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淺析語文閲讀題應試對策

淺析語文閲讀題應試對策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W 次

  (一)以本為“本”

淺析語文閲讀題應試對策

語文考試中,閲讀題所佔比例甚於作文,而課外閲讀比例又大於課內閲讀,所以有人忽略了課本學習,此大謬也。理由如下:

其一,語文閲讀題所選課外文章,其難度與課內相當,且所考察能力點,基本上都是課內所訓練過的內容。“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正是這個道理。課內文章的分析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鍛鍊了分析閲讀能力。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課內的“一”,那有課外的“二”?完全脱離課內文章的學習,閲讀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也就無從談起。

其二,課內文章的分析閲讀是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的主陣地。課內閲讀相當於數學上的例題,例題不會,練習題怎麼去做呢?

課內閲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分析閲讀能力,更重要的是為課外閲讀提供了工具、方法和技能,如常用到的如下的“工具”:

(1)常用的五種表達方式:描寫、抒情、記敍、議論、説明。

(2)説明文常用的説明方法: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下定義、分類別等。

(3)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排比、擬人、對偶等。

(4)常用的'寫作手法有:對比、襯托、誇張、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等。

(5)詞句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啟下、總結上文等。

  (二)掌握閲讀方法

葉聖陶 先生説過:“閲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閲讀太少是一個,閲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他還説:“惟有特別注重方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讀多寫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樣讀,怎樣寫。”葉老的這段話強調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具體説來,在解閲讀試題時,要至少做到三步:

第一步,要速讀全文,捕捉關鍵語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感情基調。

第二步,依據整體的感知分析局部,直至詞語句子的意義、關係以及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三步,再把各個局部聯繫起來,從而對文章的整體達到新的認識。

這種“整體——局部——整體”的閲讀方法,非常符合解答閲讀題的規律。有了這種整體意識就能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準確答題。

這種凝縮到試卷上的閲讀題是對平時課外閲讀的全面考查。加大課外閲讀,是提高分析閲讀能力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閲讀的建議和要求,體現了這個方向

閲讀的廣泛性是“建議”的主要取向,“閲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閲讀的種類圖書和報刊”,不但包括文學作品,而且包括科普、科幻讀物和政治、歷史、文化各類讀物。

閲讀應有量的保證。讀書總量多多益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量的要求,也只是最低要求。作為學生功課比較忙,一定要充分圖書館,一定要按新課標指定的篇目範圍去選讀,但切不可不讀。

多讀。平時多讀與時俱進的報刊雜誌,還要有選擇地多讀些有價值的書,廣泛涉獵,多方吸納。

精思。一是遇到疑難處要“精思”,思而不解,或查資料,或請教他人;二是在精彩處要“精思”。何以如此精彩?如果不這樣寫是不是就不精彩了?等等。三是於無疑處“精思”。這個觀點或結論是否千真萬確?相反的觀點或結論是否毫無道理?“於無疑處生疑”是精思的最高境界。

勤記。第一,要勤“記錄”,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讀書過程中,要圈點批註,發現名言佳句、精彩片段、典型事例,要隨手摘錄。第二,要勤“記憶”,對於名言佳句、精彩片段,不妨多背背,集腋成裘,必有大用。

善用。善於運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應該善於把在閲讀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識營養,學到的寫作方法,自覺地運用到寫作中去,將閲讀與寫作自覺結合起來,使閲讀與寫作比翼齊飛。

  (三)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提高閲讀能力,從根本上説,平時要注意良好的閲讀習慣。良好的閲讀習慣包括“多讀”、“精思”、“勤記”、“善用”四個方面。

當然,閲讀能力的提高,僅靠有限的課內文章也是不行的,新課標規定七至九年級學生的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如沒有大量的課外閲讀,信息量少,知識面窄,再有力的“工具”也無用武之地。

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的同時,也要提高閲讀效率,必須做到“二性”:

第一,要有計劃性。我們學生功課多,作業多,負擔重,真正的閲讀時間是少之又少,但如果能精心計劃,合理安排時間,總量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閲讀,特別是寒暑假是計劃閲讀的最佳時間,切不可從你的閲讀計劃表裏喲!

第二,全面性。從閲讀行為來看,既要訓練積累性閲讀、理解性閲讀,又要訓練鑑賞性閲讀、比較性閲讀;從閲讀題型來看,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實用文都不可偏廢;另外,又要重視現代文閲讀,又不能忽視文言文閲讀。

我們堅信,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全面提高閲讀效率,不僅語文考試不愁,而且將會受益終身。

  (四)做到“個性化”閲讀

多次翻閲語文試卷,你會發現主觀性試題增多。特別是課外閲讀題,往往讓你談自己的看法,《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也有這樣的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這就是創新閲讀。

讀者是閲讀的主體,是作品的創造者,閲讀既是創造。中小學閲讀教學承擔着讓學生學會閲讀的任務,因而在作者、作品、讀者之間多出一個教者。教者不應成為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二傳手”,換句話説,老師只是我們閲讀的指導者,而不能左右我們的觀點、看法。讓我們直接面對作品,這是自主閲讀的第一步,是個性化、創造性閲讀的先決條件。

學生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閲讀,提高了發散思維能力,對完成語文試卷上的主觀性試題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就已經鋪就了成功之路。