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通用15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78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狂人日記的讀後感(通用1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通用15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

我高度讚揚魯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與魯迅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啟蒙時期讀的書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因素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當時都是帶着魯迅的書去吃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看書好。我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那一份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悵。我該不該轉過身來責備魯迅寫的作品?當然不,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話小説,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很多很多次了。在這個時候的我,真的很難説出自己的感受。

狂人真的狂嗎?當然沒有,但他不狂嗎?不狂的話又怎麼説這些話?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魯迅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狂人的角色。狂人是清醒的,魯迅也是清醒的。但是,他們卻極度孤獨,從一開始的暗室理論,到後來難以抑制的吶喊。

魯迅走了很長的路,不僅在他自己的思想中,還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提煉出一些深層次的文化核心。

其實,狂人形象產生的根源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大家所理解的是一種極其深刻的壓抑。

我們不需要詳細討論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狂人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現實中。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落後於或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會被時代當成狂人,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2

魯迅先生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的一位作家,也喜歡他説過的一句話: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今日一讀周先生寫的《狂人日記》,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間讀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題目挺狂的,資料也瘋狂至極。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個社會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親戚,村內人,都對他的肉虎視眈眈,青黑的眼,慘白的臉,沒有一點人性。這也是讓我感到發顫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觸那顆散發涼氣的心啊!在狂人眼裏,人的劣根性就這麼冒出來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腦裏虛構出的場面,那樣會讓我頭皮發麻。我可憐那些吃人的人,沒有屬於自我的思想,被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束縛着卻不屑去掙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體髮膚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屍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厭棄那些人,卻只能無奈地不一樣他們一樣。他們的腦子是混沌的,他們的雙手是罪惡的,他們的嘴是污濁的。誰去救救他們啊?他們是沉睡着的,就如同當時的國民一樣,他們的雙眼看不到身邊人,他們的耳畔也聽不見自由的真諦。

最終一句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一顆赤心在跳動,在黑暗中發出耀眼的紅光,在不安與急切裏交錯着,感歎那個時代之下的浮華與蒼涼,同時也為有魯迅這麼一位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

我們有狂人的態度,卻沒有他們的精神。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3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狂人日記》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魯迅所編寫的。

《狂人日記》主要收集了魯迅的三個白話小説:《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由各種故事表達了封建社會對人們的壓迫和迫害,諷刺了當時被封建社會所感染的人們,也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舊社會的黑暗。

就拿《吶喊》裏的一篇散文狂人日記來説。

這篇文章中寫了“趙富翁”和“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臉色鐵青,家裏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別人一樣。佃户村裏的一個“惡人”被村民打死,幾個人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於是“我”就認為他們也要吃“我”,大哥找了一個老頭子給“我”診一診,“我”認為老頭子也是劊子手扮的,讓“我”靜心養一養可是是想養肥了吃“我”。之後又認為“哥哥”要吃“我”。

這篇文章裏提起了好多次“吃人”,也許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寫的“一派胡言”,可是我認為魯迅所寫的“吃人”應當是説的舊社會裏的一些官僚和地主也就是一些有權利的人,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迫害。

文中最終的一句話: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這句話,也許是“我”對打破黑暗的舊社會的期望,期望舊社會不要在迫害其他人。

“狂人日記”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以前黑暗、封建的舊社會對人民壓迫和迫害。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4

黑暗是什麼?是負着空虛的負擔,是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體上的束縛?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靈魂的荊棘?是刺破心靈的的暗礁,亦或是無知的奴隸,卑微的侍者;還是時代的詭異?

《狂人日記》中記敍了“人吃人”的災難,當鮮血淋漓的人被一個個飢腸轆轆的“野獸”狼吞虎嚥下去,他們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無其事的樣貌,誰會明白在他們虛偽的外表下,竟在籌謀瓜分人的陰謀。麻木的肢體,被俘虜的意志,被摧毀的精神,一個個眼神呆滯,時代的黑暗使他們蜕變了,蜕變的狠毒、無知,昔日善良的種子已被惡毒的藤蔓所纏繞,命運的不公使他們淪為這個時代的犧牲品。被奴役的肉體,被駕馭的思維,被溶解的頑強,儼然一副野獸的樣貌。而時代的里程碑終以血腥,愚蠢,殘暴,無奈結束。

生存的意義就是打破這種局面?還是苟且偷生,淪為這個年代的戰利品?還是力挽狂瀾,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戰時代的高度,那無疑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折磨,忍受莫大的恥辱,最終釀造一幕幕杯具!將灰色的天空染上鮮紅的血跡,以喚醒支撐靈魂的血液,忘卻堅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變得扭曲,變得醜陋。被侵蝕過的肉體,留下蛆的痕跡;被打碎過的內心,留下玻璃的足跡。

被鮮血浸染過的心,早已不堪一擊;被狠毒俘獲過的夢,早已支離破碎;被冷峻觸碰過的臉,早已傷痕累累。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5

看到《狂人日記》的題目時,感覺這篇文章好像是一個不正常的人寫的,整篇文章可能寫的很瘋狂,也可能寫的一塌糊塗。這樣想着,不由自主的看下去。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我從這段話中的“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想到主人公三十年前可能就見過這個人。既然是趙家的狗,那麼這個“他”肯定也姓趙。讀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魯迅的文章和現在我們寫的文章大不相同,他的寫作不用好詞好句來描述,也能使我們忍不住接着讀下去,就像我親眼看見了故事中的情景。

整篇日記都在説吃人的事,“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了““?他們這羣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有的是仍舊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認識他們是一夥,都是吃人的人。大哥也忽然顯出兇相,高聲喝道,”都出去!瘋子有什麼好看!這時候,我又懂得一件他們的巧妙了。“在正常人眼裏,他們為主人公做的事情是正常的。但在狂人眼裏這些話會引起他的胡思亂想,懷疑他們的舉動都是要吃它,狂人有些驚慌失措”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文章中描述狂人疑神疑鬼、緊張兮兮的樣子,我覺得他真是可笑。

我上網查閲了一下,狂人日記的正確解釋是揭露當時舊社會的黑暗的事,魯迅把自己當成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看這個黑暗的世界,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虛偽和本性。我又拿起書看了一遍,其中有一段狂人的話我想了半天”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有些轉不過彎來,我猜想着這句話的所表達意思。

魯迅的文章太深奧了,像我們這樣的小學生很少能讀懂其中的含義,我也是在網上查閲資料才得到結果,但是我還是喜歡讀魯迅的文章。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6

我是極其推崇魯迅的,很大程度上,我的個人性格形成其實和魯迅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在我的啟蒙時期讀的書全然都是魯迅的,當然,環境的因數還是很大的一份。

但是我當初都是拿魯迅的書來下飯的,吃飯的時候,還是不要看書的好。我現如今終究是沒有了那一份快樂。陡然而生的,是一種惆悵,一種自我難以排解的,無法忘卻的惆悵。難道要我轉身斥責魯迅寫出了這等東西嗎?定然不是,我終究還是我,魯迅終究還是魯迅。

《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説,同時在中國的文學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看過多次,多次看過。此時的我,當真是難以真切的交談出自己的那種感觸。

狂人真的是狂了嗎?自然不是的,但是他不狂嗎?不狂又何以説這些胡話。其實,很大程度上魯迅就是扮演了這種狂人的角色。狂人清醒地很,魯迅也清醒的很。但他們都是極其孤獨着,從一開始的那個黑屋子理論,到後來難以遏制的吶喊。

魯迅走過了一段比較長的路程,不單單是自己的心路,其實也是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當然,我們還是需要不斷的從抽象中具象出來其中的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核。

狂人的.形象產生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於一種文化的內在昇華,同時在其中被大家所理解的還是極其深刻的種種壓制。

我們不用再深究在那種情況下狂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認知,或許是可以用到現實之中,映照。一個人的思維如果是落後於或者超前於這個時代,其實都是會覺察到痛苦的。

當然,痛苦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其實就是會被這個時代當做是狂人。但,時間往往會證明一切。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7

初讀《狂人日記》,覺得作者魯迅先生似乎在説夢話,資料凌亂近似無邏輯,於是,寫這篇讀後感,也從“夢”開始。

“狂人”近於“瘋”,在做着“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藉着“瘋”,把帶着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着眼睛説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着。“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説出一堆真話。都説是“揭露傳統封建禮教的醜惡”,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聲?拋舍某領袖對於魯迅先生強加的評價以及歷來的噪音,讓我們關注文本。

最讓我眼前一亮並感到好奇的,並非其對封建文化傳統的批判,而是:“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幾片肉,此刻也輪到我自我……有了四十年以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明白,此刻明白,難見真的人!”

據此,我想,魯迅之所以不凡,其深刻的懷疑性以及隨之而有的批判性,也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引文中,他不但懷疑,批判了那些“吃人的人”以及“禮教”,連自身,他也懷疑,他也反思自我,他也肯直面事實,他也批判。

有這樣一種説法:真理,首先應當是*。儘管,從邏輯角度而言,此話似有語病,但其所指,我已明白。古今能直面現實、勇敢説真話的人,有幾個呢?博學如朱光潛、巴金、郭沫若,為了“活得好一點”,“安逸一點”,就唱着鋼鐵坦克極權的讚歌,畏首畏尾。魯迅之所以能深刻、透徹看破迷霧,其求真之願,實為大因由。所以,才有了這“反常”的“狂人”。

問題是,“反常”、“瘋狂”、“夢囈”之後,怎樣辦?每一天身處一個死寂的社會,每個人都認為你“傻”、“瘋”、“狂”,並且,每一天的生活,還得照樣過,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缺一不可。年深月久,心靈能抵抗得住嗎?“耗散理論”告訴人們,僅有“系統的開放,才能讓物質,信息等從無序走向有序。然而,如何能夠堅守,不斷提高突破侷限,實乃大問題,畢竟,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

必須注意的是,“狂人”身體復原後的“赴某地候補”。由激烈地反封建制度及其文化開始,之後被*致狂,留下“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記二冊”,最終,病癒,做官去了。也就是説,“狂人”拋棄“狂”時的思想和原則,選擇了委曲求全,終究無法抵抗來自整個社會的“黑暗力量”,重新成為“奴隸”了。魯迅為“狂人”安排了做官這個結局,實在是太清醒了。從“救救孩子”那既悲切又空洞的“吶喊”,聯想到“狂人”愈後默默無聞地就範做官,能夠感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文化扭曲先行者人性,毒化他們靈魂的頑強而又可怕的力量,就能夠看到極大多數尚無原創的強大的思想體系的改革者可悲的下場,比如康、樑,乃至正在寫文章的我,都可是是“藉助別人的武器來戰鬥”,罷了。

就個人經歷而言,突破個人侷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並且,充滿偶然性。在我記憶中,有三次半偶然半個必然導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顯的突破是從高一開始的。當時,年級有文學社,授課教師是年輕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為我開了一扇窗户,並且,因為我一向好閲讀,當時遇此平台,當然要好好把握。於是,開始了相對很多而廣泛的閲讀。此外,當時促進我幾乎全力投入文學的因素還有三個,一,我當時不堪功課成績之重,理化生幾乎讓我絕望,一絕望就就得尋找精神寄託;二,當時我出任學習部部長,是學生雜誌《xxx》的主編,邊學邊用,學用互助;三,當時遇一志向與性情、愛好相投之人,每一天玩着高強度的詩詞背誦遊戲以及文字遊戲,歡樂而充實。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點上進心,方有了今日的我。但即使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與經驗,也不能讓我堅信我以後不會成為一個空虛無聊苟且偷生之輩。

行文至此,似若離題。

魯迅先生對“娜拉走後,會怎樣”提出了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今日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種可能:繼續前進,因為“狂人”可能會喜歡上求真求知的歡樂。

可是,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隨着發現、懂得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會變得怎樣?我還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地板髒。我求證過,當我赤着腳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來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論”得出,狗也是“髒”的,所以,一向怕狗,怕與它接觸,儘管在理性上,深知“萬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終無法理解狗,稱“狗”而非“犬”,足為證。同樣,小時候看到新聞報道,是關於飛機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飛機。儘管我明白,飛機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許,明白得越多,限制越多,“無知者無畏”,也許,就是經這樣的推理得出。但,我絕不會選擇做“無知者”。9·11災難發生之時,那些投入救人行動中的人,難道不明白危險嗎?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想,大概能夠這樣理解:真正決定了一個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為常識,一為本能。本能也分兩部分,一為“生理本能”,一為“繼後天訓練而成的屬於自身的本事”,即對一事作出近乎條件反射的反應,視為“本事”或“本能”。“明白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許,正在於當我們明白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就越相信自我的經驗,當新事物出現時,很難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反應及確定。畢竟,人是很難超越自我經驗而存在的。這,也許就是人類的大侷限,大悖論,大悲哀所在!我由個人經驗所得的“娜拉走後”第三種可能,即為證。

上帝又要發笑了。

可是,還有一堆問題。個人的經驗既是人的豐富認知與確定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侷限性的根本,那麼,是否意味着,最沒有經驗的時刻就是最沒有束縛的時刻?或者説,童年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就是一生的侷限的邊界,所謂“救救孩子”?那麼,人,窮盡一生,會有多大提高?人為何而生?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8

在這個短暫又漫長的暑假裏,我無意中闖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我的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這個狂人臆想的世界裏有這樣一句話:“狂人發病,旁人側目,家人延醫救治,狂人復原。”大家是否覺得魯迅真的將我們帶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領會?不可思議?不可明其所以然?否也。本書的序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持歸閲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們正常人的角度,或許我們就能夠合理地解釋狂人眼中他人對其的“迫害行為”了。在我的深刻記憶裏,有這樣幾個令人心寒、膽顫的情節:“今日全沒月光,我明白不妙。當我看完了這樣的情節,説實話,內心的承重有些讓我無法負擔。這樣的一個狂人,“狂”到不相信社會,不相信親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杯具?!雖未處在那時,但魯迅筆下狂人“狂行下表層批判”的封建傳統社會,卻令我心顫不止。

膽怯?憤懣?悲哀?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而真正絕望的是不是魯迅呢?我無從結論。但那末尾長長的省略號有意味着什麼?或許,這絕望之音是徒勞的,它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裏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脱的痛苦。是的,威脅人類世界的絕非地球火山噴發,地殼開裂般的轟烈的自然災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傳播快,像地球污染般範圍廣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紀上的我們,更應當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並肩,建起防護世界人精神的“大氣層”!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9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著名白話小説,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狂人是一個迫害症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迫害症患者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歎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醜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説,文章色彩過於晦暗,當着晦暗中又透着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麼?魯迅這樣説,只不過是在説明在社會現實的無情壓迫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説“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裏的“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泄着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着蒼天不斷地發泄着。

小説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圖強,也不知道怎麼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麼會懂得團結起來推翻那個腐敗的社會?

魯迅在文後借狂人之口發慨“救救孩子……”最後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着一類人,代表着內心充滿着對美好社會嚮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髒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0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説。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説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後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歎服於先生的天才。下面,我將對《狂人日記》進行個人化的解讀,其中自然有偏頗之處,然而作為一位讀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權力。

單單就以他的文學作品而論,也要説上老半天。我看過他的狂人日記。魯迅他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所表達的內容發揮地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學殿堂為他展開的大門前進,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魯迅他是一個作家,也同時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筆描繪着屬於他自己的藍天,他就在這片藍天中盡情地展翅高飛,寫作則是最適合他的“翅膀”。

《狂人日記》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大膽採用寫實與象徵相調和的方法。象徵和理想的緊密交融,象徵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諧統一,也是的突出特點。小説充滿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畫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詞。對魯迅自身的靈魂袒露和潛意識的表白,也是值得人們深深品味的一個特點。採用日記體,各個章節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繫,形成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從藝術風格的角度而言,樹立了時代性和民族性相統一的楷模。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1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裏面的“狂人”在此刻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説:“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立刻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樣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樣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孃吃上體現出來。能夠説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説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裏正苦澀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我在短暫的醒悟後,最終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於是他在自我被吞沒前的最終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着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迴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裏,魯迅先生表達了自我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2

這是一部首次用白話文寫的日記,可謂是開創了天河。它描述的是一個狂人,並且是用日記的形式來書寫的,其實剛開始才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以為是真的狂人,可當自我真正去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才發現,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不僅僅是指狂人,更是體現出了當時社會的迂腐!

由狂人的日記能夠看出當時的“人吃人”極端情景,其實在那個時候,我想這類情景應當是很普遍的了,而魯迅先生卻敢於用筆寫下,他從一個“狂人”的角度,從他的心理,用日記的形式,抒發出當時百姓對統治者的不滿,更是抒發了作者魯迅的憤恨。作者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是當時社會和人生真理的心絃。狂人是有代表性的,他不是普通的狂人,他的命運代表着當時統治社會腐敗與百姓的影子。

其實,當我真正的投入身心地去讀的時候,我能夠感覺到,在文章中,魯迅先生不時地在暗示着當時統治社會的黑暗,有些也暗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用心良苦!魯迅想説明的無非不就是“人吃人”的極端情景。“狂人”的命運也正揭示了這一點,從而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高度的概括。

或許,在常人的眼中,“狂人”就是一個瘋子,一個不折不扣的瘋子,可是,他們沒有靜下心來認真思考過,魯迅從他的心理着手,來描述他的變態,他的“狂態”,是為了什麼?如果都按照常人的思路去思考的話,那麼也沒有寫這篇文章的必要了。在黑暗的籠罩下。沒有一個人能夠有反抗的資格,換句話説,一旦有人反抗,那那人必死無疑。在這樣統治下的百姓們也就預示着必須得受欺壓,而魯迅筆下的“狂人”可是是其中一個罷了,能夠説他的狂完全是被逼的,無奈的!

我想,這篇充滿哲理性的文章必須能夠在文壇繼續立足下去的,因為真的很棒,在這個寒假,閲讀了這部作品,也早已讓我切身感受到以前社會的庸,《狂人日記》可謂是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3

之前我讀過一些魯迅的文章,其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剛剛讀過的——魯迅先生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説,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篇傑出的作品——《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中所謂的狂人,就是指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於封建社會,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他處在“吃人”的世界中。雖説文章是虛構的,可也有點恐怖的味道。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塗,明明幹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

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説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説中所説的一樣:“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

的確,吃人的人,什麼幹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着“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後再逼“我”,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多麼狡猾無恥與兇殘!

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夥。所以他們將希望寄託於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狂人日記》一種自由的流露,一次正義的爆發。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味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沉睡的真的人,喚醒了整個世界。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4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整篇文章分許多小章節。一個章節只有短短几行,可是就是這麼短短的幾行,將當時社會上人吃人的現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它的出世彷彿就如混沌天地間一束光芒,更像一台放映機,它的筆鋒所向,直接指出了人心矛盾之所在。樸實的語言把我拉近書中的世界。一位飽含醫學底藴的愛國人民為了喚醒麻木的國人,棄醫從文,在書桌前奮筆疾書。“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結尾的一句話帶給了我迷茫與困惑。於是我一遍遍地細讀着,魯迅想要批判的不正是這吃人的社會,吃與被吃,彷彿是天經地義。但是吃人的社會不會長存,將來容不得吃人。唯有狂人,也就是以作者的眼光發現這一現實問題,因而通過作者的筆觸傳達給我們。我讀到了作者的目光深遠,以及他對未來的孩子懷抱着的希冀。

從開始心情爽快,夜晚很好的月光,看出還未意識到所存在的危險,其中提到趙家的狗,為後來發展做出預示的鋪墊。後是今晚沒月光,於是開始渲染陰暗的氣氛,以趙貴翁為代表的一羣人都以仇恨的眼神看着我,連小孩子也一樣,是他們孃老子教的,與末句相呼應。表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籠罩,封建黑暗禮教已經從本質上侵蝕了整個社會從小孩到老者的思想。那樣的社會,陰冷的黑暗恐怖的氣息漂浮在空氣中,令我感受到的是毛骨悚然!

唯有文中的狂人是清醒的,他周圍的人都是吃人的人,甚至連狗也是。狂人其實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反封建者向世人講述這個社會的吃人本質,意欲喚醒人們,一起推翻舊的吃人的封建禮教。可是根深的蒂固的吃人禮教讓受迫害的人們依舊麻木,國民的劣根性一覽無遺。短短的幾行字,將國民現狀暴露地一覽無遺。經過歷史的更迭,飽受封建禮教的國民喪失了同情心與善良心,變得麻木愚昧。而這也是作者想要折射出的現狀。作者也是對未來懷有肯定,希望未來的孩子能在公平公正的世界裏生活,新的民政制度能真正使中國充滿希望。

  狂人日記的讀後感15

狂人患有被害妄想症,老覺得有人要害他。所以,他不論是看到趙貴翁和他的狗,還是路上閒逛的人,罵小孩的母親,或是自己的親大哥,給自己看病的大夫,還是街上在背後議論他的小孩,他都覺得對方一心想要吃掉自己。在他的眼裏,周圍的人都是不正常的,而在他人的眼裏,這個狂人才是不正常的,最後狂人被當做“瘋子”關起來了。他真的有病嗎,他真的瘋了嗎?

事實上故事是一個三十餘年未回家的旅人回到家鄉,卻發現村裏的人都對他不懷好意,總是睜着一雙怪眼睛看他。他發現就連小孩都對他鐵青着臉,每個人都長着兩排白厲厲的牙齒,好像是吃人的工具。趙貴翁及他的狗、街上的孩童、狂人自己的兄長都以兇狠的目光看着狂人,狂人不知所謂何事。正是這種不知何事的恐懼才讓狂人一直擔驚受怕。他試圖找尋答案,文中説:“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將大家的言行彙集到一起,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們要吃了他。而狂人找到了答案,在夢中還與一個人對峙:"吃人的事,對麼?"他仍然笑着説,"不是荒年,怎麼會吃人。"我立刻就曉得,他也是一夥,喜歡吃人的;便勇氣百倍,偏要問他。"對麼?""這等事問他什麼。你真會……説笑話。……今天天氣很好。"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問你,"對麼?"他不以為然了。含含胡胡的答道,"不……""不對?他們何以吃?!""沒有的事……""沒有的事?狼子村現吃;還有書上都寫着,通紅斬新!"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着眼説,"也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