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扳指源於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

扳指源於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7W 次

近日,從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報道中獲悉,在T23第11過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較為完整的弓弩和弓箭。弓箭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機械之一。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善射者和他們的傳奇故事,如家喻户曉的后羿射日、李廣射虎,特別是《水滸傳》裏的小李廣花榮更是個“萬人迷”。那種彎弓搭箭,百步穿楊,洞穿重甲的英姿,多麼令人心醉。但在這光環的背後,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射箭必不可少的配件———扳指。

扳指源於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

  扳指起源於古代狩獵活動

扳指,是古人射箭時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2007年前,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套乾隆時期的玉扳指,成交價為4736萬港元,成為本場拍賣會的亮點。

扳指亦指“板指”、又稱“班指”或“梆指”,起源於古代狩獵活動中,早期叫韘(音射)。《説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時,將韘套於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勒傷的作用。目前所知韘初見於商代,流行於春秋戰國,至漢代則發展為彰顯身份的韘形珮,宋、元、明多沿用漢代的款式。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玉韘。古人將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其中射術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詩經·衞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説明古代射術之普遍。韘的材質比較多樣,以皮革製成的韘實用性較強。

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由於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遊山東,據清代《內務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財物。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琅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為博皇帝歡心,眾大臣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製詩等。

清乾以後扳指實用性逐漸喪失,以裝飾性為主,做工越來越精益求精,質料非常講究,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以翡翠為最珍貴。當然這些扳指質脆,根本不能用於挽弓了。但由於清代滿族尚騎射習性的影響,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製作,有的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鏤刻細膩。

“射”“鵠”“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