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4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通用6篇)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1

世人熟知他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卻愛聆聽他心中的羣山回唱。

《羣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説,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書中講述了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我們看到了傷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犧牲,也看懂了他們如何去愛。除了小説本身的故事,它所運用的類似短篇小説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個人物的視角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將所有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時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動與驚歎。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故事的開始,阿卜杜拉與妹妹帕麗的分離為整個故事籠上了悲憫的色彩,失落成了羣山回唱重要的主題。但最後,年老的阿卜杜拉終於迎來了一個燦爛着悲傷的重聚。

胡賽尼的小説總讓我想到一句話: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舊荒涼。“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些殘忍的時刻,就這樣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到來。這個世界看不見你的內在,它一點也不關心你的希望、夢想,以及憂傷,他們都被皮膚和骨骼遮蔽着。這是如此簡單,如此荒謬,又如此殘忍。

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們在峯巒之巔吶喊,而羣山回唱。希望總在絕望後生根、發芽。就像小説最後説的那樣“她閉上眼,飄進來了睡鄉,沒有煩憂,一切都是清澈的,燦爛的,一切都同時來到了。”

有時我們雖身處黑暗,卻執着追求着燦爛千陽。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2

我開始以為這是一個告別與重逢的故事。直到讀完我才明白,人的漫長一生又怎能只有告別與重逢一件事那麼簡單。這本書讀來沒有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沉重,大概時間的跨度消磨了苦難的深重。胡塞尼勾勒了許多的人物,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背後都可以追溯出一段完整而悲壯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總有一個閃光的人物,複雜而矛盾,這大概才是真實的人性,他們就像一個複雜而動盪的時代。就像阿卜杜拉,我以為他就像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和妹妹分離,於是開始做些不可思議的事,成就一個英雄的人物傳奇,然而沒有,他開了餐廳,和許多人一樣成了父親,甚至有時還是個不可理喻的父親,也得為了生活奔波,這就是生活。故事由他和妹妹分離開始,從他和妹妹重逢結束,他思念了一生的妹妹終於回到他身邊,可他已經老年痴呆,等待了這麼久,中間隔着這麼多人這麼多事,還以為相逢必定很感人,然而並沒有。

生活就是這樣的吧,都還不及悲傷就走向了好遠。

納比一開始的出場並不討喜的,和沙德巴格村格格不入,甚至他為了討好喜歡的女人牽線賣掉了自己的外甥女。然而,他的忠誠他對瓦赫達提的忠誠卻是令人敬佩的。這就是複雜而矛盾的人,羣山似乎每個人都這般矛盾着。

在這個前途未卜的國家裏,阿富汗人民在顛沛流離中艱難得生活,然而他們沒有在艱難中絕望,無論何時,都帶着愛與希望,牽掛着想念着,在這片帶給他們愛與痛苦的土地上,一年年得守護下去,就像阿卜杜拉等待着妹妹。即使最後面目全非,甚至無法相認。但愛的'呼喚終會有所迴響

這本書的書評太過難寫,因為它實在太龐大了。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3

讀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時,我如同坐着氣墊船在峽谷中漂流,時而平緩,時而劇烈,峽谷給人的感覺也是時而親切,時而猙獰,並最終在多次掙扎後完成了征服。也許是很久沒讀到這麼精彩的故事了,因此又找來了作者的最新力作《羣山回唱》。據網絡資料介紹:這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絃的小説。比《追風箏的人》更流暢、更野心,敍事上比《燦爛千陽》更精巧——《紐約時報》。

在讀到一半的時候,我不禁懷疑《紐約時報》的評價:我怎麼突然間就讀不懂了呢?我甚至懷疑是不是電子書排版時出了問題,將胡塞尼另一部作品中的內容排到了這本書?為什麼剛剛還是第三人稱的敍事,突然間變為了第一人稱?為什麼文章了前面的“我”和後面的“我”竟不是同一個人?更可恨的是,因為是看的電子書,回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此,只能帶着滿腹的疑惑往下看。

直到讀到了最後幾章,整個故事的情節才開始清晰地呈現出來。這部小説以第三人稱敍事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引出了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並在每一個章節中都以一個人物為中心,採用第一人稱的敍事方法。之前讀過的文章,多以時間為線索,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而此文以人物為線索,清晰地呈現一個人在故事中的成長過程。不同主人公的生活卻又包含着相連的故事情節。

我非常欣賞作者的這種創作手法,這不只是一種技巧。胡塞尼不只是想寫一篇篇與阿富汗動盪生活有關的小説,而是想借一本本小説表達人在骯髒、背叛、下流、無恥、虛偽中朝着真善美出發的精神。

突然,想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有沒有胡塞尼這份對人性的關注,對真善美的追求?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為了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對於人性和真善美只能避而不談。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4

一口氣讀完,酣暢淋漓,雖然第七、八兩章顯得有些突兀,但無礙於故事的精彩。這本書裏頭有大時代的浩蕩變遷,有小人物的悲哀沉淪,有足跡的輾轉流浪,也有靈魂的紛飛飄蕩。

薩布爾在開篇給孩子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麗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後,一代連着一代。書裏講了逃離,納比不想為雙腿癱瘓的姐姐所累,逃離了村莊;妮拉不想為丈夫、父親和風俗所累,逃離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為遭逢慘禍淪為孤兒的羅詩所累,逃離了承諾;馬科斯不想為母親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縛,逃離了小島;瑪達麗娜不想為面部殘損的女兒所累,與人私奔,逃之夭夭。

同時,書裏也講了不離不棄,如納比之於瓦赫達提先生,如薩麗雅之於奧蒂,如帕麗之於阿卜杜拉。然而,書中最為複雜的還是如薩布爾之於帕麗及帕爾瓦娜之於馬蘇瑪,那是讓人分不清是犧牲還是背叛的選擇,直拷人心。當然,也還有如納比的懺悔,如薩麗雅的執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選擇我們無法逃避,再難也得面對;有些責任我們無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們也無法忘卻,就像鐫刻在靈魂深處。最後,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麗對姑姑説:“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而姑姑帕麗則説:“對我來説,情況正好相反,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生講不清什麼地方疼,只是覺得疼。”

我們都沒有忘情水可飲,曾經的過往回憶,藏得再深,總會在心裏糾纏,如羣山回唱,經久不息。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5

最近在書架角落裏發現了一本“舊書”《羣山回唱》,我對這本書也印象頗深,記得第一次拜讀它還是在大學時期,自以為感觸頗多,卻意猶未盡,總想着有時間再細細品一次,但不知何時,這本書已經被擠到角落,現在終於再次重讀。

説到這本書,不得不提到作者,胡賽尼,他的作品《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在國內外評價都頗高,《羣山回唱》又達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紐約時報》所評,《羣山回唱》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絃的小説。在我看來《追風箏的人》寫的是兩個男人的故事,《燦爛千陽》寫的是兩個女人的故事,而《羣山回唱》則寫的是一羣人的故事,這些人因為各種緣故,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給人的感覺很真實很立體。

從情感和內容上看,這本書穿插了親情、愛情、友情、成長、背叛、原諒。這些情感或高尚或卑微,或勇敢或膽怯,或短暫亦或是恆久,纏繞在羣山間,回唱在我心頭。説説最讓我牽動內心的故事吧,本書開頭是一個父親給妹妹講的故事,一位生活困苦的父親最愛的孩子被魔王擄走,父親崩潰了,經歷了艱難找到了魔王和他的孩子,然後在他發現孩子過得很幸福,享受着他給不了的生活,這位父親選擇了離開。

講這個故事的父親為了生活把妹妹送到了蘇萊曼家,妹妹一直都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小丫頭,她的哥哥則內向敏感。時間輾轉60年,當兄妹重逢,妹妹想起了哥哥,哥哥卻因老年痴呆忘記了自己心心念唸的妹妹。對哥哥來説,如果不能重逢,那不如忘記,這樣至少不會傷心。這種遺憾和缺失,是多麼的無可奈何。

每個人都是茫茫眾生中的一份子,經歷孤獨無助在所難免,或喜或悲的結局比比皆是,從書中我感受到了堅強、勇敢的重要,更感受到親情的偉大。正是這些力量支撐着故事中的主人公頑強的生活下去,我想這些力量也必將指引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尋找屬於自己的安逸。

《羣山回唱》讀後感600字 篇6

《羣山回唱》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最新作品,它講述了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圍繞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他們如何去愛,如何被傷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為彼此犧牲。

拿十幾個人的一生訴説一個時代,時間跨越之長,讓人來不及感歎生活的殘忍與無常,然而同時又恰恰因為不拘泥於一件兩件事,一個兩個人的命運,所以苦難顯得不那麼難以下嚥。感受時代的波瀾壯闊,卻不受一點一滴細節的折磨。

一開始我並沒有料到作者這樣的寫作手法,多個人物,多重視覺。基本是每進入新的一章,迎接你的是陌生的人,陌生的事。習慣了以一個人物為中心呈現故事的手法,開始真的有點不適應,但作者在字裏行間表現出來的功底留住了我。

不斷讀下去,隨着故事的展開,你會發現,雖然每一章都是新角色登場,但這個新的角色,與開場的兄妹分離的故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閲讀的感受舒服了很多,畢竟多了幾分熟悉與把控,於是內心也隨着每個故事的起伏產生一次次波動。

阿卜杜拉和帕麗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分離,最終卻以一種無法彌補的殘缺結束。阿卜杜拉忘記了自己心心念唸的妹妹,他記不得女兒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他記不得給妹妹唱過的歌謠,他甚至用枴杖去打妹妹,他都忘記了。

帕爾瓦娜,一直活在姐姐的光彩下,後因姐姐落樹癱瘓,不得不扛起照顧馬蘇瑪的擔子,終於在馬蘇瑪放她離去的理由下,給自己找到藉口,在荒漠的夜晚丟棄姐姐一人離去。那夜,只有狂風颳過臉龐,童年的回憶在記憶中搖曳,吹響在羣山。

最後一章,可訴説的視角是另一個帕麗,阿卜杜拉的女兒,似乎這樣的安排,才是對兄妹倆來説最好的,對讀者也是最仁慈的,頗有波瀾壯闊後的一筆帶過的輕描淡寫之感,多了幾分釋然。

結尾那句“回憶往昔,已逝的幸福尤為珍貴,因為我們知道它多麼脆弱”。太多無奈,生命中曾經的那些不在意,那些簡單,偶爾回想,其實才最美好,可時光已逝,再也無力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