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精選10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精選10篇)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1

《三顧茅廬》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裏的一個故事。今天中午,我讀了這個故事,從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三顧茅廬》主要講的是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帶着禮物,到南陽卧龍崗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第一次去請,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和一個朋友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去請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在門外站着,直到諸葛亮醒來,請他進去,才彼此坐下談話。大概是諸葛亮覺得劉備很有誠意,就接受了劉備的邀請,決定出山輔佐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如果想請別人幫忙,就要像劉備這樣有誠意。假如讓張飛單獨去請諸葛亮,諸葛亮肯定不會答應幫助劉備的。因為文中的張飛這樣説:“諸葛亮也太不像話了,哥哥等了半天,他竟然裝睡不起來,等我到後屋放一把火,看他起來不起來!”就憑張飛這句不禮貌的話,諸葛亮定不會幫他的。

在生活中也有像張飛這樣的人,比如明明是向別人借錢,卻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明明是向別人請教不會的題,可能是別人有事或別的原因,沒給你講,你就在背後説別人壞話。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道理:請別人幫忙,就要恭恭敬敬地請,不要不禮貌,即使別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別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2

暑假中,我讀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向人們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末年,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羣雄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歷史故事。《三顧茅廬》中,聽説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

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二人的阻攔冒着大雪去的,還是沒見着;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這顯示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

而且第二次還下着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第三次關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衝衝聲稱要用一條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懂禮儀之人必定會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禮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難要有恆心,不能輕易放棄。

劉備註重以誠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欽佩。劉備為了能夠統一國家大業,屈尊求賢,禮遇下士,不怕碰釘子,不怕路途遙遠,不顧天氣惡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3

最近,閲讀了《三顧茅廬》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劉備聽説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就去隆中請諸葛亮輔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請,他又外出閒遊去了,第三次再去,諸葛亮在家,終於相見。諸葛亮看劉備誠心求賢,就答應輔佐他成就大業。

在我眼裏,劉備是很謙虛大度,有毅力和恆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為此,不辭勞苦,“三顧茅廬”,最終求得了經世之才,為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級之前,我的字寫得非常難看。雖然看起來是整齊的,但寫的是歪的,瘦長瘦長的,而且沒有筆鋒。直到四年級,跟書法老師練了一次,很好看,當時我都很驚訝,心想:這是我寫的字嗎?這時,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練字。開始,是練字打卡,現在我每天練一首古詩,寫的字與以前比起來,感覺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麼艱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恆心,堅持不懈,最終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4

星期六,我讀了《三國演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顧茅廬》。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的是:劉備、張飛和關羽想去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成為他們的軍師,就到了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龍岡。三人遇到了幾位農民,正在唱着動聽的歌謠,他們問:“農民,是誰創的詞?”一位農民回答:“是卧龍先生。”劉備聽到後,心裏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諸葛亮門前,劉備輕輕地敲門,出來了一位童子,劉備從童子口中得知,諸葛亮不在家。

過了幾天,有人説諸葛亮回來了,並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來到諸葛亮的家,在門口聽見讀書聲,過了一會兒,一位先生出來了,可他並不是諸葛亮,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過了幾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裏等,過了很久,諸葛亮醒後見到劉備,劉備流下眼淚,請他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他被劉備的誠意感動,就成為了劉備的軍師。

我很敬佩劉備誠心誠意、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5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裏面的精彩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有《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煮酒論英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登門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的故事。第一次劉備去請諸葛亮,結果小童説先生早出門了,幾天後劉備等人又再次去請,卻只碰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剛好外出閒遊了。劉備只好留下書信,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三次拜訪時,看見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便靜靜地在屋外等候,諸葛亮醒來後,被劉備的真心誠意感動,同意出山為劉備打天下,助劉備成就大業。其中我最為欣賞的人是劉備,因為他禮賢下士,非常自謙,真誠待人。正是因為劉備在諸葛亮門前苦苦等待,諸葛亮才被劉備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真心打動了。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無論碰到什麼困難,任務多艱鉅,只要我們我們學習劉備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會成功。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劉備寬仁忠厚、尊敬人才,所以才華橫溢的諸葛亮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讀了《三顧茅廬》,我明白了人們常説“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別人的.真誠相助,只要你真誠對待他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回報你,因為真誠是開啟人心的鑰匙。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也要真誠相待,相互尊重,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6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裏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於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並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麼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後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於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説:“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體現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7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和發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識過人,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之一。這樣一位能人才俊,為何會對劉備如此忠心耿耿、肝腦塗地呢?這就要講我講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三顧茅廬》了。

諸葛亮在蜀國時留給後主劉禪的信中説過:“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於茅廬之中,甚是感動,願孝臣子之忠,今日,興復漢室天下”,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都知曉這個故事。《三顧茅廬》講述了東漢末年,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他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稱自己與他相比猶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於是,劉備先後三次來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後劉備用自己的謙恭和誠意打動了諸葛亮,終於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諸葛亮的效忠。

是什麼讓一代人傑的卧龍心甘情願俯首稱臣並三十年忠心耿耿、勵精圖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劉備的真誠。真誠即真實誠懇,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説:“以誠學習則無事不克,以誠立業則無業不興”,可見“誠”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重要的品質。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盡擇天下雄主,又或閒雲野鶴悠然一生。但他卻因為劉備的“誠”而忠心輔佐,為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與劉備出生入死殫心竭慮,在歷史的長河中譜寫出一個個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

由此可見,真誠能夠讓我們的身邊充滿朋友,讓我們的力量變得強大。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真誠待人、真誠處事,在真誠中創造自己的明天。這是我從《三顧茅廬》中品味、收穫的真諦!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8

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思賢若渴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第三次來拜訪了,如果,劉備不來,那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就埋沒了嗎?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名人,沒有被埋沒在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辦?恐怕只能過平凡的一生。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麼渺茫,有時多麼危險啊!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對的。

今天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習慣不説,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脱穎而出,結果都是使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些人才。記得我們五年級學過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薦》,如果毛遂不自薦,那他的才能幾時才能被大家認同呢?我們不能等待。

當時,昏窘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窘,這種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在一個用人之秋,為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主動出擊,去展現自己的才能,讓我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吧!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9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處處散發着水墨清香,在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國演義》,而説到《三國演義》,就不得不提《三顧茅廬》的故事。

話説皇叔劉備開始輔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來功打他。劉備無智者相輔,大敗於曹操。後經徐庶推薦,劉備三次前去卧龍先生的隱居之地求賢,前兩次劉備未遇見諸葛亮,第三次去時,他不聽眾將勸阻,仍執意前往諸葛亮住處,最後用遠大志向和誠意請到了諸葛亮。

這個故事中,劉備顯現出他的求賢若渴,同時也讓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堅持,也非常有誠意。我想,這可能正是他能興漢建蜀的原因,心誠與堅持,是我們多麼應該學習的品質呀!

將目光投向以前,幾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這個道理。漢高祖劉邦,與項羽對侍了十幾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幾年統一了蒙古。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為堅持嗎。再看看我們,平時裏遇到一點兒小困難就想着放棄,很少事兒能向劉備一樣帶着誠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們能像劉備及以前的賢人一樣,就不會有“困難”這個詞存在了。

在誇讚劉備的同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號稱卧龍的諸葛亮一直是劉備以及許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諸候國的“搶手貨”。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無非就是他有學問,會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學習與思考是讓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思與學相結合時,必定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顧茅廬》的兩個啟示如兩縷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總結起來只有四個詞:誠心、堅持、學習、思考。

《三顧茅廬》讀後感500字左右 篇10

讀了《三顧茅廬》,在讚歎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冒着嚴寒兩次拜訪他,但都被拒之門外。第三次終於見面了,並堅決邀請他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於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的歷史上是否還會記下“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於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被埋沒於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果真沒有來,諸葛亮又會怎麼樣呢?恐怕只能懷着滿腹的韜略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着生不逢時的慨歎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是多麼渺茫,又是多麼危險呀!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於含而不露,“隱居於草廬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又不敢脱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社會則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幾時能被大家承認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待“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於“伯樂”。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陽市黃秀鄉有個年輕的黨委書記,本是岳陽氮肥廠的後勤幹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諸葛”之稱。他想:“在廠裏,我還派不上大用場。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闖,去幹一番事業。”於是他自薦擔當任何一個鄉的黨委書記。岳陽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陽市的新聞人物,《黃金時代》雜誌報道了他的事蹟。如果他也像許多人一樣在那裏等待,那麼“劉備”再求賢若渴,識人善任,恐怕也不會發現一個後勤幹部具有黨委書記的才幹。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諸葛亮在等聖賢之君。這種等待還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機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百端待舉的用人之秋,為什麼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去顯示自己的才能,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