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聊齋志異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大綱

聊齋志異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83W 次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聊齋志異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聊齋志異讀後感800字(通用10篇)

  聊齋志異讀後感1

從小愛就聽大人們講一些離奇怪異的故事,便很快喜歡上了《聊齋志異》這本書,較早地熟知了蒲松齡。他被大文豪郭沫若評價為:寫鬼寫狐,高人一等。無愧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大人物。

《聊齋志異》這本書裏寫着,神奇古怪的《妖術》;可怕但又讓人讀着着迷的《畫皮》;由狐成妖,前來報恩的《小翠》;奇特又讓人覺得羨慕的《嶗山道士》。讀了這本書讓人回味無窮,哪怕是一小篇文章就讓人想一口氣把這本書暢讀完。

聊齋二十二個故事裏的狐仙、女鬼,貌美如花,大多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在這些人物裏我最喜歡的是嬰寧。小説主要通過"笑"這一特徵為描繪嬰寧,通過描繪嬰寧各種場合各種各樣的笑,感覺到一個如若天仙般的活潑、可愛的女子躍然紙上,當王子服初見嬰寧,嬰寧“笑容可掬”,又“遺花地上,笑語自去”。二見嬰寧,嬰寧“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見嬰寧,更是“聞户外隱有笑聲”,“户外嗤嗤笑不已”,然後便是與王子服同歸王家之後,但聞室中吃吃,皆嬰寧笑聲”,“母入室,女猶濃笑不顧”,“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聲大笑”,“至日,使華裝行新婦禮,女笑極不能俯仰”。

這樣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仍能笑對人生的女子讓人如何不愛,嬰寧不光用美麗的笑贏得了王子服的愛,也用笑贏得了周圍人的笑。書中寫道:然笑處嫣然,狂而不損其媚,人皆樂之。鄰女少婦,爭承迎之。每值母憂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過,恐遭鞭楚,輒求詣母共話,罪婢投見恆得免。

嬰寧的笑宛若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唯書有色豔於西子,唯文有華,秀於百卉!”我已讀過許多名著,總不能滿足我對書的憧憬。每當讀到那些精彩的語句時,彷彿置身於故事中。

假如我一個人去旅行,我一定會帶上這樣一本書——《聊齋志異》讀幾百遍,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的感覺,我喜歡讀《聊齋志異》,就像人生一樣,縱使滄海看雲,也總要留得馨香一瓣吧!

  聊齋志異讀後感2

假期裏,我和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聊齋志異》。它非常侑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説,是非常值得閲讀與欣賞的,它是明末清初著名作家蒲松齡的代表作,據説他是在40歲左右寫成的。

我想:為什麼蒲松齡會起這樣一個書名呢?這個問題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直那一天,我看了書中的前言,才知道原來聊齋是他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的就是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説的集大成者,侑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裏行間無不飽含着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侑情侑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説她是一隻託給鬼母所養的狐狸精,可她並沒侑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並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後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後,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侑幾個。想這裏,還侑誰沒侑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侑素質的人。在這裏,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

這些故事,讓我入迷,我不禁大聲朗誦起來,吸取其中的精髓。

  聊齋志異讀後感3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説集。傳説,蒲松齡曾在一棵大柳樹下設下茶桌,過路的'人只要給他講一個奇異的故事,他就可以免費提過茶水。可是魯迅説,這很值得懷疑。我想也是,蒲松齡自從跟兄弟們分家後,他只得到農場的老屋三間,甚至連門都沒有;其他的,他只分到二十畝薄田,二百四十斤糧食。並且蒲松齡一生在外漂泊,哪有金錢和時間讓他這麼悠閒地蒐集民間奇異故事。不過,他蒐集奇異故事並加工成《聊齋志異》裏的文人式的故事卻是實有其事。據説,他曾在一個姓畢的同鄉那裏作私塾老師,白天教書,晚上就把聽到的故事整理。

蒲松齡是個天才,他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舉,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歲時,才被補為貢生而已。可以説,他一生不得志。後人便因此又根據他的《聊齋志異》中盡是狐妖純潔的故事,想當然地認為他在書中抒發了自己對世事的不滿。筆者認為,事情不是這樣的。

蒲松齡一生熱愛小説。王士禎曾表示願意出五百兩黃金購買《聊齋志異》的手稿,但蒲松齡拒絕了,並告誡子孫誰也不準賣自己的手稿。並且,《聊齋志異》也並未在作者生前付梓,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朋友之間傳閲。朋友們也曾勸他為了科舉暫且放棄小説的寫作,可是他由拒絕了。這樣説來,他是個真正的小説藝術家。藝術家更關注的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這部《聊齋志異》更是一部反映作者純美的精神世界的著作。“刺世”的主題並非是他的原意,只是他的小説題材在某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心理罷了,並不能因為這一主題而抬高他的價值。更主要的應該是他的小説的藝術。我想這也應該是蒲松齡最終想要得到的吧。

  聊齋志異讀後感4

譚晉玄是縣裏的秀才,深信導氣引體之類的養生術,不管天氣冷熱都不間斷練功,過了幾個月,似乎有了一些成就。

一天正盤腿打坐,聽見耳朵裏有像蒼蠅營營的聲音説:“可以出來了。”睜開眼睛就聽不見了;閉上眼睛,穩定呼吸又能像剛才那樣聽見了。他以為這是所練功法內丹將成的朕兆,心裏暗暗高興。以後每當打坐就能聽到那種聲音,於是決定再聽到時就試着迴應它,看看有什麼情況產生。一天,耳中又有那種營營的聲音,於是譚晉玄就小聲地回答説:“可以出來了。”一會兒,覺得耳朵裏窸窸窣窣地好像有個東西出來。他略微瞟了一眼,發現是一個三寸多的小人,相貌猙獰醜惡,好像夜叉,跑到地上不停地旋轉。譚晉玄私下驚異不止,決定姑且集中精神看看它要怎麼變化。忽然有個鄰居來借東西,敲着門呼喊。那個貌似夜叉的小人聽到了鄰居的呼喚聲,神情顯得十分驚慌,圍繞着屋子奔跑,好像老鼠無法回到洞穴一樣。

這個時候譚晉玄覺得精神和魂魄都失去了,再也不知道小人跑到那裏去了。於是得了顛狂的疾病,不停地號叫,看病吃藥,經過半年多才慢慢地痊癒。

文中的丹指“內丹”,道教認為,用自己內在的精氣修練成的丹藥叫內丹,所謂的內丹練成後,人就成了金剛不壞之身,一舉成“神”。世上是沒有“神”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春秋時代的孔夫子就不相信有神。然而讀《聊齋志異》,對怪力亂神卻要以為是真的,或者把它算作是神話,邏輯上才講得通。如讀本篇,練氣功居然從耳朵中跑出一個相貌猙獰有如夜叉一樣的小人兒,真是怪異極了。然而又不奇怪,現實生活中不是有人在公眾場合中道貌岸然是一種形象,私下為非作歹猙獰兇惡又是一種形象嗎?再從人的本性來説,幾乎人人都有善良、醜惡的一面,“夜叉”看作是人們靈魂中醜惡一面的象徵,那麼從耳朵裏跑出一個夜叉,與“從皮袍裏榨出小來”似乎也有相近的地方。

  聊齋志異讀後感5

《聊齋志異》是中國十大名著之一。讀完這部作品,讓我感覺與大師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的內心多了一份平靜。

《聊齋志異》的內容十分廣泛,以狐、魔、花、妖,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出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在《聊齋志異》裏,蒲松齡獨具慧眼,以高出當時這個時代的鋒芒鋭氣與獨特視野,使《聊齋志異》成為中國神怪小説創作的最高峯。看了這部小説,不能不讓讀者為它點贊!

在這部小説裏,我喜歡的是賈兒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賈兒母親由於狐狸精的陷害,神情大變,每天又唱又叫,哭笑不止。賈兒為了能找出兇手,挽救母親。晚上賈兒只要一聽到母親的笑聲,就立刻起來點燈查看,但神質不清的母親卻生氣地責罵賈兒。但賈兒卻並不在乎,反而越來越大膽了。為了消除母親的恐懼,白天,賈兒學着泥瓦匠的樣子,用磚石將母親的窗户砌得不見一點光亮。而其他人都以為賈兒頑皮胡鬧,反而不願意理他。他們哪知道,賈兒其實並非在玩耍胡鬧,而是在伺機替母親除害。每天夜裏,賈兒都會偷偷地把刀藏在懷裏,用瓢把燈蓋上,等着狐狸精的到來。功夫不負有心人,賈兒在與狐狸精的鬥智鬥勇中,終於找到那隻狐狸精的下落,將狐狸精毒死了。當賈兒的父親知道原委後,父親驚喜地説:"你怎麼不早告訴我啊?"賈兒説:"狐狸精有靈性,這邊一説,他們在那邊就知道了。"父親聽後點頭讚歎。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具有變幻之術的狐狸精就這樣,在一個只是稚氣未脱的孩子面前,輸得一敗塗地。我為賈兒的這份孝心感動!這不正是我們社會提倡孝老愛親的美好風尚嗎?

雖然,現在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電視、電影、電腦、手機等一些高科技正在充實着人們的大腦,但名著的影響,猶如陳年老酒,年代越久越醇香。

  聊齋志異讀後感6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蒲家莊;那時侯,“西學東漸”剛剛開始,或是還未開始。相信,達爾文的遺傳進化話思想不會“漸”到蒲先生的耳朵裏。但是,“龍生龍,鳳生鳳”這種樸素的遺傳觀念,蒲先生應該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處用“遺傳學”的規律來借寫子女而實寫其父母,寫得卻也精緻可人,令人不免會意一笑。今擷其幾篇,妄加評説,以博眾一樂。

《嬰寧》的主人公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她的愛笑了:“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嬰兒。”蒲先生在這一點的刻畫上可沒少花氣力。本來吧,寫到嬰寧夫婦安居樂業也就足矣,最後又神來一筆:“女逾年生一子,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兒子將母親的特點繼承下來,言子猶在言母,實在妙甚!

《嬌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鬆娘“舉一男,名小宦”,嬌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亂吾種矣’”。讀至此,大笑——虧作者想得出來!到篇尾,“小宦長成,貌韶秀,有狐意;出遊都市,共知為狐兒也。”乍一看,似無多大深意;細一想,儼然是聊齋先生在“都市”中親眼見過一般!弄得讀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為母子相似,而《鴉頭》篇中的鴉頭與其子王孜卻迥然不同:鴉頭“儀度嫻婉,實神仙也”,她受盡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卻“孔武有力,喜田獵,不務生產,樂鬥好殺”。雖為母子,為何如此之異?想來定是發生了基因變異吧!而且這“變異”程度還非常之大:王孜殺老狐之後,鴉頭“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卻“剝其皮而藏之”——豈非暴戾之甚?雖則如此,王孜為母報仇,大快人心,使人長舒一口悶氣,亦是快哉!

了得,了得!作者對《聊齋志異》是如此的精讀,如此的精記,達到了縱論自如,順手拈來的程度,這從文中的隨處精確引述就可見一斑。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還讀出了一種“遺傳學”——“言子猶在言母”,母子大類,此是正“遺傳”;而母子迥異,則又是基因變異。見地新穎,感悟獨特。全文語言精彩而老練,文采斐然。

  聊齋志異讀後感7

古之書,今之著作,在時間中慢慢流淌,在傳承中越發光芒,我讀了許多的書,有介紹革命者的紅顏,也有趣味橫生的格列夫遊記,但是,我今天讀的這本書,是一本關於古代野史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這本書看似荒誕不經的筆法,卻道出了古代的人情世故,人間冷暖。它所記載的是並不真實,卻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許多的感觸,當我讀到這一則故事:古代有一個窮書生,他非常的喜好讀書,但是卻因為正直的文風,每年都沒有考中進制,而且他還有個壞習慣,就是在沒有考上的時候總是要借酒消愁,所以他也培養了喜好飲酒的壞習慣。他每天都將書準備到一個紙蔞裏,等第二天放在陽台上,將陽光打在書上,把書的異味都去掉。

這一天晚上,他突然聽到房間中有什麼異響。剛開始還以為是屋子裏的老鼠在亂竄呢,但是後來他發現這響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而且好像不是從屋內發出來的,是從房頂上傳過來的,他走出屋門,仔細的一看,原來一隻狐狸在津津有味的閲讀書呢,他不僅讀的聲音很高,而且很動情。書生一見大喜,連忙把他引進了家中,酒肉款待,從此之後這位叔和狐狸便成為了摯友,從此,相依,相伴,相依相隨。當書生死去的那天,狐狸還在他的墳前動情的哭泣呢。這則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也有些荒誕,但是卻道出了世間最美好的,人與動物那真摯的情感。

聊齋志異有些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個不真實的故事,但是思想品德精神內涵卻是令後人,難以深入挖掘的,他在這一個個荒誕無聊的背後,藴含了多少心酸的往事,他在這一幕幕辛酸往事的時候,又藴含了多少歷史的滄桑?在這荒誕不經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段段歷史,一段段情感,一段段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大美文字!

《聊齋志異》真乃一本奇書!

  聊齋志異讀後感8

郭沫若曾對此書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有高見:“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於是我在眾多名家的“慫恿”下決定再次細品本書,初讀此書時,只覺作者具有獨特且豐富的想象,並沒太多印象,可再次嚼味卻有了些不同的看法。

書中近五百篇短篇小説,我記不得這麼多,只記得有篇叫《僧術》的文章,印象尤深。文中的那個黃生懷才不遇的經歷,確實令人憤恨不平,難怪他的好友(和尚)要為他疏通關係。可按理説應該向人間有關方面去賄賂,可是和尚卻藉助法術,向冥中主考官去行賄,這好似不合常理?但結合作者這科舉上的過來人那“任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真令人憤氣填胸!”的激昂言詞,不難體會出主考官的貪贓枉法這惡劣行為,不知我所想是否恰當,但曾聞有人説黃生小家子氣,我不大認同,那豈不等於表明作者也熱衷於行賄,鼓勵人們走歪門邪道?此書既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説之巔峯,這想法定當否決。

言不再多,只是再次玩味後才方覺此書談狐説鬼的手法,不只侷限於作者的想象與眾不同,更多的是深深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作者所處社會的腐敗與黑暗,作者用筆鞭撻着無惡不做的貪婪的官污吏們,統而言之,此書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認識,以及當時社會的醜陋面目。

“人人平等、和平、和諧、民主政治……”這些詞兒對我們來説十分普通,可在當時社會毋庸置疑這些完全都是奢念。我擁有一切作者願極力擁有的東西,我慶幸,可我支身在福中不知福,盼望得到更多更大的“肥肉”。作者用諸多筆墨寫下《狼三則》、《勞力道士》等文章,警戒世人不得貪婪,可如今貪婪的官仍橫行於世,年年有因動用國資而被捕的新聞,看來《聊齋志異》不只限於被當時人們所閲讀反思,如今世人也應好好品讀一番。

如今,市場上風花雪月的書籍舉目皆是,可真正的好書卻無人問津,可悲,其實,在閒暇之時,讀些像《聊齋志異》一樣的書籍,既是知識上的豐富,也是精神上的食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聊齋志異讀後感9

小説中多數故事都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説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説:“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説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

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悦,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説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複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醜,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説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瞭。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説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説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敍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評價説:“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讀後感10

這個學期學習的一篇文章《嶗山道士》,引起了我對《聊齋志異》的好奇心。今年暑假抽時間“拜訪”了一下《聊齋志異》。引發了許多感想。

《聊齋志異》並不是我想象中粗淺的故事,而是充滿了玄幻與美妙。書中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故事,講述的大多與鬼神有關,與狐仙相聯,動人心魄的故事不僅引人入勝,還藴含了一個個引人深思的道理。它是一本很耐人尋味的書。剛開始看的第一篇,雖然精短,但也要人反覆朗讀,最後才能獲得其中深刻的道理。

第一篇文章名為《考城隍》。講的是一個人因病躺在牀上休息,忽然來了一個公差請他去考試。他們來到一個官署,這裏的一切東西他都很陌生。不一會兒,試題傳下來了。他寫完後,交了上去,然後,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後,交了上去。不一會兒,大堂上的人召他去。他去後,一個人對他説:“河南缺個城隍,你很適合這個位子。”他聽後,忙説:“我上有七十老母,無人照顧,請讓我回去為老母親送終,然後再來錄用!”眾人聽了十分感動,一查母親還有九年陽壽,便讓他九年後再來。果然,九年後他母親去世了,他便當上了城隍。

我讀後覺得十分納悶。這是什麼意思呀?沒有一點頭緒!只好又讀了一篇。

幾遍下來,終於完全明白了它的全部意義。原來,那個公差是一個鬼,他去的時候其實也死了,但他因為文筆好,在陰間考中了城隍,也就是在陰間當一個官,但他卻因為他母親已年邁,而放着這麼好的機會不抓緊,要去陪他母親,陰間的人們讀被感動了,便放他回去,這樣,他就:“死而復生”了。並陪着他的母親年度晚年。

我讀完明白後,由衷發出感慨!這麼感人呀。原來鬼也是有感情的,他們也會被感動。同時,也説明了那個人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他的孝心,使鬼神也會因他的孝心所感動。最終,也深刻印證了“好人有好報”,有孝心的人一定也會有好報的。

《聊齋志異》讀完後,我感到十分有趣,它充分滿足了我無窮無盡的想象力,放飛了我的想象,激活了我大腦思考能力。聊齋隨筆包括了人物的貪婪、痴呆等,借妖魔鬼怪之事,演人世百態之情,窮世人相貌,盡古今風情,開文人胸襟,是一本不可不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