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必備]

三國演義讀後感[必備]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24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必備]

三國演義讀後感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是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鉅著,他描寫的人物無不各具情態,給我很深的映像。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是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終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文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一個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的忠臣,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就是諸葛亮。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撰寫的長篇小説,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司馬炎建立晉朝的許多蕩氣迴腸的故事,表現了羣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壯觀景象。

這本書中的許多人物都令我難以忘懷: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大義凜然的關羽,陰險狡詐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魯肅,才智過人的姜維,文武雙全的鄧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作者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書中的故事更精彩絕倫: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長阪坡救主。那一幕幕感動地往昔故事,一曲曲哀而不傷的英雄讚歌,讓讀者們浮想聯翩

讀了《三國演義》,我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遂理。做一個人,不能像呂布那樣目光短淺,反覆無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樣妒賢嫉能,不顧不顧大局。應該要像諸葛亮那樣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趙雲那樣赤膽忠心,不畏艱險。我也從這本書中瞭解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下尋常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裏,英雄豪傑,各領風騷,諸侯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演繹出一段多姿多彩的歷史。我曾經向彺能生活在那個年代,但轉念一想,那時候的老百姓該多麼苦啊。曹操的詩裏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慘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比較好。

《三國演義》真是中國文學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真是我童年的好夥伴。

三國演義讀後感3

小時候,我並不喜歡讀書,像四大名著這類圖書,更是讀不懂的,只知道他們是一本本極好的書,很著名的那種。直到現在,我才喜歡讀書,沒想到以前讀都讀不懂的名著,竟然成了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説,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與《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合稱“四大名著”。

“空城退魏兵”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同時,也是讓我受益最深的一段。諸葛亮為實現劉備夙願,率領大軍北伐曹魏,但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只有些文官和兩千五百名士兵,處境十分危險。諸葛亮命令藏起旗幟,打開所有城門,讓士兵們裝成百姓,在城門前灑水掃街。而他自己則領着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樓頂上悠閒彈起琴來。

司馬懿見狀,知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怕上了當,連忙退走。

諸葛亮只用空城計,將15萬大軍嚇退,他的從容鎮定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如今,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誰能像諸葛亮一樣臨危不懼呢?很多突如其來的事情會讓人一時慌亂,不知如何應對。而諸葛亮卻在極短的時間內想到了空城計應付司馬懿的15萬大軍,保住了文官與士兵的性命和小城,不得不讓人欽佩,讓人叫絕。

這段故事也讓我明白了,在任何困難前,絕不能低下高貴的頭,要勇敢地去應付,鎮定地思考,才能渡過難關。

三國演義讀後感4

很小的時候就看過繪畫版和現代文的三國演義,昨天一看到姐姐看過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我馬上坐在沙發上興奮地看了起來。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了。周瑜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而諸葛亮卻説只用三天,並且還立下了軍令狀,周瑜高興極了。諸葛亮向魯肅求救借東西,魯肅給了他,並且沒有告訴周瑜。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了第三天,起了很大的霧,諸葛亮開着船衝向了曹營,還擂鼓吶喊,魯肅擔心極了。曹操聽到聲音,覺得有埋伏,於是讓弓箭手們用箭射,最後船上的草把子上插滿了箭,總數達十萬多支,這讓周瑜驚呆了。我在腦海裏想象了一下那個場景,估計周瑜當時張大嘴巴、呆在原地半天都沒回過神吧!

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後,周瑜暗地裏高興,説明他心胸狹窄,容不下比自己厲害的人,想趁機害死諸葛亮。而魯肅則非常重義氣,幫諸葛亮準備好了東西,而且沒有告訴周瑜。諸葛亮呢,他胸有成竹,因為他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知道曹操一定不敢貿然出擊,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來形容他毫不誇張。

現在,我們的身邊也會有心胸狹窄的人,看着成績好的,比自己厲害的,心生嫉妒,就想去動他們的.東西或者打他們。就比如説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成績很好,作文也寫得好,但是他的日記本竟被人偷偷地撕了。

我們一定不要做這樣心胸狹窄的人,而應該記住:“見賢思齊”,要努力學習,爭取超過別人,才能展現出自己的水平。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當你翻開這本書,就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

《三國演義》裏面的幾乎所有人物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就比如“温酒斬華雄”的關雲長,“長板橋退曹軍”的張翼德,“草船借箭”的諸葛亮,“截斷江流奪阿斗”的趙子龍,“火燒赤壁”的周公瑾……

“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那次的大分裂,使中國歷史上又多了一個傳奇。這本書既是訴説英雄的詩篇,也是講述智慧的寶典,更是講述勇武和忠義的經典:神勇如關羽,驍勇如張飛,智勇如趙雲。書裏面始終貫穿着“忠義”二字。當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遇害後,劉備痛不欲生。因與劉備結義,關羽也過五關斬六將,一心想回到劉備的身邊,義重如山。為了報答曹操,他還在華容道時冒着生命危險放了曹操。同時,書中還讚賞了忠臣,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令敵人也不能不佩服。

我從《三國演義》中還體會了性格的重要性。像諸葛亮和周瑜,他們之間的差距並不大,在智謀方面也是實力相當。不過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卻發財相同:諸葛亮沉穩,周瑜卻十分驕傲,而且嫉妒心極強,正是諸葛亮的表現太優秀,周瑜才會一心想要除掉那個“諸葛村夫”,但他這麼做是必定要失敗的,最後他果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臨死前還在感歎:“既生瑜,何生亮!”這足以看出性格對於成敗的影響有多大。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凡的英雄史詩,在一個個細節裏凸現出歷史的波瀾壯闊;其浪漫而熱烈的敍事,使得此書超越時空的藩籬,在文學的長河裏熠熠生輝。

三國演義讀後感6

在寒假裏,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它是明朝著名作家羅貫中的作品,這本書深深地吸引着我。三國演義裏的人物有虎背熊腰的張飛,寬厚仁愛的劉備,和神態英武、魁梧非凡的關羽等人物。書中每個人物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看了這本書,我感悟到和朋友同心同德,才可以成為人生贏家。

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一回——《桃園結義》。它的主要內容是在公元3世紀,朝廷腐敗無能,朝廷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貼出皇榜,招攬人才。劉備和他認識的張飛、關羽,到了張飛家後院的`桃花林,結拜成異姓兄弟,一起報效國家。劉備、張飛和關羽帶着軍隊打敗了張寶、張樑和張角,劉備當了官。幾個月後,朝廷派了一個督郵前來觀察,但他要罷免劉備的官。張飛打了那個督郵。劉備只好帶着兩兄弟到伐州劉恢那去了,劉恢又把他們舉推到了幽州劉虞那邊。劉備立了大功,朝廷就任命劉備為別部司馬駐守平原縣。從此以後,劉備也正式擁有了自己的軍隊。我真羨慕他們可以結拜成異姓兄弟,一起打江山。

在人生道路中,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朋友,但要選擇同心同德的人做朋友。有一句名言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句話講出了,只要兄弟同心同德,就算是黃金也可以弄斷;兄弟齊心協力,凝聚的力量就像鋒利的刀,能斬斷金屬;智趣相投,同心同德的人,齊心合力的力量就會很大,就可以幹大事。所以我們和朋友也要像劉備、張飛、關羽一樣同心同德,一起去幹大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朋友是在你失敗的時候來安慰你的人,是你跌進深淵的時候,會將你推到出口的人。對朋友要真情,而對國家也要忠誠,朋友之間要同心同德,這樣你的未來才會前途無限。

三國演義讀後感7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麼多書中,讓我情有獨鍾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明代的羅貫中寫的,這本書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多年的歷史風雲,但全書不能當歷史書來讀,而是小説。《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它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

此書中的人物性格極其豐富,如三絕之首的智絕諸葛亮,未出山已通曉天下大勢,人稱“卧龍先生”,活時的東吳招親,大唱空城計中,錦囊妙計都大有用處,死後甚至也有馬岱殺魏延,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之事。

曹操則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不擇手段,生性多疑,但他確實是一名成功人的政治家,可謂是“古往今來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此書中的很多情節也很生動,三英戰呂布的精彩,赤壁之戰的巧妙……這一切都會讓你愛上這本書,中間有一章寫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後聽到劉備在哪,立馬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中途過五關斬六將,危險重重,最後與張飛古城相遇,僅僅通過這個故事,就使人為關羽的忠誠和義氣而感動。

這本書裏還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慢慢去挖掘,細細去品讀,領略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

三國演義讀後感8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這一本書,裏面有周瑜、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其中,還有空城計、美人計、火燒赤壁、刮骨療毒……一些場面,《三國演義》還分別有魏、吳、蜀這三個國家。

那麼這些功績都歸於誰呢?那當然是歸蜀國的'諸葛亮了!那我就舉一例子:有一天,周瑜因為非常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所以周瑜故意為難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不僅答應了,而且還對周瑜説:“我可以在三天之內造出來,”周瑜不信,準備走的時候,周瑜還要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再告訴魯肅不要幫諸葛亮,周瑜自己卻在營中看戲。

第一天,諸葛亮找到魯肅,對他説:“我要請你幫下我,我需要借二十條船、軍士和草把子,”魯肅答應了。

第二天,魯肅發現諸葛亮沒什麼動靜。

第三天四更的時候,諸葛亮把魯肅祕密的請到船裏。魯肅説:“請我來幹嘛?”諸葛亮説:“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説:“哪裏去取?”諸葛亮説:“不用問,去了就知道了。”於是,他們便出發了。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什麼都看不清,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排隊形,打着鼓。魯肅説:“曹軍出來怎麼辦?”諸葛亮説:“他們是肯定不會派兵的,我們只管喝酒。”

沒一會兒,船上已經堆滿了箭。回到軍營,周瑜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是真比不上他呢!”

我看了這個故事情節之後,我懂得了讀書的快樂,體會到了凡事都要有計劃。

三國演義讀後感9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後,使我受益匪淺,知道了《三國演義》裏的各種計謀,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等。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各路英雄好漢一起除了官宦,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等,消滅宦官後,為了分出勝負,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有蜀國、魏國、吳國。他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之後又招兵買馬,東山再起,最後,魏國打了勝仗,建立了晉國。

讀了《三國演義》,我才知道為什麼劉備沒有贏,原來是張飛在和劉備會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殺死;關羽沒有防備,被孫權暗算,抓了殺死;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戰敗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病死了。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貪官被抓,我真開心。想到後來劉備、關羽、張飛還有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又是多麼的懷念。

想想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沒有戰爭的瀰漫,只有和平的光輝,在幸福中成長。我們應該感到驕傲,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我們真的很幸福。當我讀到”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時,我感到這實在是很悲慘。戰爭竟然連老百姓也不放過。

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歷史;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爭的可怕;同時我也學到了各種謀略,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想必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吧,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讀後久久不能忘懷。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今我最印象深刻的人就是諸葛亮。在《草船借箭》這一章中,他明是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但是諸葛亮將計就計。在三天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以自己聰明的才智,向曹操“借”了十萬支箭。諸葛亮的這一把神機妙算最後令周瑜不得不佩服。

生活中,我也有過類似的事情發生。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我早早得起了牀,看見媽媽正在慌慌張張得走來走去。我過去問道:“媽媽,您這是怎麼了?為什麼要這樣慌張的走來走去?”只見到媽媽用着急的.語氣對我説:“今天媽媽要加班到很晚,家裏就剩下你一人。媽媽不太放心你。”

我説道:“媽媽,你放心我會好照顧自己的。”媽媽聽到後放心得去上班了,我回到房間裏,看到桌上亂轟轟的。剛想要叫道媽媽來

幫忙,才想起媽媽上班去了。我想到平時都是媽媽幫我整理,今天就自己來吧!我把書放回書櫃,筆成回筆筒裏,垃圾扔到垃圾桶裏。媽媽回到家後看到這麼整潔的書桌。還誇我是個“小諸葛亮”。

在生活中也好,在學習中也好我們都要向諸葛亮一樣遇到問題要冷靜思考,不要像“縮頭烏龜”一樣的退縮,只要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就是叫位小“諸葛亮”。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每一本都家喻户曉,尤其是三國演義,裏面刻畫出了許許多多的人,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敢的猛將——關羽,名將——趙雲,我最喜歡的就是關羽了。

關羽武功高超,重情重義,曾經關羽被曹操抓了之後,每天都在想他結義的兄弟——劉備、張飛。最後過五關,斬六將,跟兄弟匯合。

關羽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有一次,吳國的孫權讓關羽帶兵談判,但關羽卻單刀赴會。最後走出吳國的領地。第二次,關羽又來了,但沒想到是個圈套,被吳國兵包圍了,無處可走。這時吳國,對關羽談了一個條件,就是背叛蜀國,到吳國投兵並認輸。但是關羽卻絲毫未動搖,沒有認輸,最後被孫權所砍頭。讀到這裏,我哭了好長一段時間,關羽的'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寧死也不屈服於敵人。

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到了在我身邊的一件事,中午,我在學校和同學玩抓人遊戲,最後是一個跑得很快很快的人來抓。他第一時間就盯上了我,朝我似牛般地跑了歸來,我跑到一個乒乓球枱後面跟他繞。可是,我卻因為體力不支而變慢。我自己心裏想到我肯定會被捉到,就不受控制地地跟他説了一句:“我投降,求你不要捉我。”讀完這個故事,現在想想可真是羞愧,要現在我被抓了,我也不會投降的,這是關羽教會我的。

所以,我最喜歡讀的就是它了——三國演義

在生活當中,要像關羽一樣,就算勝負已定,也不服輸。寧死不屈,這是多麼可貴的一種精神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曲臨江仙,古今英雄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説書人一拍案,聽書人宛若故事中人。

仁中有偽的劉備,驕傲坦率的項羽,勇而莽撞的張飛……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如此細膩,深入骨髓。眼前晃過一幕幕,策馬嘯西風,寬厚高大的背影……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個手持羽扇,鎮定自若的人。

是有怎樣的沉穩,才能掩住一身才氣,甘為布衣,躬耕於南陽。是有怎樣的清高傲骨,才能以管仲、樂毅自比。是有怎樣的智慧,才能留下赤壁之戰等諸多傳奇。又是有怎樣的忠貞,才能含着淚寫下“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這就是諸葛亮,蒼白的文字寫不出他的絕色。

永遠也忘不了,他站在江陵的船上,雙手負在背上,望着那遼闊的'水域,思考着如何對付曹操的大軍。他想,曹操兵馬雖多,但從北方遠道而來,經過長途跋涉,本來就很疲勞,在追擊劉豫州時,一天一夜行軍三百多裏,這就好比強弩射出去的箭,到了盡頭,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還有什麼力量呢?於是才有了千古傳頌的赤壁之戰。那些被鎖鏈連起的戰船化為一片火海,火光照亮了他泰然的臉。

永遠也忘不了,他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他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象牀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收二川,排八陣,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藏在三國這段歷史裏的,究竟是怎樣一個卧龍先生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我今天讀了《三國演義》,但我發現了問題,沒錯,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書籍是智慧的翅膀,在我讀過的所有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他使我受益匪淺,看劉備的謙遜,關羽的豪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諸葛亮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人物之一,我總想着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處事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才華,正是如此,我深深地敬佩這位智者

關羽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遠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為了體現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了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仍然沒有抹殺。他在短時間的幾年中東征西戰,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曹操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國是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曹操之所以被後人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兒子篡了漢。曹操在梅園沒有殺劉備,這時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曹操還是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招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得來説,通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我從小愛看《三國演義》,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著名、最傑出的歷史小説,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後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

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説吧,雖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願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瞭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

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為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歎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閲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這些人物當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也稱諸葛孔明)(181年-234年),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諸葛亮的智慧:比如他布的空城計,草船借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