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教育日誌範文(通用16篇)

教育日誌範文(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3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對日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誌吧。那麼什麼樣的日誌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日誌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日誌範文(通用16篇)

教育日誌 篇1

從這周開始已經是教育見習的第一週了,雖然上兩週對幼兒課堂有涉獵,內容雖然很簡單,但要想讓幼兒理解並有所學還得下一番功夫。第一堂課上的是科學小實驗,回形電路,本課目標是:科學實驗活動,體驗生活樂趣,初步探究木棒,鐵棒,塑料棒的導電性能,區分導體,絕緣體,在上課之前小朋友們先回憶什麼是環形電路然後再跟據環形電路認識導體,絕緣體等。

其中大概包括猜想實驗,結論三個步驟,其中小朋友們積極回答問題,積極思考,將枯燥的課變得活躍,受歡迎。第二堂課是舞稻課,首先小朋友們回憶之前學得秧歌舞手步動作,然後看視頻引出課堂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小朋友們學舞,跳舞,然後在教實習老師一起跳,從中讓孩子們體會到了舞稻的樂趣。

幼兒年齡小,所以上課的導入性十分重要,內容應當由淺入深,結合孩子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這才能讓幼兒學有所獲。

教育日誌 篇2

通過這次的系統培訓後,在我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讓我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視野逐漸開闊,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

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使得信息技術的使用已成為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最佳途徑。信息技術的使用符合了中學教學過程有效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實現信息化教學、媒體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學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豐富多彩,聲色具備。在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之後,我感到自我需求的不滿足和對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不滿意,便開始大膽的對原有資源重新編輯、改造、昇華,從而更有效的組織利用資源,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製作出更符合實際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用於課堂,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慾。

通過我對遠程教育學習和應用,使我感受到這是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教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開始消除地區性的教育差距,改變了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語言講授為主要形式,一直沿襲單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學模式,使我們的教學方式變得豐富多彩,讓課堂更形象、具體、生動,更直觀,更逼真。使用教學光盤、教育網絡去採集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資料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教育信息更靈通了,不再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學習和使用,如我在講課時,利用課件動畫素材製作課件,創設了情景,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有時我把有關教學資源應用於實際教學中,利用圖片、背景音樂等素材創設出符合課程要求的情境,渲染了課堂氣氛。我發現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既學到了知識,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更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教育日誌 篇3

首先是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能力。政治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次是每一節課注意新課導入新穎。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況。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再次是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思想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教育日誌 篇4

已經是見習第四周了,這周我和我的同學已經開始寫教案,上課了,説真的,我們真得不能小瞧寫教案,其中的組織過程十分重要,並不能面面俱到,上課的時候自己也很緊張。我記得老師説過,你也許以為自己的教案萬無一失但等到上課時卻會有意想不到的麻煩,所以備課的時候要想到一切可能出現的麻煩,首先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這樣才能上好課。

我上的是美術課,教具也準備的很齊全,上課時由於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跟他們講情楚該怎麼畫就把作業發給他們了,後來幸好有主班老師的提醒。老師説如果先發作業紙,他們就不會認真聽講了,上課時他們一直嘰嘰喳喳的,我真得不知道該怎麼辦,腦子裏都是空白,還好有老師的幫助,才把課上好。

一堂課下來我覺的自己上得很失敗,因為並沒有教好他們,想一想,幼兒園的課也沒那麼簡單,雖然只有短短的15分鐘,但想要上好還需要能力,也得考慮周全,要考慮一切可能出現的因素,要做到面面俱到還真是有點難。所以小課堂卻是大智慧。

教育日誌 篇5

今年暑假我省開展了初中政治老師遠程教育培訓,天氣雖然很熱,但是感覺很充實,收穫很大,因為教育遠程研修改變了我的生活,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我們的班級,在新的作業、日誌、話題中汲取我需要的營養。從網上的專家學者那裏學到了很多。學習的過程是短暫的,但學習的效果是實在的,令人回味無窮。

通過培訓,我加強了自身科學素養和教育素養的提高。既重新認識到了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還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又開闊了視野,進一步更新了觀念,並將所學習的知識應用於自己的實際工作,使我的個人修養和個人業務水平都得提高。

通過培訓,通過專家的講解和指導,我在理論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我對新課標的認識,對“三貼近”教育原則的認識,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拓寬了思路,對新課程的認識和實踐都有了質的飛躍。對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培訓,通過和其他老師的交流、研討,我在課堂教學方面獲得了很多的經驗,開闊了視野,學習積累了很多教學的好方法,好途徑。如;在導入方面怎麼樣更科學合理;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方面,學生應該怎樣做,老師怎樣起引導作用;在課堂設問方面有那些技巧;在板書方面怎樣更清晰,更全面等等。

通過培訓,很好地解決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問和困惑,原來在教學中一些束手無策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鑑和啟迪。讓我能重新的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對自己以前的教學有了一次徹底的反思。

教育日誌 篇6

我一直都在好奇這一問題,是因為我發現至少在我接觸的博士生裏面,無論是理科博士,亦或是從事社會科學的,會主動讀書者,似乎鳳毛麟角。

常理而言,學問做到博士階段,這一路的書自然讀得不少,對於挑燈夜讀的讀書之苦也肯定都有着切膚之痛的記憶,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課程要求而佈置的讀本,因論文寫作而參考的書目之外,仔細想想,又有多少雜書、閒書、枕邊之書、無關痛癢之書、不務正業之書、信手拈來之書,會是博士生們因興趣而發,主動去閲讀的呢?

前幾日和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博士生聊天,當談及他所攻讀的管理學領域時,他可以就某一篇論文所闡述的觀點侃侃而談,但當話題移到某一社會議題時,他炯炯的眼神就會黯淡下來,不自覺縮在角落裏,而難以將對談繼續。

在專業學科領域,我相信我這位朋友定會做出卓越的貢獻,但我總感到有小小的遺憾,遺憾他在人文底藴和人文識見上的缺乏,而這根源所在,就是年少正好讀雜書的黃金時期,閲讀的時間都交給了專業的學科讀物。其結果,專業知識突飛猛進之餘,學養氣質卻無法跟上,那種對於文化的敏感、對於政治的關懷,以及對於憂患的反思,都會於潛移默化間欠缺下一份自省的批判意識。

所謂術業有專攻,系統而專業的學科訓練自然是必須,但過分專注於某一單一學科的專業強化,特別是對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會科學領域,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過分強調技術和職業化的訓練而忽略人文內涵的拓展,其結果,就是李澤厚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過的“學問家出現,思想家退出”的學術走向。讀書本該是一種心靈的活動、思想的激盪,然而在大多數博士生的長期“讀書”生涯中,讀書卻並不是一件得其所趣,本該“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的自得,反而演變成了一種機械式的攝取。等博士生們畢業後成為了學院裏的教授,學問是有了,但知識結構卻狹窄片面,只有分析而沒有聯想,只有技術而沒有文化,只有實證而沒有批判,缺乏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對本專業以外更為重要的社會結構、政治倫理、文化形態等問題也缺乏應有的信念和投入,“專家沒有了靈魂”(韋伯語),那就會成為“一根筋”和“工具人”。

美國著名的批判社會學家米爾斯就十分厭惡那些只具有“技術專家氣質”的社會科學家。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一書中,米爾斯曾毫不客氣地指出:那些“缺乏人文修養的人”,那些“非萌生於對人類理性尊重的價值指引了他們生活”的人,屬於“精力充沛、野心十足的技術專家”。在米爾斯看來,人文精神和價值信仰是激發社會科學之想象力、“確立社會科學對於我們時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涵義”的關鍵。而現今,“科層制的氣質滲透入文化、道德和學術生活領域”,這種實用主義橫行、功利主義作怪的狀況是社會科學的重大災難,技術專家式的學者們因其實用性取向不僅遠離了社會學的想象力,也遠離了社會學的思想力與行動力。

米爾斯的批判並不僅僅於侷限於社會學,當我還在香港的大學裏工作的時候,就曾深感到米爾斯筆下所謂的“科層制的氣質”對於思想、理念無孔不入的侵襲和束縛。我所在的學校每年最自豪的成就,就是在泰晤士全球高校排名榜中又前進了幾位。指標壓力之下,博士、教授們都成為了論文生產線上的機器,一項課題可以就其中幾個變量的異同顛來倒去翻炒出好幾篇論文。更為甚者,這條論文生產線也講究專業化分工,在某一社會科學系,有位副教授最為擅長統計運算,被奉為鎮系之寶,因為系裏但凡有其他教授的論文牽涉到複雜的統計分析,就好像裝配某一重要零件一般,都必須交給他來做。他每年也因此會發表十幾篇學術論文,但迄今鮮有一篇具有影響力和創新力。這種學術思想上的僵化,正是得囿於對工具理性的過度追求而忽視了人文底藴這一本為內核的因素。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人文修養對於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強調知識自主性的分量,是因為我更加看重學者的公共責任。在我看來,作為知識分子的學者,他並不應該只侷限於自己的專業學科之內,他也應該是一個行動者,應該關心政治,具有文化上的敏感,同時將自己的思想力投入到社會議題之中,去參與、去批判、甚或去改變社會運行的可能性,從而帶動起大眾,或者説是沉默的大多數的認知和思考。這一過程中,一個具有良好人文底藴的學者,必然會秉承自己獨立的價值標準,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而不委身於某一利益框架之下,“只有到那時,社會才可能是理性和自由的”(米爾斯語)。

教育日誌 篇7

現實中有很多人在與同事交往時“彈性不足”,他們認為做人做事都應保持一個原則,交往也是如此,如:

看不順眼者不來往;

興趣不同者不接近;

話不投機者懶得説;

令人不愉快者斷交。

當然,我們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則,這種交往的態度和原則也無可非議,但一個人在社會上行走,做事還是有點彈性,即靈活性為好,交往也是如此。我們交往要因人而宜,在堅持一定原則的情況下保持彈性。以下交往原則可供參考:

世上沒有不可交的同事——如果你對一個人看不順眼,或與他話不投機,但這個人並不一定是“小人”,他們也有可能成為對你有所幫助的君子,如果你一律拒絕,將來未免感到可惜。也許你會説,一個人話不投機、又看不順眼,自己還要裝出副樣子去“應付”,這樣做人做事未免太辛苦了。是的,這樣是有一點你讓你覺得委曲,但一個人要有一點這樣的功夫,並且還要不讓人感覺到你是在“應付”他們。要做到這樣,只有敞開自己的心胸,主動去接納他人。

相逢一笑萬事了——如果他人因為某事得罪了你,或者你曾得罪過別人,雙方心裏確實有點不愉快,但絕對沒有必要結仇;如果你覺得有必要,應主動化解僵局。俗話説,不打不相識,有了這次相交,也許你們會因此成為好朋友,或者關係不再那麼僵化,至少你少了一個潛在的敵人。很多人就是難以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就是拉不下臉!其實只要你放下自己的架子,採取主動的態度,你的這種氣度會贏得對方的尊敬,因為是你先給了他面子。如果他還是故作高姿態,那是他的不對!不過化解僵局要找一個合適的場合和時機,也就是説要有個藉口!

不是對手就是朋友——有些人奉行一個原則,“不是朋友就是對手”,如果這樣,敵人就會一直增加,朋友一直減少,最後讓自己變得孤立;應該改變一個原則,“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樣朋友就會越來越多,敵人越來越少!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難有永遠的朋友──世上的一切都處於變化的狀態之中,敵人會變成朋友,朋友也會變成敵人,這是一種社會現實。當朋友因某種緣故成為你的敵人時,你不必過於憂傷感歎,因為有一天他有可能再成為你的朋友!有了這種心態,你就能以一顆平常心來交友!

放下你的身價——身價是交往的一大阻礙,也是樹敵的一個原因,你千萬不要以為你是博士,就不去與日俱增一個勤雜工,在“交朋友的彈性”這件事上,這種自我標榜的身價會使交不到真心的朋友!

如果你做到了上述彈性交友的法則,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交不到朋友,不用擔心自己的路走不通。不過這種彈性的法則也並非一看就能做得到,而要經過慢慢磨練而養成。

教育日誌 篇8

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它保護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潛力,自由地解決問題,自由地承擔責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終成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

為孩子建立哪些規則?

對於0-6歲的孩子,國際兒童教育界的通行規則是以下3點:

不傷害自己

不打擾他人

不破壞環境

其中,不傷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確不可以傷害自己,孩子就能學會守住自己的界限,保護自己。只有有了不傷害自己的體驗,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這是遵守社會道德的基礎。

具體而言,以下是6條需要為孩子設立的規則: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從哪裏拿的東西,放回哪裏。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不可以打擾別人。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髒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並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地規則意識。

這些規則媽媽也要遵守

規則不是僅僅設立給孩子的,而是針對所有人的,家長和教師應該與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僅僅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權威”,而規則卻是帶着界限的感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心靈、身體去體會。

有一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媽媽:“為什麼我打人就是壞孩子,你打人就是愛?”

希望這個媽媽的回答不會是:“因為我是媽媽!”

執行規則的幾個關鍵詞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媽媽的難題1

規則一旦建立,肯定就有違規的時候,這時家長是否需要為此設立懲罰的原則?其中的分寸又是什麼?

場景:小成媽媽規定,不許碰電源和電視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電視,再主動伸出手來讓媽媽打。

應對關鍵詞:探究兒童心理的祕密,他為什麼這麼做?

教育不提倡懲罰,而主張探究兒童內心的祕密。

這個場景是家長和孩子間最常見的衝突。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正處在執拗敏感期,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確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兒園封住所有的電源插座,不給孩子犯錯的.條件。對於其他的危險物品,比如熱水、門(可能會夾傷手指)、刀具、剪子,則要告訴孩子正確地使用方法,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受到傷害。

孩子摸電視熒屏,可能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電視裏有人有房子。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給他電視機的包裝盒,讓他坐在裏面體會,也可以説,電視屏幕上的靜電對身體不好,去摸它是違背了“不傷害自己”的規則。

媽媽的難題2

孩子在家、在幼兒園裏學會了遵守規則,但在其它場所,遇到來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搶他的玩具或打他時,家長怎麼向他解釋這種矛盾?怎麼説服孩子繼續執行規則?家長又如何平復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帶來的憤怒情緒?

場景:媽媽教洋洋,公共場合的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遊戲場,洋洋拿着一個小鏟子玩得正高興,另一個孩子上來就搶,洋洋不鬆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媽媽看着洋洋吃虧,心疼得不得了。

關鍵詞:上善若水

一個在規則中成功構建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種內在力量的。強大的內心力量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

當這樣的孩子面對衝突,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主動傷害別人,同時又明確告訴對方“不許傷害我”的勇氣,在對方一再傷害自己的時候,敢於反擊。

另一種是,選擇離開,意味着接受這種現實,但不願陷入這種鬥爭的姿態,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修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麼了,我也知道我怎麼了,我離開,因為我不想介入你這種不好的狀態。而此時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媽媽的難題3

孩子吃飯是很多媽媽感到頭疼的問題,應該如何何設立規則,執行規則呢?

場景:天天媽媽深知,兒童教育專家都在強調減少孩子吃飯的壓力,但天天的確是不追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飯。媽媽試過很多辦法,比如,這頓不吃,到下頓開放中間沒吃的,連水果也沒有;比如,吃飯時只能在飯桌旁,離開就沒的吃,又比如在飯桌上放個鬧鐘,20分鐘內必須吃完。但這些辦法都不是特別有效。

關鍵詞:鬆弛、安靜、悠閒

在吃飯的問題上,教育專家主張先調整媽媽的心態:請媽媽深呼吸,接納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歲時,有一個“和飯”的過程,他喜歡將凡從這個碗倒到那個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飯,但是,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需要這種玩兒飯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歲左右表示出對零食的興趣,如果這時壓抑孩子對品嚐的發展需求,等三四歲進入執拗敏感期時,心理上對零食的佔有慾就超過了品嚐的需要。

吃飯的良性循環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飯,為孩子演示優雅的餐桌禮儀,全家吃飯時有一種輕鬆愉悦的氛圍。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還是難得的與家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吃飯的惡性循環則是: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飽,這種緊張情緒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後更吃不好了。家長於是更着急,想方設法要求孩子進食,直至追着喂,最終讓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徹底喪失。

其實一個人餓兩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連續兩頓飯都是在壓力和逼迫中進食,他一定會反抗。媽媽不妨先在吃飯的問題上學習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許孩子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

媽媽的難題4

定下一個規則後,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後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遊戲就練琴行不行?”

應對關鍵詞:彈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時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願意在這裏陪着你。”

專家強調,成不成鋼琴家不重要,但要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分鐘,為你的夢想和目標。這個規則適用於任何目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成人。12下一頁

教育日誌 篇9

陶行知先生曾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而教的法子也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就是把教和學聯繫起來,即要教學合一。”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認為教學應該在有效教學方面多下功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我認為開展有效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的行為要密切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保護”意識。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序、有度;教學難度把握要恰當;教學容量要適中;作業練習安排要合理。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第三教師要有“激活”的意識。應該説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數學,甚至討厭數學。數學教學要不考慮這些學生情緒,我們就陷入“對牛彈琴”的尷尬境地。那就要千方百計激活他們,讓他們在數學課堂上也要有成就感,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分層教學。目標分層,題目設置要有梯度。

二、教師的行為要緊緊盯着有效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有效教學不是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

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所教學生的實際狀況,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三、關注教學目標的可測性和量化

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説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教學目標的可測性和量化能減少教學的隨意性。

四、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

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這樣做有效嗎?”“什麼樣的做法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五、重視訓練的有效性

抓好訓練題的選用。一般説來,應做到每道試題精心採集,每份講義集體審定,重要題目避免遺漏,一般題目避免重複,易錯題目經常出現,以保證練得對路,練得有效。

六、重視教學中的六個“簡”

1、教學目標簡明。解決好一兩個問題,留給學生真東西。

2、教學內容簡約。用好有限的學習時間、精力,選擇關於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留下點懸念和空間,就是給學生空間和發展。

教育日誌 篇10

今天聽説我班有一女生,墜入愛河,不能自拔,怎麼辦?她的學習成績已一落千丈了。面對此情此景,我給她講了一個“青蘋果”的故事,讓其回去思考:“馬路邊,有一棵蘋果樹,樹上長着許多蘋果,當蘋果還青還小的時候,路過的人,沒有一個人會注意到這些蘋果,更想不到去摘一個嚐嚐。如果有一天,行人忽然發現在眾多的蘋果中有一個蘋果紅了,就紛紛注視這個蘋果,猜測這個蘋果是否好吃,什麼味道。於是,膽大的人就伸手將這個先紅的蘋果摘了下來,咬了一口,隨手扔掉了,並自語道:“不好吃”。對於行人來説,這個蘋果不好吃,他還會去摘第二個,第三個,或者更多,直到找到好吃的為止,而對於蘋果本身呢?一旦被摘去,就永遠不能再長在樹上了。”事後,我再也不提此事了,沒過多久,她悄悄地告訴我:“老師,我的問題解決了”。我會意地點點頭笑了……

批評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有人的批評暖人心,有人的批評傷人心;有人的批評讓你如坐春風,有人的批評卻使你如鯁在喉。如何才能產生最佳批評效應呢?批評應當是對錯誤本身客觀的剖析和中肯的評價,而不應是嚴厲的指責和訓斥。指責和訓斥常常傷人自尊,毀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評者和被批評者的感情對立,這種批評最多隻能讓人怕你煩你,很難讓人敬你服你。

實踐證明,對缺點、過失、錯誤的評價越是客觀中肯,批評就越有力,而客觀、中肯的剖析和評價又常常表現為對缺點、過失、錯誤的某些肯定性認識。一個學生上課時擅自去看世界盃足球賽,無疑,這是違紀行為,可是關心體壇賽事,這未嘗不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

冷處理論而不逼

教育日誌 篇11

晚自習。

班內,座無虛席;教室外,到處是火把,喊聲一片。

課間。教室外,依舊火把、喊聲;教室內,歡笑聲,伴者微火……

我趕快跑到教室:笤把冒着煙,幾個調皮鬼頭上滿是汗……

“誰幹的?怎麼能在教室玩火把?”幾個調皮鬼低着頭,誰也不敢站出來。其他同學面面相覷。見大家對自己的行為已有所認識,我既講了安全問題,又講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既指出瞭如此做的錯誤,又表達了對他們的理解。沒有停課整頓、厲聲查詢、嚴辭訓斥,甚至罰站、逐出課堂。

第二天,帶頭玩火把的一位學生向我承認了錯誤。從此以後,班上從沒有發生過此類錯誤。

通過這件事讓我感到,假如注重即時效應,但勢必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情緒;況且,大動干戈只能禁其行而不能感其心,甚至還會激化矛盾。而對學生偶然的過失並不立即查詢追究,聞而不怒,止而不咎,努力淡化查咎意識,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還其自尊,促其自愛,這是一種治標又治本的教育方法。

事實上,教育者的作為能否對教育對象產生心靈效應,這效應大小如何,並不取決於教育者表面的兇狠與否。國外的一些研究人員曾把教師分為隨機應變、專橫和懲罰三種類型,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隨機應變特徵與學生的合作、參與和求成成正相關,而教師的專橫和懲罰特徵則與學生上述行為成負相關。可見,對學生的過失聞而不怒,止而不咎,正是這裏所説的隨機應變,它不是無所作為的表現,而是一種積極、高明的教育方式。

暖批評評而不責。

教育日誌 篇12

今天我班上的汪為又犯了錯誤:

他與一個同學吵了起來,“劍拔弩張”,一場武鬥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值日組長一看事情不妙,馬上跑到辦公室向我報告。“讓汪為馬上到辦公室來!”我説。

汪為一聽就火了!老師也沒有調查就讓我一個人去辦公室?去就去!於是他雄赳赳,氣昂昂地進了辦公室,也沒有報告,把門一推,進來就往我面前一站,挺昂首,一副寧死不屈的架勢。我深知他的性格,沒有去激化矛盾。仍然埋頭批改試卷,一本一本直到把試卷全部批改完成,而頭也沒有抬,不看他一眼,而是翻開記分冊,用若無其事的口吻,平靜地説:“來,汪為,幫我把試卷上的分登記一下。”説完就把記分冊推到對面,把鋼筆放在記分冊上。他一聽感到很意外,老師不但沒有訓自己,反而讓他幫助登記分數——這是在平時只有優秀學生才能乾的工作。汪為的氣立即消了大半,他猶豫了一下,規規矩矩地坐好,認真地把我念的分數逐個填寫上。發揮自己寫字的最好水平。65名學生的成績也全部填寫完了。而且他恢復了一個青年應有的可愛。這時我才望着他正式開始談話。他也比較客觀地説明了他們爭吵的經過,還主動作了自我批評。當汪為離開辦公室的時候,心上沒有任何傷口,沒有痛苦,所有的倒是一種滿足感。

學生出現嚴重的對立情緒,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時,教師先採用過後迂迴的方法,等“障礙”排除以後,再觸及問題的本身,特別是有些暴躁、任性倔強的“膽汁質”型的學生,他們進辦公室就好擺出一副“較量”的架勢,這時候如果嚴厲批評他,那麼很可能使矛盾激化,把事情弄僵。如果先談一些題外的話或者若無其事地請他同老師做一些其他的工作,等到他的情緒恢復正常以後,心理的氣煙消雲散之後,再開始批評他,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達到了使他自覺認識自己缺點的目的。

教育日誌 篇13

今天大一班的美術課是户外房子的寫生,我制定的教學思路如下:第一步,教幼兒識別畫夾的正反面和背法;第二步,讓孩子自己用鐵質的蝴蝶夾固定好畫紙;最後,請孩子依次排隊到校園操場上選好寫生角度,自主地在防腐木台階上坐下來觀察、動筆作畫。

上課的一開始大家都很興奮,但是到了自己動手用夾子去固定畫紙,小朋友們就犯難了,以至於“各顯神通”:有的用雙手使勁按住夾子的蝴蝶狀柄,不停地湊到畫夾上,但是由於畫夾沒固定,所以一直在移動,沒固定成功;有的兩個小朋友互相幫忙,一個固定畫紙和畫夾,另一個雙手打開夾子,費了不少勁總算夾住了(由於夾子是中小號的,比較緊);還有的索性用嘴巴使勁咬開夾子,被我制止了(危險啊!);多數小朋友,不是坐着等老師幫忙,就是呆着不動了……

我看了一圈,看到豆豆小朋友也在吃力地夾着。為了鼓勵他,我給他換了個大號的蝴蝶夾子。我的打算如下:

1、不幫他,讓他能夠自己完成。

2、讓他樹立自信,做個榜樣給別的小朋友看。

3、給其他能力相對較強、但是有依賴心理的小同伴一種教育暗示。

兩分鐘不到,豆豆用對了我教的方法,端正地把畫紙固定在了畫夾上,但是還有近一半的同伴,有的木訥地看着別人繼續努力夾,有的用吃奶力氣在使勁固定。我把豆豆的畫夾給大家看了下,大聲地表揚:“表揚豆豆,他自己做到了,而且很棒!豆豆很認真,不要老師幫忙的哦!有的小朋友呢,總是依賴別人幫忙,這樣好不好啊?”“不好!我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表揚豆豆,你真棒!”大一班小朋友異口同聲道。

接下來,在豆豆精神的鼓舞下,大家都迅速地做好了寫生的準備,很開心。

教育日誌 篇14

大一班的豆豆,其實早就可以上一年級了,就是由於各方面的能力比較弱,所以,爸爸媽媽特意讓他再上一年幼兒園。

我是從小班看着他一天天長大的,從入園到中班上學期,他進班級幾乎都需要早值班老師和阿姨抱着,到了中班下學期才慢慢由大人攙扶着走路和上樓梯。説到上課學習的能力,豆豆相比較其他孩子也是弱的,比如,美術課的畫畫和手工操作,動作緩慢,思考也比較慢,説話也不是很清晰。

這學期,一天上午的美術課上,我正在巡迴指導幼兒的活動,突然傳過來:“豆豆,他不會畫”、“他亂塗”、“他話也不會説。”回頭望去,不善表達的豆豆,正緊張地巴望着我去幫他解圍,左手護着畫紙,右手緊握着油畫棒,紙上已經畫了幾根彎彎曲曲的線條。我走過去,他慢慢地告訴我:“王老師,我會畫曲線,走迷宮的。你看。”小手高高地將畫紙舉起來給我看。雖説沒有成形的畫面效果,但是,中班到大班的一年來,他已經進步了不少。有許多小朋友認為他的畫以及其他方面不如他們,但是,他會認真地一點點地學習和模仿,儘可能使得自己跟上別人;他也相信,老師會給予他需要的幫助。

這一天,我一直在感動:感動他的進步——從要抱着,到牽着他的小手可以慢慢地走上樓梯;感動他記住了我——王老師;感動他慢慢地會自己書寫自己的學號—一工整的“27”;感動他會畫出令我感歎的曲線,同時能夠聯想到一些有趣的圖形……

吾有所思

“愛滿天下”是行知路上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作為老師,愛孩子又是一個頗具考驗的課題:如何去愛?何時去愛?怎麼去愛?又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放手?還是扶着?真正愛的教育是要用心去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去學會;是要有耐心地牽着發展能力弱的孩子和其他同伴一起走向勝利的台階。對每一個兒童要有等待花苞開放的心態,對他們要會賞識和鼓勵,為每一個孩子的自信而喝彩!讓他們遠離嘲笑和膽怯,使他們從不記得人生起點的詞典裏有“自卑”和“不會”這兩個詞語。

教育日誌 篇15

20XX年6月18日星期五

“老師,天上飛來了什麼?”

這天的風很大,天空中不時會有颳起的土和小草。從廁所回活動室的路上,郭海洋突然指着天空大聲地喊起來:“快看哪,天上什麼飛來了?”。我和小朋友都隨着他指的的方向看去。只見從北方有一個很大的白色東西向南方飛來,隨着那個白色東西越來越近,小朋友有的説是飛機,有的説是大鳥,甚至有的小朋友還説是飛碟。白色的物體離我們很近了,最後看出了是一個很大的白色塑料布,小朋友們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

回到活動室,很多孩子還在討論着那個白色的塑料布。我見他們還對那塊塑料布那麼感興趣,就問他們塑料布怎樣會飛到天上去呢?透過討論孩子們明白了風大了就會吹起來,很大的風會給人們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還會把大樹房子吹到等很多危害;但小一點的風能夠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例如發電,吹乾衣服等。我又問孩子們塑料布和塑料袋飄在空中好不好?有的孩子説很好看,可有的孩子説不講衞生。針對這些我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讓他們懂得塑料袋舊電池等這些東西,對環境破壞十分嚴重,不能隨便亂扔,看到垃圾要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從而培養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教育日誌 篇16

早上家長送孩子入園時,常常説的一句話:“張老師,麻煩你多給我的孩子喝點水。”説句實在話,即使家長不提醒,我們也經常提醒孩子們喝水。由於家長的提醒,我經常悄悄地觀察孩子們喝水的狀況:有的孩子只喝一口水潤潤嗓子;有的孩子喝兩三口水;有的孩子能喝半杯水;還有的孩子接了滿滿一杯水,卻只喝了一兩口,純屬於玩水之意。真正能喝水的沒有幾個。為了讓孩子們喝足量的水,我攪進了腦汁,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讓孩子們自我去喝,外加老師的督促,效果還是不怎樣理想;然後,我又自編了兩個小故事“嗓子裏的小蟲子被衝跑了”和“我的尿不黃了”,使孩子們真正認識到喝水的重要性,我覺得這個辦法挺好,效果不錯。透過故事,使孩子們明白自我該喝多少水,喝水少了會造成身體哪些部位不舒服等生活小常識。我經常採用故事法來教育幼兒,使幼兒明白喝水的重要性,果然效果不錯,也很少聽到小朋友的媽媽告訴老師提醒他的孩子多喝水。可有個媽媽告訴我:天氣涼了,她的孩子不能喝涼水。媽媽告訴孩子,孩子不聽,媽媽沒辦法只好來找老師。該幼兒是一個很好面子的孩子,她不樂意讓別人明白自我的小祕密。為了不傷害到該幼兒的心理健康,我又編了一個小故事“蟲子和涼水”,讓全班小朋友明白喝涼水不有利於身體

健康,喝温水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並且讓幼兒感知突然的冷熱刺激會給身體帶來不舒服的感覺,來幫忙幼兒慢慢地理解喝水的學問。

關於孩子喝水的問題,看起來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但是孩子喝水的問題卻牽動着許多家長們的心。我們在一日活動中,經常提醒孩子們去喝水,有的孩子能夠喝足量的水,而有的孩子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滋潤一下嗓子就算喝水了,沒能夠到達喝水的目的。培養孩子喝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