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3篇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17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3篇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1

韓愈的《師説》中説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作為一名一線的幼兒教師,工作中我也常常很困惑:如何有效地和家長打交道——既不打消家長積極性,又能委婉地提出問題;如何有效地駕馭課堂;面對調皮、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如何提高他們上課的積極性……類似這樣的困惑,我有許多許多。機緣巧合下看到了王維審老師所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這本書,書中並沒有侃侃而談一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來挖掘和闡述教育的真諦,讀罷,讓我瞬間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三章:用什麼樣的眼睛看學生。在我平時的工作中,總有一些調皮、難管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講悄悄話,甚至還會發出怪聲擾亂上課秩序。對於這樣的孩子,總感覺缺點多於優點,甚至找不到優點,因此我在教育過程中總會出現缺乏耐心的情況,有時,一些不合適的語句總會脱口而出,如:你真笨;我討厭你。而當我閲讀了《用什麼樣的眼睛看學生》一文時,我突然為家長沒有找我的茬而感到慶幸,同時也為我之前不適宜的言辭感到羞愧。文中以一塊石頭的價值讓故事中的徒弟明白了石頭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在於看石頭人的眼睛,其實教育也是如此,關鍵是用什麼眼睛來看。這則小故事不禁讓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的一件小事。丁李華是我們班有名的皮大王,打人、咬人、上課發出怪聲等等,可以説他身上有許多老師討厭的壞習慣,在我印象中很不好。但記得有一天天氣很冷,孩子們該起牀了,我輕輕地叫醒孩子們,一個個幫他們穿衣服。但是我的手很冰涼,於是我就開玩笑的對我正在幫忙穿衣服的孩子説:“陸老師的手好冷,你願意幫我捂捂嗎?”那孩子搖了搖頭,我只歎孩子太小,不懂事,當然心裏也有淡淡的失落。當輪到給丁李華穿衣服時,我又問了相同的問題,他二話不説,就用自己的兩隻小手把我的手包了起來。我的心瞬間暖了起來。其實,正如王老師在書中所寫的那樣,用不同的眼睛看待學生,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就單單看這件事,誰能否認他不是個懂事的孩子呢?

其實,在教育中除了要用不同的“眼睛”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師還要有善於傾聽的耳朵、掌握兒童的語言。在故事《蹲成蘑菇》中,王老師以一個精神病人的案例來闡述教育道理——走進學生,把自己蹲成與學生一模一樣的蘑菇,才有可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是啊,我時常感慨,為什麼我與孩子講了那麼多道理,苦口婆心了那麼久,孩子還是調皮,不懂事,甚至有些小叛逆?現在想來,誰又願意一直被居高臨下的數落與批評呢?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兒童的語言,放下教師的姿態,與孩子進行交流。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剛工作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我班是新中班,孩子們沒有上過小班,加上在家裏大多都是爺爺奶奶寵着,爸爸媽媽慣着,因此他們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可以説他們完全沒有紀律可言,而小杰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中午吃完飯,我們在訓練常規時讓小朋友安安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但是小杰似乎不能控制自己,一會兒身體前後搖晃,自娛自樂;一會兒又和小朋友竊竊私語,當我提醒他兩遍未果後我讓他和另一個犯同樣錯的小朋友站在一邊反省。剛開始他完全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等過五分鐘後,我先找另一個孩子談話,她認識到錯誤我便讓她回到了位置上。也許是沒有了別人的陪伴,小杰開始緊張起來,表情也不像先前那樣愉悦了。我心中竊喜,想想這次經歷總能讓他吃一塹長一智了吧。於是我板着臉説:“你知道老師為什麼讓你站在一邊嗎?”但是他的答案卻是出乎意料的,他哭泣着説:“因為你不喜歡我”。我微愣了一下,馬上解釋説:“老師不是不喜歡你,我喜歡每一個小朋友,但是我不喜歡你的行為。”聽了這話,他似乎平靜了下來,經過我耐心的講解,他終於知道了“真正”的原因。其實,從這件小事中所反映的教育現象也正好印證了王老師的觀點,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而在我看來,這個改變就是學會與孩子交流,學會傾聽幼兒。

在我們的教育中,也許是受千百年來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壓力,成績似乎成了教師評判孩子好壞的唯一因素。而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想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應多“聽聽”孩子,多“看看”孩子,給予每個孩子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展空間,我想我的教育也會多一份詩性與美好。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2

老師工作的本位在哪裏?作為一個老師,該以一種什麼樣的視角和姿態關注班中的人和事?以實現班級的理想運營與踏實踐行的有效對接?這些曾一度讓我迷茫的問題,隨着閲讀王維審老師的《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這本書,這些問題的答案,漸漸在我頭腦中清晰、明瞭。

做老師已經將盡5年了,我何嘗真正的反思過自己。讀王老師的書,我開始“留一隻眼睛給自己”,邊讀邊思中明瞭王老師所説:“一個職業化的教師,是一個站在講台上認真做教育的教師,是一個明白自我道德價值和人身價值的人”的真正內涵。這本書給我啟發很多:

一、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並不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一個人性格形成、習慣、品行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在3歲左右,所以我們不能規範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方向,因為我們給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學的,應該給孩子的是土壤,然後給與孩子動力,一種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生,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這應該從兩點出發,一是積極的心態;積極的心態包括向上、平和。二是優秀的思維品質,即遇到問題,懂得思考、會思考。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能夠用淡定、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一個具有高水平思維能力,加上具有積極心態的人,這個孩子的成長一定充滿動力,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未來。用教育的現在,指向孩子成長的未來,教育或許本該如此。

二、學會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田,也就是學會借力。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夠讓他人發揮作用,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才是卓越的執行者。一個懂得借力的人,遠比只知道死乾的人輕鬆得多,所以有人説: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説,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可以利用家長來做我們堅強的後盾,可以藉助家長的力量藝術地處理班級事務;可以團結自己的科任老師,輔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可以藉助學校領導的特殊身份,參加班內活動並鼓勵學生、振奮班風,為我所用。藉助外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有可為的班主任,何樂而不為呢!

明白了老師該做的`事情,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就會使自己從忙碌的狀態中迴歸自我,我想,今後的班級管理中,我會放低自我,高位思考,聽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和學生一同感受生命成長。

  《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讀後感範文3

學校為我們精心挑選了教師讀書,以前的我,雖然喜歡看書,但終究用忙當借囗,一年到頭看不了一本,書架上陳列的也都是上學時代買來的“藏品”,暑假裏忙完該忙的家務,一個人蜷縮在沙發上,靜靜地讀書成了最大的享受!

王維審老師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眾多一線教師的困惑,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教師》中一一作了詳細的闡述。面對“教育之道”,雖然每個教師有不同的經歷和個性,教不同的學科和學段,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問題,每個人選擇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會不大相同,但最終都將歸向教育之道。有些“道”雖不可照搬照抄,卻可以給我們一些智慧的啟迪。如果説閲讀可以照亮生命,寫作使心靈變得澄明、清澈,那麼反思無疑是對靈魂的一種追問。這種追問,“是一種自覺的尋找,向更深處漫溯的尋找。”通過不斷的反思和追問,“不斷進行闡釋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讓教育教學時刻充滿活力和激情。”如何讀,寫什麼,怎樣思?

從教書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兩者之間要跨越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我們可以走走,至少這段征程中會有不一樣的迷人風景,是我們以前未曾涉足過的。畢竟做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有贈人玫瑰的能力,還要有感受手留餘香的能力,這也是教師幸福的本源。

職業的倦怠,職場的冷漠,愛的匱乏,使教育生態不斷惡化,教師身心俱疲,我們也常常用自己的自以為是去度量靈魂,牽拽生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的倦怠就不可能收穫來自學生的感情迴應,也收穫不到教育的回饋。這種倦怠、焦慮、窘迫,我之前也常常遇到,但通過不斷的閲讀、寫作、反思,漸漸地,我能平靜地看待問題、冷靜地思考、積極地探尋問題背後的為什麼。

正如王維審老師在《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序言中所説:“我讀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尋找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捷徑,二是讓自己獲得精神的豐盈與心靈的澄澈。”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敍事者的心聲。因為在教育中,我們有太多的疑惑與不解,也有太多的委屈和淚水,這些或許也需要一個表達的出口,而且需要有人聆聽,哪怕他或她是你根本不認識的人,所以我們還可以把教育敍事看作是一種最好的解壓方式,最好的表達自己的窗口。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育者應當深入瞭解正在成長的心靈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我想:在這一切的深入研究與思考中,我們的生命也應在不斷地成長吧!而這份成長終將讓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再茫然、困惑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