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10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1W 次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10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個動物的食物不一樣,瞭解一些小動物的`食物。

2、喜歡與同伴交流,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背景音樂、動物頭飾、操作材料、PPT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引起興趣

聽,小動物們來了,我們一起和小動物們一起運動運動吧。(請小朋友帶上動物頭飾,跟着音樂一起和動物們一起運動運動)

小結:真開心,小動物們很喜歡和我們小朋友一起運動呢。

二、猜猜各種小動物的食物

1、小動物們走累了,他們要吃東西了,我們來猜猜這些小動物喜歡吃點什麼?

2、小貓走來了,它喜歡吃什麼呀?

小結:小貓喜歡吃小魚和老鼠,啊嗚啊嗚吃飽了。

3、小猴子跑來了,你們知道它喜歡吃什麼嗎?

小結:小猴子最喜歡吃香蕉了,它吃好還有點餓,又吃了個桃子就飽了。

4、最後來了小兔子,知道小兔子喜歡吃什麼嗎?

小結:小兔子最喜歡吃青菜和蘿蔔了。

三、談談説説小兔子吃蘿蔔

1、有一隻小兔,它吃了一個蘿蔔吃飽了。兩隻小兔吃幾個蘿蔔可以吃飽呢?三隻呢?

2、小兔子、中兔子、大兔子吃蘿蔔,誰吃得最多?誰吃得最少?為什麼?

小結:小兔子個頭小吃得最少,大兔子個頭大吃得最多,中兔子吃得不多也不少。

四、幼兒操作材料

要求:圖片上有三隻小兔子,一個個頭最小,一個個頭很大,一個個頭中等,還有三框蘿蔔,一個很少,一個很多,一箇中等,請你們想想誰吃哪框蘿蔔,用記號筆連起來。

(幼兒操作材料,教師指導。)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種植活動。

2、學習並嘗試用“按”的方法種大蒜。

3、關注植物的生長,願意連續觀察自己種植的大蒜。

4、引發幼兒學習蒜的.興趣。

5、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大蒜若干

2、廢舊的小杯子、罐子

3、小鏟子、澆水用的小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認識大蒜頭。

師:“這是什麼?大蒜頭長大後是什麼樣呢?種下的蒜頭能長出葉子嗎?”

2、與幼兒共同討論,準備材料器具。

師:“我們種大蒜需要什麼?”

與幼兒商量分工準備。

3、帶領幼兒種大蒜。

教師示範種大蒜的方法:每人拿一個小器皿,盛上泥土,手捏大蒜頭,將尖頭朝上,按進泥土,最後澆一點水。

4、幼兒動手嘗試,教師給與幫助與指導。重點觀察是否將大蒜頭尖頭朝上,並請幼兒種好後端平,放到自然角。

小百科:蒜,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辛辣,古稱葫,又稱葫蒜。以其鱗莖、蒜薹、幼株供食用。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説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知道冬天吃火鍋可以暖和身體。

2、體驗大家一起“吃火鍋”的快樂。

3、大膽説出自己的理解。

4、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牆面和語言角張貼“火鍋”的'圖片;幼兒回家品嚐“火鍋”;

2.故事錄音;

3.操作材料(玩具鍋子、爐子、餐具、玩具菜等)

活動過程:

一.語言導入:

1.冬天真冷啊,你們感到身體哪裏冷啊?

2.小動物們也感覺很冷,你們快幫他們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身體暖和起來?

二.吃火鍋

1.聽故事“吃火鍋”。

2.故事後提問:

(1)現在你知道小動物們是怎麼讓身體暖和起來的?(吃火鍋)

(2)火鍋裏都放了些什麼呀?為什麼?(重點:各動物喜歡的食物對應起來)(3)你們有誰家裏也吃過火鍋?你喜歡吃的是什麼呢?大家一起吃火鍋,感覺怎樣?

小結:冬天吃火鍋,大家圍一桌,又暖和,又開心。

3.操作體驗:

(1)我們也來“吃火鍋”。(重點演示用具、“涮”菜的過程)

(2)請你選一樣自己最喜歡吃的菜,和你的朋友坐到桌子邊一起吃火鍋。

(3)指導:a.幼兒互相講講説説自己喜歡的菜名稱,交換;

b.引導體驗吃火鍋圍坐在一起開心又暖和的感覺。

小百科:火鍋起源之説也是眾説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字一樣,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仔細的觀察圖片,能説大概説出圖片的意思,有想了解圖片的興趣。

2、基本理解聽懂圖片故事的含義。

3、學習瞭解關心和幫助別人。

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彙

活動準備

掛圖 若干動物頭飾

活動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引起幼兒觀察圖片的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見過小鴨嗎?它是怎樣唱歌的呢?青蛙呢?是怎樣的聲音?

二、逐幅出示圖片,幫助幼兒理解圖意。

出示圖片一,提問:

1 、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朋友,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呢?

2 、這裏有幾隻小鴨啊?它們都在幹什麼啊?(幼兒討論)

3、在它們的旁邊又游來了誰啊?小青蛙想幹什麼?

三、出示圖片二,提問:

1、這邊的岸上站着誰?你們看小雞怎麼啦?小朋友們猜猜它為什麼哭呢?(和小鴨和青蛙一起玩)

2、可是小雞會不會游泳啊?那小朋友們看小雞哭的這麼傷心,我們來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小雞在河裏和它們一起玩的呢?

3、最後是誰想出了辦法來幫助小雞呢?小鴨是怎麼幫助小雞的呢?

四、出示圖片三,

提問:

1、小雞坐在船上有和朋友們一起玩了嗎?

2、小雞坐在船上能和大家一起玩,它高興嗎?那它高興起來的話就會怎麼樣呢?

3、它們高興就會唱歌的?那小動物們都是用什麼聲音來唱歌的?大家一起來學它們唱一唱好嗎?(請幼兒站起來,大家一起學小鴨、青蛙、小雞的聲音)

五、教師邊操作桌面教具,邊和幼兒一起將故事講述一遍。

六、教學延伸

提問:

1、小朋友們,知道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麼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的身邊的人遇到了困難,我們要儘自己的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那小朋友們有沒有幫助過自己身邊的人呢?都幫助他們做了什麼呢?(幼兒回答,討論)

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給身邊有需要幫助的同伴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小小船教案反思:

我把這節課分成繪畫和手工兩部分。

第一課時繪畫:導入,讓學生們回憶自己見到的船和坐船的感受,接着欣賞圖片讓學生認識船的種類船的結構、樣式。最後在畫紙上完成一幅船的兒童畫。

第二課時:我事先摺疊好幾種船(漁船、軍艦、雙體船),發給學生探究學習,最後讓學生在摺疊好的船上進行裝飾。學生在摺疊上會感到吃力,經過個別指導都掌握了。

小百科:船或船舶,指的是:舉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手段。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在老師的幫助下能積極的運用多種感官觀察大柚子,並學習用簡單而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2、通過活動,感受品嚐集體柚子的快樂。

3、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柚子若干

活動過程:

1、遊戲:摸口袋

(1)T: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奇的口袋,口袋了有什麼東西,請一個小朋友來摸一摸或者聞一聞(2)你猜是什麼

(3)公佈答案——原來是好吃又香甜的大柚子。

2、看一看

——看看整個的柚子和切開的柚子是什麼樣的,有什麼不一樣

3、摸一摸

——柚子摸上去是什麼感覺

4、聞一聞

——柚子什麼味道(鼓勵幼兒學用形容詞,如:甜甜的、酸酸的、有點甜有點酸的.……)

5、嘗一嘗

——柚子應該吃什麼地方?

——教師示範剝柚子的過程

——大家嚐嚐,説説柚子吃起來的味道,感受吃柚子的快樂。

——簡單講講吃柚子的好處:柚子是水果,可以清火,我們有的小朋友嘴巴發炎,吃了會好……

教學反思:

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活動的切入點。幼兒園《綱要》的實施,要求教師要把幼兒的興趣放在首位,平時關注幼兒的興趣所在,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在活動中,以看柚子、摸柚子、捏柚子、聞柚子、吃柚子這一幼兒感興趣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在看看、吃吃、玩玩,很輕輕鬆的完成了教學目的。整個活動幼兒都很投入,在不斷的觀察、發現中去嘗試,去解決自己的答案。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閲讀和表述,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對美術作品《酸奶瓶》的添畫,培養與鍛鍊幼兒的組合能力,促進幼兒組合想像力的發展。

活動準備

1.材料:酸奶瓶圖片、畫筆、顏料、圖畫紙。

2.環境:佈置一面牆飾――《我讓塑料酸奶瓶變成了新東西》和《我編出的新故事》,展示幼兒的作品。

3.前期經驗:幼兒已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能力,班上開展過圖形組合的活動。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畫面上畫着一個小朋友在看着一個塑料酸奶瓶。)

師:你們從這幅畫上看到了什麼?

幼:一個小孩。

師:還有嗎?

幼:一個酸奶瓶。

師:一個小朋友在看着一個塑料酸奶瓶。他為什麼這樣看着酸奶瓶呢?原來他在想:我能把這個酸奶瓶變成什麼呢?你們都來幫這位小朋友想想,這個塑料酸奶瓶到底可以變成什麼呢?

幼兒聽了沒有作出回答,只是雙眼看着老師。在觀察了孩子們的表現後.我進行了分析: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沒有反應,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幼兒沒有理解我的問題,所以不能作出反應;一個是幼兒聽明白了我的問題,但是由於沒有過此方面的經驗.加之思路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不能馬上回答出來。針對這種現象,我調整了自己的故事講述順序,緊接着出示了第二幅圖,為幼兒做擴思訓練的鋪墊。

2.教師出示第二幅圖片,引發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想像。(畫面上畫着小朋友坐上了用酸奶瓶改裝成的“汽車”。)

幼:哇!變成汽車了。(幼兒看到圖畫,馬上有了積極的反應。)

師:原來這個小朋友把酸奶瓶和車軲轆組合在一起,變成了小汽車,你們會把酸奶瓶變成什麼呢?

3.請幼兒大膽地把自己的想像説出來,並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平面製作。

幼1:我想把它變成飛機。

師:你怎麼就能把它變成飛機呢?

幼1:在瓶子的兩邊加上兩個硬紙片,做成翅膀,就行了。

這是用結構組合的方法來實現的。老師與幼兒的對話,目的是幫助幼兒明確怎樣才能把酸奶瓶改變成自己想像的東西。

幼2:我要把酸奶瓶做成斑馬的腿。

師:要做成斑馬的腿,怎麼做呢?幼2:用四個瓶子,口在下面,底在上面,再安上一個身子。

師:斑馬身上會有什麼呢?怎麼才能一看就知道是斑馬呢?

幼2:加上一道黑一道白。

孩子的組合想法有些出人意料,不過.她能提出這種大膽、新穎的想法.正是我們目前培養幼兒創新能力所努力追求的效果。她的想法似乎給了其他幼兒一些啟發,在後來的表述中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想法。

幼3:我想把酸奶瓶當成尖房頂。

師:什麼樣的房頂?房子用什麼做呢?

幼3:我用盒子當房子,把瓶子放在上面當房頂。

孩子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我們在努力培養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如果能夠鼓勵幼兒用美工製作或是繪畫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這樣的一個成果肯定會對幼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幼4:我想把酸奶瓶做成火箭。

師:你打算怎麼做火箭呢?

幼4:上面加個尖,下面加上火,就像火箭了。

師:你想得太棒了!(我為孩子的想像不由自主地歡呼起來。)

幼5:我想要用好多的瓶子,接起來當火車。

師:火車!太棒了!還要在車身上貼上……

幼5:軲轆。

幼7:我要做小人。

師:怎麼就做成小人了呢?

幼7:酸奶瓶當身子,再加上頭、胳膊和腿就行了。

這都是用結構組合的方法實現的。我們千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維方式去評判幼兒的想法,正是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能夠越來越清楚地體驗到,只要採用適當的組合方法.就能使一個事物發生改變,變成自己想像到的許多其他事物。這種通過組合實現的思維發散,是最為可貴的。

4.利用幼兒自己製作的平面圖畫,鼓勵幼兒運用圖片進行自由組合。並根據自己的組合簡單地創編並講述故事。

當幼兒用語言表述了自己想把塑料酸奶瓶所變成的東西后,我請幼兒把自己的想像畫出來。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畫面。接下來我把這些圖畫都展示在教室的牆飾上,並鼓勵幼兒把這些圖片自由組合起來,創編一個故事並講述出來。於是,有的孩子把圖1、圖2組合在一起講述一個短小的故事:一個小朋友和他的媽媽一起出去玩,他們坐着飛機到了很遠的地方,後來又坐着飛機回來了。有的孩子把圖1、圖2、圖3組合在一起講述:明明要去奶奶家,奶奶家很遠,明明坐了火車,又坐了飛機才到了奶奶家,在飛機上明明看見了雲彩。還有的孩子把圖1、圖2、圖3、圖4組合在一起講述:小斑馬坐着火車來到了動物園,住在漂亮的房子裏,有一天還坐着火箭出國了……

幼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自主地進行圖片的任意組合。創編出一個個故事。一個幼兒的講述,又啟發了其他幼兒的想像,開拓了思路,從而引發出更多的新組合。教師在活動中不斷引導幼兒大膽地突破時空限制。並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去變換童話形象的位置,或做童話形象的重新組合。用這些再造的童話形象構造出新的童話故事。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他們的組合能力乃至其他創新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汪老師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為己任,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開展了《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組合與變通能力》的“十一五”課題的研究,從培養小班幼兒創新意識人手,進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篇小班語言活動設計及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思考和幼兒的表現即是她研究的一部分。活動有一些獨到的地方值得大家借鑑。

首先是選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貼近幼兒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視野,既要適合幼兒當前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酸奶瓶是孩子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對故事的關注。而且故事內容簡單。人物動作和物品形象突出、單純,故事過程就是由酸奶瓶變東西,過程簡單,線索清晰,又留有一定的想像空間,很適宜新小班幼兒觀察、思考、想像、創新。

其次是教法。一個好的內容能否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價值,使孩子們從中獲得更多的教益,教法很重要,這是需要深入細緻地研究的'。活動中我們不難看到。開始的培養是艱難的,因為新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加上在理解他人語言和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方面都還比較弱等因素謄當教師提出問題希望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和學習,並和教師展開互動時,常常得不到迴應。這時,就需要教師採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啟發幼兒,喚起貼近幼兒生活的已有經驗,開啟幼兒的思維,使他們知道如何去想像和創新。在這個活動的開始,教師並沒有完整地講述故事。而是根據培養幼兒組合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的目標出發,出示了一幅畫面讓幼兒觀察,並提出請幼兒幫助想想“能把塑料酸奶瓶變成什麼?,的問題。看到幼兒半天不語的情況,教師進行了認真分析,並嘗試為幼兒搭建適宜的台階,引發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想像。第二幅圖的出現。讓冥思苦想不知答案卻又有着強烈好奇心的幼兒恍然大悟,找到了思考的路徑。然而,巧妙的是,教師並沒有僅讓幼兒説出變成了什麼,而是引導幼兒觀察怎麼變的,酸奶瓶是如何和其他物品組合的,讓他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這就為以後幼兒有目的地想像和表達奠定了基礎。這個難點的突破自然地讓孩子們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大膽想像出飛機、火箭、斑馬、火車等,每一次想像,教師都給予鼓勵,並請幼兒説清怎樣使用酸奶瓶,怎樣組合等,不斷地幫助幼JL明晰自己的思路,避免幼兒的想像漫無邊際為幼兒展開創造活動鋪路。

因為幼兒操作能力有限,教師特意根據幼兒的想像提供了一些平面材料:如酸奶瓶圖片、其他一些幾何圖形、彩色底紙,讓幼兒將自己的想像不僅用語言;還用圖形拼擺組合的方式進行表達,將想像變成現實,再次鼓勵他們想像和創新。而後;又創設相應的環境,讓幼兒將自己的創作貼在牆上。鼓勵幼兒將小朋友的畫任意組合成新的故事,進行再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幼兒表達創新的興趣。幼兒爭相講述,互相感染,創新呈現出層出不窮的趨勢,非常喜人。幼兒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教師不僅在教學上幫助幼兒突破了難點,更在於教師活動後的思考和設計、對環境的創設,給幼兒提供了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幼兒有了充分表達自我及和同伴交流的空間。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樹與人們的關係,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願意講述樹的好處,發展想象及語言表達能力。

3、萌發初步的愛大自然的情感。

4、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5、理解散文內容,豐富相關詞彙。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各樣的樹木及小鳥、小貓小狗、小朋友、房子等圖片,佈置成美麗的樹林。

2、與散文詩內容一致的電腦課件1-8,連續的配樂朗誦錄音若干段。

3、樹杆、樹冠,膠水、大副鉛畫紙每桌一份。各種可供選擇的人與小動物的圖片若干。

4、電腦,下栽優美的音樂2段。

活動過程:

1、幼兒聽音樂自由創編動作進“樹林”參觀。

(1)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去樹林玩好嗎?

(2) 幼兒隨優美的音樂自由創編動作進樹林。

2、探索樹林的祕密。

(1) 師:美麗的樹林到了,小朋友看到樹林裏都有些什麼?他們在幹什麼?

(2) 討論:為什麼人們喜歡在樹林裏玩?

3、欣賞、理解散文詩。

(1) 老師有感情的朗誦散文詩,初步感受散文的美。

師:樹林可真美,人們都喜歡在這裏盡情的`玩耍,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首《樹真好》的散文詩。(老師邊連續播放課件)

(2) (逐段放課件)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散文詩。

A、樹真好,小鳥在樹上幹什麼?

B、樹真好,他能擋住什麼?

C、樹真好,……

4、製作樹林,體驗樹的多樣性及好處。

(1) 樹真好,小朋友喜歡樹嗎?我們一起來做一片美麗的樹林,讓很多的小動物和小朋友都來玩好嗎?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樹幹和樹冠粘貼成大樹,然後選擇喜歡的小動物粘貼在樹林中。

(2) 放配樂散文詩《樹真好》的錄音,幼兒自主操作。

5、聽音樂在美麗的樹林裏自由舞蹈。

附:散文

師:樹真好,樹林裏可真美,讓我們在樹林裏一起跳個快樂的舞蹈吧!

樹真好,小鳥可以在樹上築巢,每天天一亮,小鳥就會唧唧喳喳地叫。

樹真好,能擋住大風,不許風吵吵鬧鬧,到處亂跑。

樹真好,我家屋子清清爽爽,陣陣風兒吹,滿樹花香往屋裏飄。

樹真好,我們全家在樹陰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説説笑笑,熱熱鬧鬧。

樹真好,天好了,樹下鋪着陰涼兒,我和我的小貓咪,躺在樹下睡午覺。

樹真好,如果有一隻大狗來追我的小貓,小貓爬上大樹躲起來,氣得大狗“汪汪”亂叫。

樹真好,我做個鞦韆掛在樹上,讓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搖啊搖。

樹真好,樹葉在秋風裏飄呀飄,樹下鋪着樹葉地毯,我們可以在上面滾來滾去,跑跑跳跳。

活動延伸:

1、把孩子們的作品陳列在活動室的周圍,讓孩子們參觀講述。

2、在自主活動中創編《樹真好》。

活動反思:

本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欣賞散文、理解散文內容,感受樹的用途,並能遷移新的講述經驗,嘗試進行仿編,萌發親近樹木、愛護樹木的情感。根據目標,活動分為欣賞、朗誦、仿編幾個環節,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抓住了語言活動的重點,節奏較為緊湊。

在課前我精心設計問題,對四個畫面的提問都是都是不同的,如:“小鳥為什麼喜歡樹?還有誰喜歡樹?為什麼?小貓友為什麼喜歡樹呢?”等等。在幼兒用散文中的語言回答後讓幼兒一起來學一學,自然流暢的讓幼兒學説散文。

在活動中,我對幼兒的回答及時作出迴應。在提問“你喜歡樹嗎?為什麼?”時,一個幼兒説:“樹可以做桌子。”其他幼兒就跟着説“樹可以做椅子” 等等,回答都侷限在“樹可以做什麼”上,我馬上回應:“都是樹可以做成什麼東西,那在樹上、樹下能做什麼呢?”幫助幼兒回到活動的目標上。有幼兒説到:“ 樹可以做碗。”我馬上進行追問:“做什麼樣的碗?”幫助幼兒將話講清楚。在幼兒説“樹可以做鳥巢。”時,我馬上問到:“鳥巢是什麼做的?”讓幼兒得到了正確的經驗。在幼兒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我請其他幼兒幫助他,讓幼兒在同伴互助中學會傾聽他人、評價他人。在組織活動時教師應做一個細心的傾聽者、敏鋭的觀察者、積極的促進者,適時地對幼兒的提問回以有效迴應,引發師幼之間、幼兒之間之間的多向互動。

從活動效果來説,活動中孩子們情緒高漲,興猶未盡,觀察、欣賞、記憶、想像、創編等多種能力得到了鍛鍊與培養,基本達到了活動目標。但是活動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散文欣賞活動,活動目標中要求幼兒欣賞散文,但按照活動設計,只是讓幼兒完整的欣賞散文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幼兒的整體感受太少。因此可在第一次欣賞時配上輕柔的音樂,讓幼兒很快的投入情境,欣賞後提問“你在散文裏聽到了什麼?”讓幼兒説説,不要求標準答案,然後“再來聽聽到底講了什麼?”

在活動的最後環節讓幼兒來為樹做點事,是為了讓幼兒萌發親近樹木、愛護樹木的目標,但在活動的組織上有些拖沓,而且整個活動的容量顯得較大,所以可將最後一個環節放到延伸活動中,並將活動落實到實處,認課班級樹,給它澆水、照顧它等,而第三個目標可滲透在前面的環節中。在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充分挖掘活動中藴含的價值,在理解的過程中滲透情感的引導。

小百科:樹是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將喬木稱為樹,主幹,植株一,分枝距離地面較高,可以形成樹冠。樹有很多種。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知道兩種顏色加到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

2、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3、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創造的喜悦。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紅、黃、藍顏料若干,小桶(每組一個),每位幼兒一個大的調色盤,人手一支調色筆。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紅色,黃色,藍色顏料。請幼兒觀察,説出顏色的名稱。

2、告訴幼兒:“我們今天都是小小魔法師,要變魔術。

3、老師操作實驗,引起幼兒興趣,並請幼兒觀察顏色的變化:

——將紅色顏料(部分)到入一個乾淨的杯子裏,然後再到入黃色顏料。用攪拌棒攪拌,請幼兒仔細觀察顏料發生的變化,並與原來的紅色和黃色的顏料做比較。

4、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回憶實驗過程,説出實驗發生的變化。

5、給幼兒提供顏料,鼓勵幼兒自己變色,比比誰的顏色變得多。

6、給幼兒提供大幅白紙,讓幼兒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

7、和幼兒一起將作品進行展示。

活動反思: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着實驗過程。

2、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3、鼓勵幼兒多配色,並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小百科: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所產生的對光的視覺感受,我們肉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波長範圍很窄的電磁波產生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為不同的顏色,對色彩的辨認是肉眼受到電磁波輻射能刺激後所引起的視覺神經感覺。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願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幼教小班常識教案-什麼不見了。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慾。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東西,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裏怎麼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裏怎麼樣了?

(還能看見 、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麼東西放進水裏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裏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裏不能溶化。

2、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裏,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裏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幼兒教案《幼教小班常識教案-什麼不見了》。

點擊瀏覽該文件

3、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説一説你把什麼東西放在水裏了?怎麼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於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0

[主題的生成]小班階段幼兒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但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興趣,探索世界不妨從幼兒最貼近的自身開始。當幼兒在討論“奇妙的身體”題目時,許多幼兒充滿了好奇,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和引發了疑問:“為什麼我們人有手、腳丫、眼睛、嘴巴呢?”“為什麼會有大便和小便,還有‘放屁’呢?”“為什麼我們要穿上衣服呢?”“為什麼身體會發出很多不同的聲音呢?”“為什麼爸爸的手比我的大呀?”……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們開展了主題活動《奇妙的身體》,通過“蒐集資料----認識外形----感知用途----學習保護”的步驟,讓幼兒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通過各門學科的整合:融合了繪畫、常識、歌表演、兒歌、遊戲等形式讓幼兒初步瞭解身體的構造,知道五官、消化系統等的外型特徵以及其用途,並教育幼兒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主題的的實施]

1、子題一:認識身體器官名稱和作用

從一起蒐集回校的書籍,認識到眼眉、鼻毛、指甲、耳廓、胃、大腸、小腸等的名稱和功用。

藉着書本解釋消化系統的運作過程,知道大、小便是怎樣形成的,和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衞生習慣。

2、子題二:嘗一嘗

大家合上眼睛,用舌頭試試這些是什麼?甜?酸?苦?辣?鹹?

3、子題三:嗅一嗅

嗅嗅這些是什麼?原來我們的鼻子能夠辨別出很多東西呢!

4、子題四:身體也能説話

身體中有很多器官都會“説話”的,以表達出身體的機能狀況,如“打嗝”代表氧氣不夠,胃發出“咕咕”聲代表肚子餓等。

嘗試利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不同動作表達出一些友善和不友善的表情。

5、子題五:動動手

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羽毛、絨線、粉筆、紙……集合在一起造成一個大巨人!

小朋友自選身體其中一部分,例如將鼻子塗上水彩來畫畫。

6、子題六:保護自己身體

從書本、錄像帶和經驗分享,知道怎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睡眠充足、適量運動、少發脾氣。並認識到怎樣去保護身體,如:在猛烈陽光下要戴上太陽眼鏡和在乾燥時塗上潤膚露等。

通過角色扮演故事“多多告訴你”,小朋友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免受騷擾。

小朋友將帶回來的相片和圖片加以分類,從而認識一些多身體有益和無益的食物。

7、子題七:小小詩歌創作家通過兒歌表達對身體奇妙的讚美。[家長工作]這個主題開展以來得到了許多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家長們都積極地配合,如:幫助我們蒐集有關的書記、錄象與大家分享。我們還請家長利用平時的時間引導幼兒觀察人的身體部分的外型特徵,每個人的異同等。並且,請家長平時引導、督促幼兒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通過《家教園地》以及離園時間與家長密切溝通,使每個家長了解到孩子們最近在學什麼,我們的主題開展的程度,家長需要做些什麼等。

[活動剪影]

1、剪影一:今天小一班怎麼這麼熱鬧?原來,是小朋友在和小手玩遊戲呢!有的小朋友用小手疊被子,有的'小朋友用小手搓橡皮泥,有的小朋友用小手給娃娃扎辮子,還有的小朋友用小手畫了很漂亮的畫,有的小朋友用小手拼了一輛小汽車……原來,我們的小手有5個指頭呀!這5個小指頭可真能幹!幫了我們好多忙!

2、剪影二:看!我們小一班的小朋友、老師在塑膠跑道上快樂地做着什麼呢?大家都光着腳丫跑來跑去,這踩一踩,那跳一跳,玩得可真高興!“哇!老師的腳可真大,為什麼我的腳這麼小呢?”不過,別看我們小朋友的小腳不大,它可棒了,我還用小腳印畫了好多張漂亮的畫呢!我們的小腳還會撕報紙、夾珠子呢!

3、剪影三:“三八”婦女節到了!這可是媽媽們的節日,該送媽媽點什麼呢?我們小朋友可要把我們的本領獻給媽媽了。瞧!教室的牆上貼得都是我的畫《媽媽的臉》。對啦!媽媽的臉和我們小朋友一樣:有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眉毛……

[活動反思]

《奇妙的身體》是反映小班幼兒認識自我的教育內容。由於認識、探索的對象來自於認識主體的自身,這對小班幼兒來講無疑是件神祕又充滿情趣的樂事,因此全體幼兒始終情趣盎然地投入活動。在目標的定位上,我們將認識、技能、情感三要素有機地結合,立足於讓幼兒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通過感知-觀察-比較-推理,提升其以有的經驗,將“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滲透到教育過程中。

通過各門學科的整合:融合了繪畫、常識、歌表演、兒歌、遊戲等形式讓幼兒初步瞭解身體的構造,知道五官、消化系統等的外型特徵以及其用途,並教育幼兒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整個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