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植物的散文(精選12篇)

關於植物的散文(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26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植物的散文(精選12篇)

植物的散文 篇1

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步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植物的散文 篇2

我偏愛那些安靜的事物:山坡上悠閒吃草的牛羊;蜷曲在柴草上熟睡而似乎忘掉時間的貓;久久停留在麥稈上的豆娘;湖邊打盹的鷺鳥;秋後袒露於夕照下的褐色土地……

也包括那些植物。

大地安靜,多半應歸功於地球陸地上那些種類繁多的植物,高大的喬木和矮小的灌木,藤本植物、苔蘚、遍地的野草與莊稼,是它們的生生不息,隱忍與頑強,維繫着大地的安靜。

我周圍有一些人,當她們感到內心焦躁不安時,就往附近的九華山跑。燒香拜佛不是不可以,也不能説毫無益處,但山上的九十九座寺廟已非淨土,香客如織,人聲亂耳,哪裏還有安靜可尋?我呢,則喜歡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撫情緒,通常是獨自來到郊外的秋浦河邊。那裏有的是天然林和野草,它們都是大地的子民,一副貌安神靜的樣子,我加入到它們中間去,一點也不生分與拘謹,或走,或坐,或躺,聽聽鳥鳴,看看流水,如果季節適宜,會順便尋一些諸如馬蘭、蘆芽、芋蒿、水芹、蕨頭等野菜,撿幾顆光滑圓潤的卵石,一切都是那麼隨意自然,用不着刻意而為。一個人與植物長期相處,內心漸漸變得乾淨起來,彷彿有一股子靜氣在身體深處安營紮寨,感覺好極了。

我把這種方法教給工作壓力很大的兒子,她試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以微信告訴我效果明顯。我從圖片上發現坐在琅琊山下水邊的兒子,被一片青青的蘆荻簇擁着,臉上露出沉靜、安然的表情。

我説:植物是藥。

兒子回覆:是佛。

她的話使我想起菩提。菩提樹我不曾見過,想必那是一種安靜的植物吧,樹葉間容納宇宙,花瓣裏別有洞天。

對於植物,現在的城裏人(包括鄉村的青年人)已經知之甚少了,她們幾乎能夠叫出當下所有影視明星的名字,津津樂道於她們製造的緋聞,而對於生長在自己周圍的草與木,卻生僻得如同陌路,她們管所有的草都叫草,所有的樹都叫樹,所有的鳥都叫鳥,所有的蟲子都叫蟲子,就像一個村莊的人都叫老李或老張。不知為不知也就罷了,可偏偏有人去冒犯植物,我就在電影鏡頭裏發現蒲公英的花絮和秋天的黃葉一起飄零,歌星在春節晚會上優雅地歌唱着六月的杏花,金秋的麥浪,這是多麼令人不可理喻的事啊!這又能怪誰呢?城市化每向前推進一小步,鄉愁就會離我們遠一點,更遠一點。而被我們美化的夢想總在霓虹閃爍的前方,堆金砌銀,沒有誰肯回首打量一眼身後寂寞的土地與植物。不是我杞人憂天,若再過個十年八載,人們對植物的瞭解程度,可能僅限於日常受用的蔬菜了。

我們的祖先最初與草木相遇,想必像飢餓的羊只遇見了青草一樣,內心裏充滿了敬畏和喜悦,她們後來在與草木的朝夕相處中,竭盡所能地給每一種樹,每一種草命名:常春藤、鵝掌楸、懸鈴木、鐵線草、益母草、含羞草、燈芯草、車前草、甘草、忍冬花、羽衣草、君影草、合歡樹……這些名字叫起來是多麼地順溜和親切!她們這樣做,是為了永遠記住那些植物,就像記住族譜上的祖先。毫不誇張地説,植物對我們人類恩重如山,它們不僅是我們友善的近鄰,更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了植物,人類還何以為繼呢?

我是一個喜愛土地與植物的人。早年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植物是我最早接觸的朋友,因而對於那塊土地上生長的所有植物,我都能報出它們的名字。離開故土幾十年後,現在閉上眼睛我也清楚某種植物生長在什麼地方,分佈的範圍有多大,以及它們在每個季節呈現的狀貌。比如有一種叫做茵陳(俗名猴子毛)的植物,它們就安靜地生長在豆青河邊的沙灘與土岸的結合部,其她地方當然也有,但十分稀少。三月茵陳四月蒿。春分過後,死去的老杆還未倒伏枯朽,新生的嫩葉便從根部四周冒出來,文文靜靜地圍坐在沙土地上,一點也不招搖。此時是採摘茵陳的最佳時期,人們將其曬乾後拿到小鎮上的中藥材收購站換點小錢,若是錯過這個時期,茵陳就由藥物變成野蒿了,只能當柴草燒。還有一種叫香蒲的半水生植物,沿着豆青河水邊生長,扁平寬厚的葉片,初夏時節香氣馥郁,它和蘆葦一起將河道與土岸隔離開來,使河流顯得優雅、淑靜。我下河捕魚、洗澡時,總是輕手輕腳的從香蒲與蘆葦叢中分出一點路徑,而不忍心輕易踐踏它們。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上,植物是最本分、最安靜的。你見過草喧囂、張狂過嗎?你聽説過森林把吵吵鬧鬧的鳥趕走了嗎?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碧綠的草海一眼望不到邊際,我置身其間,可就是聽不到驚濤拍岸的轟鳴聲,偌大個草原安靜得猶如創世之初,那曠世的寂靜反而使我震撼我現在居住的江南某城郊外,仍保存着一片較為完好的濕地,上面擠擠挨挨地生長着蘆葦、菖蒲、千屈菜、蓑衣草、茭白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它們的數量無法統計,肯定比城裏的人口要稠密得多,按説應該更喧鬧。可是當我每次走近這片濕地時,除了藏在草叢中的鳥叫蟲鳴,幾乎聽不到任何刺耳的聲音。我想,並非濕地上的那些植物沒有情感,它們生長於斯,繁衍於斯,聚族於斯,想必像同住在一個村落的人羣,朝夕相處,彼此間是有着情感、倫理維繫的,否則豈不亂了套?也並非它們沒有自己的語言,只是天生的喜歡安靜,安靜的生,安靜的長,安靜的死。也許它們知道,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地球上,並不缺少嘈雜與喧囂,甚至混亂,而最最稀缺的卻是安靜。

美國環境科學家戈登·漢普頓是捕捉聲音的高手,她可以整月整年地守在一個地方,藉助靈敏的儀器監聽各種發聲源,包括一隻螞蟻的尖叫聲也別想逃過,可就是測不出植物的聲音。當然,一片黃葉辭枝落地,是會發出細微的聲音的,如果將其飄落過程的聲音完整地錄製下來,那就是一支神曲了。

其實,植物之間也有戰爭,譬如,當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土豆村,發現當年長滿九尾蒿的山坡,已被芭茅佔為己有;豆青河邊的蘆葦和菖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臭名昭著的外侵物種水花生;豆青山北坡的墳場上原來生長着許多野豆,開着藍色細小的花朵,如今則被爬地龍草擠迫到一個角落裏;我家院後的那片小竹林,在與沙樸的長期較量中幾乎全軍覆沒……然而,我們卻聽不到植物的槍炮聲,嗅不到火藥味。在自然法則的主宰下,植物的進與退,興與衰,有別於人類。

記住並敬畏植物,是我們的美德。

植物的散文 篇3

【黃花苗·紅薯稈】

黃花苗是鄉人對蒲公英的俗謂,取春來花黃之意,其莖葉根均可入藥,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但藥用價值最好的是根,須耐心細緻地深挖。紅薯稈是紅薯葉與藤之間的部分,長十公分左右,掐取煮熟曬乾後可供烹製佳餚。因有這樣的功用,兒時,它們一直在我的勤工儉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鄉村小學,每年都會給學生們安排相應的勤工儉學任務。在我們學校,按照年級高低,春天每人要上繳三到五斤幹蒲公英,“秋忙假”結束要上繳五到十斤乾紅薯稈,不但可以抵消部分學雜費,有時還能換到一些零花錢。

因而在我的記憶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春暖花開,惠風和暢,陽光明麗,流水淙淙,幾個鄉村孩童提着短鋤,挎着草籃,在道旁潭邊、坡頭田埂尋挖公英,不時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成果。而深秋則又是一番景緻,幾個小夥伴在紅薯秧子中愉快地穿梭,因為全用手掐,一會兒手指上便沾滿了津液,有時會有人冷不丁往你鼻子上刮一下,而後你再回敬一下,最後大家都嘻嘻哈哈地成了大花臉。不過也有例外,有次我抓了只大青蟲向一位偷襲我的同伴拋去,嚇得她抱頭鼠竄。

為了鼓舞幹勁,班級內部以及各班級之間有時也會組織競賽。勝了的倍感自豪,敗了的也不氣餒,有時反而竊喜。最典型的是1995年春季我們班男生上繳了140斤幹黃花苗,女生是110斤,不但超額完成了任務,而且拿了年級第一名,插了流動紅旗。接着就有人給我們祝賀:“嘖嘖,四一班真是了不起!男生女生加一塊兒,剛好二百五,一窩二百五,還插了個二百五旗,哈哈……”

植物的散文 篇4

搖曳,是動態下植物的情狀。搖是晃動,曳是牽引。動態的美,彰顯出植物的生命情結。

一株植物,莖幹、枝條或者葉片在風裏旁若無人地搖晃着,擺動着。這是自然界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它卻會搖動我的心境,還有漫長的思緒。

童年裏,一個瘦弱的孩子總是期待着葉子和花在風中搖曳的情景。那是在小鎮西邊稻田的池塘裏。塘邊有許多的花草,塘裏還有荷葉荷花。那時,理想、事業這樣的詞語距我無限遙遠,整個世界對我一片渺茫。我的感覺裏,唯有樹葉和花的搖曳,能夠打動那顆稚嫩的心。常常是它們在搖曳,我也搖擺起身子,渴望與它們融為一體。

我的生命瀰漫着對蘆葦的膜拜。去年,“世園會”在西安舉辦,置身其中,我看到了水澤湖畔的一叢叢茂密的蘆葦,彷彿照應着我悵惘深長的相思之苦,宛若我夢中的情景再現。我蹲下,撫摸着它們搖曳的枝幹,思緒禁不住飄飛盪漾。

《秦風·蒹葭》吟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便是蘆葦。夕陽西斜,片片葦花隨風蕭瑟,為尋伊人“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是“人如蘆花飛又散,四顧茫茫皆不見”。只得悵歎假想伊人“宛在水中央”。

我在歎息,古人的精神境界遠遠高於當今物慾橫流的世人。在關注着金錢、財富、美女之餘,為何不去注視身旁植物的搖曳。是何時,人類忽視了精神的因素?

在我的意識裏,植物的搖曳,是它在表述着自己的思想。對於無視植物精神,甚至隨意踐踏、折損它的莖稈、花葉的某一類人,它在抗議,在呼救。

我在想,植物的搖曳是一種情懷,是一種情緒的發泄。

植物的散文 篇5

自然界的植物不僅能為人們提供花朵和果實,有的植物還能夠為人們預報天氣,就像一位貼心的“天氣預報員”。

預報晴雨

我國西雙版納的密林中生長着一種“風雨草”,它開花的習性很特殊,從來沒有固定的時間。可是每當暴風雨來臨的前兩三天,它的花朵便綻放了。而且暴風雨過後,它的花兒開得越發豔麗。

祕魯安第斯山區生着一種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之間緊密無隙,吸水性和透氣性比較弱。因此,每當下雨前氣壓很低、空氣中的水氣度處於飽和狀態時,花蕊低處的露珠也就消失了,這表明晴朗天氣將結束,陰雨天氣很快到來。

預報氣温

瑞典南部生長着一種叫“三色鬼”的草,因為它對温度的變化極其敏感,所以人們稱其為“天然寒暑表”。當温度達到20℃以上時,其葉片都是朝斜上方伸出;當温度低於15℃時,枝葉就會向下運動,直至與地面平行;當温度下降至10℃時,葉片就會向下彎曲;一旦氣温回升到原先時,其葉片又會恢復原狀。

預報霜雪

進入冬季後,當栗子樹預感到有霜或下雪的壞天氣即將來臨時,就會提前幾星期長出芽來。研究證明,栗子樹是在對夜間的時間長度進行“測量”之後,從而預知嚴冬的即將到來。

在我國東北,不少農民喜歡在房前屋後或田邊地頭種植一種叫“鬼子姜”的植物,這是因為鬼子姜能準時預測初霜的到來。當其開花10天左右時,就是要降首次霜了,從而提醒農民要做好防霜抗凍的準備工作。

你看,這些植物能預測晴雨、氣温和霜雪,是不是像一位“天氣預報員”呢?

植物的散文 篇6

鳳仙花十分漂亮,光彩照人。可你們知道它是怎麼長成美麗的花的嗎?讓我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那天,我抓起一把鳳仙花的種子準備把它種入花盆之中。仔細一看,種的鳳仙花種子又小又黑,猶如長在人臉上的痣。

我準備好花盆和土,把一塊小石頭堵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後裝進細土,又用手指在泥土中按了一個深度約一釐米左右的小洞,在洞裏放一粒種子,再用泥土蓋住洞口。我一點點的給它澆水,因為既不能讓種子浸在水裏,又不能把水澆少了,所以種花也要仔細和和認真,這就是收穫。

幾天過去了,鳳仙花長出了嫩芽。芽只有2~3釐米,形狀像倆個大小不一的帽子相對,下面還有它那又細又長的腰支撐着呢,非常可愛。我又驚又喜,小心翼翼地向土裏灑水,生怕把它枯死了。

十多天過去了,鳳仙花種子的兩片葉變成了幼苗的第一對葉,我輕輕地摸了葉面,好滑呀!還有一絲涼意。它的形狀如同一個橢圓的綠色的彩紙,葉子上除了一條凹進的線就看不到明顯的葉脈。

“開花了,開花了”!我經過六、七天的苦心等待,終於開花了。花兒先是微紅,然後變成粉紅,最後由淺入深,紅得那麼驕豔,外圈有一條白色的“絲帶”圍繞着。好似一位穿着粉紅連衣裙戴着白色頭巾的小姑娘。花朵有兩三層,多的每層大約有六、七片,少的只有三、四片,中間的花蕊像熟睡的嬰兒。

開花七天了、八天了……終於,在第十三天長出了果實,果實有一點像檳榔,被裏面的種子脹得圓鼓鼓的,好像馬上要破裂似的。望着果實,我腦子裏出現了許多問題:它是什麼樣子?它和播下的種子一樣嗎?……

秋後幾個星期,果實開了裂,露出了圓圓的種子。我把種子放在手心,發現它與播種下的種子一個樣,也像小痣般大小。

鳳仙花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從播種、發芽、芽成苗、開花、結果、成種子也經過了六個階段,多麼不容易啊!

植物的散文 篇7

這個冬天,或許是景緻過於枯燥的原因吧,忽然翻出了父親遺下的一冊書——《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因為只有一冊,就到網上搜,想弄清它的底細。結果:一共六冊,其中包括補編二冊。該套圖鑑收錄了我國幾乎所有的高等植物,有中文名,拉丁名,形態特徵、圖片,用途等。

1975年科學出版社第一版之第四冊的扉頁上赫然印着紫藍色仿宋體大字:市農林局造林站贈閲。知道這是父親當年在造林業取得一定的成績後得到的獎勵,因此也讓我更覺它的彌足珍貴。記不起是什麼時候關注過它了,只記得曾被它上面林林總總的植物圖片所吸引,但我還不知道它是一部大自然的法典。翻開那些發黃的紙張,撲面而來的都是田野上隨處可見到的植物們。它們帶着一股撲鼻的清香,帶着田野芬芳的氣息,隨之也帶來大自然的寂靜和萬物的和鳴,於是,它給了我一種貼心的感動。可是,我卻未能找時間來閲讀它,我想如果能在那時認識它們該是一個多麼容易的事情啊,因為我可以向父親請教。可不是嗎?父親應該是個很好的老師。還有母親,母親才是真正懂得這些植物們的第一位老師,當年人們請她出來工作,為了我們她卻不得不讓父親頂替。母親的專業只作了五年就和父親一起被“運動”回鄉下,現在人家請她出山,卻仍舊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想來,這事即有趣,又讓人心酸。現在,可以做我老師的父親、母親都與那些植物們重逢説話去了。我卻在一個多雪的冬日,久久猜測着他們留下的植物語言。雖然徜徉在其間,倍感親切,但終覺隔着一道門,不知用什麼方法敲開它。而這些植物們,也真是屬“門”、屬“綱”、屬“目”、屬“科”、屬“族”的。看那目錄,編寫説明上這樣分: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合瓣花亞綱。翻翻網頁,大致也是這分法。

在生物界,大概要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門類。動物們讓我想起生動的面孔,植物們讓我記起繽紛的自然。面孔的表情應屬人類最豐富,可植物們也有喜怒哀樂。

植物的散文 篇8

神經科學家進行了一次在醫學和倫理學方面意義深遠的試驗,並首次讓一位明顯喪失意識、處於持續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的病人通過其思維進行了交流。

一位去年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頭部受傷的婦女看似無法進行交流,對任何刺激都沒有反應,但她應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的要求,在自己腦海中打了網球並神遊了自己的家。

“這些結果令人吃驚,”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腦科學組(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brain sciences unit)的阿德里安-歐文(adrian owen)表示。該科學組領導了這一項目。這位23歲女性病人的大腦活動,已通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製圖。

“儘管這名病人被診斷為植物狀態,但她保留了理解口頭指令並通過大腦活動、而非語音或動作做出反應的能力,”歐文表示。“她決定與我們合作,根據我們的指令想象特定的任務,這是一個清楚的意向行為,確鑿無疑地證明,她有意識地認知自己和周圍環境。”

他表示,如果該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醫生也許就能找出有一定認知能力的病人,“但在解釋負面結果時,我們須極其小心。沒有反應並不一定意味着沒有認知能力,例如,病人的聽覺系統可能有問題。”

這些結果將引起關於兩個問題的倫理辯論,即如何對待處於植物狀態已有一段時間的病人,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切斷他們的生命支持系統。

“鑑於這些病人可能有意識,並能夠自己做決定,他人未經他們同意,就結束他們的生命,這樣做能讓人接受嗎?”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專業高級講師納倫德-拉姆納尼問道。

植物的散文 篇9

夏天躲在空調的恆温裏和冬天縮在羊絨被裏的富裕孩子,他們的生物學氣象温度跨度很小,約16℃~26℃,計10攝氏度;春夏秋冬,而小區樓道外草坪裏的任何一款草本植物,以南方為例,24小時內的氣象温度跨度卻很大,-4℃~42℃,近50攝氏度。

氣象温度涉及到生物的成長柔韌幅度和性格的堅強與否,如果讓一棵草和一名富裕孩子相比,誰更堅強?誰更具有生命的柔韌幅度?可以説一目瞭然。

值得紀念的是,那些富裕孩子的父輩,僅僅與兒輩相差25-30年,他們當年的氣象温度跨度則與草本植物相近:勞動時,在野外,-4℃~42℃,與草本植物一致;非勞動時,在室內,比草本植物稍稍好一些,0℃~36℃。

更復雜的含義還在於,氣象温度跨度大的生物,感受到的世界的細枝末節,要比跨度小的生物豐富得多。這世界的細枝末節又非常微妙,它包括:冬天,翻開石塊和瓦後,看見的反面結滿冰霜圖案的霜;室內温度達到零下1度後,目擊毛巾結冰後變成硬的條狀;洗臉時,鼻子聞到水龍頭被熱水灼燙後發出的黃銅氣息;大雪紛飛,發現馬路上行人稀少,熱心腸的人卻更多等等。

對世界細枝末節的瞭解,會直接影響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譬如,童年目擊過毛巾結冰後變成硬條狀的醫生,他一定會在輸血前叮囑護士不要忘了把血庫裏的血解凍到常規温度;譬如,善於用鼻子聞到水龍頭髮出黃銅氣息的作家,他的推理小説或情緒小説中的人物會更具技術性、邏輯性和下意識;譬如,看見過馬路上大雪紛飛、行人稀少,熱心腸人卻更多的行政官員,會在一項憲法修正案中,堅持人心向善的觀點,並在管理城市時,更善於使用危機公關的策略。

一個人能否成為領袖性人物,很重要的一點,取決於這個人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對這個事物感知的程度。

美國的生物學家霍夫曼做過一個實驗,結果顯示,人對氣象温度跨度大小的耐受力,最終還將決定人類種羣的遺傳能力,這個遺傳能力最後會在遭受自然災害的程度上,受到地球的考驗——也就是説,人的生存方式越優越,人的遺傳能力將越弱,在遭受自然災害這一點上,越不堪一擊。這也正是專家和學者在反覆思考的一個命題:人類文明究竟對人類發展貢獻了什麼?抑或是毀滅了什麼?

植物的散文 篇10

臨海回浦路、巾山路、赤城路等老城區路兩旁有許多的法國梧桐,這些梧桐可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栽種的吧。記得小時候,母親帶我到城裏來,説是到新開街,那指你就是這一帶地方。如今的新開街,不新了。隨着臨海城區的不斷擴大,不知擴了多少個新開街了。可是,那法國梧桐仍像堅守在臨海的士兵一樣,毫不鬆懈,記憶着那一段承先啟後的日子。

臨海有幾百年上千年曆史的古街,也有新近幾十年建成的新街。種有法國梧桐的“新開街”承接着臨海的古城和新街。最明顯的那是栽種在回浦路、巾山路、赤城路小時候被稱為“新開街”的法國梧桐樹。梧桐樹,成為臨海新城古街的分界。在臨海古街,如紫陽街、税務街、東大街、西大街、繼光街等等,由於是古人建造的僅適合馬車轎子通行,無需多寬便可,街的兩側滿是商鋪攤點,從現在留下的木屋舊房上的字號牌匾就可以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這些古街上沒有栽種樹,因為街窄也需栽樹。新近幾十年城市擴大後的新街,有四車道、六車道外加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隔離欄,綠化帶引種了南方植物海澡棕等名貴樹種,也有許多的樟樹和銀杏樹,街與街之交叉處有花壇轉盤、有紅綠指示燈,盛是氣魄。界於新城與古街之間的所謂“新開街”,它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誌性建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物質財富雖然沒有現在那樣的豐富,政府在節約開支搞建設,“新開街”不分車道,街面沒有隔離帶,人行道與機動車道的臨界正好可以栽種梧桐樹。梧桐樹,春芽秋煞,健壯的梧桐樹杆不斷的長出寬闊的梧桐樹葉,寬闊的梧桐樹葉遮掩着夏季灼熱的太陽,健壯的樹幹,茂密的樹冠,讓來往於樹下的人們清新涼爽;冬季的梧桐樹,經過了秋風掃蕩,剛剩下一根根空枝,等着太陽無阻礙的普照大地。經園林工人的修剪,只剩下碩大的軀幹,細枝的修剪會為來年長出繁枝盛葉做好的空間和養分的準備,同時,也減輕梧桐樹軀幹的負擔,美化城市環境。

臨海的梧桐樹與臨海的“新開街”,是臨海發展歷程的標緻,是臨海發展的里程碑。

植物的散文 篇11

北京植物園已來過數次,春節之後第七天來還是頭一次,今天天氣晴好,風清雲淡,可能肺炎流行時節緣故,人不多。門口停車場不開放,上行可以停香山停車場,下行可以停香泉環島西側停車場,我停在後者。停好車後穿過香山村曲曲折折小衚衕,左拐後橫穿香山輕軌線就到了植物園東南門,門票五元,六十歲以上老人免門票,可以刷公交卡或者現場掃碼現金買票。

進入公園後沿大路北行,經過科普館、絢秋苑,在寫秋坪下駐足觀望,人工中湖冰意正濃,沒有一絲融化跡象,人們揠苗助長在岸邊砸開一溜冰蓋,露出水的嬌羞温柔。遠山青青色,微有淡淡雲,林木枯枝多,偶見針綠鬆。拍照後跨橋150米到達曹雪芹紀念館,大門古樸,上寫“紅葉村”三個金黃鎏金大字,門口長石是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手書清朝敦誠贈雪芹詩句:感時思君不相見,薊門落日鬆亭樽。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扣富兒門。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小徑西側擺放巨書塑板造型是對紅樓夢精彩片段介紹,夢之書,日出日落,斗轉星移。印象閃回,流年若止。這裏是著書開始的地方。小徑盡頭灰瓦黑門,“曹雪芹紀念館”六個遒勁楷書大字豁然入目,啟功題寫。門前兩株歪脖古槐蒼枝如劍,保衞主人安寧。因為今天閉館,悵惘沿西牆北去,小徑有近現代文化名人魯迅、胡適、張愛玲等對紅樓夢的見解闡述。繼續北行約一千米,銀杏松柏區內是梁啟超墓,碑正面鐫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沒有碑文,也沒有任何墓主生平事蹟浮文,據説是任工生前遺願。墓園為樑思成設計,佔地1.8公頃,已全部無償交給植物園管理。後門西行經過高仁山烈士墓、孫傳芳墓後到達智光重朗牌坊,一根紅線攔截,卧佛寺閉館。再繼續前行進入櫻桃溝,有木棧道,水杉勁直,流水潺潺,到達一二·九紀念亭折回。在竹園逗留片刻,綠竹機生,綠葉牽手,石徑斜繞,石亭望潭,清風拂來,頓生豪邁之情。途經丁香園、牡丹園到萬生苑,萬生苑內熱帶、亞熱帶植物爭奇鬥豔,有石頭花、光棍樹、舞蹈蘭等,還有銀杉、紅杉、菩提樹等。參觀後已近一點鐘,車場距離南門約1000米,家人在門口等待,周邊餐館大多關閉,麥當勞內就餐客人寥寥,點了三份餐後車內進食,一路暢行。

植物的散文 篇12

它呈現的季節,應當是春天。明媚、柔軟的陽光,是它忠實、貼切的伴侶。

紅在中國人看來是喜慶的色彩。對於植物來説,奼紫嫣紅,更是至高的品位。“嫣”的含義是:容貌美好。一朵紅花,配置一副嬌容,形色具備,便是上品了。

去洛陽看過牡丹,顏色自然是多樣的,可我還是傾向於嫣紅的那種,不但紅得可愛,容貌也出眾,遠看近看都惹人眼。許多遊人照相,都選擇它做背景,可見人的審美意識大同小異。和我一同前往的是位詩人,他對牡丹情有獨鍾,回來後即賦詩一首:阡陌紅塵裏,我和你,縱然陌路相逢,卻穿越了彼此的風花雪月,相攜相依。你握住我手心裏的温柔,擁人你温暖的懷中,於是想着,從此後,你我鮮衣怒馬的行旅,定會暈染那一場場奼紫嫣紅的花事,開到荼蘼。

曹雪芹筆下的賈赦,欲娶鴛鴦為妾,因鴛鴦誓死不願,未成,只得又各處遣人購求尋覓,終究費了八百兩銀子買下一妾,其時方17歲。那女子便叫嫣紅。我不知她是如何美麗,只能做着如此的想象:塵落夕媚,一個衣着紅裝、如水如玉的女子,在蝶戀輕舞的背景下,手持一管竹簫,悠悠吹奏一曲天籟之音。清越的旋律,馨香的澄澈,和着春花清風,融入縈縈的夢中,一葉葉幻化成水與天交融的曼妙仙景。小夜曲舞盡闌珊,花瓣雨繽紛璀璨。終究是,憂傷也美麗,寂寞也快樂。《紅樓夢》反映的生活場景大約是清乾隆年代,那時一兩銀子能換算人民幣150-220元,按最低計算,八百兩銀子就是12萬元,是我現在3年的工資總和。嫣紅那姑娘有多美麗,我只有憑藉想象了。

嫣紅,美麗而又神祕。宋人樓鑰《林和叔侍郎龜潭莊》詩裏有這麼兩句:“海棠炫晝繞欄檻,細數嫣紅遍繁枝。”海棠雅號“解語花”,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國豔”之譽,歷代文人墨客題詠不絕。它環繞在一户富人家的欄檻上,主人一一細數它嫣紅的花朵。且不説主人的品行如何,這樣的情景,卻窺見出主人審美的情趣。

如今,海棠也能生長在普通人的庭院裏了。譬如我家的院子就有數株,它開花的日子,我用心領略着嫣紅的真諦。日出塵落,月影夕媚,它飄動衣袂翩躚,攜帶着雋永不眠的繾綣,與我朝夕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