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通用5篇)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5W 次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通用5篇)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通用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1

巴學園是我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瞭解到的,講述的是孩子們在巴學園中快樂的生活。在首都北京的郊區李躍兒創辦了第一所中國式的巴學園,《小人國的祕密》真實記錄了2——6歲孩子在巴學園中的純真年代和情感歷程。

在《小人國的祕密》中,有這樣幾位小朋友一定讓大家記憶尤甚:一個是非常可愛、喜歡探索的錫坤;一個是陽剛之氣、但有點叛逆的池亦洋;一個是性格內向、天天在門口等待好朋友南德的辰辰。從這三個小朋友的成長變化中我們看到了大李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巴學園對孩子成長的促進。

《綱要》中提出了“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這些理念在《小人國的祕密》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等待,或許是外表最安靜的動詞,無聲無息、不着痕跡;內裏卻翻江倒海!等待,不需要額外的努力,卻考驗着人的耐力和誠意。等一個人可以等多久?10分鐘、一小時、一晝夜?久等不來,杳無音信,你會不會還等下去?面對這個問題,一個幼兒園孩子的答案令人吃驚!孩子們的真誠友誼,竟如此值得我們尊敬!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門後徘徊等待的辰辰。辰辰每天來得早,到了幼兒園都不進屋,只是在門口靜靜地等待,然而南德每天來得晚,等待成為辰辰每天必修課。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巴學園的老師們都非常尊重辰辰的行為,“天太冷了,要不要進屋等一會?”、“老師和你一起等南德”,同時大李老師把自己的圍巾圍在辰辰的身上。這都足以體現了老師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辰辰不斷的成長、變化——因為辰辰用獨特的方式等待,獲得了安全感和南德的友情,辰辰對南德感情經營,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起初,她是用物質來交換情感,然後用自己創造的遊戲來換得情感,到後來,她會指揮南德去做一些她想讓南德去做的事情。這個過程,正是人類的社會性技能由萌芽、成長到成熟的過程。

二、適時的正確引導,給孩子指引成長的方向

“一個孩子怎樣去理解世界,怎樣去看待周圍的人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對他將來的生存將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首先讓孩子瞭解他身邊的成人是友好的、安全的。”這是李悦兒在書中説到的一句話。池亦洋的變化成長可以説是這句話的詮釋。

開始的池亦洋就是一個十足的“小混混”,蠻橫、任性、飛揚跋扈,時常欺負弱小、他肆無忌憚、無法無天、並且敢與老師叫板!想想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周圍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可想而知,一定會引起老師的反感,同時是更加嚴格的批評教育,讓孩子越陷越深。然而大李老師給予池亦洋的是正確的教育引導,主要是就事論事,當池亦洋不能及時改正時,便採用的冷處理的方法,讓他到反思角去反思,還有大李老師做到了誠信,説到做到,反思時間一到,便會和池亦洋交流,使池亦洋意識到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當池亦洋的行為造成家長們反對時,大李老師沒有順應家長,“池亦洋身上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讓家長們知道孩子的內心是純潔的,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在老師們慢慢引導下,池亦洋一點點的變化,開始學着老師的樣子用公正的方法來評判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最後成為孩子們公認的領導人物,成為正派、陽光的男子漢。

三、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綱要》中提到的“為幼兒創設安全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影片中錫坤的每一幕都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是來回往垃圾桶裏運鞋子,並使勁踩踏垃圾桶的開關,倒完鞋子後還認真地蓋好蓋子才離開;

二是帶動其他孩子一起攀登將物品架弄翻,還開心的壞笑;

三是把所有的珠子灑落一地,聽珠子落地的聲音,從他灑落第一次珠子時,他就開始觀察周圍成人,發現成人允許便大膽的進行更強烈的“進攻”。面對每一次的“破壞”,巴學園的老師們都給予理解、支持,讓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尤其是玩珠子的那一幕,滿地狼藉,他還興奮地滿屋跑,大李老師一直在一旁看着,並不阻攔,等着他玩夠了,大李老師才引導他如何使用笤帚和簸箕將東西收放整齊。

這些都足以説明“我們給兒童自由,給兒童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展自己,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格計劃是兒童天生就帶來的,我們只要給他提供機會和條件。”

“兒童是腳,教育是鞋。”這是巴學園校車上的標語,也是我們應遵循的教育理念,我們要通過教育為孩子量製出適於不同孩子的鞋子。我們不能為孩子一生的幸福擔保,那麼就請為他守護一個完整幸福的童年!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2

《小人國》是根據昌平的一所叫做“巴學園”的幼兒園小朋友們的日常生活拍攝的一段真實的紀錄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利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了這部電影,總體感覺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有趣、感慨、反思。

一、有趣。

影片中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可以説是一個小社會。稱王稱霸的池亦洋、調皮可愛的錫坤、內向敏感的辰辰、活潑開朗的南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心思,每個小朋友也有每個小朋友的思想,他們在集體裏生活,或開心,或失落,或興奮,或傷心,豐富而有趣。最有趣的是錫坤,這是個愛探索的小朋友,還有點自己的“小點子”。比如把大家的鞋子挨個扔進垃圾桶,把放在架子上面的各種珠子打翻到地上扒拉着玩。導演特別在錫坤探索的鏡頭裏,加了跳躍性比較強的音樂,和他“偷偷摸摸”的動作巧妙的契合起來,讓人感覺幽默極了,看到此我不禁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對什麼都好奇的孩子們的天性嗎?觀影的我們此刻不就是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窺探到了童年的祕密嗎?巴學園的老師們給了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間,給予他們最大的尊重和耐心。老師面對錫坤扔鞋子這件事,安之若素地將鞋子們一一撿回來,面對錫坤弄得滿房間珠子,大李蹲在旁邊陪孩子一起搗鼓起珠子們來,探索不同的玩法,並在最後引導孩子把珠子都打掃起來,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物歸原處的習慣,還保護了孩子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我想,換作我,或者有些媽媽,恐怕看到滿地珠子,一定會大喊大叫了吧?

二、感慨。

電影一直貫穿着始終的,是辰辰對於南德的等待。無論是涼風吹佛落葉的秋日,還是漫天飄雪的冬天,都可以在巴學園的小院子裏看到辰辰這個小女孩,靜靜站在那裏,時而心事重重地等待,時而翹首以盼地望向大門口。辰辰這個孩子有些內向不合羣,她只和南德玩,如果南德沒有來幼兒園,不論多久,她都要在門口等待南德,任憑家長的勸告,任憑老師的開導。辰辰眼睛不大,但是流露出來的總是期待與執着。南德來了,奔向教室,辰辰奔向南德,興奮而又忍耐。繼而他們開啟愉快的一天,互相餵飯,彼此聊天,一起遊戲。後來,巴學園要換地址,兩位小朋友要面對短暫的分離,我本以為辰辰會接受不了的,沒想到在大李老師温和而又尊重的談話中,兩位小朋友欣然地接受了這樣的變化。在辰辰等待的眼神中,我發現小朋友遠比我想象的脆弱,在即將接受分離的時刻裏,我發現小朋友又遠沒有我想象的脆弱。辰辰和南德的故事,讓我想到了很多敏感性的孩子,也許他們不善言辭,也許他們在與人交往上有自己的困難或者獨特的特質,我們家長或者老師,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足夠的理解,以及足夠的關愛。也許他們還是會執着於自己執着的,如同堅持着自己的最單純的信仰,只要我們的尊重在先,接納在前,愛在周邊,孩子一定可以適應和改善。

三、反思。

看到池亦洋有的時候霸道,罵人,打人,讓人多多少少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沒有禮貌,也許是被家長慣壞了,也許是沒有得到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其實孩子也是無辜的。在聽課的時候,池亦洋並沒有太遵守規則,想説什麼就説什麼,老師沒有關注他,他就用其他的方式引起別人的關注,説不定這個孩子在家庭中是個缺乏愛與有效陪伴的孩子。同時,作為一個詞彙量很大的男孩,其中還會説不少罵人的,或者詛咒性的話語。我想,一定是環境給他的影響。人能受到的影響無非是三個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年齡尚小的孩子受到社會的影響應該沒有學校和家庭大,巴學園是個文明、尊重孩子的幼兒園,那麼我推測可能家庭給了池亦洋或多或少的影響,也許父母説過類似的話,或者看電視受到影響,總之,一個文明的孩子,一定是受到了良好家教的孩子。作為一名男孩的家長,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也似乎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天真着他們的天真,霸道着他們的霸道,可愛着他們的可愛,執着着他們的執着。搖搖晃晃地學着長大,學着怎麼用禮節而不是拳頭去説話,學着怎麼用規則而不是情緒去行動。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很樸實的比喻。我們的教育的確該量體裁衣,因材施教,以學定教。影片中我也有認為值得商榷的地方。對於踢足球的一段,大李老師作為裁判,池亦洋認為是不公平的,大李老師採用的是講規則説道理的方式,我認為並沒有使池亦洋心服口服。那一次遊戲之前,假如老師把“預防”做在前面——提前説好足球遊戲的規則,就會避免這樣的衝突。如果事情像影片中這樣沒有“預防”的發生了,首先應該同理孩子,理解孩子的好勝之心,説清規則的情況下,如果孩子依然不能接受,再給孩子一次從新來過的機會,“我們再重新比一次,這次我們提前説好規則!”而不是稍顯強硬的一本正經的把遊戲看得太正式,一定要分清孰是孰非,畢竟,孩子的情緒比遊戲本身的結果更重要。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3

昨天丫頭和我提起寫隨筆,我也沒多想,隨口一句:我替你寫吧!這可好,給自己撈了一個苦差事。寫隨筆得先看電影,可惜這個電影也要拖到今天晚上才斷斷續續看完,丫頭三番勸我不必頑執,隨筆不寫也罷!可是答應了的事情終究是要做的,何況是我很在乎的丫頭,初次亮劍便捲了刃可不是好事。硬頭皮趕鴨子上架,這篇隨筆算是開了頭。

電影是張同道導演在09年拍的紀錄片,名曰《小人國》,奈何我孤陋寡聞,找了同名的《格列佛遊記》看了半天,幸得丫頭提醒才知走了岔路,慚愧慚愧!至於網絡卡,電影播放延遲諸多瑣事不提也罷,八十分鐘的電影竟看了倆鐘頭,幸虧觀閲時隨手筆記,否則看到結尾定要忘記開頭劇情,被丫頭貽笑在所難免......

説起教育,依稀記得幼時學校破落的院牆上粉着“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白字,雖不懂其中含義,可也知道教育是比吃飯睡覺還要大得多的事情。時至今日,掐指算來也有二十載光陰,老校不見蹤影,教育深入人心。

《小人國》的劇情我不想贅述,權且談談觀影感悟與丫頭分享,錯對不論,倘若能對丫頭教書育人有些許幫助,那我也算積了功德。

幼兒天性爛漫,最是難管,因此我的第一感悟是“建立秩序”。秩,常也;秩序,常度也。片中大李老師與孩子頭池亦洋數次面對面交鋒,無論他欺負了小朋友,亦或在踢球時用手接球,都沒有懲罰這個小刺頭兒,而是和他講做人的道理,為世的規則,即便被池亦洋痛罵“混蛋”,也不惱怒,心平氣和講禮貌謙讓,把一切控制在秩序下。讓人欣慰的是當兩個小朋友打架,池亦洋竟然有模有樣的學着大李老師調節他們的矛盾,讓我不禁莞爾,欣喜之餘又有些感動,小刺頭兒竟也是秩序的維護者了!

聞道不分先後,兒童也是獨立人格的承載者,我的第二個感悟便是“平等溝通”。如果看得仔細,會發現無論什麼時候,老師們總是低着身子和孩子們溝通的,要想了解孩子,就要先站到孩子中間來。不要把孩子當孩子,或許是孩子最渴望的。錫坤喜歡把小朋友的鞋子扔進垃圾箱,把教室的玩具撒的滿地都是,大李老師看在眼裏卻沒有阻止,而是一遍遍的在孩子玩過後悄悄把物件歸回原位,這份寬容與理解,恰是朋友有的,而長輩缺的。老師的尊重,是幼兒獨立人格的形成的温牀,小小的幼苗在這裏萌發茁壯,終會長成參天大樹。

校車行過雪地漸漸遠去,“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的標語卻印刻在了我心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教育成不成功,只有孩子明白。或許巴學園在當前是個個例,我卻依稀看到美好前景,且祝願巴學園的辦學模式在神州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生機勃發!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4

整個兒看來,是暖暖的。太治癒了。

電影的最初是辰辰和南德,尾也是辰辰和南德,整個片子給我印象最深的,辰辰和南德。辰辰那張扁扁的不是很標準的'小臉,劉海下來一雙眼睛尤其明亮,那是屬於孩子的,每天都直直的望着校門,等着南德,我心疼。我相信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純純的,即使是不分夏冬每日的等那也是至純至純的,這是大人無法理解也做不到的、只因是最好朋友的等待與玩樂。相信這是他們長大後很美好的回憶與友誼,好想知道他們倆以後能不能發展,這就是大人,無論怎樣都想到更復雜更八卦的地方。記得片頭他們的過家家,心一直暖暖的嘴不自覺的抿着微笑,這也是我們的童年!乾淨的説出大人會臉紅或者忌諱的話語,每一個人原來還是都有至純的時候。

還有那個孩子王池亦洋,他名字真好聽。一看這孩子以後就有出息。但他是那麼的調皮,讓我想起了我以前的同學。我對幼兒園沒印象了,小學班上有不少調皮搗蛋的,但那時候已經分階級分化了,成績好長得漂亮的扎堆,成績差默默無聞的自己玩。在小學還沒遇見豬和包子的時候,我也是默默的,雖然我屬於成績好的那一圈子裏。體育課在我呆呆不玩的時候,我看得到成績差被孤立的男生在一邊渴望的眼神,他們在操場和架子旁打着旋,自己玩着沙,孤獨不語的。還有成績最差的女孩,我至今還記得她的名字,因為她的孤單我深深刻着心裏,我很難過,但當時我不能和她玩,因為我會被小朋友説的。所以看到池亦洋被大家孤立的時候,我為他難過,但是後來他重拾朋友,成為孩子王的時候,我真心為他高興,他,被老師們拯救了!

巴學園,這個從此出名的幼兒園,李躍兒老師與孩子對話時處理得是那麼的智慧,也不傷害他們,循循善誘,引領他們正確健康的成長,我第一次覺得我們的教育開始慢慢的有救了!只要有這樣的老師,這樣忠於教育的人!因為我正接觸着幾個讀幼教的朋友,我才去過幼兒園聽過她們實習授課,和巴學園完全不一樣!巴學園是那麼的人性與自由且正確,希望她能影響更多更多的初教育!

我又想起了辰辰睡熟的面容,微張的小嘴,真心的可愛。還有搗蛋鬼池亦洋,還有錫坤,令我又無限懷念小時又厭倦現今了...

  小人國的祕密觀後感5

今天順着山村路影社教育系列電影活動的足跡看了《幼兒園》和《小人國》兩部紀錄片。

也許是因為《幼兒園》在武漢拍攝的關係,覺得這樣的幼兒園離自己的生活好近好近,好多細節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

我兩歲就開始讀幼兒園,先後換了三個,儘管真正的記憶也許從三四歲才開始,但是依稀還記得一些幼兒園的生活片段——那個時候的搗亂,跟別人打架,等父母來接,集體午休,問女生願不願意跟我玩,一些老師的“恐嚇”,畢業表演……一些模糊的畫面彷彿又浮現。那個時候天真無邪,想到什麼説什麼,放肆話語中的無稽卻不用在意他人眼光的感覺,爽!

而《小人國》,讓我思考更深的是那位中年幼師。我相信她是個十分熱愛孩子的真正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幼兒園生活階段並沒有碰上這樣的老師。他耐心的循循善誘班裏的孩子王,每次看着那個兩歲小朋友胡鬧完後和他一起收拾殘局……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絕大部分的人性,雕琢了靈魂的大輪廓。童年時候一些東西,也許就在我們都記不太清的情況下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性格,它在最深處埋下種子,種子發芽,樹長大,然後高到我們望不到了根。

無論如何,現在的我,也只能回首我的童年了。暮然回首啊,願童真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