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5篇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36W 次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5篇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

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動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

(一)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

(二)打他,罵他,不如先了解他。

(三)愛的温馨,是用腦也用心。

(四)用今天,點亮孩子的明天。

(五)讓管教在創意裏「輕鬆化」。

倪美英老師在序文中提到: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説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靠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2

初三第二卷第七單元的主題是“愛”,有着純潔的友誼,有着海峽兩岸的血緣親情,有着強烈的師生戀,有着同學間的親情……下課後,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讓他們借《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在課餘時間又看了一遍。

《愛的教育》是用一個初三學生日記的風格寫的。它每天都在講述小英雄安利柯的故事,字裏行間都有一個“愛”字。父愛,母愛,師生情。愛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着,瀰漫在我們周圍,卻不被我們注意到。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了生活。看了《愛的教育》,更確定愛情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最讓我感動的是月度故事——《小抄寫員》。

《小抄寫員》講述了一個有很多孩子的貧窮家庭的故事。他父親白天工作,晚上覆印文件。小蘇利歐看着父親早生白髮,就想幫父親複印文件,多賺點錢。但是因為父親不同意,他每天都要半夜起來偷偷幫父親抄。這樣,家裏的情況改善了很多,但是因為長時間睡眠不足,小蘇利歐上課不能認真聽講,回家也沒精打采。爸爸很生氣,反覆罵他。雖然小蘇利歐受了委屈,但他還是幫父親幹活。直到有一天父親發現了這個祕密,他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兒子,感到非常內疚。

看完這個故事,我很感動,被小蘇利歐的實力所感動。雖然出身貧寒,但他不僅努力學習,還默默為家人分擔心事。即使被罵,他也默默忍受。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他也想過停止複製,他知道這是永遠行不通的。但是一到十二點,有一種力量促使他去做。不做就像從家裏偷了幾塊錢。這是什麼力量?是責任感。

“窮孩子早當家”,蘇里奧從小就承擔了養家餬口的負擔。多麼有價值的東西!而且,他用父親的罵幫父親抄,是一種力量。為了看到爸爸的笑臉,他寧願默默嚥下眼淚和委屈。如果是我,他肯定會氣得跟爸爸不幹了。蘇里奧的責任心和實力難道不值得學習嗎?

愛情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情、師生情、愛國,它始終伴隨着我們。愛情就像一米陽光,親暱温柔地愛撫着你的身體;愛情就像一杯清水,總是滋潤着你的心;愛情就像田野裏一條無盡的小路。野花盛開,需要隨時發現採摘。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愛誰就活着。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3

兒子讀三年級了,讀的書越來越多了,卻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看書的時候有點囫圇吞棗,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對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境理解比較膚淺,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作品本身表達的內容比較深刻,年紀尚小的他確實無法理解。其實,説來也慚愧,作為語文老師的我,這些年來不斷地要求所教的孩子要養成閲讀的習慣,要多讀書,讀好書,但自己卻很少看書,那麼多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我只是瞭解書名、作者,其他一無所知。

從兒子、從自身角度考慮,半個月前,加入了兒子的閲讀行列。我們會各自選擇一本書,挑選一個時間段,坐在一起靜靜地看,看到有趣處,也可以停下來先討論一下。等各自看完以後進行交換。當兩本書都閲讀結束後,利用一起騎車上下學的路途或者空餘時間一起聊聊書中的故事、人物,談談自己的體會、收穫。孩子的理解或許有些膚淺、孩子的語言或許有點稚嫩,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用自己相對豐富的經歷、感悟去幫助他理解, 豐富他的語言。同時,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檢查反饋的過程,能讓我清楚地瞭解孩子閲讀是否投入。更為重要的是,夜晚,温馨的燈光下,母子倆頭湊在一起,各自翻看着一本好書,彼此間的情感更近了,心貼得更緊了。

希望每天都能讓我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4

參加工作很多年來,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常態也許只是把手邊的工作由陌生變得熟悉。當講解課文不再成為我們的負擔,我們在怎樣更深入、更藝術地解讀文本上花費精力。毋庸置疑,繁雜瑣碎的現實正在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支離,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也許這種苦澀而甜蜜的咀嚼過程可以讓我們收穫幸福感覺。當自己的一腔心血在課堂之上成為我們揮灑才智的真情演練,之前的所有煎熬也許都已經雲淡風輕。很多時候,我們在這種簡單然而非常充實的輪迴中度過白天和夜晚,看身前身後的繁華漸漸地迷濛雙眼卻依然痴心不變。

作為教師,我們很自然地把自己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時代闊步前進,教師依然清貧。可是,無論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還是白髮皤然的老同志,他們都能夠堅守自己的工作職責,把自己心中所有想盡一切辦法傳輸給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師是無私的,也是偉大的。我們有快慰的時候,可是我們也有心痛的時候。雖説是太陽下面最光輝的職業,可是這種光芒究竟吸引了多少人蔘與其中?書中自有千鍾粟換來的也不過是我們平凡的生活。學生聽其道之後不再親其師,我們成了被多次遺忘的羣體。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生活狀態怎樣才能夠帶給我們富足的精神與寧靜的心態?

所以,如果靜下心來聆聽自我,其實在匆忙的身影背後有很多問題壓迫心頭。王金戰老師創造了很多教育神話,他可以把倒數第一名的學生送進北大、清華,着實令人驚歎。可是,不能忘了他是在北京。工作總結也許這位學生本來就是一位英才,地利人和,那就無所謂“造就”了。我想王金戰老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夠使真正的金子發出耀眼的光芒,而不至於被埋沒。這本書並非教大家怎樣把石頭變成金子,而在於告訴大家怎樣把玉石雕琢成晶瑩的美玉。閲讀《英才是怎樣造就的》,不應該抱着尋找答案的想法,因為我們的很多問題他並沒有給予回答。掩卷沉思,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在課堂之上,我們會看到睡覺的、眼神空洞的、無心學習的等個別狀態不佳的學生。有時,我們會這樣想:他不想學習就算了,畢竟學習是他的事。事後想想,這種想法是一廂情願的,也是武斷的。學生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也是屬於教師的。王老師現身説法,高中時,化學老師一個小小舉動就激發了他無限的學習熱情,竟然可以把地窖當作學習的天堂。而他自己也能夠用動情的話語讓學生感到不學習就是一種折磨。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無論在課堂內外,我們都不應該吝嗇自己愛的語言,應該讓語言成為激盪學生心胸的滾滾浪濤,洗滌學生心中偶爾泛起的沉渣碎片,在雙向的、真誠的交流中構建教與學的和諧。這樣,教師和學生是平視的,也是單純的,這種相互交流的狀態維繫着一種平衡而又穩固的温情。教學,不應該只是説出知識和見解,更應該是讓學生理解和接受你的知識和見解,從而自主學習,隨着時日增長才智。

只有這樣,學生和老師才有了進一步溝通的可能。看到學生滿頭的烏髮和葱蘢的青春,我們感受到他們每一刻都在成長。看到他們無邪的笑和純情的哭,我們想起自己的曾經年少。當他們舉起的零食因為你的發現而慌亂地掉落,他們一臉善意地提醒你偶爾的失誤,他們因為成績的低迷向你尋求幫助,還有,他們從來微笑地向你問好,他們送上温馨的祝福卡片,他們從來以無敵的青春守候在你的身邊,每一個教師都該愛他們,理解他們,並給予寬容。王金戰老師在和一個紀律較差的學生談話的時候這樣説:“考慮到你的特殊情況,我允許你每週違反兩次紀律。”理解萬歲,只有真正深入了學生的內心並理解他們,我們也會得到理解,得到來自學生的愛。

教師在校園日落的每一個黃昏思考,也在城市日出的每一個早晨趕路。我們居住在這個繁華的城市,讓早讀的朗朗書聲把耳朵叫醒,讓夜晚的通明燈火把生命照亮。我們要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要為他們走向成功鋪設路途,因此,很多時候教師的心是很累的。教師每天都處於一種學習的狀態,奔波待命的狀態,是什麼讓他們無怨無悔地堅守,我想應該是一顆火熱的良心以及對這片淨土難以割捨的愛。王金戰老師説:“世間萬物,寧靜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在這片不大然而美麗的校園內,我們讀書、寫作,傳道授業,涵養精神。在這樣的堅守中,我們送走每一個日出月落,我們竭盡所能地送走一屆屆學生,然後看身邊的校園安靜繼而喧騰,飛揚在我們身邊的永遠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詩篇。

因此,王金戰老師提供給我們的並非可以直接拿來為我所用的範本,説老實話,我們很多老師的做法並不比他遜色多少。其實,從中領悟一種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許比單純的吹捧更重要。基於此,教師的五個關鍵詞我理解為:愛、理解、寬容、堅守、崇高。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5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現選一例作以説明。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説一句:讀書吧,朋友!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6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

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體的、局部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實踐會走很多

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比如應試教育,是我們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傳應試教育應該被素質教育取代,並且早早地就開展了素質教育,可是,一旦接觸到實際的學校,應試教育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因為我們一方面雖然反對應試教育,但當我們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考驗的時候,我們又成了應試教育服服帖貼的"忠誠守護者"。

教育,始終是和教師,特別是一線教師息息相關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終出路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一線教師的身上。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次成功的課改,都需要大多數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教師的創造性的發揮,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關係到我們教育質量的高低的。一所優質的現代學校,應該是以極力學校人的創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證,現代學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師生創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學校人優質的學校生活。教師的學習既可以是個體的、自發的,同時也是集體的、有組織的、系統的學習。怎樣把學校建設成多層次、多途徑、多形式的網狀學習型組織,就成了當前我們現代學校建設的重要尺度。在課改中,一線教師如果只是作為被動接受者存在,用強制統一的要求來代替教師個體的參與理解和實踐的話,那麼,想要獲得教師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難的。

所以,面對課改,我們應該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與空間,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熱情與理智相結合,批判與反思相併舉,穩步推進相關體制與制度的改進。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7

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來,我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理由,把它放在一邊,其間也偶爾翻動過幾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學校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每位老師在假期中認真研讀《新教育》,做好讀書筆記,並完成一篇讀後感。迫於形勢,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

我用心讀完後,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並不遙遠,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

書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一直在思索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讀完這本書,我領悟到了教師應該具備的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悦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我們用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

二、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何嘗不是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而驕傲,何嘗不是為了學生的進步而高興,每一位教師都願意把每一個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可是現實卻是:高考的指揮棒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矇蔽了雙眼,甚至學生自己都錯誤的以為:只要成績好,一好遮百醜!這樣,我們的教育便不再是“愛的教育”而是“分數的教育”。這樣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數,而忽略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這一基本屬性特徵。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是病態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改變這一教育問題,讓老師們重新關注心靈,重新建構課堂。所以作為一個物理老師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更多的加強物理學史、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物理的信心!總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到孩子們的中間去。”

三、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輕的我應該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學中的得與失,做一個實實在在地教書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書中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為什麼要讀書?

人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身體的發育和精神的成長。吃飯,是身體發育的必需;讀書,則是精神成長的必需。一個人的閲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其精神發展必然是不健全的。

書那麼多,我該從哪裏讀起?

隨着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世界上的書是越來越多的,古時候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還算得上是誇張,如今則早已超越這個程度了。面對浩如煙海並且層出不窮的書,應該從哪裏開始讀呢?其實,沒必要為此而煩惱。世界上的飯菜種類也是無止境的,每天也還有各種新花樣出現,我們並不會因此就茫然,也絕不會因為飯菜太多無法選擇就不吃了。其實,就算飯菜種類再多,我們日常吃的其實還就是十餘種而已,其他的,不過偶爾品嚐罷了。吃飯,有家常菜;讀書,也有家常書。吃飯,吃來吃去,主要還是大米、麪條、蔬菜和水果;同樣,讀書,應該以基本的典籍為主,經典應該是伴隨着我們一生的主要讀物,其他的儘可能涉獵即可。

讀了不少書,感覺不到有什麼用,還要讀嗎?

吃了一頓飯,吃得再飽再好,也還是要吃下一頓的。你不能因此而説,我上一頓吃的沒有用,正是一頓又一頓的飯,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最終成為身體發育和保持活力的營養與能量。讀書也是如此,讀了書,除了讀的時候感覺有意思,也許並不覺得它有什麼具體的作用,但是,長時間的閲讀,不斷地吸收,它們也將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的心靈所吸收,逐漸融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思想的提升和靈魂的變革。人長大了,並不是因為哪一頓飯的作用;精神成長了,也並不是因為哪一本書的作用。

我讀了不少書,可是別人説這些都是垃圾書,這問題怎麼看?

首先,就像世界上有許多垃圾食品一樣,的確存在着許多垃圾書。垃圾食品再美味,終究是有害健康的;垃圾書再有趣,也終究是有害的。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儘可能地遠離垃圾書,否則,書讀得越多會越蠢。

其次,人的口味是有着巨大差異的,你最愛的臭豆腐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垃圾”,你最喜歡的書也有可能是別人看不上的垃圾書。在這一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也要有自己的堅守。當然,正如吃飯要都嘗試各種口味,我們讀書也是,也應該儘可能多去見識不同種類、不同品味的書,見多了,判斷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就不容易被坑了。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8

最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儘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儘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麼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還是那樣像陶先生所描述的“傳統教育”,離他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首先,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十六年的教育下來,等於一個吸了煙的蟲;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黃肌瘦,弱不禁風,再加上要經過那些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等考試,到了一個大學畢業出來,足也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用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大學畢業就進棺材,這叫做讀書死,生活教育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學生做人。生活教育反對殺人的種種考試,教人讀活書、活讀書。

由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9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麪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閲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着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閲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着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羣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羣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藴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説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0

一場沒有演講稿、沒有PPT的激情演講震撼了會場的300多位教師們。崔躍鬆老師的演講以他藝術的掌握、心理學的學習、知識的淵博、獨到的見解、人格的魅力、超強的記憶力等,使得老師們佩服、折服,獲得現場全體教師多次熱烈的掌聲,我們每位教師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師德教育。

崔老師圍繞《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師》為主題談論了一系列有關師德師風的獨到見解。怎樣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師,崔老師送給大家三個字,分別是:“品”、“愛”、“能”。

一、“品”:教師的一流體現在品,尊嚴、自由、名聲。

崔老師例舉了很多實例指出作為一名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孩子,不能傷害孩子的尊嚴,做一個有品的教師,同時教育孩子從小做一個有品的人。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最重要的是傳道,要讓孩子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由,不可在小時候養成品行問題,長大了會丟了自由。而名聲就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上,自律和他律的結合才是師德師風的保證。

二、“愛”:愛自己、愛別人、愛事業。

正如崔老師的一句話:“吃不飽的時候只有一個煩惱,吃飽飯時卻有無數煩惱”,這是一個浮躁、急躁、甚至暴躁的社會。我們不能掌握我們的命,但是能掌握我們的運。“希望是火,失望是煙,人生路上一直是一邊點火一邊冒煙”,人生雖有不如意,但也要愛自己、愛生命。當然也要做到愛別人:愛別人的孩子、愛別人的父母、愛同事,愛身邊每一個人。崔老師向我們傳授了為人處事的“四二二”定律。四項基本原則:當面尊重、背後讚揚、好事想着、壞事幫忙;練就兩樣本領:做事讓人感動、説話讓人高興;吃下兩樣東西:吃苦、吃虧。愛別人要從身邊做起,作為教師更要從對學生的點滴關愛做起,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能做到愛別人的孩子是偉大的。人生就一萬多天,有人只是過了一天而重複了一萬次而已。有的人一輩子暗淡無光,每天重複着同樣的事情,讓我們的生活精彩就要愛我們的事業,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三、“能”:比實力、比才幹、比能力。

教育工作者如何體現自己的“能”,崔老師説:“班主任就是領袖,而不是領導”,什麼叫“領袖”?我想就是做學生的偶像吧,你不用扯着嗓子喊,你不用大發雷霆,學生就會跟着你走,因為他崇拜你。當然,我們也要培養學生做一個有“能”的人,讓學生全面發展。成功人的標誌是具有“三頭”:筆頭、口頭、領頭,而成為成功人的途徑是讀書、拜師、見世面。我們每位老師都應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文學、業務水平,要身體力行地學習。不登泰山怎麼知道泰山的雄奇、險峻,教師應有豐富而廣博的學識和開闊的視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了崔老師的報告,帶給我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啟示。現在的教育要交給孩子什麼?是知識嗎?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我們應教育學生做有品的人,做有愛的人,做有能的人,這不就是有學問的人嗎?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對,絕對的好,這就是學問。我們在教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育人,這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真正有學問的人。

還記得最後崔老師送給全體老師的一段話:“要想一個人快樂,那就做夢。要想一家人快樂,那就做飯。要想一羣人快樂,那就做東。要想一輩子快樂,那就做事、做人。”努力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師,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今天呂老師讓我們寫關於愛的故事,我想來想去,寫愛的教育吧。這本書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讓我給講兩個故事吧!

每個故事都有愛。接下來給你講兩個故事——父子情深和陪護“爸爸”。

父子情深講的是一個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朱里奧。朱里奧的爸爸非常辛苦,他的爸爸要養活全家人,很不容易。他的爸爸不僅幹正常的公事,還聯繫公文來抄寫,經常抄到深夜12點。朱里奧的父親寫字大大方方,可是500張公文才有3里拉。“好辛苦啊”我自言自語地説。朱里奧看見爸爸很辛苦,就請求幫爸爸抄寫,卻被爸爸拒絕了。

朱里奧知道爸爸抄到12點才睡。父親入睡後,朱里奧悄悄下牀,來到父親的書房,模仿父親的筆記抄寫,字條已有160條了,可以換1里拉了,他高興極了。回到了房間裏。他一連寫了好幾夜,父親都沒發現。有一天,朱里奧心煩意亂,碰掉了一本書,他非常害怕,直到沒有聲音,一顆懸着的心才放下來。可這是父親已經站在他背後了,他的父親看了一下朱里奧,突然恍然大悟。他的父親把朱里奧帶到他母親面前,父親把經過對他的母親説了,母親的眼淚奪眶而出。朱里奧一連熟睡了幾個小時,當他睜開眼時,看見爸爸在他旁邊睡着。這是朱里奧這幾個月來第一次睡的'這樣安穩、香甜。

有一個少年他叫——西西洛,西西洛每天都給“爸爸”整理枕頭或被子,倒水給“爸爸”喂藥,西西洛把杯子送到“爸爸”的口邊時,“爸爸”臉上似乎掠過一絲微笑。

有一天,西西洛看見有一個人提着包袱走了進來,這個人是西西洛的父親,父親看了看牀上的病人,對西西洛説:“走吧!今晚趕到家還來得及!”西西洛望了望病人,説:“爸爸,我已經守他5天了,我們明天再走好嗎?”“你留下來,我先回家,給你媽媽報個平安,”父親説。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我們身邊有許多愛,讓我們去感受。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1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先生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暢的文筆、獨到的視角將我們帶入一種美好而令人嚮往的境界之中,同時用那尖鋭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靈。

劉鐵芳先生在“是語文課本,還是倫理讀本”這一章節中指出,我們應該選擇優美、活潑的、生氣盎然的,適合兒童閲讀的文章推薦給孩子;不應該將語文教學變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過早地讓倫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果把課外閲讀目標定位很高,把課外閲讀處理得像課堂教學一樣,有要求,有目標,規定讀什麼書,讀完以後要麼背誦名段佳句,要麼寫心得筆記,要麼摘抄警言妙句,讓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去讀書,這樣的讀書有何樂可談?假設某位老師硬性規定自己的學生一定讀多少本書,讀什麼書;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這種只求“量”不求“質”的做法,只會扼殺課外閲讀的興趣,摧殘閲讀的個性,課外閲讀將成了學生課外負擔。閲讀的數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數量不求質量,通過課外閲讀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課外閲讀是自由閲讀,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使學生心之所至,自我怡樂。

劉鐵芳先生特別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來撫慰作為聽者的我們的生命。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 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閲讀,留給他們閲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2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什麼》。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

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羣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裏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説:“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説:“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藴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3

前段時間,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拜讀了讀完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説《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深深地被小説中的一個個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質而感動。這本小説沒有任何的豪情壯語,也沒有任何虛偽的説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愛國者》這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貧窮的意大利青年,從小就被賣到戲班子,受盡了虐待。一次,戲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機逃了出來。在意大利領事的幫助下,他登上了開往意大利的船隻,與一羣來自世界各國的達官貴人同坐在二等艙中。船上的乘客們瞭解了他的遭遇後十分同情他,紛紛給了他一點錢。正在他慶幸有了這些錢就可以吃一頓飽飯時,他聽到了那些給他錢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國意大利,於是那個小男孩就毅然地把這些錢憤怒的扔了出來,並高吼到:“我不要説我們國家壞話的人的東西!”讀到這裏,我不禁為這個小男孩寧可捱餓,也要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行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這樣的愛國者。南宋名將岳飛,他少年時就立志“精忠報國”,為了祖國為了人民,他忍辱負重,含冤而死;邊防叔叔,為了領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犧牲,趕走了入侵我國邊境的侵略者;多少體育運動健兒,為了讓五星紅旗能高高飄揚在賽場的上空,忍者傷痛,奮力拼搏……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着無數國人奮發向上。

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從小就以愛國英雄為榜樣,樹立愛祖國的思想。愛祖國,平時應體現在愛人民,愛集體,關心同學,愛護公物。愛祖國就一定要為祖國而奮鬥,是自己具有為祖國建設服務的本領,將來也像他們一樣,要為祖國增光添彩!

書裏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得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並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轉眼間,我們離開《愛的教育》所記載的那個年代已經很久了,但是"愛"這種教育的方式卻永遠不應該遠離我們,特別是遠離我們這些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們要全身心的去愛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長!

讀《愛的教育》,有淚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湧動着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

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及至對人民的愛,對軍隊的愛,對祖國的愛。。。 。。。所有愛的內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動豐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這樣的愛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地被學生所接受。

這是一本學校生活的書,新學期,這本書一定要成為我們班孩子們首選的愛的教育的引領者!書中的某些閃光的人物,一定會成為許多學生心中的偶像,他們應該會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期待着愛的教育,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4

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一書後感觸頗多,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育科學,為什麼説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類老的話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領悟。教育就是增長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潛能的活動。現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動態的環境下教育主體的一種創新活動。每個學校的教育環境都是動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是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揮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諧的師生關係,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創新性的學習方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新理論。

1、 "以人為本"這種思想反映到教育領域表現為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師必須用平等的原則尊重善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嫌棄另一些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使每個人的發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無疑是素質教育中整個師生關係系統內最為堅實,最必不可少的基礎。

2、書中提到的幾位代表現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學説的教育家,雖然在理論基礎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上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無不是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和個性化放在中心地位。這種強調喚醒與弘揚人的主體意識的趨勢反映到素質教育中來,便表現為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教師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人際關係。實踐證明,在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中,學生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勇於各抒己見,積極表現其個性,展示其才華。

3、在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情感的刻意教育與培養一直是處於一種被遺忘與冷落的荒蕪境地。這十分不利於培養健康成長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質教育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與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對教師天生有一種信賴與依戀心理的學生,會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當他們得到老師真摯的愛與關懷,得到理解與重視的時候,心裏就會感到快慰與滿足,同時產生樂於學習,願意聽從教誨的傾向,就會把對老師的愛移情至老師所教學科目。與此同時,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強化與昇華。當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起主導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須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愛護,瞭解學生,建立情感溝通的橋樑;其次應信任學生,對其充滿"愛的期待";最後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嚴中見情,嚴中見愛。

4、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這一點已為國際教育界所公認。在某種意義上説,培養出擁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這是因為創造性素質是現代和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具有統御作用和最大時代適應性的一種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教學的重頭戲,我國的素質教育也不應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發揮創造力的條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師生關係下,學生真正處於主體地位,敢於發揮創造力,當自己的新穎創見被人接受,讚賞時,會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做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創造性學習進行扶植和幫助,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前人,超越前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綜上所述,我認識到: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是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應力爭儘早建立這種師生關係,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於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5

作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對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較!記得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

教師時常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局面,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讓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

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

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