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愚公移山》的讀後感大綱

《愚公移山》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1W 次

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位居住深山裏的老人向命運發起挑戰,並持之以恆的毅力深深震憾了我的心。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愚公移山》的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篇一:《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這篇文章集中體現的是鍥而不捨的精神。“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至理名言。這就表明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方向正確,有毅力,有信心,且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必將克服種種困難,有所成就。 幹百年來,古今中外,哪一位有識之士不是通過鍥而不捨,刻苦勤奮的精神獲取成功的?匡衡“鑿壁偷光”,車撤“囊螢照書”,居里夫人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研究,進行了近千次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陳景潤致力於數學研究數十年,最終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以上事例足以證明:鍥而不捨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們不要忘記,在《愚公移山》中還有一位“聰明的”智史吧,他身上恰恰體現了愚公精神的對立面——不求進取。那些做事圖省力,只想走捷徑的人,必將一事無成。我們有些同學就是缺少點鍥而不捨的愚公精神,一碰到困難、挫折,就一級不振,自暴自棄,這是不足取的。

讀了《愚公移山》,我們還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量變可以引起質變,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變化。正如荀子所説的“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發揚持之以恆的精神。而那些雖有大志,卻一暴十寒,只有五分鐘熱度,不是靠持續的努力去取勝,卻一門心思想走捷徑的人,絕不會獲得成功。只有勤奮不息,不畏艱辛的人,才能登上理想的高地。(讀後感)

作為跨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肩負着實現四個現代化,開創祖國美好未來的偉大使命。我們必須發揚鍥而不捨的愚公精神,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懈探索,才能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材。

  篇二:《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近來,我看了一篇具有神話色彩的故事《愚公移山》,描述愚公帶領家人,頂住智叟的譏諷,在鄰居和神仙的幫助下,搬走王屋、太行兩座大山的經過。傳統分析認為:愚公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有恆心和毅力,堅信人定勝天,大智若愚;智叟卻“固不可徹”,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襯,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在給故事角色命名時,故意“錯位”。

然而,聯繫現實重新審視這則故事,便會覺得:愚公不智,智叟不愚。

堵塞去路的王屋、太行兩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單靠愚公、愚公的親人及鄰居用箕畚等落後的工具,代代相繼地去挖山搬土石,螞蟻啃骨頭,不知要幹到猴年馬月。而寄希望於神仙幫助搬山,那隻不過是神話,子虛烏有,很不現實。所以,智叟對愚公他們的行動提出質疑,是不無道理的。其實,愚公舉家搬到搬到交通方便、適宜居住的地區安家落户,用現在的話説就是“移民”,倒是最明智的。

況且,為了區區一條山路,硬把好端端的兩座山搬掉,徹底破壞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得不償失。這是遺害子孫,貽害其他生物,而絕不是造福子孫。

這是在自身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對改造現實的可能性抱有過高的期望,錯誤地估計或片面誇大主觀能動作用,明知不該為和不可為而為之,一條死路走到黑。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也曾經重犯這樣的錯誤,吹噓“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大鍊鋼鐵”,“十五年超英趕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現在,這種事再也不該重演了。換句話説,要學會科學的估計投入跟產出的比率,不能錯誤估計或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願望不能嚴重背離客觀現實的可能。若受到當前不可抗拒的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備解決某個現實困難或實現某個遠期目標的主客觀條件,就不應當盲目樂觀,甚至刻意誇大回報、吹噓效益,自欺欺人;就不應當心血來潮,做出罔顧一切,拼命蠻幹,投入大,效率低,回報少,勞民傷財的事情。

粵北的石灰巖地區,大多是石頭山,只在石窠、石縫裏有一點泥巴,留不住水,只能種點紅薯、玉米,而且個小,產量低。所以,人們食不飽腹,衣不蔽體。哪怕靠山吃山,種植水果、茶葉、菇菌,編制掃帚、籮筐、席簾,製作傢俱,由於交通閉塞,也難於拿到集市上出售,賺不了多少錢。就算富裕地區像《愚公移山》中的鄰居、神仙那樣“扶貧”,向裏頭投入資金,輸送人才,傳授技術,也只能改善那裏的交通條件,卻無法徹底改善那裏的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無法大量提高那裏的農作物的產量,不能從根本上讓人們脱貧致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經濟上也不化算。而且,攫取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還有可能破壞那裏的生態平衡。

自然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家園,人類再也不能把自己凌駕於自然和其他生物之上,再也不能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再也不能鼓吹“人定勝天”,而應宣傳“人與自然及其他生物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犧牲自然及其他生物為代價,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所以,必須採取移民政策,讓人們搬到適宜居住、出行、勞作、學習和娛樂的地方,再給一些優惠扶持,讓他們脱貧致富,這才是正確的方向。總之,不能重蹈愚公移山那樣的覆轍。

  篇三:《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户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任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嗎?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他為什麼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村莊。也有人説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給集體,留給後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快九十歲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説:“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並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後,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穿衣、工具、傷病等等一些問題。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幹。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十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鬥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幹密不可分,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幹不成的事業。

原來世上最動人的事物都是熨貼着大地應運而生的。山太高了,於是使它不近人情。

故事當然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話色彩使我們聯想翩翩。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個結局是真實的,完美的。愚公拿着斧錘向我們詮釋了他的人定勝天,成熟給與的慧眼讓我們剝析到了這傳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那是我們成為萬物之靈長的資本。

像山一樣執着,堅韌,然後,向命運宣戰。

相信落下的汗水終會滋潤出一片綠蔭,而摧毀山峯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因為,我們是千千萬萬個愚公。

  篇四:《愚公移山》的讀後感

今天上午老師講了《愚公移山》這篇故事,學習後,我深受啟發。

《愚公移山》講的是愚公家前面有兩座大山,家人出行很不方便,於是愚公帶領親屬一起去挖山。這事被智叟聽到了,想愚公真是痴心妄想。第二天一早智叟去勸愚公不要挖山,愚公説,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子子孫孫幹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這句話感動了玉皇大帝,他就派了誇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兩座大山揹走了。愚公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真讓我感動。

最讓我感動的是愚公對智叟説的話:“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兒子還會有兒子,子子孫孫幹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愚公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他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高貴品質。為了方便大家,他寧可困難自己,愚公用這種犧牲自己的方法移動大山,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

與其説愚公是靠玉皇大帝移走了山,還不如説是靠毅力,靠鍥而不捨的精神。他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和他比起來,我還差很多。我的英語不好,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英語字典,開始我還認真看,過了幾天,我覺得沒意思了,也不看了。到了考試的時候,我的分數還是那麼低。以後我要像愚公一樣,做到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愚公是一個遇到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克服困難的人,我也要學習他這種精神。

讓我們一起向愚公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