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2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閲讀的力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1

如今,許多公益廣告告訴我們要讀好書,讀好書。當然,這也反映了一個現象:在當今社會,人們更熱衷於追逐利益獲得快樂、而對於閲讀的興趣不大。

在地鐵和車站的許多公共場所,人們把頭埋在手機裏,很少有人會拿起一本書仔細閲讀。事實上,在許多圖書館或書店,你也可以看到許多成年人和孩子享受他們的閲讀時間。當下的任務是如何把閲讀的樂趣,講授給那些還未體會到的人。

《閲讀的力量》是一位熱愛閲讀,讀過很多好書,對閲讀有深刻見解的老師,對於喜歡讀書的書友們的一席話。

他認為讀書使人充滿力量:讀書能提高人的理解能力,對於生活旅程和世間百態的認知和感悟;讀書能促進人格的不斷完善,基於理解的閲讀,更能讓自我品格完善,且與世界和平相處;讀書還能提高人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品格的完善,不僅能充分理解溝通對象的意願,更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個讀書人,你突然在書中遇到一個你喜歡的句子,你會把它標記出來,或者抄下來,或者寫下來。

有一天,當你遇到一個人有相同的閲讀興趣,你會發現談論相同的書或相同的感覺是非常有趣的,你會感到高興,遇到一個知心朋友。

在我看來,閲讀的力量是一種生活的厚積薄發厚。有些書你讀完後可能無法使用,但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我把它看作是一位老相識。即使是簡單的閲讀,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也會給我們更多的經驗和感悟。

在《閲讀的力量》一書中,除了闡述閲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外,零零碎碎的很多閲讀的感受會讓讀書人感到親切,作者推薦的讀書方法和書目一樣值得我們去體驗和閲讀。

有句話説,無論是閲讀還是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是在路上。閲讀的樂趣就像旅行,看到不同的風景,遇見不同的人,生活充滿了驚喜和快樂。

在一個地方停靠,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欣賞各種風風雨雨,人生的意義就會突然出現。如果你覺得閲讀很有趣或者想體驗閲讀的樂趣,讓我們一起來閲讀。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2

今年寒假,閒暇之餘,拜讀了斯蒂芬丶克拉生的《閲讀的力量》。作為一位家長,真的不知道閲讀課外讀物是這麼有益的一件事。我很少去看書,雖然常常讓孩子看書,但是我卻很少自己完完整整的閲讀完一本書。我真的很羨慕那些看過很多書的人。因為他們不論是從説話、寫作還是成績方面都比我優秀。現在我才真正認識到閲讀的力量有多大。

《閲讀的力量》這本書是這個寒假老師佈置給家長閲讀的必讀書目之一。在這本書中讓我糾正了許多有關閲讀的錯誤看法。書中最重要的是提倡自由自主的閲讀。閲讀是因為想閲讀而閲讀,不是因為要回答問題、寫報告、被佈置閲讀而閲讀。只有因為興趣而閲讀的才能發揮閲讀的最大力量。

這本書裏提到有通過閲讀漫畫來引起孩子們的閲讀興趣,以激發孩子自由自主的閲讀讓我很感興趣。家長們本來就不贊成孩子們閲讀漫畫書。覺得漫畫書是無聊的讀物,不可以增長見識和增長學問,我在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贊成孩子閲讀漫畫的,認為漫畫()沒有一點可以學習的,而且一旦孩子“陷進去”就非常耽誤學習。在看完這本書後才知道漫畫書原來有很多優點:漫畫書有適宜的文字,而且圖畫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中的意思;研究指出,漫畫對語言學習與學校表現都沒有負面的影響;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與不看漫畫的人的閲讀量相當。個案研究中有許多強有力的證據指出,看漫畫可以增進閲讀更多其他種類的書籍。

現在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住機會,不能讓錯誤的思想害了自己的孩子。我要積極倡導保護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習慣。當然孩子們的自由自主的閲讀也要注意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情況下進行的,比如課堂上孩子就應該認真聽課,而不是閲讀課外書。

創造孩子自由自在的閲讀空間,去掉對孩子閲讀書籍的條條框框,孩子就一定會大大提高閲讀的興趣。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3

《閲讀的力量》這是一本由枯燥數據和生動結論相結合的書。作者極力想證明的是自由閲讀的重要性。FVR就是無壓力閲讀,為了興趣而閲讀,不需要寫讀書報告,不必回答每個章節後的問題,也不用為每個生字查字典。

FVR不僅僅對學習母語有幫助,也是讓外語能力登峯造極的方法。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相比,“閲讀是唯一的辦法,唯一能同時使人樂於閲讀,培養寫作風格,建立足夠詞彙,增進語法能力,以及正確拼寫的方法”。

《閲讀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學是兩種程序的組合:技能培養——刻意學習一種規則、詞義或拼寫,然後讓這個規則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輸出過程;糾正錯誤——當錯誤被改正時,老師就希望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對規則、詞義或拼寫的知識都應該被改正過來。

這不正是我在過去詞語聽寫這一環節所採用的方法並期望得到的結果嗎?爾後,讀了克拉生例舉的許多反對直接教學的事例後,我才終於明白,學生在聽寫環節的“糟糕表現”是因為我的愚蠢,而非他們態度不認真。

“傳統的語文教學僅是測驗,而這種測驗方式只能讓在書香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順利通過,而那些不幸生長在圖書資源不足的環境中的孩子則會失敗。”細細一想,不就是這樣嗎?那些在聽寫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學生態度確實認真,然而他們花在記憶詞語的時間卻明顯比其他人少,而這部分學生在課外閲讀方面顯然比其他人多得多。曾記得我以往教過學生的一件事,班級里語文成績最好的一位同學,肯定不是學習最認真刻苦的,但卻一定是班裏閲讀最多的一位學生。

另有一名學生,曾經因為聽寫不出,單獨就一篇課文中的詞語準備了近二十分鐘,最後聽寫時也沒有全部正確。

而他,平時是最討厭讀書的,每週兩次的讀後感,也總是想方設法與我討價還價,要換成寫隨筆。其實,他所謂的隨筆也就是生活流水賬。但我想,寫總比不寫好,因而也只能這麼為此了。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4

《閲讀的力量》這本書,一個美國教授斯蒂芬·克拉生所寫,放在我們中國稱之為教育家。利用比較短的時間簡單粗略的看了一下,走馬觀花,我就文中所提的自由自主閲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説一下感想。

自由自主閲讀,是提高語言能力的有效手段,這一點母庸置疑。國外的閲讀資料我不是很熟悉,但是在我們的這個社會環境中,我想自由是指閲讀範圍的廣泛性。年前一天我帶子巖去金華書城買書看書,他在很多小孩的地方看了一下午,呆的地方也是小學生最多的地方,看的是少年兒童的書目,人集中,看的書也很集中。後來我就把他帶到文學書籍,中醫藥書籍,電子書籍,收藏書籍區,一樣也能走馬觀花看兩下。很感謝我們老師給子巖打下的良好的語文基礎,看這些多門類很廣泛的書籍完全不是問題,在這裏我也不要求他能看多少懂,能看,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再深入一點,在我們的眼裏就是收穫。

自主閲讀指的應該就是主動性目的性,沒有廣泛的閲讀這個也是無從説起的。廣泛閲讀的基礎之上,有更明確的指向性,而且往往是精讀,這個就和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沒有一點興趣,還真讀不下去。和老師要求的一樣進行邊讀邊注,更加是精細活。就目前看來子巖還沒有這個習慣,這個像我,看的快,記得少。希望他能做的更好的,先把一本書讀厚,再化繁為簡,把一本書讀薄,吸取書中的全部營養為己用。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老師引導之下,爭取在新的一年裏子巖能讀更多的書,收穫更多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