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禍起蕭牆的典故大綱

禍起蕭牆的典故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61W 次

禍起蕭牆的典故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會有它藴含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對禍起蕭牆和一鳴驚人這個兩個成語並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來吧,下面就讓語文迷小編帶領大家來了解。

  (一)禍起蕭牆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賜給了季友,並命季氏世代為上卿。從此,費地成為季氏的私邑。從此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

季孫氏以顓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故址在今平邑縣柏林鄉,至今平邑鎮東還有顓臾村。周成王時顓臾成為魯國附庸。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

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季孫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説:“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蕭牆,指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或屏風。“蕭牆之內”暗指魯君。當時,季孫氏把持魯國朝政,擔心一旦魯君起兵收回主權,顓臾會憑藉地利幫助魯君,便想先下手為強,消滅顓臾。所以孔子説,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魯君(蕭牆之內)。

孔子這句話,以後成為成語“禍起蕭牆”,喻指禍亂出自內部。

  (二)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説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