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旅行筆記的散文

旅行筆記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44W 次

不知怎麼回事?這幾天愈寫到這個系列的後面,心地就愈發沉重起來,以至於我都不敢面對這些文字了。或許是“怎麼寫”這個問題太費心力,或許是我對這些文字賦予了過大的期望,或許只是我的懶惰在抗爭,總之,這份由文字帶來的沉重使我極想就此丟開它們,轉而去沉入電影一類的聲色娛樂裏面去了。

旅行筆記的散文

當開始寫這個系列文字的時候,我所懷有的是並無特意的較平和的心態,並且很有些玩笑的口吻的詞句。越到後來,我就越對它寄予更多的希望:我想寫出更多的東西,我想寫出更有“深意”的識見,我想寫出更“精闢”的句段,我想把它寫得更“完滿”。然而,就是這些過多過重的希望,讓我面對文字時的心地格外地沉重起來。我甚至看不出這些文字的好壞,也知不清到底什麼樣的才是“好壞”了。我想,這些文字承受不了這份沉重,我的心也承受不了這份沉重。為調整計,我只得把先前那些過多過重的希望都拋開,仍然換上一份平和的心態。我有幾斤的分量,就該抱有幾斤的期望,盲目的抱着不相稱的追求,最終只會讓自己受不了。所以,這一個系列的文字,最終只是也只能是我自己的一次旅行的心跡的記錄。至於它們還會有些讓人發生“同情”甚至以為好的地方,實在只能算是一份額外的可欣喜的收穫。

這篇東西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是承載着“後記”的總結任務的一篇東西。但它不是總結這次旅行的一路來的“心跡”、得失,這些已經在將要踏上歸程的前一篇東西里面總結過了。這裏要來説説的,是這一個系列的關於“怎麼寫”以及寫得怎樣之類的問題。

第一個要説的是體裁的問題,我雖然把它判為散文,但有時候又覺得其實在寫着小説。不過等到自己認真去設想這個問題時,它們又總是含混得不知所以。這原因説起來有兩個,一是這系列的體裁本就有些“二不像”,一是我自己心裏並沒有很清楚的評判一種體裁的標準。我只是憑感覺以為這些文字散文的成分更多些,於是就把它們判為了散文。

其實我對體裁這個問題從來不怎麼看重,倒是很要考慮那些格外看重體裁的觀者,所以在確定一些模稜兩可的文字的體裁時,就很會費一些躊躇。如果一定要找出這方面所在意的,我只想擺脱一種“日記體”的東西,因為開始的幾年我只寫日記。魯迅説散文的體裁大可以隨便,我的態度是“與其牽執於體裁,不如忘記這體裁”。只要意思表達得清楚,別人看得明白,而行文又不會太過羅嗦、牽強,不至於讓看者覺得太厭,也就可以了。

交代完體裁的問題,就要來説説我的對於這個系列的“寫作態度”了。或許經常寫東西的人都有這種感覺,在先寫好的東西,隔幾天再去看,總會發現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有時甚至剛校了一遍,轉頭再去看,仍然可以發現還需改動的地處。單篇的文字尚且如此,一個很多篇的系列又何消説得?它們不但有單篇的隔着時日的“進步了的眼光”的審視,還有要跟後面更“進步了的文字”相配的.要求。所以,在寫完後面的篇章再去看前面那些,不單可能發現遣詞造句方面的稍顯不熟,還可能有些思想洞見方面的片面在。

這時候,對待它們的態度就有兩種:要麼保持着這種逐漸進步着的原貌,要麼統統再以最後的更為“進步的眼光”去重改一遍,造成一副前後相銜相配的幾乎圓滿的模樣。我的態度是取的前一種,即便要以較先的文字的一些缺陷為代價,我也願意示給人們一種逐漸有着些許“進步”的態勢。所以,除去一些文法上的基本的錯處,對於一些在後來看起來不夠深也不夠全的感悟之類,我不會再做改動。

人不可能在嬰兒時就有成年的“睿智”,人也不會在一開始時就有着跟結束時一樣的想法,保持那種逐漸改變的“軌跡”,也就是保留了一份難得的真,這真比文字中的內容的“真相”更重要。

這一個系列的文字終於就要完結了,我於是又可以歎一口氣,算是作為完成了一個任務的慶賀。我常把歎氣當做深呼吸,用它來掃除掉前一段文字帶給我沉重,讓我重又以一份輕快去迎接下一個的文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