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

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1W 次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

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1

本學期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擔任了三年級五班的語文教學。這是個新組建的班級,全班30個孩子,28名學生來自鄉鎮,全班入學考試成績平均五六十分。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因為生意忙碌,無暇照顧孩子才把孩子送到我校學習,所以這些孩子不光學習習慣不好,而且不會與人相處,凡事以自己為重,吃虧的事不幹。通過和孩子們聊天瞭解到他們在原來的學校從沒寫過日記,不背古詩,老師也很少引導他們讀課外書,他們的語文成績都比數學差。怎樣改變這些孩子,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成為了我最重要的工作。

曾讀到當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博士生導師梅子涵先生在一篇名為《一輩子的書》的序言,在序言裏他特意引用了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一首詩。詩名為《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經過反覆思考,最後我決定讓我的孩子們從閲讀經典開始。

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了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因為《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這些故事淺顯易懂,語言流暢,有不少故事孩子們讀來就象在閲讀自己身邊的事情。比如,作者對開學第一天的描寫,就與我們的孩子第一天到校上學時的情景非常相似。作者對安利科的同學的描寫讓孩子們在自己班上也找到了那些孩子的影子。因此,《愛的教育》不光對我班孩子道德素質的提高能起到作用,我想對於提高這些三年級孩子們的作文水平也會有所幫助。

兩個月後,不少孩子已經閲讀了《愛的教育》的大部分內容,總覺得書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孩子們很容易理解,交流起來應該很容易。於是,我就和孩子們一起舉辦了一次“與愛同行”——《愛的教育》班級讀書交流會。

教學的大體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讓孩子們閲讀這本書的《序》,然後讓孩子們交流從《序》中瞭解到的信息。通過對《序》的閲讀和了解,讓孩子們明白每閲讀一本書時都要先讀讀書的序言,通過序言來了解書的大體內容,看看是否適合自己閲讀。

然後,讓學生快速閲讀《玩具火車》,再交流閲讀《玩具火車》的體會,初步感受安利科及他的父親對安利科同學的愛。同時學會要通過人物所做的事情來評價人物的方法。

接着,讓學生回憶自己知道哪些《愛的教育》中的人物,並交流自己對這些人物的評價,説一説他們做過的哪些事情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後,要求孩子們試着把《愛的教育》推薦給自己的好朋友。

但是,執教這節班級讀書會時,整節課下來,孩子們發言不積極,課堂非常沉悶,我知道這是一節失敗的課,靜下心來想一想,感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反思一:閲讀不等於看書,需要有效指導

我們知道閲讀不等於看書,閲讀要質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測、假想,然後才能有所感悟、體驗,這樣靠“看書”是無法達到的。回想一個月前,讓孩子們開始閲讀《愛的教育》時,雖然老師每週都有提醒,組織孩子利用課前交流時間朗讀自己喜歡的或讓自己感動的內容,但是,面對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教師沒有進行細緻的閲讀指導,比如,怎樣抓住人物的行為評價人物的特點;怎樣聯繫自己理解比較故事中的人物;學生劃出了自己喜歡的句子,怎樣在這些句子旁邊做出批註,説明自己喜歡的原因等等。對於剛剛開始課外閲讀的學習,就像面對一個剛要學習走路的孩子,他需要老師的幫扶,如果缺失了這些,孩子的閲讀之路就會走得歪歪扭扭,達不到我們期望的效果。

反思二:交流前孩子要有充足的準備

對於剛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談自己對整本書的感受比較難。對只閲讀完一遍的談自己的理解也比較難,因此,在課堂上,讓學生談通過閲讀《序》、《玩具小火車》《納利的保護者》談自己的理解時出現了冷場。而對於説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時,孩子們就輕鬆多了。但對這些人物曾做過哪些事情,交流的孩子就少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們在交流前沒有對自己的閲讀感受作充分的準備,交流時心裏沒底,缺乏自信。

班級讀書交流會是孩子們讀書心得的交流,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課前學生的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交流的效果。因此,在開始讀書交流會以前,教師必須通過問題探究來引導閲讀,特別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詢問、指導、解答、鼓勵等方式,走進孩子們的閲讀世界,然後鼓勵孩子們一起讀書,一起交流,讓他們在平時的閲讀中養成樂於交流、樂於與別人分享閲讀快樂的習慣。這樣,孩子們邊閲讀,邊交流,讀的就有了深度,感受更深刻。如果教師再注意引導孩子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與感受,這樣堅持下來,孩子們對手中的書籍就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舉辦班級讀書交流時,孩子們就會有話可説,有情感要表達了。

反思三:創設輕鬆的課堂氛圍是開展閲讀交流課的關鍵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桂文亞曾説到:“親近母語從閲讀開始,創設親近母語的閲讀環境相當重要。”閲讀課它不像我們語文課那樣嚴肅,以單一的考試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閲讀課重在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與書交朋友,與書結伴而行。怎樣創設寬鬆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悟,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在讀書交流會上,教師只不過也是一位讀者,也要注意聆聽孩子們的發言;其次,教師的語言要幽默、風趣,能很快地讓孩子們放鬆下來,老師的評價要有激勵性,能激發起孩子發言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發言沒有對錯之分,自己只是在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只是意見有分歧罷了。此外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交流自己讀書感受的時間。同時,還要充分、適當利用媒體等等的效果創設輕鬆的氛圍。

反思四:班級讀書交流更需要教師要有很高的業務素質

回想本節課,在課堂上,執教者的語言匱乏,蒼白,網,面對孩子的淺顯的回答,不能作進一步的引導,不能讓孩子們的理解更深入些。曾讀到這樣幾句話:“森林從哪裏來?一棵棵樹。大樹從哪裏來?一粒粒種子。種子從哪裏來?一個個果實。果實從哪裏來?一朵朵花。人類是根,母語是花。家是根,童心是花。童心是根,未來是花。幸福永遠來自根部。最美麗的永遠是花。”教師是根,學生是花,花兒要開的更鮮豔,需要有能不斷地提供營養的粗大的根。看看當今許多教育名家竇桂梅、薛瑞萍、常麗華等等,為什麼他們的學生能出口成章,能博古通今,能吟詩誦詞,這都是因為他們的老師本身就有着豐厚的文化底藴,同時關注學生的課外閲讀。在第三屆“親近母語國際研討會”上,薛瑞老師的講座激情四溢,豪邁奔放,《聖經》、《泰戈爾》順手拈來,講座幾次被熱烈的掌聲所打斷。古人云:“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事實正是如此,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無異於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積之不厚,何以薄發?觀之不博,何以約取?因此,要想走出屬於自己的精彩,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必須不斷地儲備知識的活水,進行大量的閲讀,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只有這樣才會攀上令人神往的高峯,自然也就領略到峯頂的無限風光,才會讓自己身上的小花開得無比嬌豔美麗!

讀書心得交流會反思2

4月8日,我校舉行一次讀書交流彙報活動。本以為參加的會是一次宂長難熬的活動,卻沒想到是一次參加時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參加後還心潮澎湃,難以自己的活動。

活動中,青年教師的彙報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製作的精美,演講時聲情並茂,既體現出每名老師個人的風采,更演繹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韻,使我眼前豁然開朗。她們的讀書彙報如一縷春風,攜來清新的氣息,掀起內心的漣漪,雖有“廉頗老矣”的感慨,卻未有“尚能飯否”的氣概。

聽讀同科老師的.彙報,自愧每天碌碌無為,虛度光陰,聽張主任的彙報感受到全面、系統、深入閲讀的積極意義,聽於主任的《追求理想的孔子》的彙報,則是讓自己內心由自愧、自悔到堅定信念——與其內心用長久未曾廣泛涉獵,致使自己文思枯竭的愧悔煎熬自己,使自己內心苦楚,不如奮起直追。向海俠那樣,歷經幾年的閲讀,濯洗自己心靈的同時,帶來自內而外的自信、豐潤,由初入職場的青澀,到今天演講台前的談笑風生,揮灑自如,這一切的蜕變都是於書的滋養。這一切的蜕變也讓我着實感到培根的那句經典評論“讀書可以怡情、可以傅採、可以長才”。

聽讀完讀書交流會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想到自己已經許久沒有主動讀書了,每次總認為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完成學校佈置的讀書任務已實屬不易,難以再抽出時間。每天自己的生活只是兩點一線,僅限於備課、上課、批改、處理班務和回家後的暫時喘息,忙、忙、忙,自己給自己的藉口就是一個字,可現在想想也許是心理迷失了,才會忙亂無果。

今天寫下此篇,也想是激勵自己,讓自己不只是有想法,更讓自己有行動,功在鍥而不捨,自己卻常常一曝十寒,想改變自己的劣根性,內心高呼“我要讀書”,願自己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