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金閣寺》讀後感

《金閣寺》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4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這次閲讀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金閣寺》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閣寺》讀後感

從文字本身來説,這確實是一本讀起來不太順暢的書。我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文學、語言本身,經翻譯之後難免與我們習慣的閲讀思維、理解能力不太一樣。其二:大量的修辭,尤其是比喻的使用。例如在開篇不久關於金閣寺的一段描寫:“金閣猶如夜空中的明月,也是作為黑暗時代的象徵而建造的。因此我夢幻的金閣以湧現在其四周的暗黑為背景。在黑暗中,美麗而細長的柱子結構,從裏面發出了微光,穩固而寂靜地坐落在那裏。不管人們對這幢建築物做什麼評語,美麗的金閣都是默默無言地裸露出它的纖細的結構,必須忍受着四周的黑暗。”這一段我足足看了三遍才看順暢。也因此沒留下好印象,再讀有些排斥。又如“這麼一想,我似乎可以把金閣藏在我的肉體裏,藏在我的組織裏,然後潛逃,就像潛逃的盜賊吧昂貴的寶石嚥下,然後隱匿起來似的。”着實拗口。

但也並非所有的比喻都是“壞印象”。如“同班同學那種少年期特有的殘酷的笑聲,猶如灑滿陽光的葉叢那樣璀璨奪目。”一句就將嘲笑寫的異常刺耳。又如寫到脖頸根上長的一個紅腫的大疙瘩“不料這疙瘩竟紮下了根,以灼熱的沉重的力量,從我的脖頸後面壓迫着我,害得我經常不能安眠。”一個疙瘩的力量寫的很生動。

從思想上思考,讀此書一直很壓抑。一個結巴的十六歲的少年——溝口,他天生結巴,嚴重自卑,自幼養成孤僻的性格,總是在與別人的對話中保持沉默,而內心思想極為豐富。與這個生活着的世界始終保持遊離的`關係,生活在這個世界,又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的思想複雜,見到了真正的金閣寺,卻仍然將她想象成印象中那個華麗的金閣寺,深刻認同亡故父親所説“世上沒有什麼比金閣更美的了”;不認同自己的母親本身,卻認同她的野心,並將野心付諸行動,送煙給主持希望獲得大學預科的機會;喜歡有為子,但一次又一次地將她想得骯髒、齷齪。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人這東西,一旦鑽在美里不出來,勢必不知不覺撞進世間最為黑暗的思路”。“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裏卻看不見”,也是溝口內心世界的吐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