生聽。隨後問學生:歡快的音樂帶給你什麼樣的心情?然後順勢引導: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就很快樂。見到久別的朋友,會很快樂。認識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現在,就讓我們帶着一顆快樂的心跟隨詩人呂巖去結識一位新朋友。由此導入古詩《牧童》,並板書:牧童

這樣的安排,我旨在“快樂”二字上展開教學,不但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又讓學生以快樂的心情走進課堂。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三讀古詩,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詩只有用心朗誦,才能彰顯它獨特的韻味。在此,我採用了“誦讀法”,設計了三“讀”環節:

1、一讀字正腔圓

學生初讀本首詩時,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重點認讀“鋪”、“蓑”、“卧”。

2、二讀抑揚頓挫

在學生讀準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歌更講究節奏,讀詩要讀出它的抑揚頓挫,讀出它的變化,才能讀出它的美。

3、三讀詩中意境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練讀,學生大多已能熟讀古詩,並初步感知古詩大意。此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讀——品讀古詩。我鼓勵學生,會讀詩的孩子一定能讀懂古詩,請你在心裏品一品每一句詩,你從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藴含的畫面

此環節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意境,讓學生用一個合適的詞形容一下這景、這人、這物。此時出示課件:你會填嗎?

()的草()的笛聲()的牧童()地躺着

()的草場()的月光()的的晚風()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併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體現了學習的階梯。

(2)讀出牧童愉快的心情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詩的特點是敍事抒情,情景交融。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從詩中人物“牧童”切入,讓學生邊讀邊悟。要求學生把所填的`詞語放到詩中去讀一讀,並猜一猜這是位什麼樣的的牧童?大多學生通過反覆的讀能感受到牧童的快樂心情。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相機板書:快樂、悠閒。

“三”讀古詩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的主體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讀,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詩韻,讀出詩情。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維。充分體現了“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理念。

(三)入詩境,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的題目為《牧童》,可整首詩並沒有出現“牧童”二字,你是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並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教學。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回答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接着引導: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這個問題旨在引出第一句古詩。接着,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説説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從詩中的的哪一個詞看到了青草的繁茂,草場的遼闊?引導學生領悟了“鋪”字的精妙後,我話鋒一轉: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場,你喜歡嗎?誰更喜歡?什麼原因是他如此喜歡?

這一教學設計為牧童的出場做好了鋪墊。這最後一問必會引起學生積極地思維,他們會給出牧童喜歡草場的種種原因,可能會説:快樂地做遊戲、翻跟頭、打滾、捉蛐蛐、吹笛子等等。我適時播放樂曲《牧笛笛子》,用音樂來渲染情景。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彷彿走進了這美麗的原野,和這位快樂的牧童一起嬉戲。鼓勵學生也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實際上也是考察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情況。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先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後用語言描述情景,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會指出從“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領引學生回到文本中,讓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覺得詩句中的那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在班級交流中,根據學生的不同見解,我分別預設了以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維與想象:

(1)不脱蓑衣:為什麼不脱蓑衣?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裏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賞一下?

(2)“卧”什麼是“卧”?卧在怎樣的地方?怎樣的時間?怎樣卧?把卧換成“坐”或者“立”,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感覺如何?

這樣的教學設計,避免了古詩教學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講串問,而是抓住重點字詞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處,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採用“設境想象教學法”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音樂漸起)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也許他睡着了,又會夢見什麼呢?讓我們輕輕地背一背這首詩,送給他一首催眠曲吧。

這樣,讓學生進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體會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即詩人的思想體現。這對孩子們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自然,也是這也是學習詩詞的難點之處。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入: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呂巖的資料,快速讀一讀,看你捕捉到了什麼信息?(同時出示課件。)

這樣的引入,我旨在讓學生帶着好奇心與探究的慾望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自己敏鋭的目光去發現,去窺探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獲取信息,得出結論,增強了他學習的信心,使他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通過這個教學環節,使學生透過詩,看到了詩人心靈深處的一種追求。瞭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再次引領學生誦讀古詩。這不僅使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上來,更是學生的情感在迴歸和昇華,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閲讀,體會詩作美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詞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賞析

牧童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桑茶坑道中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蔭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同時出示的還有袁枚的《所見》和其它的詩句,並要求學生課外積累和背誦此類古詩。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中華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自此,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閲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主動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我“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

五、説板書設計

最後,我説一下板書。我的板書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附板書)

牧童

呂巖

快樂

悠閒卧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4

第七單元

24. 古詩兩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讚賞之意。

教學過程

一、 聯繫生活、談話導入

1、 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説説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

(板書並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 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回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在望湖樓。)

4、 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 介紹作者。

二、 自由閲讀,理解詩意

1、 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 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 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烏雲,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 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雲吹的無影無蹤。

4) 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三、 細讀品位,體會感情

1、 思考並討論:

1) 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麼?

2) 我們可以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3) 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 設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四、 看圖説意,加深感悟。

1、 仔細觀看插圖,思考:圖上畫的是雨前、雨中還是雨後?、

(右上角插圖畫的是雨中,下方插圖畫的是雨後。)

2、 用自己的話講述全詩的意思。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5

一、在加點字正確讀音下打“√”。(6分)

一水間(jiānjiàn)數重(chónɡzhnɡ)風一更(ɡēnɡɡanɡ)泊(pōbó)船意萬重(chónɡzhnɡ)照我還(huánhái)

二、看拼音,寫詞語。(6分)

luyánɡ qiānzhànɡbóchuányúɡuānɡuāzhōu

三、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解釋。(填序號)(3分)

1.鐘山只隔數重山。()

A.幾次B.幾座C.很多次

2.復恐匆匆説不盡。()

A.反覆擔心B.又擔心C.擔心

3.行人臨發又開封。()

A.過路的人B.遠行的人C.捎信的人

四、説説下面詩句的意思。(6分)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讀《長相思》回答問題。(13分)

長相思,山一程,____________,身向榆關那畔行,____________。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園無此聲。

1.把這首詞補充完整。(3分)

2.“故園無此聲”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聲音。(2分)

3.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請説説上闋的意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明身離故鄉之遠,行軍之難。“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明瞭行進的.方向。(4分)

六、填空。(6分)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__________之後,望着僅一江之隔的__________,想到離京口不遠的自己的__________,不禁勾起了濃濃的__________之情。

2.《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這首詩借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寄家書時的__________活動和__________的細節,非常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對__________深切的________。

七、1.把《泊船瓜洲》改寫成一篇小故事。(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秋思》改寫成一篇小故事。(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6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誰來説説,在你眼中,童年是什麼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1)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註釋,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呢?(有小孩子在種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興”在這裏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在這裏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説説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閒,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註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説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學着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着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説一説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麼?(耘田、績麻)後面還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麼?(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什麼?(因為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裏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着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什麼?(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裏,你能説説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鄉村是那麼恬美、秀麗,洋溢着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蒐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板書設計怎樣做好預讀課文呢?

第一步,粗讀——掃除障礙

預習一篇課文,先要粗讀一遍。遇到疑難的字、詞,要查一查字典、詞典,掃除障礙。

只有做好這些準備工作,才能通順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岳陽樓記》中,“浩浩湯湯”中的“湯”(shāng)容易讀錯,當“水流大而急”講。

“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當“昏暗”講,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細讀——找出問題

細讀就是認真細緻地讀。

試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讀,提出疑難問題。

例如,預習《孔乙已》這篇小説,文章為什麼説“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呢?”並在句子下面畫一道線,打上一個“?”號,等上課時,帶着這個疑問用心聽老師講解,那時,會很快明白的。

當然,預習時,千萬別忘了研讀每課前的“預習提示”和“閲讀提示”。

“預習提示”主要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時提出一些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

預習可以使同學們嚐到學習的快樂,上課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也能對答如流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7

一、看漢字寫拼音。

蓑 遮 醉 媚 鋤

( )( )( )( )( )

二、給下列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

1.草鋪(pūpù)橫野六七裏。

2.收篙停棹(diàozhào)坐船中。

3.清平樂(yuèlè)

4.最喜小兒亡(wánɡwú)賴。

5.溪頭卧剝(bāobō)蓮蓬。

三、辨字組詞。

牧( ) 哀( ) 醉( )

枚( ) 蓑( ) 碎( )

綠( ) 遮( )

剝( ) 蔗( )

四、選擇正確的義項填空。

1.《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的作者分別是___代___、___代___、___代___( )

A.宋 呂巖 宋 楊萬里 宋 辛棄疾

B.唐 呂巖 宋 楊萬里 宋 辛棄疾

C.唐 呂巖 宋 辛棄疾 唐 楊萬里

2.“笛弄晚風三四聲”中“弄”的意思是( )

A.做;幹 B.逗弄 C.耍:玩耍

3.“最喜小兒亡賴”中“亡賴”的意思是( )

A.放刁撒潑,蠻不講理

B.遊手好閒的'人

C.頑皮、淘氣

五、填空

1._______________,收篙停棹坐船中。

2._______________,溪上青青草。

3._______________,白髮誰家翁媪?

4.“清平樂”是,我還知道這些詞牌名:___、___、___.

5.讀了本課三首古詩詞,我體會到了_______________.

六、課內閲讀。

1.默寫《牧童》,並用“/”在詩中畫出朗讀的節奏。

2.讀一讀下面的詩句,想想它們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1)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2)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七、小學語文課外閲讀。

稚子

(宋)楊萬里

稚子①金盆脱曉冰,

彩絲穿取當銀鉦②(zhēnɡ)。

敲成玉謦(qìnɡ)穿林響,

忽作玻璃碎地聲。

[註釋]①稚子:小孩子。②鉦:古代行軍時用的打擊樂器,形狀像鍾。

1.根據註釋,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每句詩的意思。

(1)稚子金盆脱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2)敲成玉謦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2.讀了這首詩,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

3.“敲成玉謦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A.誇張 B.比喻 C.擬人

八、楊萬里寫田園詩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從以前讀過他的田園詩中選一首寫下來,也可以寫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8

語文S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古詩三首》,分別是《出塞》、《題臨安邸》、《示兒》,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當我看到同學們用比較飽滿的語調在誦讀三首古詩,特別是能夠誦讀出自己的一點感悟時,我覺得本單元三首古詩的教學成功了一條:古詩教學教師要將抽象變直觀,要將詩句化故事。具體而言如下:

一、《出塞》教學啟示:

學生對於古代的沙場征戰並不陌生,因為好多歷史劇、古裝劇,甚至現今的一些以古代戰爭為主題的大片電影,學生應當有所認識與瞭解,教學時我充分地藉助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細緻觀察,揣摩圖畫中人物的行為、心理、精神。特別是在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生動地再現戰馬嘶鳴、沙場征戰的場面,又與學生回想了家中親人的牽掛與思念,此舉較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詩的大意,為積累、吟誦做好了鋪墊。

二、《題臨安邸》教學啟示:

此詩教學的'啟示是:經過師生共同的努力,我們總結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對朝廷官員生活腐敗極端諷刺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透過“西湖歌舞幾時休”一句,悟出了詩人的強烈諷刺。由此分析,古詩教學亦應當善於抓住關鍵句、重點詞來予以突破。

三、《示兒》教學啟示:

此詩教學我感覺最成功,只是我自己體驗頓悟的多了些,如果時間允許我會給同學們表演的空間的,為此感到可惜,今後應當引起教學設計上的注意!為幫助學生充分地理解詩人陸游飽滿的愛國激情,學生充分朗讀全詩後,發覺學生朗讀得沒有將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體現出來,我大膽地採取了當堂表演詩人臨終前的情景,並且讓學生扮演詩人的兒女,我完全將詩句的意思演變成了真實的劇場,隨着一聲聲急促的咳喘聲,在憂鬱悲憤中我念念不忘告誡兒女:等到朝廷軍隊向北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時候(咳喘聲由強至弱),在祭祀我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告訴我國家統一的喜訊吶!經過如此生動地表演,既再現了詩文的內容,又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頓悟,再次朗讀與吟誦,學生的感情自然投入、深厚。

古詩教學,我一向有個比較致命的缺點:不喜歡學生記住教參的詩句理解答案,也不喜歡學生藉助手頭資料書去讀背標準正確的詩句理解答案,因而學生對於古詩的理解,總是答案不客觀,有時考試時也理解不徹底,看來今後是否需要在古詩教學上靈活對待,不能再如此偏執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9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藴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峯》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峯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峯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峯抒發胸臆,寄託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於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瞭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閲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並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後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後的感想嗎?

(點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後藉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説説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後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麼?(藉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登飛來峯》飛來峯,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説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於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闢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藴含了什麼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點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一)學習《登飛來峯》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峯》,然後説説詩意。

2、從哪裏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於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峯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説法。高高的飛來峯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説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雲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後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雲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麼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着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峯》。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裏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裏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嶽》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遊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麼作者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説説: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遊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麼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麼?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説説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麼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也就是説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説説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説説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着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峯》(宋)王安石

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嶽》,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閲讀。

半畝萬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瞭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裏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説。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雲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

(點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閲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後感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0

一、多音字。

應:yīng(應該)yìng(答應)落:luò(落後)là(丟三落四)

二、解釋。

遊園不值:我在遊園時沒有遇到主人。值:逢、遇到。應:應該。憐:愛惜。蒼苔:青苔。

小扣:輕輕地敲。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疏疏:稀疏。徑:小路。

深:深遠。樹頭:樹枝頭上。未:沒有。陰:樹陰。急走:快速奔跑。

三、填空:

《遊園不值》:這首七言絕句描寫了作者遊園未遇主人,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表現了春天有壓抑不了的生機,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題意:去遊園,卻沒有遇到主人。

詩意:應該愛惜這裏的景物,不要讓木屐下面的齒踏壞了這翠綠的苔蘚。我輕輕地敲着柴門,很長時間也沒有人來開門。滿園的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伸出牆外來了。

《宿新市徐公店》:描寫了幽靜安逸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和對田園風光的讚美。

題意:在新市一位姓徐的人開的旅店裏住宿。

四、拓展:

1、關於描寫春色的詩: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關於描寫兒童的詩句:

《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1

在我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兩首古詩之後,我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古詩的學習充滿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課時上完了兩首古詩後,再利用一課時來繼續開展“西湖美”的古詩誦讀會便應運而生。一課結束時,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寫下了我的課後小記。

一。誦讀、吟唱入詩境,放手還給學生一片學習的自主天地

誦讀乃學詩之根本,古人學詩為作詩,今人學詩為傳承與怡情。在這次活動中,誦讀的多樣性被靈活的小組學習活動演繹和格外精彩。誦讀組的由誦到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學習過程,雖然不全是在課堂中背誦出來,但課前的活動準備同樣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學生在課前所準備的詩配樂的活動展中,讓我真的驚歎,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估量的。他們選樂之合適,按排不同的人讀不現的詩,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詩一下子就走進了課堂,是那麼自然,那麼流暢。這是學生在課外的自學準備中不僅具備了學詩、悟詩的能力,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處理學習中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是我在開展此次活動之間多少次擔心的問題,如今,他們小組成員的構成與詩的學習任務配對得恰如其分。誦讀與唱歌能力較強的學生都集中在這兩個組中,他們各自發揮着自己的作用,課前那樂此不疲的身影時不時地浮現在我眼前。一時間,我不由地歎道:“詩海之大,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遨遊!”有時候,再好的“耕種”也不如給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寫詩、畫詩入佳境,開拓古詩學習的新途徑

一直以來,我們提倡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教語文、學語文,在不知不覺中很多教師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時,卻丟失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與藝術性,使語文課直指品詞讀句的狹隘範圍。回頭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置中,也不乏語言學習性強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寫詩、畫詩這兩個實踐活動,看似寫寫畫畫而已,但實則是本次活動進入另一個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讀詩,還要求學生把詩讀懂、讀好。寫字,充分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畫詩,則是檢驗學生是否用心讀詩的絕妙之處,這個任務是隱藏在這個活動中的,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學生對品讀古詩的畏難情緒的產生。一則發揮了這部分學生特長——畫畫,二則也讓他們在“畫什麼”“畫成什麼樣”這兩個問題的思考中真正走進他們能走近的古詩。特別是在學生解讀自己的畫作時,則掀起了不小的學習熱潮。不僅解讀的學生密切關注古詩,而且其他聽的學生也關注古詩。特別是對於《蘇堤春曉》一詩中“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的理解過程很讓人回味。在畫作中,學生畫了一隻鳥在晨霧的籠罩下,正在蘇堤上飛。另一個學生把上指出他畫錯了,認為一個“過”字讓畫面應該停留在黃鶴已由遠而近衝破晨霧,飛過蘇堤向着朝霞出現的地方。在反覆的推敲下,畫作學生認識到了自己解讀有誤,其學生則在此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個“過”字在全詩中的重要與精彩。

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品味字詞的樂趣,西湖美景也在這個辯析的過程中呈現她西子般的秀麗。

三。以教材為依託,再遠也有迴歸的航線

以本為本,是我們在保障教學有效性過程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如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材的作用,這是考驗我們語文教師智慧的時候。正如很多教師所説,一個學期4個多月,就學26篇課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裏得到夯實呢?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把教材當成一個例子,而且是一個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還有與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學生在完成課內學習時,我們就要着力於為他們尋求多維度的學習空間。在本次的誦詩會上,學生不僅能讀會唱,還能寫會畫,更能説會品,這是由於學習空間的拓展所帶來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這時,學生古詩的誦讀、積累、感悟能力就與我們的教材要求達到高度的統一。

四。“重詩輕人”,教與學的習慣都有待改進

由於活動豐富,學生在本次活動中主要以展示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顧,這也反映出本次古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詩,是詩人生命的再現,當我們接觸到一首詩時,應首先讀詩人,這在平常的教學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點。同時,我也注意到,對於詩人的生平與時代背景的瞭解,我們往往都只注重課堂的“簡介”,而沒有真正在課前、課後去了解詩人。因此,這導致了我們學生“重詩輕人”的學習習慣,使得這次活動中,學生對詩的演繹缺少了一些真實生命的氣息。因此,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教”的引導上。

一次嘗試,一點收穫,一些遣憾,在閲讀教學之後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生活動還有很大的空間。這是一塊煥發教材魅力與教師魅力的“自留地”,古詩教學的在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發揮它的意韻無窮,讓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詩洋溢出她最悠遠的生命活力。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2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內容,大概緣於我對古人文化的情有獨鍾吧!所以在上古詩的時候,我特別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輸給我的學生們。雖然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讓他們掌握古詩的背景和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對於他們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還是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一些文學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學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卻還透露着些許的興趣,個個饒有趣味的聽我講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鉅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為我在《回鄉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節也可幫助學生複習與鞏固《回鄉偶書》的作者。然後,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於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裏看花,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裏行間充斥着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為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着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節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係,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鍊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3

該組教材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三首詩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思效)

依託動詞,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詩運用動詞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把詩意弄明白,然後找出詩中孩子的動作“脱、穿、敲”,然後讓學生模仿詩中的孩子進行表演,也來做一回無憂無慮的“稚子”,大家紛紛行動起來。表演後,我讓學生進行自我和他人評價,通過評價,學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塊普通的冰,在孩子眼裏是“銀鉦”,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沒有把孩子的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來,甚至還有的學生趁機鬧騰,經過這樣的“抓動詞――表演――評價”,學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愛。

2.教學收穫(思得)

(1)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我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由畫入境,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如詩的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我啟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幹些什麼活,學生會説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積肥等,想象詩人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説些什麼,然後同桌互相練習,互相表演,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達到較好的效果。

(2)古詩所描寫的什麼季節,是我們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村晚》時,我並沒有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從詩句、詩意中進行推理。學生從“山銜落日”判斷出是傍晚,從“草滿池塘”可以推斷出是夏天,再從“寒漪”推斷出是秋天,最後綜合起來,正是“夏末秋初”,這樣讓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處(思失)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中,我引導學生借註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於簡單。學生們對詩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勞,但對詩中體現的孩子的天真可愛,學生不容易感受。教學時,我以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

4.改進措施(思改)

小學生閲讀能力尚在形成階段,要不斷地讓學生總結課堂上所學到的閲讀方法,並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以一篇帶多篇”閲讀,使之形成能力。古詩中像這樣描寫兒童活潑可愛的詩篇還有很多,應該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己蒐集,自己積累,並開展“賽詩”會。這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積累這方面知識。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脱冰作戲”的場景。《稚子弄冰》的'詩句稍難理解一些,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註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鑑賞的目的。

《四時田園雜興》是這一單元的詩歌,詩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是,問題的是字音,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繫詩的意思確定字音,學習時反覆強調。要想很好地體會詩中所要表現的樂趣,就要抓住後兩行體會: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了落實課標中: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體瞭解詩意後,我引導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勞作,也學着大人的樣子在桑陰下種瓜,他們把種瓜當作一種遊戲,在遊戲中感受樂趣。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們學種瓜時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我把這項內容安排成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詩中後兩句描述的畫面,用一段文字表達出來,在交流時,有很多同學寫得很精彩,有兒童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還有些寫了背景。效果不錯。看來以後這種方法可以經常用,既進行了小練筆,有訓練了想象能力,同時也體會了詩人的情感。可謂“一舉三得”。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着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着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節我採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範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夥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容,又讓學生在敍述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在《村晚》這首詩的教學中,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插圖激趣、讀中自悟、延伸閲讀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學得輕鬆,而且學得快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4

一、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詩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寶,今天又到了欣賞古詩的時間了,首先,讓我們來進行背詩大賽。

今天來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今天你就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來研究這首古詩

二學生自學

先讓學生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小組選擇喜歡的方法,共同學習古詩教師桌間巡視。

三彙報自學

小組選出代表彙報自學情況

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1重點詞語綠

2時句的意思

3幾個問題

(1)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體會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用法

(3)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説的是什麼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麼關係呢?”

四總結延伸

1熟讀成誦

2練習背誦

3改寫短文

4你離開過家嗎?你能體會思念家鄉的滋味嗎?用幾句話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學生自由談本節課的收穫。

第二課時

一回顧複習

指名背誦泊船瓜洲,總結上節課的學法

二導入

1出示古詩

2指名朗讀

三學生自學

分組自學後兩首古詩,教師巡視指導排憂解難。

四彙報自學

小組代表彙報本小組的學習情況,集體糾正。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重點指導

1有感情的朗讀,杜仲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時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來

3指導背誦

五感情昇華

讀一讀第五課學習的三首古詩,想一想這三首古詩有什麼共同點,(都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但是使人在表達方法上卻各有特色,比較一下這三首古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你還知道那些古詩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之情?課後收集一些讀或被給同學聽,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15

一、説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席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閲讀要求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學習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三、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還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感悟。”基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將採用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讀出感情,從而自然而然的就進入到古詩的意境中,以期達到:情,在讀中悟;畫,在讀中呈現的目的。

四、説教學過程:

1.大綱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了變課堂上教師教為學生自主的學習,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雙主體,課堂上採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前,採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送別》,通過音樂的渲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離別憂傷的氛圍中,自然的進入送別題材的古詩意境中。從而導入課題,理解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2.理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而是讓學生對照註釋,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後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把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為下面感悟送別情懷奠定了基礎。

3.感悟詩情。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詩人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麼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感悟詩情這個環節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感悟渭城美景,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景,指導學生讀出景色的美。

從美景的背後感受淡淡的憂傷。此時的王維和元二正在喝送別酒,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更為強烈。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再讀詩句,哪些景物表現出他們的憂傷,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告訴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我又採取層進式的引讀,讀出這種淡淡的憂傷。為指導學生感悟詩的後兩句離別情懷奠定基礎。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讓學生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當時陽關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麼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圖,讓學生明白渭城與安西的具體地點,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我先讓學生想象,然後出示課件,當學生明白安西哪兒黃沙滿天,滿目荒涼!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全都在酒裏。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與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然後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訓練,元二呀,你這一去。通過説話訓練去解讀和領悟王維的內心,這既是一種想象語言訓練,又是對朋友情的感悟。實際上還表達了學生自己的心聲與人、人與己的相遇交融。最後,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4.品味詩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上,播放古曲《陽關三疊》,使學生再一次領悟詩情,感受古詩的音韻之美,感受中華經典文化的無窮魅力。

5.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讓學生誦讀其他的送別詩,進行比較。感悟我國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説板書設計

除了課題和作者之外,我為本詩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安西

陽關 渭城(客舍)

長安

依依惜別------------------------ --景色優美

這樣,我邊介紹詩中的地點邊板書。讓學生明白地理位置。根據詩句內容點明渭城景色的優美和詩中的依依惜別之情,點明本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