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2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

自從買到魯迅的這本《朝花夕拾?吶喊》之後,我不知道已經把它看了多少遍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時候,魯迅一定接觸了太多太多飽嘗人間冷暖的人物吧,不然,怎麼能寫出如此生動、真實的形象呢?”在讀這本書時,我常常這樣想。

讀它時,我的心裏總有一種苦澀,就像吞了一根苦瓜。最令我感慨、同情甚至是令我感到不寒而慄的,大概就是《故鄉》裏的閏土了吧。

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勁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看到這裏,我不禁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天真無邪、聰明懂事的鄉下兒童的形象。閏土的到來,彷彿使魯迅走進了另外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使他體驗到了鄉下兒童無窮無盡的快樂。就連我,也能感受到一行行文字間傳來的喜悦之情。閏土講述的捕鳥、拾貝殼、看西瓜、看跳魚這幾件事,真是充滿了樂趣,但是這都不是最使我高興的。在我心中,閏土與魯迅的友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朋友,他們兒時天真的笑聲,彷彿永遠都會在一起。可是,我錯了。

我是多麼想避開這些令人絕望的時刻啊!我不明白,為什麼兒時的好朋友,長大後他們卻分開呢?生活的勞累,早已改變了閏土的外貌,也許還有,他的內心“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沒錯,這層厚障壁斷開了閏土與魯迅兒時的情誼,使他們從一對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變為了地位相差巨大的主人與僕人。那一刻,我真的不願面對這一現實。我很害怕,我怕在我長大後朋友也會這樣一個一個地離我而去。社會的黑暗,家境的貧苦,已經把閏土變成了一個心如鐵石、冷漠無情的人,把他變成了一個處事圓滑、一心為利的人。再看看閏土的第五個孩子水生與魯迅的侄兒宏兒,他們不正是兒時的閏土與魯迅嗎?難道,真正的友情只能存在於天真的兒童時代嗎?難道,他倆長大後也會成為像現在的魯迅與閏土這樣嗎?想到這裏,我的心裏不由得湧現出無盡的傷感之情。

魯迅筆下的閏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可是,在這黑暗的時代,又有多少像他與魯迅一樣的好朋友被硬生生地拆散了呢?有的,因為貧富分化而互相仇恨;有的,為了某些事情而產生矛盾。這是為什麼呢?那一刻,就連我也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產生了無限的厭惡與反感。這正是魯迅寫文章的本義。真的,一切人物都被魯迅描寫得栩栩如生,不是嗎?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2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是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摘去,本書記錄了魯迅回顧少時的故事,並借這些故事間接諷刺當代社會的黑暗,《朝花夕拾》,原來叫《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寫的卻全是幼年青年時期的事。

説實話,初讀全書,我有種莫名的感覺,因為讀了後我都不知道他講了什麼,除了有兩篇我能讀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因為這是我學過的課文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中,魯迅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肥皂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葉裏蟬鳴,還有輕捷的叫天子從草間直竄向雲霄去了",充分描繪出百草園裏充滿了無限的樂趣。但當魯迅要上學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往日的快樂一去不復返,取而代的是學習的枯燥,而魯迅卻竭力尋找快樂,"折臘梅樹、尋蟬蜕、捉蒼蠅喂螞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

《藤野先生》一文彰顯出入魯迅崇高的愛國情懷。魯迅為了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選擇了去仙台學醫,他想中國人首先得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國家才能富強,由此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他懷着遠大抱負,一星就過,但這個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殘酷的現實粉碎了:有一次放電影,他看見一箇中國人就要被槍斃了,一羣中國人卻在旁邊若無其事的看熱鬧。魯迅的思想受到極大的震動,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於是,為了拯救中國人,魯迅毅然選擇了棄醫從文,雖然他知道,文學這條路有多麼艱難。

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但其實,他把憤怒藏的更深。有人説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3

讀《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領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幼年魯迅美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而嚮往完美的心靈,並絲毫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變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後當他回憶起故鄉的舊事與童年的樂園,哪怕是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魯迅先生留存於世的諸多作品,《吶喊》《野草》《故事新編》等,這天讀來依然令人難以釋懷。在如今物慾橫流的塵世中,人們夜以繼日地為名利而奔波勞累,為情感而困惑煩惱,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記了花草的芬芳,鳥兒的啁啾,忘卻了人始終是來自自然而又歸於自然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規律呢?

在喧囂嘈雜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裏,送你一本《朝花夕拾》,願你的情緒變得平靜而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這本書就是在長大以後,把自我小時候的瑣屑一點點拼湊起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因為有了愛,魯迅做的最好。

迅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户曉的。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向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世界上十分有名的文學巨匠,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我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覺到好象在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之後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之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4

朝花夕拾真實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的生活,文字優美細膩,令人無限暇爾。

魯迅閏土的童年,可以説是人間比地獄。魯迅家境不錯,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説過。下雪時的樂趣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很少能有那種鵝毛大雪了。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裏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説,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上學依舊是一件無比苦惱的事。

讀朝花夕拾時,我感歎現在生活的美好之餘,也向往那抓麻雀,找何首烏的樂趣來了!可現在的我們,就像是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渴望在天空中飛翔!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5

暑假裏我細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鏡吾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經》,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蜕。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説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閲讀着作者的童年,字裏行間不時流露出童年的天真爛漫,令人嚮往。這些文章是魯迅先生在逐漸老去的時候寫就的。人將老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回憶起當初的味道,應該別有一番滋味吧!我們應當珍惜這些回憶、珍惜自己的童年,不斷地去回味,不斷地去領悟,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屬於我自己的一本《朝花夕拾》,你更會有這樣的一本書。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6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舊事的回憶,但卻同時夾雜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鋭的筆觸去抗擊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二十四孝圖》一文,它本為古代人民宣傳“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內容卻又透露出封建時代人民思想的無知,愚昧以及對兒童的壓迫和殘害。魯迅幼年時期也是抱着“百善孝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後的魯迅也明白的“孝順”太難以達成,也慢慢接觸到了封建社會愚孝的虛偽和殘酷。

魯迅在寫“郭巨埋兒”時給我的觸動很大,孝是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為子女,回報父母本是理所當然,但是郭巨埋兒卻顯得及其無知。就算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是慘絕人睹,他的妻與母也沒有阻止他的所作所為,試問這是孝心的表現嗎?顯然不是,相反,這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甚至説不定郭巨以後買能埋掉妻子與母親。

荒。唐的鬧劇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賞賜後結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縱然自己貧窮,但他扼殺的確實祖國的花朵,換句話説,他自己生為一個男人,不能養家餬口,反而以這麼極端的手段,這不是他卑鄙,陰暗的一面嗎?不會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賞賜去生活,他這一生還有什麼可以被人傳誦的呢?説不定,等到他的兒子長大以後,回憶起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否定他不會實行一些極端的手段,而其後果難以想象。

再説到當時的孩童,魯迅也為他們充滿了憐惜和擔憂,生活在動亂的年代,沒有精美的書本可以閲讀。和歐美的孩子相比確實很可憐,但是不得不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愚孝沒有了,代替的確是無孝,孩子的困頓感沒有了,但是過於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使得他們開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圖》所反映的孝是一種過分的孝,那麼現在的這種思想讓其一去不復返,因為追名逐利的人忘記了孝的存在,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作為2世紀的人,我認為我們既不要做一個無孝的人,也不能做一個一味模仿《二十四孝圖》的人,理智的去對待孝,相比才會最自然的表達出來。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7

《103010》是魯迅帶着青春的回憶寫的,既描寫了童年的回憶和對師友的真摯懷念,又真實地寫了作者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所經歷的生活。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每篇文章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朝花夕拾》是對童年最細緻的描述,充滿幽默,充滿樂趣。在百草園和三潭印月中,魯迅過着非常有趣的生活。可以説魯迅的童年是幸福的。

從103010可以看出,平庸對人有害,封建社會腐朽。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我為什麼去學醫。

這篇文章是魯迅思想的轉折點。這篇文章揭示了中國人對思想的無知。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

003010通過寫童年和青年的生活和感情,把封建習俗和封建思想都貫徹出來。

了批判。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説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8

“喜歡讀書的人一輩子不寂寞,不喜歡讀書的人一輩子都不知所措。”我喜歡這句話,這是一個浮躁喧囂的年代,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才能讓心真正地安靜下來,閒暇之餘我讀了一本魯迅的《朝花夕拾》,讓我讀到了一種温暖,一種真實,一種親切。

在談及魯迅的時候,可能更多的人停留在對魯迅的評價上,他犀利的筆鋒,他嚴肅的面容,他嫉惡如仇的豪邁。魯迅真的像傳説中那樣需要我們仰視嗎?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真實平凡的魯迅。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與重提,以及對所處的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注,他將回憶與現實交織起來,真切地宣示自己的瞬間感受和內心情感的流程,那些在魯迅生活歷程中曾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於筆端。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可以瞭解魯迅在過往的生活中,有快樂,也有悲傷,也可以知道魯迅的生活中曾遇到了一些給予他幫助的人。

魯迅的童年並不神祕,甚至和我們的童年一樣豐富多彩,他有個小隱鼠的寵物,魯迅也喜歡看熱鬧,看迎神賽會中的“五猖”神和“梅姑”神,還有看戲,畫畫,在雪天捕鳥,繡像,看神話故事,尤其愛看帶圖案的故事書。魯迅的快樂在百草園,百草園其實一個長滿草的一個樂園,可是童年的魯迅卻有本事讓它變成一個樂園。這種本事就是童心。它可以令單調無趣的生活變得豐富有趣起來。在童年的魯迅的眼裏,油蛉是個歌手,而蟋蟀是會彈琴的,一旦聽説何首烏長得像人形,吃了便可以成仙,就非要撥出它的根來看看,在冬天的百草園,則在下完雪後捕鳥。

魯迅自己也説“回憶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細細品讀魯迅的散文,我們似乎還能讀到縈繞在魯迅內心的陰暗的回憶:自己幼時自己心愛的小隱鼠死掉了,可愛的小白兔被貓吃掉了,充滿了無限樂趣的百草園賣給了別人,渴望去看五猖會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父親被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有機會讀書學校卻是烏煙瘴氣,學了知識什麼都做不成,在日本遇到了藤野先生,卻為了醫治國人的精神病苦而與之離別,朋友範愛農窮困潦倒,落水而逝……

我們在讀到這些的時候,知道了魯迅的過往的生活中不僅僅都是快樂,還有一些感傷,甚至在讀到感傷之處,還會忍不住熱淚盈眶,這些發生在魯迅生活中的快樂的事、感傷的事都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魯迅,最平凡的魯迅。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魯迅,一定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魯迅的作品,這份最初的感受是可貴的,在將來的某一天,也許當我們再次翻看魯迅的作品,隨着人生閲歷的增長,我們也許都會漸漸理解和喜歡這位偉大的作家。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9

暑假中,我讀了一本頗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覺中,就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最親密的朋友,一個似曾相識的老友。

《朝花夕拾》,聽名字就有一種很深奧的感覺。“朝花”,“夕拾”,分開來讀,“朝”對“夕”,“花”需“拾”,早晨的花傍晚拾起來,又反覆的去讀,一遍又一遍,好像漸漸明白了,這寫的是作者年輕時候的一些事情。從“朝”到“夕”,寫出了時間的遷移。

初讀《朝花夕拾》,只是對其表面有所感觸,細讀品味,便覺得另有一番風味。這本書主要寫了作者魯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字面上就覺得有一股仙氣,能夠讓人浮想聯翩,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深刻的。

百草園是作者魯迅家的一個園子,不過早已賣給朱文公的後代了,但這可是作者小時候的樂園,充滿了童趣,你看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紫紅的桑葚,無一不是鄉下的田園風光,這或許就是作者所羨慕的一種生活吧,就像閏土那樣可以捕鳥的生活。

三味書屋,聽名字讓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麼的“兇猛”,它是作者學習的書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書先生,嚴厲的好像隨時就要噴三昧真火一樣,俗話説得好,嚴師出高徒,想必正是這樣,才成就了魯迅這個偉人吧。

三味書屋中的“仁遠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芽橘柚”這些煩躁無味的古文使人感覺到了封建社會的那種私塾的嚴肅和教書先生對孩子們的嚴厲,在那裏似乎沒有一點樂趣,這完全是一個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沒人能想到像作者這麼一個讓人感到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這也許就是毅力吧。

在百草園中還有一個人大家彷彿也會記得,誰呢?長媽媽。到現在我還記得她説的美女蛇,那是一個神奇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葫蘆娃》中的蛇精,是不是和她一樣美呢?

説起長媽媽,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經》了,它可是作者的寶書。你能想象的到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然能買來書?恐怕連記住名字都很困難!也難怪她把《山海經》記成了“三哼經”,這也可見長媽媽對作者真摯的愛。

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為什麼人們稱魯迅為文學巨匠,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這本書來説,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也暗寫了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這本書真實反映了作者在用筆和敵人作鬥爭的過程,在當時那樣的社會,能有這種勇氣的人也真是難得,他擁有大的力量――一種能夠傷人於無形的力量,他就是魯迅,人們心中永遠的文學巨匠。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0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1

初讀魯迅先生的書就像品味一杯淡雅的茶,開始會覺得很平淡無奇,也許還會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可是,如若你反覆回味後,便會覺得齒脣都是餘香,感受到這其中的真諦。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都是信念。

站在這樣的一個和平年代去看戰爭年代的魯迅的《朝花夕拾》,我覺得這書中滿含着無奈。一場大火之中,所有人都被困在了火海之中,所有人都在沉睡之中,但卻有些人醒了,他們希望讓周圍的人都能清醒過來然後一起逃出去,可週圍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喊醒。而魯迅無疑是這早醒的人,他也想喊醒周圍的人,但這卻收效甚微。

即使這樣,魯迅先生卻不願意放棄,從《朝花夕拾》中我看更多的信念。一種堅信着中國能站起來的信念,回顧往昔,也許會有那些惡象,會有那些在封建禮教中掙扎的人們,但這一切必然會過去,在那樣的時候寫出那樣書的人必定有着堅定的信念。

和平時代的我們也需要這種信念。這種信念也許與先輩們想要振興中華有所不同。但我們必需要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你一生可以堅守的東西,一生追求的東西。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必然是一個茫然的人,他眼中透出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這必然是一件可怕的事。

想到這裏,使我不禁回憶起一件往事。

在小學時,我對數學的“24”點充滿了好奇的濃濃的興趣,可我怎麼也學不好,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的。於是,我便開始利用課餘研究“24”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學會了如何巧妙計算“24”點了。這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個目標,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朝花夕拾》中所傳遞的信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讓我明白了很多。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領悟到更多的道理,指引更多的人在信念的光輝下前行。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2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豔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我不由自主的讚歎,讚歎魯迅的文采,那如詩如畫的情景,使人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3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敍事散文,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述了作者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的感覺之情,充滿了尊敬與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的時光的深切懷念。文章着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

至今,作者回想起長媽媽的那些事情,還覺得很麻煩、很煩人。一開始,作者就不是很喜歡她,直到《山海經》的到來,竟使得作者對她有了敬佩之情。

書裏的長媽媽,不就跟我們自己的媽媽一樣嗎?在小時候,這也不讓動,那也不讓動的媽媽;喜歡嘮叨的媽媽;喜歡講道理的媽媽。記得我五、六歲的時候吧,那時候的我玩性很大,總是碰碰這,動動那,一點都不安分,媽媽為此都不知道説過多少次,為了不讓好動的我受傷,愛嘮叨的她定下了一堆規矩,如:開水瓶千萬不能碰;到別人家不能亂動東西;不要論人長短;不能在公共場合大聲説話……但那時的我對這些規矩是牴觸的,都不知道為此對媽媽發了多少次脾氣。到現在,我感到很愧疚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表達愛的方式更不一樣。比如説我們身邊的媽媽,也許有的温柔,有的脾氣會有些暴躁……但是,不論她們是怎樣的性格,肯定都是深深的愛着自己的孩子,而我們呢,要去理解她,並且學會感恩,要讓她們知道,我們也愛着她們……

這就是我讀了這篇文章的感悟,好好愛自己的媽媽吧!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4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集,使人們走進這偉大文學家兒童時代,青年生活,看着偉人的生活,我們好似也勾起了我們的童年,那些平凡的故事卻述説着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道理。

這是魯迅先生晚年之作,卻是這樣一本富有童趣天真而爛漫的,其中的意思“朝花,夕拾”人老了,或許什麼也不想了,目標也沒有了實現的時間了,坐在家中小院的藤椅上,看一番落日的渲染,也許此刻腦海中卻有無數交織的畫面,或許是為了一件事與家人爭吵,或許是為了一件小事竭盡全力,想着想着,也許淚水就不經意間滑落,也許是綻放一個由心而生的笑容,也許……也許,可那一定是以後的事了。

讀完這本書後,然而我第一想到卻不是書中的內容多麼多麼的精神,卻想到了一個孤獨的老人是怎樣伴着黃昏寫下這一本書的,是緬懷?是不捨?還是留戀?從書中那樣輕快,稚趣的文字中卻看到一絲絲的憂,憂從何來,這並不難發覺。

憂愁雖在,章文中的故事情節絲毫不受此影響,反而別有一番趣味。

《狗,貓,鼠》完全是一個孩子的調皮,稚氣的心理,那該是魯迅先生在懷戀了,《阿長與山海經》一個魯迅與他保姆的故事,是兒時的不懂,孩子總是容易感動的,兒時很難忘卻吧?又是懷戀着呢,……共十篇短文,每篇都帶着魯迅的嚮往,嚮往那時的生活,苦,辣,酸,甜,總要嘗一遍才知道滋味的,待到嘗過之後才發覺所有的盡都是美味的,還想再嘗罷。

一個老人,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年少風華,想必,是該懷戀了。

《朝花夕拾》讀書心得15

我在整理書櫃時,想找名著來讀,找了許久,我了題目較新奇的書——《朝花夕拾》魯迅。

回到家,從書架裏拿出從未看過一眼的的《朝花夕拾》,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幼年的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使用了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穿着不拘小節,“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太模糊了,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對比手法,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景仰。,藤野先生對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學生的輕蔑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物形象,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人的解放”的願望。

在魯迅的童年不愉快的,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的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不由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畫。

我讀魯迅先生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熱愛,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有壽先生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的孩子氣。

感受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的共鳴吧,我才會那樣喜愛,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小時侯,和我住在一起,我時常和樓道里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嬉戲,每次都玩開心,以至於每次都的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才會依依不捨的結束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又會聚集在那的空,點燃早就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着,歡笑着,舞蹈着,體驗着前所未快樂。,我搬了新家,出門和夥伴們嬉戲了,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放煙花了,站在窗口凝視着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着……

童年已遙遠,留下的些散瑣的記憶,倒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