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精選5篇)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精選5篇)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1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一詞描繪的“家給人足、安居樂業”,一直是中國人民理想的社會圖景。然而,縱觀我國曆史,貧困問題不僅長期存在,而且具有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等特徵,要解決這樣一個國家的貧困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脱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脱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是什麼力量推動我們逆水行舟、迎難而上?是8年來,黨中央把脱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脱貧攻堅人民戰爭。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這一項史無前例的歷史性工程,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成就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部署、親自督戰,中國減貧進入脱貧攻堅新的歷史階段。黨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台和完善“1+N”的脱貧攻堅系列配套措施,開展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產業扶貧、交通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全國展開了脱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生產總值保持較快增長,特色產業、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更多綠水青山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易地扶貧搬遷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脱貧道路,以鄉村振興接續脱貧攻堅,多措並舉合力推進減貧事業邁上新台階。

是什麼力量確保我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是全黨全國上下一鼓作氣,不讓一個困難羣眾掉隊,“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和決心。

從苦瘠甲天下的“幹沙灘”到山綠民富的“金沙灘”,從“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的赤貧無助到“匝道經濟”“鄉村跑腿”“後備廂經濟”的創新探索,這些變化的背後,離不開每一個“走出沙灘”的現實版“馬得福”,離不開每一位“問天要路”的當代愚公……“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發芽。”扶貧幹部餘芬生前的日記,生動地詮釋了扶貧幹部以生命赴使命的勇氣和擔當。正是紮根在貧困地區的億萬黨員幹部,激活了貧困羣眾的圓夢之路,帶動了更多力量參與扶貧,譜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回顧脱貧歷程,我們走過了萬水千山,克服了千難萬險,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傳遞出“中國道路”的發展自信和治理智慧。如今,我們隆重召開大會,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脱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新起點上再出發,如何紮實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繼續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新的更大課題。未來,惟有接續奮鬥,砥礪前行,去實現更加輝煌的時代藍圖,書寫更加壯闊的時代篇章。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2

我國人口眾多,脱貧攻堅力度之大,範圍之廣,世所罕見,是人類歷的一次偉大任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知道,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09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6%,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脱貧攻堅以來,9300多萬貧困人口脱貧,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難中之難的貧困地區。因此,要啃好這批“硬骨頭”,打好脱貧攻堅的“收官戰”,就必須牢牢把握精準要義,鞏固和拓展產業就業扶貧,實現對點對人的扶貧脱貧。

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錘。現在是最關鍵的一年,凡重要的會議、時間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不忘對脱貧攻堅作出佈局、指導,這就要求黨員幹部們堅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鋭出戰、攻堅克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脱貧不但要看數量更注重質量。找準發展路子,聚焦貧困户穩定脱貧,走出持續多彩為民路,創辦農家樂,鼓勵農村人進行農業種植、育苗圃,大力發展農村旅遊文化體系,讓農村成為亮點,把農業和旅遊兩手抓,實現兩者融會貫通的優勢,實現農民收入資金持續增長。

拒絕扶貧虛假信息,落實脱貧成果。扶貧幹部們要腳踏實地,拒絕形式主義和官場腐敗之風,讓脱貧工作落實到實處,讓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貧政策所帶來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時扶貧幹部也要認識到,產業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但也不能放鬆,怎麼樣把產業做好做實,要着力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脱貧摘帽不鬆勁的作風。

加大扶貧人才培養,讓教育深入貧困地區。鄉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羣眾心裏掛念的事,要堅決加大農村支教人才的培養,大力出台支教政策對相關人才進行支持,讓支教人才為發展和諧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盡一分力,關注留守兒童的培養,要把扶貧工作往深裏做、往實裏做。

穩固脱貧成果,健全脱貧體系。促進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花大力氣培育產業,增強“造血能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讓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優勢,帶動貧困户致富,落實後續,一定要做到脱貧後“四不摘”,確保扶貧工作長期有效機制防止返貧。

讓我們團結一致,一鼓作氣,決勝脱貧攻堅戰!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3

此次脱貧攻堅表彰,既是對之前脱貧攻堅工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一項接地氣、樹導向、得民心的活動。每一名獲獎同志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打贏脱貧攻堅戰貢獻力量。他們是脱貧攻堅的中堅力量,是困難羣眾的朋友家人,這羣人肩上扛着三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

品味不懈奮鬥的“金字招牌”。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應當一以貫之地堅持。回望來時路,8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從起初全國無數貧困地區的真困、真窮、真難,到“最貧困的堡壘”相繼被攻克、“最貧困的地區”相繼脱貧,都離不開無數扶貧工作者的艱苦奮鬥、苦幹實幹。可以説,脱貧攻堅的致勝密碼就藏在扶貧工作者的不懈奮鬥中。處事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他們用自己的始終堅守、默默奉獻,把雙腳放在泥土中,舍小家為大家,一心樸實幹工作,盡己所能提升困難羣眾的“幸福指數”。放棄的是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缺席的是孩子的成長,收穫的是百姓的交口稱讚和無數滿意的笑臉。

品味攻堅克難的“金字招牌”。在脱貧攻堅工作開展之初,有的大山裏的地區沒有路,有的貧困的山村沒有安全飲水,有的困難羣眾住的是危房……沒路就修路、水不安全就安淨水器、住的是危房就進行改造,村上沒錢就立足實際、研究謀劃產業項目,幫助村民致富增收。無論是困難羣眾自身有惰性,主觀上不願意行動起來的思想問題,還是看似無從下手的鉅額負債,小到羣眾家裏的屋頂漏水,大到整村脱貧摘帽“落後村”華麗轉身變成“示範村”,都在他們的鍥而不捨、久久為功中逐一解決。在困難挑戰面前,他們沒有絲毫猶豫退縮,有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魄力,有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就這樣,一塊塊攻堅克難的“金字招牌”在困難羣眾最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輝、綻放光彩。

品味團結互助的“金字招牌”。中國的減貧方略和偉大成就,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璀璨華章,也是人類發展史的寶貴財富。璀璨寶貴的背後,是團結的力量。正是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齊心協力,才形成萬眾一心、埋頭苦幹的大扶貧格局,才凝聚起脱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才把扶貧方略落到實處,不斷奪取脱貧攻堅新勝利。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沒有各個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各條戰線工作者們的緊密合作,就沒有扶貧政策的落地見效,就沒有幫扶措施的有力有效,就沒有扶貧項目的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因此,要擦亮團結互助這塊“金字招牌”,將脱貧攻堅戰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的勁頭保持下去。

歲月終將流逝,但精神燭照未來。讓我們乘着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東風,汲智慧和力量,扛起三塊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在前進道路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4

脱貧攻堅不是扶貧幹部的“獨角戲”,唱好幫扶與被幫扶的“二人轉”,堅定貧困羣眾的'奮鬥精神和發展願望,脱貧攻堅才能積力之所舉而無不勝。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貧困羣眾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難言圓滿;沒有貧困羣眾的自強不息,脱貧攻堅戰就會失去至關重要的內生動力。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脱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羣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貧困羣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脱貧致富的主體。激發貧困羣眾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幹勁和決心,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無疑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脱貧效果可持續性的關鍵所在。

近日,一位貧困縣縣委書記“吐槽”扶貧中基層幹部受到委屈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覺得政策好就靠政策養着,有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鬧”;對來家裏幫扶的幹部很麻木,認為幹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貧幹部難交賬;“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的心態,成為一些扶貧對象“扶不起還理直氣壯”的緣由。文章列舉的雖然可能只是個別現象,但正像這位縣委書記所説的,這些問題讓扶貧幹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同時也提醒我們,對那些喪失脱貧致富信心和動力的貧困羣眾,在進行物質幫扶的同時,也應及時填充精神志氣上的窪地。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政閩東地區時,就提出過“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理念,鼓舞起當地幹部羣眾奮發圖強的發展合力。沒有人天生就願意貧窮,奮鬥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不待揚鞭自奮蹄,有些人則相反,有如車行坡上,不加加油、鼓鼓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無法激發出來。脱貧攻堅不是扶貧幹部的“獨角戲”,唱好幫扶與被幫扶的“二人轉”,堅定貧困羣眾的奮鬥精神和發展願望,脱貧攻堅才能積力之所舉而無不勝。

精神上的貧困,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有些貧困地區和貧困村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助而不強,與缺乏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奮鬥精神有一定關係。有些地方主動“返貧”,樂當貧困縣,不願摘窮帽子,有的貧困户發展農副產業不積極,爭當低保户卻很積極,從中都能發現“思想貧困”“志氣貧困”的影子。“苦幹不如苦熬”“等着別人送小康”,類似思想可以説都是脱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絆腳石。扶貧扶志,首先就要對準這些觀念和心態定點滴灌、靶向治療。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這個勵志語許多人耳熟能詳,也為貧困地區的廣大幹部羣眾深深認同。扶貧開發不應只簡單盯着幹部壓擔子、定考核,也應鼓勵幹部們以“扶志”和“扶智”為抓手,喚醒貧困羣眾的主動脱貧意識。好政策離不開好宣傳,正像那位“吐槽”的縣委書記所提出的,扶貧幹部要到羣眾中去,多開屋場院子會,多跟羣眾交交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衣食父母們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們扯橫皮”。好習慣也需要好榜樣,靠辛勤勞動脱貧致富的農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和帶頭效應。只有形成“見賢思齊”的導向,才能變“讓我脱貧”的被動思想為“我要脱貧”的進取意識。

公平與效率,向來不可分割。扶貧政策講公平的同時,也應注重效率,建立更靈活的激勵機制。一些地方的創新探索值得借鑑,比如推行幫扶人與貧困户“雙”“雙認定”“雙確認”的工作方法,變“單向輸血”為“雙向互動”。有的地方實行扶貧資源差異化分配,真幹真支持、多幹多支持、大幹大支持,以多勞多得的方式激發羣眾脱貧致富積極性。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應當用好的激勵制度設計,消除“等”“靠”“要”的消極心理,激發出脱貧攻堅“內生動力”。

當前,脱貧攻堅正進入攻城拔寨、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精神扶貧應與物質扶貧互為支撐,羣眾積極性和幹部積極性都應充分調動挖掘,讓貧困地區的幹部羣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

觀看《楊得操家的幸福》觀後感5

脱貧攻堅是時代賦予每一個扶貧工作者的時代任務和光榮使命。共產黨員作為先鋒隊要識時局,順時勢,不辱使命,勇於擔當,加快脱貧進程。

黨員幹部要爭做脱貧路上的“帶頭羊”,要充分認識當前脱貧攻堅的任務,向脱貧攻堅路上的模範學習;要發揚先鋒模範作用,帶頭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把脱貧攻堅工作抓好抓實,切實做到“兩手抓、兩不誤”,為脱貧攻堅獻計獻策、出力出汗。

黨員幹部要把握“四個意識”,把脱貧攻堅當成最大的政治考驗來抓。脱貧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大的政治任務、發展任務、民生任務,也是重大發展機遇。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理論武裝頭腦,提高政治站位。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把“三嚴三實”作為一種作風、一種精神,作為一個標準、一個境界。始終把黨和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擔責不誤、臨難不卻、履險不懼、受屈不計,在脱貧攻堅戰鬥中彰顯黨性,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脱貧攻堅有利於實現鄉村振興,帶領羣眾致富奔小康。

完善村級基礎設施。一是完善村級基礎設施。有句老話説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好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才能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打造強有力的村兩委。脱貧的關鍵還是要靠本村穩定有力的班子,只有把“腦洞開、點子多、有原則、有責任、會致富”的黨員羣眾納入到兩委班子,提升班子戰鬥力、影響力、號召力,才能為脱貧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幫助。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鄉鎮幹部必須要下鄉駐村,不要走馬觀花看風景,要“沉下身子”實實在在的進村到户開展扶貧工作。

不斷加強對扶貧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一方面是要加強扶貧工作人員和村兩委班子的扶貧業務培訓,提升脱貧攻堅能力,研究討論符合當地羣眾脱貧致富的可行途徑,努力幫助貧困户找對致富門路;另一方面要對貧困户的進行思想引導,集中學習和個別座談結合宣傳政策法規,引導貧困户轉變思想,激發主觀能動性,消除等靠思想,引導羣眾積極主動發展。

我們廣大工作人員要實實在在接地氣,少喊口號,多辦實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取信於民,堅定羣眾脱貧致富的信心,增強幫扶脱貧工作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