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4W 次

本書通俗易懂。它既非空詞洞無物的泛論,也不是事實材料的羅列,而是以論統實,寓論於實。它經嚴整,涇渭分明。下面是關於《帕夫雷什中學》的讀後感,歡迎閲讀。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1

讀了《帕夫雷什中學》其中有一個故事中涉及到了記憶力的培養記憶力是衡量學生智力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對一個事物都不能記得,還談什麼思考、創造?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影響記憶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高級動物。

興趣愛好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對於喜歡的事物總是願意去看、去想、去記,過目不忘,而對於不感興趣的東西反應相對遲鈍。比如去旅遊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車就開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卻非常興奮,睡不着,他在左顧右盼,隨着汽車的行駛很自覺地就記下了沿途有哪些風光,這條路是怎麼走的,從哪裏到哪裏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經過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標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有時覺得某個學生怎麼就這麼懶,其實這正是人性的真實寫照。語文老師佈置今晚要背兩首古詩,明天抽背。學生回到家幾乎都能背出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每個學生都喜歡背古詩?肯定不是。當然,其中一定有喜歡古詩的孩子,而更多的學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個好學生,明天萬一老師抽到了,我要能背出來,於是,通過幾遍的朗讀,他就記得了,要在平時,沒有這樣的目標,他可能讀100遍都記不得。

獨立探究在數學上表現特別明顯。一個問題通過獨立探究、冥思苦想才獲得解決,不僅自己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而且會記得特別深,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會忘記。如果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想都沒想,通過老師的講解一會兒就聽懂了,一般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忘記。

智力水平這類學生表現為什麼都慢,儘管主觀上很努力,但是語文、數學、英語都忘記得特別快。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覺得只有多鼓勵學生、指導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會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但還是要期待奇蹟的出現。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2

讀師範時,我從教育學教材和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從那時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語便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之中。

做老師以後,我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帕夫雷什中學》全書分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見解和做法。而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就是“設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一起來的人。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繫並相互滲透的統一的整體,他在談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問題時,總是強調要盡力發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人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而教師的技巧就在於捕捉這一點,並提出相應的適合他提高的任務。以前我們講“成功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而事實上我們在實踐中還是在吃“大蛋糕”,仍然缺乏對學生個體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層的具體措施。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有必要來反覆咀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確信,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學內創辦了“家長學校”,並授之以“父母教育學”,而且他的可敬和獨到之處還在於這樣的體系範圍所及,不只限於學齡期,而是早至學齡前,這樣的認識使得帕夫雷什中學在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上得益非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學校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長會變成“批判會”、“告狀會”的情形也並不在少數。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的不夠專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無法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專業的、有建設性的建議。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大都存在着這樣一種誤區: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我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和條件即可。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學校與家庭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所造成的,這當中,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的學校恐怕難辭其咎。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環境,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在這樣的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進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形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興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創造的場所。在這個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嘗試: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餘時間,他認為離開這一點去談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愛好、秉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為學生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引導學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在這裏他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曾這樣自我表白説“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他確信,書如果沒有成為學生獲取精神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中也不會產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給學生列舉的書目中,僅文藝性書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説法絕大部分學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讀完。也就是十年不間斷讀的話,一年也要讀將近三十本大部頭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對“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從讚賞家鄉的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內容和有效途徑,花朵樹木、陽光空氣都是養身至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象是綜合訓練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現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四個面向”的素質教育觀嗎?而且在書中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真使我受益非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集體力量最重要。“全體教師團結一致,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更應該與全校教師團結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的火一般的熱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的第一章中,談到了好老師的四條標準的首條標準是:

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

而其中“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是個孩子”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羣孩子,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正在成長的孩子,一羣可能犯任何錯誤的孩子,一羣犯任何錯誤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羣可能什麼都不會做的孩子,一羣可能一教就會的孩子,一羣氣的老師流眼淚,也可能感動得流眼淚的孩子……

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孩子,誰沒有因玩耍而忘記了做家庭作業,第二天還要和老師撒謊,説作業忘記帶了,老師逼着回家拿,卻説大人不在家,老師也沒了辦法;男孩子哪個沒有偷過桃,摘過李子,搗過鳥窩,掏過鳥蛋?沒給老師起過外號?如果那時有網吧,難免不進去過把癮。

是孩子,就該這麼淘氣,是孩子就會犯過錯,是孩子就會惹老師惹家長生氣操心甚至哭鼻子。誰叫孩子有無限的好奇?誰叫孩子有那麼旺盛的精力?誰叫孩子身體和心靈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樹葉呢?

所以,當我們當我們長大了,面對孩子,我們就該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當孩子遇到悲傷的時候,我們要蹲下來,説幾句安慰的話;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説幾句鼓勵的話;當孩子取得一點進步的時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頭,説幾句表揚的話;當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嚴厲地説幾句批評的話,但話語裏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塊糖塊,就像於永正的優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樣,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對待孩子,永遠地愛孩子。

常想想我們曾是個孩子,我們就會更多地欣賞每一個孩子,哪怕是他的缺點;就會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個孩子,善待每一個孩子,就會感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你的美麗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個孩子,我們的心會變得越來越温軟,越來越慈悲,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是好孩子了。眼睛會變得越來越清亮,心靈會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單純,突然間會發現,自己竟也像個孩子了。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4

上學期,學校的組織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該書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學”,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和啟示,受益匪淺,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對我觸動很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更是堅信不疑。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勵他們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是每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擔任的是機械製圖教學,是主幹技術基礎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為搞好機械製圖課的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合理的教學要求,降低學習難度

教學要求是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教學要求決定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練習設計,關係到課堂教學的全局,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要求呢?

教師必須首先認真體會大綱要求,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應瞭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再者在實際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靈活調整既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

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輕鬆愉悦地學習,課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的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差異幾乎是絕對的。學生的智力水平、行為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的不平衡,都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此不能用整齊一致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應根據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目標分層,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三、優化緒論課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機械製圖課對技校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知識,學生們往往對各種新生事物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作為教師應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設計出能產生學生興趣的緒論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緒論課成為一門新課成功學習的鋪墊。

在緒論課中應注意教授學生這門課程在今後工作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不瞭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説無異於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達到教學目的,可將學生帶至生產實習現場,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在加工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可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到圖樣是工程界技術語言的具體含義,為後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培養空間想象力

直觀性教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和直覺思維達到學習和發現的目的。直觀性教學不僅有利於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給了學生在“眼見為實”的學習過程中,自己進行猜測、探索與發現的機會。教學的直觀性使用得恰當,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機械製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需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活動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各種練習,這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學過的知識如不及時練習、運用,很容易遺忘,正因為如此,適量的練習非常重要。在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練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留有必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與課後練習,以使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和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發揮學生自主性,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學生只有在濃烈的民主氛圍中,輕鬆的情景下,思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敢想、敢説、敢做,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爭強好勝、渴望成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而不是隨意批評甚至嘲諷學生,要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心理,以增強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嘗試表現的慾望。

在形式多樣練習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瞭解,建立了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這門學科,從而在本質上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學校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根據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提高教學效果。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5

這是一本值得仔細閲讀的書。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偉大的教師,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部部教育專著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尤為人們的推崇。在教學研究及報告中,人們愛引用他的話,不能説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進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啟迪。他的書被人們廣泛接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直白的語言往往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細捉摸,便會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本書裏他説了自己平常的教學活動,列舉了許多實例,而不是讓讀者泡在大量的專業術語之中,不知所云。這次讀《帕夫雷什中學》,主要讀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對德育的理解。他在書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並分為七個小節對德育進行論述,介紹自己的德育實踐。在這裏,我先説明一下,他的七小節的標題

1、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

2、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徑

3、信念在道德成熟時期如何發展和鞏固

4、社會定向—信念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養

6、培養誠實和榮譽感

7、培養男女青年相互關係的道德美感。

從這七個方面為學生建立一個德育體系,也為自己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標尺。讀完德育部分,我的腦中浮現這樣幾個詞語,“共產主義思想”“公民教育”“習慣”、“體驗”“榜樣”“勞德結合”“情感”等。

一、共產主義思想。

蘇霍姆林斯基生於1918年,當時俄國十月革命打響,隨後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鞏固這樣的新興制度,國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的,深受這樣教育的蘇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也很自然地體現了共產主義思想,他培養的人是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這樣的人必定是要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培養那些利己主義者、個性主義者。他的整個德育思想都向我們傳達共產主義信念,就好像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一樣。圍繞社會的主流思想,進行教育應當是我們德育工作的準則。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會中,我們還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準則。基於對社會和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條準則作為起碼的道德素養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羣之中。不要忘記,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願望都會影響你周圍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間是有界限的。要檢查自己的行為問問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損害別人和不利於別人?做什麼事都要有益於你周圍的人。

2、你在享受別人創造的財富。人們給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報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由勞動所創造。不勞動,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導説:不勞動者,不得食。要牢記這一格言。懶漢,寄生蟲——猶如吞噬勤勞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峯。學習是你的首要勞動。去上學,就是去上工。

4、要做一個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幫助弱者和無自衞能力者。要幫助患難的同志。不損害人,要尊敬、愛戴父母——是他們給了你生命,又在撫育你,希望你成為一個誠實的公民、成為心地善良的、心地純潔的人。

5、對壞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壞事、欺騙和非正義現象作鬥爭。絕不可同那種企圖靠別人去生活、損害別人、危害社會的人妥協。以上的五條原則強調利他主義,使公民和別人融洽相處,倘若人人都能有這樣基本的素養,社會上就會少了許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諧社會也是水到渠成,那樣會使美好的,但反觀我們的社會,學校教育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圍,社會的風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後,學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學校老師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幫助他們識別是非善惡,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三、習慣、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在一個人的幼年及童年時期就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學。他不是憑藉説教,而是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快樂,進而因為有快樂的體驗,而重複那些美好的品行,漸漸地形成習慣。這正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教育意義。當學生將一些良好的行為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這就已經達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樣。

人大多是會模仿的,榜樣往往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品德意志首先讓我們敬佩,進而由於對榜樣的崇拜,我們會把榜樣的價值觀當作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會做榜樣曾今做過的事或者是類似的事。我們生活中,需要這樣的榜樣,而且這些榜樣需要被人宣揚,例如,中央台每年舉辦的“感動中國”,多少人為上面的人的事蹟感動,為他們的精神所動容,無形之間,我們會明白什麼是高尚,無私。所以,榜樣的力量,由於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

這是我第一次讀《帕夫雷什中學》,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閲讀的感受。我的直覺告訴我還會再讀這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